心得体会是对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的深刻总结,总结心得有助于我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心,以下是写文书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愚公移山读后心得5篇,供大家参考。
愚公移山读后心得篇1
读了《愚公移山》这篇文章,我知道了一个智慧的启示,它让我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
从前,有一个叫愚公的人,他一生为打鱼为生。一家有六个儿子、一个女儿。每天去打鱼都要爬过高山才能到海岸边,打鱼要拿很多东西,所以很难爬过高山。有一天,愚公带着一家人一起要把高山移到别的地方,可是有一些人对他说:”别移了,这只是白白浪费力气。“可他每次都说:”怎么是白白浪费力气呢?我死了还有儿子,我儿子死了,那还有我的孙子,这样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一定会把大山移开的。“这句话感动了上帝,于是,上帝让人把这座大山给移走了。第二天,愚公看见山没了,他很高兴,说:”老天有眼啊!“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一则名言:人心齐,泰山移。是啊,人心不齐了就连一块大石头也抬不起来,人只要团结就能胜利,十个团结的普通人和十个诸葛亮比,一定是团结的一方胜利。
这个故事我一定会记在我心中的。
愚公移山读后心得篇2
今天我读了一个叫《愚公移山》的成语故事。
故事中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有两座大山正好挡住他家门口的去路,全家人白走许多冤枉路。
一天吃晚饭的时候,愚公对大家说一定要把这两座大山给移开。几个儿子都说行。
第二天开工了,全家人男的开山,女的送饭,忙了一上午。邻村有个叫智叟的先生见了笑呵呵地说:“我看你就算了吧,何年何月才能把这两座大山移开?”
愚公听后说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成功。智叟听后走开了。
这件事感动了天帝,天帝忙派神仙把这两座大山搬到别处去了。愚公的精神感动了我,使我有了战胜任何困难的决心。
愚公移山读后心得篇3
前几天刚刚学完《愚公移山》这篇文言文,自我真的被老愚公那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打动了,所以情不自禁地想写一写。这篇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位老人叫愚公,他看见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阻挡了人们的去路,便带领全家人去移动那两座大山。他们又是凿石头,又是挖石块。有一位人称智叟的老头,他以嘲笑的语气劝阻愚公:你怎样会傻到这个地步呀!就凭你的这些力气,能搬动这两座大山吗愚公却说:你才傻呢!我虽然搬不动这两座大山,但我还有无穷无尽的子子孙孙!他们能够继承我搬山的精神呀!而这两座大山却不会增高。最终有一天,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玉皇大帝,玉帝派人把这两座大山给移走了。
开头写二山既高且大,而愚公仅以全家力量来平险,已初见其愚;之后写运土石,工具箕畚是十分小的,而倒土地点渤海之尾又是十分遥远的,如此移山,看来更是愚不可及。但这些仅仅是事物的表象。及至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说出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他在我心中的形象霎时便的高大起来——原先他的见解远远超出一般人之上,真是大智若愚啊!
