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后的心得能够让我们在面对未来时更加从容不迫,反思自己的心得常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成长与收获,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流浪地球观后心得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流浪地球观后心得篇1
"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流浪地球系列是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片。从第一步的震撼到第二步的璀璨。对于中国科幻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影片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已不适合人类生存,而面对绝境,人类计划建上万台行星发动机,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人类新家园的故事。
影片相对于第一步场面更加宏大,刘慈欣的想象力真的佩服。
流浪地球观后心得篇2
首先肯定《流浪地球2》的道具与场景特效制作都很棒,堪称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从我们观众的视角看,已经不输世界顶级科幻制作了,起码是站在一个量级上了。当然背后类似电影的工业流程优化与成本控制应该不是一两部《流浪地球》就能够赶上的。
但是,转折来了,我个人认为电影剧情里,在联合国那个国际舞台上,充斥了太多生硬的中国盛气凌人式的台词,比如李雪健在会场对国际组织负责人的那句“我们不是在和你商量,而是通知你!”,还有很多类似的“硬”价值观输出。这种桥段可能让部分观众看得热血沸腾一时爽,我却觉得有点尬。如果当下的中国硬实力确实是世界顶尖了,你用这个台词也没硬伤,好莱坞科幻电影就经常是他们一个英雄拯救了全人类,但那是以美国这几十年打遍全球无敌手的军事实力为话语权背景的,简单说人家也是有一点资本的。以中国当下的实力说这些台词更给人口嗨的'感觉,虽然电影故事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但时间不是还没到嘛。有句话大家都熟悉——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相传了两千多年,这是汉朝两名武将陈汤与甘延寿出征遥远的康居(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境内)把匈奴王郅之单于斩首示众之后才说的话。先将匈奴王斩首了,再说这狠话,西域各国心服口服,如果你过去了又没把郅之单于的人头挂在马上,你说这话谁理你?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被好莱坞电影洗脑了这么多年,他们的套路也看腻了,但不得不承认他们灌输价值观的方式更加隐秘,更加随风潜入夜,这是就是他们的高明之处。很多他想灌输给你的“道理”,他不会在台词里明说,而是通过给你展示一个包装好故事,把你朝那个认知上引导,让你通过情节自我感悟出那个“道理”,事后你还觉得这是你独立思考的结果,润物细无声啊。
以当前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收入的吸引力,会有源源不断的资本参与进来,会形成一个资本与电影制作的良性迭代循环,讲更多的好看的故事给全世界听,这也是文化软实力输出的极佳途径。
流浪地球观后心得篇3
记得刚看过刘慈欣的三体这本书后极为震撼,就一直想着什么时候能搬上大银幕。后来得知三体版权被国内不知名公司以极低的价格买下后,非常怕,怕这么好的ip被糟蹋。甚至有网友说希望好莱坞把三体ip买下拍成电影。记得那时候还有个梗说中国当时最好的科幻片是《霹雳贝贝》。可见那时的国人对国产科幻片是多么不看好。
