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写教学反思的意识,那我们的教学水平是很难得到提升的,为了相信记录下课堂中的不足之处,我们一定要写好教学反思,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光和影教案教学反思优质7篇,感谢您的参阅。
光和影教案教学反思篇1
2.观察以上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余数
3.小组讨论。
从整体上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增加,除数不变,商不变,余数随着被除数增加而增加。
三、巩固练习。(练习卡每人一份)
1.先观察被除数和除数再填方格。
a. 14 ÷ 7 =□ b. 14 ÷ 2 = □
15 ÷ 7 =□……□ 14 ÷ 3 = □……□
16 ÷ 7 =□……□ 14 ÷ 4 = □……□
17 ÷ 7 =□……□ 14 ÷ 5 = □……□
18 ÷ 7 =□……□ 14 ÷ 6 = □……□
19 ÷ 7 =□……□ 14 ÷ 7 = □
20 ÷ 7 =□……□ 14 ÷ 8 = □……□
21 ÷ 7 =□ 14 ÷ 9 = □……□
22 ÷ 7 =□……□
23 ÷ 7 =□……□
24 ÷ 7 =□……□
25 ÷ 7 =□……□
26 ÷ 7 =□……□
27 ÷ 7 =□……□
28 ÷ 7 =□
从a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从b组题目你发下了什么规律?从a、b组题目中你发现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
无论被除数、除数怎样变化,他们的余数都比除数怎么样?
2.巩固练习。
教本p53第2题。(被除数不变,改变除数的大小,仍可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四、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那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说一说在计算中要应注意什么?
第3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加深对除法应用题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
1.口算。(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学生说出得数)
4 × 8 37 + 5 5 × 8 72 ÷ 8
24 c 6 7 × 9 56 ÷ 7 49 ÷ 7
18 ÷ 3 42 ÷ 6 9 × 4 45 ÷ 9
2.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10跟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几根?
(2)拿出8根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
二、新课学习
1.动手操作,提高能力。
7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枝,还剩几枝?(自己先分分看)
同学们用小棒代替铅笔,按题意分一分,然后上台表演。
2.教学教材p55例4。(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光和影教案教学反思篇2
按照教研组的工作安排,每位老师在本备课组内上一节教研课,并从中推选出一位老师代表本备课组参加学校一年一度的“校优质课大赛”。作为备课组的一员,今天我执教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乘法估算》。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种“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感觉。
纵观这部分知识,教材的编写意图是:(1)通过让学生估算需要准备多少钱购票的具体问题,教学乘法估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用估算;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问题实际又接近准确值,使估算的过程尽可能简便。(2)引导学生在交流、对比中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并明确估算基本方法的内涵就是: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而《数学课程标准》对于第二学段的估算也明确要求: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它的着眼点在“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给予以上观点我在设计教学时选取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素材,通过去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参观奥运会比赛场馆买票一事,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让解决方案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碰撞中明晰,通过“为什么要这样估?”“你认为哪种方案更合适?”“哪种方案更合理,更符合实际?”等问题,让学生逐渐建构起估算的方法。学会遇到问题要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确定策略,进而解决问题这一思考方法。为了让孩子们感觉不到数学课中练习的枯燥,乏味,我将练习置于游戏的情境当中,通过设置“幸运闯关”游戏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也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巩固练习的环节当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美中不足的是:课始让孩子们猜老师的年龄,给出他们一个猜测的'的范围“大约30岁了”,结果有一个学生猜到了24岁,我没有进一步去追问“24岁是不是符合老师给定的这样范围呢?”,也没有引导学生明白估算的功能——确定数的取值范围,就直接进入了新课的探究,没有让预设的情境导入发挥最大化。再者,课的开始缺少估算方面的知识铺垫,过高的估计了孩子们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所以在读懂学生方面是我应该继续努力的地方。
课中估算时,大多数学生都采是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进行估算。
