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评价标准应包括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反思,以便全面提升,教案的存在使得教师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反思,从而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策略,以下是写文书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猫教学反思课后反思模板7篇,供大家参考。
猫教学反思课后反思篇1
上周我开展了主题活动《能干的小手》的公开课,现将活动反思如下:
一、目标的制定:本次活动的目标设定和活动环节是有联系在一起的,目标的设定也符合小班年龄的发展需求。就是在书写方面很笼统,应该更具体明了些,可以改为认识小手,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并知道手可以做很多事情。也可以加设一个情感方面的目标,比如懂得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或者要爱惜和保护自己的小手这类的目标。
二、活动的准备:幼儿的积极性和对活动的兴趣离不开老师的活动准备,本次活动我准备得很充分,每个环节都有物品展示来吸引幼儿,有指偶帮助幼儿认识手指头,有图片帮助幼儿认识小手可以做很多事情,有串珠、穿线板、纽扣等供幼儿自由选择进行操作,让我们小二班的幼儿在活动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认识小手的时候,如果可以再加一张卡通图片让幼儿观看,幼儿将会更好的认识小手。
三、活动的设计:本次的活动设计很清晰,层层递进,通过游戏引入、认识小手、幼儿讨论、动手操作、小结这五个环节来设计本次活动,这五个环节层层围绕目标来设定,让幼儿认识自己的小手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卡通指偶,并用这些指偶汇编了一首好听的儿歌,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的五个手指头,在讨论小手有什么用时,我利用播放图片的方式小结幼儿的结论,让幼儿更清楚的知道小手不仅可以帮助自己,还可以帮助别人做很多事情。在幼儿动手操作时,我准备了串珠、穿线板、珠子、油画棒、图画纸、纽扣等让幼儿自由选择进行操作去感受小手的能干,也体现了目标通过操作材料,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这一目标。在认识小手的时候,我可以让幼儿也认识手的其他部分,比如手心、手背、手掌、手缝,而不是单纯的五个手指头的名称。
四、幼儿的表现:都说一个好的活动离不开幼儿的互动,在本次活动中,老师准备的材料对幼儿很有吸引力,使我们班本就好奇心比较强的幼儿产生兴奋感,虽然大多数幼儿都可以借助这些材料与老师互动达到预设的目标,但是偶尔有个别幼儿会不受控制让常规有点乱,因此平时要多加强一些常规的培养,还有在讨论中,我发现我们班的小孩口语表达能力也比较薄弱,因此以后要多开展一些小小播报员和我是小小主持人之类的活动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经过这次活动,我认识到自己要学习的还很多,比如教案目标的设定书写、活动材料的准备等等,我们班的幼儿常规和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都有待提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争取自己和班上的幼儿都能更上一层楼。
猫教学反思课后反思篇2
我带你玩每个班级都有这种情况:新来的幼儿总是情绪不稳定,连续哭闹几天。
今天,黄小媛又哭了,而且任我怎样亲近她、哄她都无济于事。这时,高洁宁走来说:“别哭了,走,我带你玩去。”说来也怪,黄小媛的哭声由小到无,很快就和小伙伴玩起来。我想:这不正是让幼儿学会关心周围小朋友的好时机吗?何不来一个“以老带新”!毕竟,孩子之间沟通起来要容易得多。
于是,在自选活动后,我和幼儿一起讨论:为什么黄小媛现在不哭了?刘宇说:“她玩了,忘记哭了。”金雷说:“高洁宁带她玩了,她就不哭了。”……我又问:“高洁宁这样做好不好?你对新来的朋友会怎样?”孩子们都说高洁宁做得好。玲玲说:“我给她拿玩具。”含笑说:“我教她玩。”智奇说:“我跟她说,你有什么话就告诉我。”
小朋友都觉得帮助新入园的孩子是件光荣的事。于是,都争着带新来的小朋友认识活动区,教他们怎么玩,帮新来的小朋友穿衣服,跟他们说心里话,讲故事。这样做使新来的幼儿哭闹时间缩短了,很快适应了新环境。
可见,要让新来的孩子尽快成为集体中的一员,就应重视集体中孩子的主体作用。孩子们会经常给我们一些意外的启发。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孩子,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就会使我们的教育出现事半功倍的成效。
经常会碰到新来的小朋友不愿意上幼儿园,一问原因,他们会说:"我不认识小朋友”、“小朋友不跟我玩。”这说明同伴关系在孩子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确实,爱与宽松的精神环境不只包括师生关系,还包括同伴关系。这些关系都和谐了,才能使孩子有归属感,感到安全;才能使孩子体验到幼儿园的乐趣,增强幼儿园的吸引力。
吴老师从小朋友“以老带新”中发现孩子之间沟通起来要容易得多。于是引导全班孩子都来关心新朋友,主动与新朋友交往。使新朋友很快地适应了这个有很多玩伴、很多关爱的新环境,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