愚公移山贵在精神。愚公觉得两座山挡住道了,为方便大众,他信念坚定,迎难而上,移开山道。之后感动神灵,搬走大山。如果愚公当时空有坚定的信念,没有恒心和毅力,那么移山都是空谈。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做事不仅仅要有坚定的信念,更重要的是付诸行动,去实践,坚持不懈,百天如一日地去做。迎难而上,困难便会迎刃而解。有人习惯在温室里成长,满足于优越条件,只想坐享其成,害怕吃苦,害怕生活的重担压肩。在通往梦想与成功的道路上跋涉,的确是痛苦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爸爸告诫我:不怕苦,苦一时;害怕苦,苦一世。愚公就是以他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扫清了道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怕困难,那么,困难将越积越多,难以解决。
愚公以实例告诉我们:信念+信心+恒心=成功。当然学习也是这样,仅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愚公移山读后心得篇4
一、愚公移山精神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源泉
二、愚公移山精神有利于塑造领导干部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愚公移山塑造了领导干部敢为人先、为民惠民的精神。愚公提出“毕力平险、指通豫南”,是为了子孙后代,为了家乡发展,不仅深深感染着愚公乡邻,这种精神更深刻地影响着愚公家乡的领导干部。济源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民生资金投入力度,解决了一大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率先实现了镇镇通高速、村村通硬化路和组组通硬化路,农村饮水安全和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广播电视;构建了城乡居民、城镇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三位一体的“全民社会养老”保障政策体系,实现了养老政策全覆盖;打破了城乡居民身份限制,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了“城乡一体、同役同酬”的城乡士兵优待安置制度……通过这些年来领导干部不断发扬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济源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了丰硕成果,人民群众获得了切实的利益。
愚公移山塑造了领导干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愚公要移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困难重重,但愚公不怕苦、不畏难、迎难而上、顽强拼搏。愚公的这种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领导干部。济源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这种u字型地貌特征决定了济源发展在诸多方面显得“先天不足”,其中在交通问题上显得尤为突出。八十年代以前,济源只有一条通往外界的土公路。道路不通,百业难兴。为了改变闭塞落后的现状,领导干部不断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开山凿石,铺路架桥,从小木桥到大石桥,从过水桥到小涵洞,从砂石路到柏油路,愚公儿女实现了“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千古夙愿,建成了高速公路网、干线公路网和市、镇、村、组四级公路网网网相联的大交通格局,实现了与外界的互联互通。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有力地推动了济源的城市化进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三、愚公移山精神有利于增强人民干事创业的凝聚力
几十年来,在愚公移山精神的感召下,济源人民团结协作、勇于担当,遇到问题不推诿、遇到困难合力攻,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不断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例如,20世纪60年代,在引沁济蟒总干渠建设过程中,6000多名济源人民加入进来,自建草庵,自带干粮,自制水泥、炸药、白灰等,不怕严寒和酷暑,科学分工,团结合作,拧成一股绳,在悬崖绝壁上修渠打洞,逢沟架桥,一锤锤、一钎钎,一寸寸、一段段,在太行、王屋山之腰、邙岭之巅修建了一条“人工天河”。可以说,愚公移山精神已经深深地植根于每一个济源人的心中,激活了济源人民的创造力、凝聚力。当前,济源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呈现,例如如何应对传统优势的弱化问题,怎样解决资源环境的约束问题,如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等。要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就需要我们继续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动员和带领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群策群力,努力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建成中原经济区四化同步发展先行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济源的奋斗目标。
四、愚公移山精神有利于提升城市品味和形象
愚公移山精神是济源城市精神的核心,塑造了济源独有的文化品牌。作为愚公移山寓言故事的发祥地,济源一直将“敢想敢干、开拓进取、坚忍不拔、团结奋斗”的愚公移山精神作为城市精神。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愚公儿女把愚公移山精神自觉融入到本地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之中,实现了多个“率先”、创造了一个个令人称奇的“济源速度”、“济源现象”。20__年,济源将“愚公移山,敢为人先”作为新时期城市精神的表述语。该城市精神反映了新时期济源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发展模式和价值取向,成为济源著名的文化品牌和城市名片。
五、愚公移山精神是提升济源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
愚公移山读后心得篇5
今天,我在《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看到了《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
虽然愚公那种精神十分可贵,为了子孙后代方便外出,竟想到了移山。
可是愚公他想过没有,他如果真的把两座大山移走了,山上的飞鸟、野兽到哪儿安身呢?愚公这样做,那简直是自私自利,他自己一家需要方便出行,可是动物们也需要一个家呀!
还有,愚公对他的邻居说:我自己有儿子,儿子再有儿子,儿子的儿子再生儿子,子孙后代一代一代地去挖,总有一天能把山挖掉。愚公这么说,他也不想想,他的子孙后代全都挖山去了,那山未挖完,恐怕他的子子孙孙都已经饿死了,再说了,他儿子孙子恐怕没他那么傻,说不定,等他一死,就不挖了。
而且呢,既然外出不便,那他为何不搬家呢,他家的人那么多,山都可以去挖,那么,搬个家,恐怕没有挖山累吧!
总之,我觉得挖山这个办法一点儿也不好。
愚公移山读后心得5篇相关文章:
★ 读心得读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