⑴把49看成50,104看成100,50×100=5000(元),应该准备5000元。也有学生运用进一法估算的,出现两种估算策略。
⑵把49看成50,104看成110,50×110=5500元,应该准备5500元。
⑶也许是受笔算乘法训练的影响,个别学生采用了直接用笔算出结果——准确值。实际上,求近似数的方法,还有进一法,去尾法等,估算时,也经常根据具体情况,用不同的求近似数的方法进行估算。
在学生基本上都用第⑴种估算时,出现了认知上的矛盾: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的准确值相比怎么不够呢?学生自发讨论起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从而明白了估算和精确值计算之间是有误差的。今天我们所学的乘法估算就是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所以,以后我们再遇到准备钱的时候,什么时候应估大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些,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不一定要采用四舍五入来取进似数。“带多少钱合适?”这一问题,又把学生引入采用什么估算策略解决问题的探索中,这时就有了⑵策略的精彩生成。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够到位。使随后的练习也产生因不明白估算的策略而发生的“连锁”错误。
由于在练习时耽误了太多的时间,导致课尾的教学总结草草收场。把握课堂教学节奏,进行有效教学也将是我以后努力研究和实践的方向。
在教学我也发现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计算思想和解题思路时所用的语言不够精练和明确,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将是我以后要重点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数学的价值,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有关问题,并建立良好的进一步学习的情感,我也将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努力实践这一理念。
光和影教案教学反思篇3
设计意图:
在地球上,所有东西往上一抛都会落下来,这是小班幼儿都有的生活经验。但是对幼儿熟知的经验有没有进一步探索的意义和价值呢?我们试图通过一个集体活动来推动幼儿对这些生活经验进行深层次的探索,以帮助幼儿学习观察、比较、记录等科学探索的方法。
目标:
1、观察、比较物体下落时的现象,对物体的下落现象感兴趣。
2、能用记录的方式和语言来表达观察到的现象。
准备:
1、第一次操作所需的材料:纸杯、纸盘、泡沫积木、树叶、羽毛、软球、丝巾、绳子、手帕、废弃的饮料瓶、三毛球等,数量之和多于幼儿人数。
2、第二次操作所需的材料同上,每人增加一份记录纸和笔。
3、第三次操作所需的材料:同样大小、颜色的手工纸每人一张。
过程:
一、观察一种物体的下落现象并清楚表达
1、提出任务。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没那么简单考考你"的挑战游戏。"没那么简单考考你"是什么意思呢?(看上去很简单,其实不简单。)
我们知道在地球上所有的物品往上一抛,都会(幼儿补充:落下来。)这个问题真的很简单!但是你是否注意到,每种东西落下来是什么样子的呢?又能否用清楚流畅的语言来表达呢?"
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物品落下来的样子,等一会儿要请你表达。
2、教师操作,逐一让物体下落。
3、交流与总结。
(1)幼儿交流。
(2)教师总结:大家通过仔细观察,把"落下来"这件事情表达得很清楚。有的注意到了落下来的声音,有的观察到了落下来的样子,有的发现了落下来的速度。很棒!(开门见山地让幼儿带着任务观察物品落下来的现象,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经验准备。)
二、观察、比较两种物体下落现象的不同,用记录方式表达观察到的现象
1、提出任务。
我们今天的挑战是"没那么简单考考你",下面请选择两样物体,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落下(用动作解释"同一高度,同时落下"),观察它们的不同,并记录下来。
教师在幼儿操作时的指导要点如下:
●注意了解幼儿是否遵守"同一高度,同时落下"的规则。
●当幼儿有了自己的发现时提醒他们记录下来。
●当幼儿记录有困难时,可以让他们观察同伴记录,提醒他们用符号进行记录。
2、交流与总结。
(1)幼儿交流自己的记录。
教师这时可以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幼儿创造性地用符号来表示自己的发现。
●幼儿记录物体下落速度的不同表现。
(2)总结物体下落现象的'相关因素。
大家通过观察、比较、记录,知道了物体落下来时有许多不同。可是,这些不同可能和什么有关系呢?(根据幼儿的回答总结:可能与物体的轻重、大小、形状以及风力有关。)(这个环节的任务难度提高了,即要在前一个环节观察的基础上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并且从语言表达转为记录表达。)
三、探索让同样的纸出现不同的下落速度
1、提出任务。
请记住我们的挑战题目是——(幼儿补充:没那么简单考考你。)
(出示一张手工纸,使其落下)给你们一张同样的纸,使它下落的速度和我的不一样。看上去简单,其实不简单哦!试一试吧。
2、幼儿操作。
教师边与幼儿一同操作,边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指导要点如下:
●当幼儿出现折叠动作时,便上前鼓励,并与之比较两张纸的下落速度有何不同。
●当大多数幼儿受同伴影响采用折叠方法时,教师应进一步引导:除了折叠。你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团、撕开等。)
3、交流与总结。
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我把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放到了首位。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主体作用。活动延伸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给幼儿提供了继续探索的方向。
光和影教案教学反思篇4
目标:
1、会欣赏、会观察秋天的树叶飘落的自然现象,感受秋天的美,有一定的想象力。
2、学习词汇:飘落、爬、躺、坐、游、藏等。
准备:
⒈、到户外观察秋季景色,进行拾落叶、观察秋虫等活动。
⒉、配套挂图。
过程:
⒈、教师和幼儿谈话:秋天到了,树上的叶子有什么变化?(树叶变黄了,然后落了下来)今天,我们来讲一个故事,名字叫《秋叶飘》。
⒉、教师讲述故事,幼儿能认真倾听,初步感受故事的内容。
⒊、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⑴秋风起了,树叶是怎样从树枝上落下来的?