猫教学反思课后反思篇3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新课标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14课,这是一篇寓言性质、趣味地介绍植物自然生长规律的课文。课文主要写了种葫芦的人不懂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不懂得葫芦的`生长规律,一味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不去治,邻居劝他也不听,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一个个都落了的故事。从而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课文的内容短小,蕴涵的哲理浅显。
在教学中,我注意以下几点。
新课标强调,低年级要重视识字写字教学,本课要写的生字比较有规律,因此,我引导学生对本课要写的子进行仔细观察。比如:观察生字的结构。相同偏旁的字:怪、慢;相同部件的字:挂、哇;相同结构的字:治、棵、挂、哇、怪、慢(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然后再观察每个字的重要笔画。进行练写、评议。
同时,还要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让学生逐步品味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比如,在学生朗读感悟的基础上,我引到学生,“真可惜,小葫芦都落了!这是不是种葫芦的人的错误所导致的呢?错在哪里呢?”学生通过朗读理解到(种葫芦的人错了,他错在:①他没有听邻居的劝告;②他不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叶子都落了,小葫芦也没了,种葫芦的人看见这个景象,会想什么呢?(让学生充分自由发言。)
改进之处,教学评价还要继续到位,有时为了赶时间,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地评价,不利于课堂问题的生成,应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引导学生。
猫教学反思课后反思篇4
我10月25日在147班执教了一堂公开课,内容是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14课《我要的是葫芦》的第一课时。《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中葫芦的人,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教学设计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教学时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朗读体会,并进行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将教学设计付诸课堂实践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字词教学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简短精悍,生字较少,共6个。教学中,我重点是学习“葫、芦”,读好轻声,并通过读“葫芦叶、葫芦藤、葫芦花、小葫芦”四个词,巩固“葫芦”的读音。在教学“哇”字是我让学生用换一换的方法把形近的“挂、桂、娃、洼”进行比较记忆,用动作理解“盯”这个重要的生字,正确理解它的含义有助于体会那个种葫芦的人的思想。在教学生字词的过程中,我重视记字方法的渗透,注重让学生自己学习生字的能力训练。
2、课文教学
教学课文时,我注重好词好句的积累。比如教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细”“满””、“绿”“几朵”“雪白”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写话中加修饰词语作一个准备。再通过反复的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让学生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情。
弄清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两个问题:1、种葫芦的很喜欢葫芦,2、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么喜欢葫芦,最后葫芦还是一个个落了。
在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上,我都是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提出来。第一个问题的引出,我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自己想到:种葫芦的人喜欢葫;我再顺式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词语“每天”“看几次”“越看越喜欢”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整个过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自然段学完后,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让学生谈谈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问题。生提出了“葫芦为什么都落了”等问题,师再引入“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为什么他那么喜欢葫,那他在做什么呢?”通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习。(第二课时)
当然,“完美无缺的课堂是不存在的,只有有问题,有缺点,值得反思的才是真正的课堂”。本节也有不足之处:由于公开课,怕教学部完整,为了完整预定的而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对后进生的关注较少,比如朗读课文,应该多叫平时朗读不怎么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多让他们锻炼,当场训练,当场指导,也许效果会更好些。