可随着《流浪地球》的上映,让我看到了国产科幻片的希望。无论从剧情,特效,和人物塑造上都极为出色。它无疑是国产科幻片的一座里程碑。实现了国产科幻片从0到1的突破。随后《上海堡垒》上映,网友戏称吴京卖房敲开的国产科幻电影的'大门,又被鹿晗焊死了。
时光荏苒,转眼四年《流浪地球2》上映,虽然达叔已经不在了,但仍以特效的方式再度客串了一把。《流浪地球2》无论从特效,剧情都大大超越了前作,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又一座丰碑。
当我看到魔改版歼20飞机,太空电梯,无人机蜂群,门型机器人的时候,我被今日中国电影工业的实力所震惊了。这些特效已经丝毫不逊色于好莱坞科幻大片。甚至一度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第一次看《星球大战》那种感觉。
剧情方面我觉得也是非常出色的。故事采用三线叙事,分别由吴京、李雪健和刘德华演绎,每一段都非常精彩,剧情环环相扣,最后汇聚于一点,将剧情推向高潮。可能由于时间长,剧情多,三条线又彼此交叉。我媳妇说看着有点乱,但我觉得很好,都看得懂且讲得通。观看时我一直都在猜测刘德华饰演的到底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她女儿在最后的结局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数次反转,给了我不少惊喜。
2中也藏了好多彩蛋,看来下一部3应该是1的真正续集,应该就是氦闪危机了。吴京可能没法以主角的身份出演了。倒是刘德华很可能在3中有更多的戏份和出色的表现。
整部电影让我感动的点太多了。小到亲情,友情,爱情。大到责任担当,家国情怀,无不让我动容且数度含泪。同样是科幻电影,美式科幻体现的更多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流浪2》讲述的则是面对毁灭与绝望时,世界人民的众志成城。相比之下,高下立见。
先有国产游戏原神,后有《流浪2》,其精神内核不知比同时上映的《阿凡达2》高出了多少个段位。过去我们一直被好莱坞电影进行价值输出,不知不觉被其影响。现在文化战已经拉开序幕,我辈当自强。
流浪2是郭帆和刘慈欣送给全世界科幻迷的一个礼物,是今年最值得观看的电影,没有之一。
流浪地球观后心得篇4
一开始并没有打算去看,因为我对《流浪地球1》并不是很感兴趣(特效什么的有点尬),而且我觉得过年应该看《交换人生》这样的喜剧比较好。
结果朋友圈都在推荐小破球,而且二刷的呼声不断,还有位大神头头是道写了一篇小破球的评论,跟《三体》做了个类比。这下可让我家那两位三体迷坐不住了,硬拉了全家大年初二送票票。
首先是本人的观后感——
作为女性,最重要的.是打动我本人。刘培强和韩朵朵的爱情,刘培强与师傅之间的父子情,图恒宇和丫丫的父女情,图恒宇与马兆惺惺相惜的同事情,刘培强师傅和他那位外国哥们的战友情……都挺让人动容的,尤其是“五十岁以上,出列”以及月球上核爆炸的那一刻,我是哭了的,身边那俩借着黑暗偷偷抹眼泪这种事,我就当不知道好了。
周老师和那位女外交官的部分,我没有特别感觉,虽然我是根正苗红的,但平凡的叙事更能打动我。
然后就是我家两位七十多岁的老人——
我上次把这两位祖宗请进电影院还是成龙的《天将雄师》了,这二位也是认识大明星的人,奈何出来就抱怨:太闹了,耳朵震得疼,吓死人了晚上回去要做噩梦……
这次么,什么都忘了,一个劲地说:哎哟,这个像真的一样!
出来问他们好不好看,说没看懂!没看懂还看了三个小时都不肯睡觉,厕所都不肯上?!
人家说:好看啊!
果然是字面意义的好看!
我家那两位的想法呢——
这个是在致敬暗黑森林!
妈妈,快看,那个闪烁的红灯,意味着数字生命很可能已经叛变了。
妈妈,如果三体人半路上遇上流浪的地球,会不会很尴尬?
妈妈,这座屋子像不像《星际穿越》的五维空间。
——至于他俩说的什么空间塌陷,什么时空多维化,原谅我根本听不懂也不想听!
我就看个电影而已,难道还得去考个物理学博士?
看个热闹还能看出两条线,我觉得已经对得起我的智商和荷包。
不说了,二刷走起!