⑵树叶分别落在了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
⑶学习动词:找出故事里运用的'动词,并通过做动作、学说话加以体会和理解。
我们来学一学树叶是怎样从树上飘落下来的?(幼儿自己创编“飘落”的动作)
让幼儿用动作表现出爬、躺、坐、游、藏的情境。
⒋、启发幼儿想象。
⑴树叶还会落在什么地方?会发生什么事情?
请小朋友模仿故事的语言进行完整讲述。
⑵小朋友想用落叶做什么?
5、幼儿戴上头饰表演故事。
6、观察落叶。
带领幼儿在户外观察秋叶飘落的景象,玩风吹秋叶飘落的游戏。
7、活动延伸
幼儿用自己采集来的树叶进行树叶贴画。
教学反思
在组织形式上,我选择了动静交替的形式开展,开头部分我首先用抛洒树叶的方法一下子把幼儿带进了秋叶飘落的意境,激发了幼儿表达的欲望:树叶落在了小船上、树叶落在了小沟里、树叶落在小河里。然后我用一句:老师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故事中的树叶到底落在了哪里?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很自然地引入老师讲述的故事中。接着我采用分段讲述提问,角色表演相结合的方法,每段变换不同的角色扮演,师生共同扮演角色,让幼儿在情景的扮演中学会角色的语言,从而达到老师预设的目标。幼儿从头至尾处于一种愉悦的情绪中学习,较好地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的环境。连今天新来的小朋友和平时一直不愿参与的徐志浩小朋友也快乐地参与其中,最后在和小朋友一起看大图书一起完整讲述故事的氛围中结束了本次活动。
光和影教案教学反思篇5
本课的设计重在凸现语文课的“文”味。“语文教学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习得语文。让学生在“听说”实践中锻炼听说能力,在默读、朗读中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具体词语的“画外之音、言外之意”。
1、抓住“词串”导读:
在整堂课的构思中,三个词串将课堂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情”因品词析句读文而起,情境与文境有机相生。
2、创设多个情境场:
创设了一个写的情境和多个口语交际的情境,为学生创造了听、说、写的实践机会,从而感受语言学习的魅力和由此带来的快乐。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读中悟情,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2、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词语与色彩、情感的关系,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洞察力。
1、揭题导入:
(课件出示圣诞节的画面)我们都知道,圣诞节是西方国家最隆重的节日。每当圣诞节即将来临,人们都以兴奋的心情期待她。《给予树》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圣诞节前夕。
2、品读第一个词串:(课件出示词串,红色显示)
热烈地讨论诚挚的祝福甜蜜的笑容兴高采烈
请学生用声音和表情读出对词语的理解。
设计意图:圣诞节是快乐的,红色是令人振奋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读上述词串,不仅有助于理解词语本身,还烘托了圣诞节的热闹氛围。
3、品读第二个词串:(课件出示词串,灰色显示)
担心沉默不语生气
4、质疑:
第二个词串与圣诞节的气氛是不是不相吻合?
设计意图:两组词串感情色彩对立,红、灰色对比鲜明,促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过渡:想知道他们为什么“担心、沉默不语、生气”吗?请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
1、揭秘“担心”,体会母子间的深情厚意:
⑴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读“担心”一词所在的句子。
⑵思考、讨论:妈妈担心什么?为什么担心?