猫教学反思课后反思篇5
在古代诗歌中,描写江南春景的诗不胜枚举。杜牧的《江南春》,以其画面的优美和情思的含蓄而受到人们的青睐。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美丽动人的江南春景: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遍野绿树红花。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镇,酒旗在迎风飘展,行人在不断来往。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建立的寺院,在蒙蒙细雨和淡淡薄雾中隐约可见。只是由于写得含蓄蕴籍,因此,凭吊南朝、讽谕当代这些意思不易被人看出,其实他写《江南春》是有现实的讽谕意义。
再加上诗歌的教学特点——朗读与意境的体悟是重点,所以我把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通过个别读、范读、配乐读等形式能正确、有节奏的朗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味。
2.抓字词理解及想象画面理解诗意,领会诗的意境。借助资料领悟诗情,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
3.通过本堂课的学诗方法拓展学习《题临安邸》,感受不一样的抒情方式。
通过这次的古诗教学赛课,我从教学上和自身谈谈自己的感触:
在设计上从来没有这样认真的去思考过古诗的教学,从一开始的'无从下手到最后也能完整的设计出整个教学流程,我觉得这就是我的进步。在摸索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诗歌教学朗读与意境的重要。在学法上刚拿到古诗时,我就在思考:古诗教学应该带给学生怎么样的学习方法呢?人们常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所以,除了借助注释这一方法之外,想象画面,借助背景资料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猫教学反思课后反思篇6
开学第一单元就是解决问题,教了一周,脑袋都大了,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写下如下内容,请大家指教。
本单元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本例1的综合算式是加减混合算式,例3的综合算式是乘加乘减类型的算式,这两种类型的`题在上学期就出现过,学生学的还可以,所以自己就以为学生会做这种类型的题了,但是恰恰相反,错误很多,刚看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疑难问题问答,才知道学生学不好,有很大的原因是自己没教好,自己总是让好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就以为其他学生也应该会了,而且是必须会了,自己没有细化,看了问答后才知道两步运算的实际问题,在引入时,老师可以从一步过渡到两步。
比如教学例1时,老师可以先从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引入,创设这样的情境:原来看木偶戏的有22人,现在走了6人。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自己提出问题:现在看戏的还有多少人?然后自己解决。接下来,老师再出示又有13人来看戏,再让学生提出问题:现在一共有多少人看戏?学生有了前面的铺垫,知道用剩下的人加上新来的人数就可以了,也就是16+13=29人。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把中间的过渡问题去掉,让学生直接解决:原来看木偶戏的有22人,现在走了6人,又有13人来看戏。现在一共有多少人看戏?在学生交流分析思路时,老师要强调为什么用两步,在学生汇报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时候,老师要问一问每一步解决的是什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己的问题:
1、高估学生,总是觉得一个好的学生说了,其他学生也学会了,当作业反馈回来不理想时,又再次的用上面的方法,所以总体效果不好;
2、在新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就是引路人,一步一步指引学生该怎么做,而现实中自己却担当的是路人的角色,原因还是自己方法不得当,没掌握要领,自己需要不断学习,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
3、可能还是自己欠缺经验,一节课的容量太少,所以有些内容没时间讲到。
猫教学反思课后反思篇7
话题与问题有所不同,话题是一个大的阅读背景的构建,问题是促进学生思考的手段,从而推动话题的深入。所以,话题忌碎、小,话题要与文本主旨,文章中心直接关联。构建的话题如果直奔文章中心,这样的对话更有价值,也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纵深度,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教学江南春一课时,我原本设计的问题是逐步推进式,零碎而显繁琐。后来阅读参考了一些网上教案后进行了修改,整堂课就构建了这样两个话题:
1、分别找出诗人描写江南晴天和雨天的景色的诗句,读一读,想一想,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2、想一想,诗人抓住了江南哪些特有的景物来写江南春色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然后在此基础之上的阅读对话就显得有的放矢,课堂结构步骤干净利落,简明轻快。学生也能学有所得。
猫教学反思课后反思模板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