流浪地球观后心得篇5
?流浪地球2》这是根据刘慈欣的作品改编的拯救地球电影。其背景是太阳即将毁灭,人类正在地球表面建造巨大的推进器,寻找新的家园,但太空之路岌岌可危,为了拯救地球,一位辗转反侧的地球时代年轻人再次挺身而出,展开了分秒必争的生死之战。
太宏伟了!“离开电影院的时候,我不由得感叹。在过去的两个小时里,我自己旅行,仿佛置身于科幻世界。广袤的宇宙、充满高科技的空间站、巨大的发射器、废墟的地面………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杂而不乱。整个故事发生在未来的时间,但丝毫不影响现在的我们细细品味。
希望是什么?在电影中找到了答案。在电影中,李雪健老师饰演的周喆直,在面对世界人类的不幸时做出了选择,我不由得尊敬他。整个大地剧烈摇晃的时候,每个人都失去了平衡倒下了,只有他站稳了,像丰碑一样。
他说。 “我们的人一定能完成任务。既不牺牲,也不考虑存亡。其背后折射出的,正是那句“危机迫在眉睫,只是有责任”。他相信中国宇航员即使牺牲生命,也能完成自己的使命,他相信人类的'勇气能够超越时间、超越现在、超越未来。坚持不懈,奋斗到底,所以,希望是通往成功的封锁之路,也是必由之路。
回到现实,心中充满了喜悦。我忍不住想起这三年的瘟疫。这次疫情见证了我们中国人民的团结、勇气、责任感和希望。疫情是现实版的《流浪地球》,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但我们每个人面对灾难的勇气是希望。
为人们排忧解难的钟南山院士可能也曾担心这次疫情能否顺利度过。去武汉支援的医务人员、志愿者、人民子弟兵……他们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回家;迅速建造船舱的建筑工人,他们不知道工程的速度,是否赶上病毒的传播速度,我们也不知道,能等柳暗花明的瞬间吗?一切似乎都是未知的。
直面我们新冠灾祸的勇气,凝聚成希望和力量。所以最后我们成功瘟疫,见证了平凡人的伟大和奇迹。
人生中,挫折是家常便饭。只要抱有希望,就能跨越,引导你走向平坦的道路。大多数情况下,坚持是盲目的、无意义的,可能看不到希望。但是,我们还是会一步一步,努力尝试。因为我们中国人的勇气是无限的。
就像电影最后一个蛋说的,谁天生就不勇敢,因为有人想保护谁就变得勇敢。
流浪地球观后心得篇6
这是一部更加专注于故事/人文,在编剧上下足功夫,最终不负众望,成果斐然的片子。影史上能同时做好多故事线和大剧情时间跨度的电影真的少之又少,或者说大部分剧组导演根本不会选择这么做。我能想到的例子只有复仇者联盟,毕竟漫威是靠它来一举收割旗下不同超英的粉丝,属于为了加角色而磨剧情。但球2显然不是这样(不然它不得往里塞几个流量明星),而是为了把故事讲得更好而选择了更为困难的道路。这背后需要的是高超的编剧指导和一个专业、耐心、负责的编剧团队,而这些又代表着国内整个行业的专业化、工业化水平。
当然,多故事线、多人物的`代价就是缺少人物的成长与转变,不过球2已经做到保证人物不过于扁平化工具化,足够了。
视觉方面,不论其工业机械的风格还是具体的元素,在科幻影史上都不算少见,所以没有让我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足够完整、扎实,这也就足够了。太空电梯是个例外,作为新元素放在开头给我带来了一点中国科幻震撼,效果很不错。应该说,流浪地球系列证明了国内完全能够做出2个小时以上、扎扎实实、没有大破绽的商业特效电影,而不只是错漏百出5毛特效糊脸一股塑料味的答辩。
剧本和画面说了,还有声音。音效全程在线,不同环境下合理赋予的不同声效给人以沉浸感。让人惋惜的是,这次依旧没有能给我留下印象的配乐,一方面是剧情紧凑没时间放音乐,另一方面电影音乐要出彩还得靠汉斯季默久石让这种大师,光是工业化还不行。除此之外的小缺陷,几处地方的'配音感明显,(可能与李雪健老师的身体因素有关)还是需要更多打磨。
总之,球2是一部在方方面面能达到80分以上,值得去影院看的片子。它在剧情和视效方面做了许多“加法”,做到了不少以前国产甚至世界电影没做到的事情。而且,在近年好莱坞科幻电影基本只会炒冷饭和玩旧元素排列组合的环境下,它带来了不少新的叙事角度与元素。
而我也期待着在这基础上,国产科幻电影有朝一日可以开始做“减法”,在艺术性上更进一步,带来像《星际穿越》那样更加令人震撼的作品。
流浪地球观后心得篇7