⑶读出妈妈的担心。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比较感受到这些词语背后的意思,从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阅读的方法蕴含在引导中,学生以后阅读的时候也会注意追索词句,体会词语背后隐含的意思,读书会不断深入,最终实现自能读书。
2、揭秘“生气”,体会母亲对孩子严中有爱:
⑴过渡:
当妈妈带孩子们到商场去购物时,孩子们都很高兴。回来的路上,我们却发现妈妈很生气,这又是为什么呢?指读“生气”一词所在的句子。
⑵议论:
一些棒棒糖需要多少钱?妈妈会往哪些坏处想?
3、揭秘“沉默不语”,体会金吉娅对陌生人的关爱:
⑴听“沉默不语”背后的画外音。
⑵品读直接写“给予树”的句子,说说到底什么是“给予树”?
⑶围绕“卡片”理解“给予”与“被给予”:
①是啊,给予树上除了树叶,还挂满了卡片,其中有一张卡片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卡片上有她的一个小小的愿望。这张卡片是这样的:
课件出示小女孩写的卡片:
圣诞老人:
又到圣诞节了,我还是什么也没有。我一直盼望拥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呀!我想做她的妈妈,不要让它像我一样成为孤儿。
爱您的小爱丽斯
②卡片中哪个词深深地打动了你?
结合实际理解“一直盼望”。
③在圣诞快乐的音乐声中,以金吉娅的身份写卡片。
设计意图:以金吉娅的身份来写卡片,给学生一个总结和思考的机会,此时金吉娅会写些什么?这样的思考,有利于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同时,又让学生把学习以后的感受融合进写的过程中,学生既有一次精神之旅,同时拥有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
④师扮演工作人员,一生扮演金吉娅,就金吉娅捐赠洋娃娃的场景开始交际。
4、品味妈妈的感动及其原由:
⑴师生诵读最后一段。
⑵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愿以偿”。
哥哥、姐姐知道真相后会对妹妹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了两个口语交际的情境,以不同的身份来表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说出具体的人物应该说出的话,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应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学生在不断的角色转换中,无形中锻炼了听和说的能力。
5、呼应设疑,小结解疑:
⑴师生集体感悟:
透过“妈妈的这份担心”,我们看到了妈妈对孩子的无比怜爱;透过“妈妈的生气”,我们看到了妈妈对孩子的严中之爱;透过“金吉娅的沉默不语”,我们看到了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关爱。
⑵在课文的最后一段找出几个特别温馨的词:
如:紧紧地拥抱、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如愿以偿。
⑶如果把它们添加在“担心、沉默不语、生气”下面,在使用颜色上有什么建议,并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颜色和语言的共性在于都能传达感情,师生一道在“情”场中走了个来回,相信这会是一个更温馨、更幸福,给人带来更多憧憬的圣诞节,因此,选择的颜色可以是大红、粉红、翠绿等。借助颜色表达情感,符合美学的原理。
1、给“给予树”起名。
2、给予树到底应该种在哪里呢?
设计意图:学生对“给予”的理解是多元的,其中还包含了愿望、快乐、友谊、真情等,起名满足了学生表达的愿望。生活中,人与人的相互给予是无时不在的,那么这样的一棵“树”应该深植在每个人的心中。这样的设计拉近了文本与生活的距离。
光和影教案教学反思篇6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国庆节的气氛、萌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运用已掌握的电脑技能(组合图形和刷子),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创作绘画。
3、培养幼儿创造想象能力。
4、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语言的重复性特点。
5、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课件、人手一台电脑、投影仪、白板
活动过程:
一、导入情节,与幼儿交谈,知道国庆节是祖国妈妈的节日。
1、小朋友,前阵子你们放了七天的长假,你们在家干些什么呢?
2、哦!做了这么多事呀!那谁知道在这七天长假中过的是什么节日呢?
3、那国庆节又是谁的节日呢?
4、小朋友说得真不错,祖国妈妈的节日,那你想送它什么礼物呢?
5、创意真不错,老师呀,画了一幅画送给祖国妈妈,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教师出示范画,引导幼儿欣赏并说出绘画时所使用的工具。
介绍烟花的绘画方法是使用画图板中的喷枪工具谁来说说看,你在这副画中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烟花)
1、哦!那是节日的烟花,那我想问问你们,烟花是用画图板中的什么工具的呢?(喷枪)
2、说得真不错,谁上来操作一下呢?
3、小朋友,可要看好了,她先选中工具栏中的喷枪,然后再在颜料栏中选中自己喜欢的颜色,再在画图板中进行点击,看,烟花就这么出现了,看多美呀!
介绍国旗的绘画方法是使用画图板中的直线和矩形
1、除了他看到的烟花,小朋友,你还看到了什么呢?(我看到国旗)
2、那国旗又是使用的什么工具呢?谁来说一说。
3、我请一个小朋友到老师这边绘画一下国旗,看她画的对不对?
4、小朋友们,仔细看,他选中工具栏中的直线在画图板中画了一条直线,在选中矩形工具绘画出国旗的旗面,最后在选中油漆桶,对国旗添加颜色。
介绍人物的绘画方法是使用画图板中的刷子工具
1、小朋友,在看看,你又看到了谁?(我看到了小朋友)
2、小朋友,仔细看老师,是使用的什么工具画的。(教师示范绘画)
3、看清楚的小朋友说一说是使用什么工具?(刷子)
4、原来,刷子本领真大,能画出这么多漂亮的图画呢!
三、幼儿创作绘画"庆国庆"的画。
谁来说一说,你想在画图板中画些什么?(气球、花朵等)那待会,就请小朋友与画图板一起绘画出热闹的场景,这样,祖国妈妈看到了一定很高兴的。那现在,小朋友可以动手绘画了!
四、欣赏作品小朋友画得可真漂亮,那我们一起排着队开着小火车一起来参观这些画吧!
教学反思:
幼儿通过看、听,对“国庆节”有初步的认识,并通过幼儿现有的能力,让他们动手参与到庆祝祖国生日的活动中(绘画国旗),从而来感受节日的气氛。通过此次活动,幼儿们认识了“祖国的生日”,对中国也有初步的认识,知道国旗是红色的,有“一颗大星星,四颗小星星“,了解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光和影教案教学反思篇7
活动目标:
1、在听听议议故事中,了解小雨点旅行的经历,知道生活中许多自然现象都与水有关。
2、进一步激发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兴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故事录音、ppt。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对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重点难点:
活动重、难点——了解水的三态及变化需要的条件。
一、说说生活中的水
1、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水,水的作用是什么。
2、提升:美容院用水蒸汽扩张毛孔;制造气氛桑拿院用水蒸汽帮助减肥;舞台上用水制成的干冰……水的用处真正大。
3、说说“水魔法师”能变成哪些样子。
4、介绍故事名称,引导幼儿仔细聆听。
二、理解故事情节
完整听录音故事
提问:
1、故事的名称;
2、故事中有哪些角色。
听老师完整地讲故事(播放ppt)
提问:
1、小雨点经历了一次怎样的旅行?
2、这次旅行,小雨点到了哪些地方,遇到了哪些人?
根据幼儿的回答,播放ppt进行验证。
总结:故事中哪些角色是由“水魔法师”变成的?"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变化时分别需要哪些条件?
三、小结:
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水,就连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也有许多与水有关。(鼓励孩子继续探索、发现)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我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利用小雨滴旅行制成课件,在这里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具体的、直观的物象,满足了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在课前我作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工作,事先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记录,为了给孩子带来更直观的感受,还制作了小水滴旅行的图片。我采用的是分段讲述的方式,给孩子们讲述了水的三态变化的全过程。为了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在每一段讲述过后,我都进行提问,在提问时采取了个人和集体两种形式来回答所问的问题,这样点和面的回答使孩子都能较好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孩子们在提问的帮助下,不断地回忆故事的内容,并且用语言进行表述,这使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但这里也有不足的地方,对在每段故事没有清晰的小结;此外,每段故事讲解之后,可以完整的再播放一遍故事,造成孩子们对故事没有一个完整的影响。最后环节中,我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讲故事记录下来,这不仅加深和巩固了幼儿对水的循环过程的理解,其实也能帮助幼儿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孩子们的展现出多种记录方式,大多数孩子并能根据自己的记录过程来讲述故事,这次的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活动带来的快乐,又增长了自己的知识面。
光和影教案教学反思优质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