2024年1月27日,我们一家三口进入五角场的万达电影院,观看《流浪地球2》。这是我女儿第一次看科幻电影,考虑到那曾经成为网络某些行为体吐槽《流浪地球2》主要攻击点的时长,尽管事前给出了“乖乖看电影,第二天奖励一个冰淇淋的承诺,还是有点忐忑,做好了小家伙一旦多动症发作就闪电撤离避免干扰观影的准备。
但是,我们家大王,我们两口子为止骄傲的6岁小孩,整整一部《流浪地球2》,认认真真,目不转睛,心平气静,盯着imax大屏幕整整173分钟,一声不吭的把整部电影看了下来。回到家,在吃完奖励的冰淇淋要去睡觉之前,她认认真真的问了一个问题:地球,为什么要去流浪呀?虽然氦闪、太阳系、作为人类共同家园的地球、行星级发动机以及中国科幻这些概念的每一个要让六岁的小孩理解都是让人抓狂的,虽然最终这仍然是小朋友例行的睡前博弈(能拖一秒钟晚睡都是好的),但这一切足以让人感慨,好的电影作品,具有穿透不同年龄层,在精神层面提供震撼性教育的巨大威力。
看我微博的都知道,我和我老婆已经达成了“三刷”成就,25日,26日,27日,三天,三刷。我人生中的第一次。这一切当然必须归功于我最爱的老婆大人。那天,我只是略带惆怅的冲着7只猫主子住的密封阳台那瞥了一阵子,她就直接跑来问我:是不是想去看流浪地球2了?三天三刷,是我老婆主动提出的,得妻如此,夫复何求。一切荣耀归于太座,真心的。(又是一把狗粮,哈哈哈哈,就这样了哈)
说回正题,三刷《流浪地球2》,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是一部中国电影产业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好看,耐看,值得多看。一部好的电影作品,是经得起观众反复咀嚼和讨论的。个人认为,当下,对任何一部电影来说,都要经历两种类型的观看:第一种,是到现场,到影院,观看电影;第二种,是离开影院,进入分享的社交平台,以文字和视频的方式,对电影进行讨论,进行交流,以“云”的方式,以多种媒介方式,以共享感受的方式,再度进行“观看”。一部好的电影,在现场,要能给人以“值回票价”的感受,这是入门,如果能给人以“震撼”,那是进阶,如果能给人以“我去,这好的远远超出了预期”,那是优秀;在云端,要给人以“回味”的空间,要耐嚼,要能嚼出味道,要让人产生“再去看一遍”的冲动;这样,可以说这部电影是一部好的电影。(网络讨论要有内容,好了半天水字数说不出个所以然,或者电影里面有abcd几个角色,讨论的都是abc的`各种优点,到了d就是没有拉胯,然后焦点又莫名的聚焦在d那,就属于典型的,可以讨论的讨论了,另说。)
对,再说一遍,《流浪地球2》是一部好电影,是中国电影产业的里程碑。所谓“好电影”,涉及“好”的标准;从电影来说,具有非常典型的双重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所谓的“使用价值”,是电影的内容,是电影内容给观影者带来的效用,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为人类艺术宝库做出的贡献;所谓的“价值”,很直白,是票房,就是钱。因为众所周知的人类发展阶段的原因,电影发展是有不同轨道的,最理想的状态下,是“好的内容”,带来“好的价值”,叫好又叫座;最糟糕的状态,当然是“唯票房”,从赚取票房的角度,用一堆看上去很酷炫的光影,去消费好的题材,结果弄得一堆不伦不类,典型的代表,就是所谓“抗日神剧”,活生生就把“抗日战争”这个题材消费的七七八八。
请记住:电影,是一个国家的脸面
从整体上看,《流浪地球2》为中国式的硬核科幻电影打造一个可学习、可复制、可借鉴的模板。正如片中周先生的扮演者李雪健老师在一个视频中说的,电影,是一个国家的脸面。个人以为,这种脸面的含义,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理解:
第一,艺术化的方式展现一个国家的工业能力。电影是一个国家工业能力,尤其是精细化的高端产业能力的在艺术领域的体现。去现场看《流浪地球2》的,想必都会被开篇那个太空电梯的“一镜到底”给震撼到:梯次递进的具有明显蒸汽朋克风格的大型组件及其运行过程中的耦合锁定细节,流畅丝滑的运行节奏,磅礴激昂的bgm,张弛有度的镜头运用,恰到好处的台词设计,以扎扎实实的电影工业能力,向人们展示了9万公里高的太空电梯带来的惊人全貌。当然,拍这种挺费的,费钱、费时间,估计还比较费各路人员的头发,但钱,就应该这么用,就应该这么烧,就应该用在扎实的道具和效果,就应该用在幕后支撑的特效、音效以及各种后期制作团队上,这才是正向的电影产业花钱的正确方法。在近三个小时影片中,观众们看到了门框机器人、无人机、智能化自律机械、具有精细近景构型的行星级发动机、空间站、太空飞行器等等,所有这一切的一切,一如影片第一阶段“太空电梯危机”中,韩朵朵打出的那两拳,无论是一拳砸开隔离玻璃的狂飙突进,又或者是结束整段危机震傻一船憨憨的那一记无敌升龙拳,让初次踏入影院的观影者,如我,产生了一种“我去,这是我配看得到的中国科幻电影”的恍惚感。在那一刻,能够浮现出来与之对比的,是第一次看到《星球大战》卢卡斯宇宙银河帝国舰队与叛军攻击部队交战的感觉,是第一次看到《阿凡达》构建的异星世界生态的记忆,这是第一次让我这个影视行业的门外汉,也坚定的相信,中国已经有团队能够做出不输乃至超越好莱坞特效的硬核科幻电影。毫无疑问,这是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这是中国电影工业能力发展的里程碑,这是中国电影产业的里程碑。
第二,视觉化全景展示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流浪地球》这个ip最大的价值,是圈了一块地,在科幻作品里,提供了作为一个整体的国家文化底蕴展示的科幻舞台:用技术问题,中国思想,为关系人类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提供一个解决方案;这个方案有技术路线,可行,同时,展示中国的文化底蕴。《流浪地球1》是一个突破性的,《流浪地球2》则是一块里程碑:太阳要爆炸了,地球怎么办?《流浪地球2》给出了中国的选择,“坚持到底”,“大家一起走”。于是就有了方舟空间站坠落之后的展开,7个月的时间,中国一家,在月球和地球,各自完成了一次原型机的启动实验,证明了“移山计划”的可行性;没什么公平不公平的,这是作为人类共同体一员的责任。同样的,创作团队严格避免了朝着民族主义影片的方向发展,去搞“中国吊打全世界”的戏码,而是在三个小时的所有时间内,都着力以合乎情理的方式(不违背生活常识)向大家展示人类共同体应对危机的各种努力,无论男女,不分国籍,无论肤色,一起努力,拯救地球,让人类拥有一个真正的更加美好的明天。这种文化底蕴,配合电影工业团队全方位的效果包装,在让人视觉、听觉震撼之余,还能持续思考,去感受那种无形但厚重的文化底蕴。所以,相当多的评论,无论中外,都会明确指出,《流浪地球》系列,不太可能出现在当下的好莱坞,不是技术问题,不是没钱,而是,没有那种足以支撑的底蕴,就像中国电影工业很难弄出一个保护哥谭的蝙蝠侠一样,再怎么包装,底蕴不搭,就各种不搭。
第三,全面丰富立体的展示人类共同体的精神内核。有质量的电影,人物的塑造,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流浪地球2》的特点,是塑造了一群人,他们的共同特征是,面对威胁整个地球的生存危机,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冲了上去,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甚至,在最关键的时刻,比如,倒计时结束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群演,按下了点火按钮。和一般的电影不同,《流浪地球2》始终存在一个“不出声”又“无处不在”的“观察者”,那就是人类创造出来又无法实现实质性控制的moss。作为一场具体的电影,《流浪地球2》的成功之处,是从电影本身的叙事完整性出发,着力打造一个具有编年体史诗观感的整体性画面;所以人们看到的重点桥段,其实是一个连续性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关键事件节点的横截面展现。在一个个鲜活的主要人物和角色之外,《流浪地球2》着力展现的作为一个共同体的人类,从上到下,各色人等,面对即将来临的危机,如何齐心协力,共同应对。这点,是《流浪地球2》做出的重要尝试,从效果看,对内容的高质量呈现有显著的提升;同时,风险,或者说,代价,就是无法被通常的商业电影评价标准所简单认可,普遍会认为,“内容太多”,“细节太多”,“没讲清楚”。从未来的实践看,《流浪地球2》应该成为重内容质量的高质量作品的标杆;侧重简单直接求一乐的娱乐片当然无需关注此类标准。
流浪地球观后心得7篇相关文章:
★ 地球母亲作文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