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孝道心得体会优秀7篇

时间:
Youaremine
分享
下载本文

当我们遇到值得思考回顾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及时写份详细的心得,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可以试着写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以下是写文书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谈孝道心得体会优秀7篇,供大家参考。

谈孝道心得体会优秀7篇

谈孝道心得体会篇1

“与父母深入地谈一次心,向家里承包一项家务劳动,向父母赠送一份礼物……”这是河北师大附中向学生们布置的寒假作业中的一项内容,“尽孝道”成为该校5000名学子的一项特殊的寒假作业。

按照计划安排,河北师大附中10日放寒假,学生们离开校园前,将人手一份《河北师大附中学生寒假要求》。记者在“寒假要求”中看到,学校除了要求学生们在寒假中不要沉溺于网络、注意安全、尊老爱幼、认真复习功课等等外,还要完成“六个一”的`家庭孝道作业,即:与父母深入谈一次心(嘘寒问暖);承包一项家务劳动(体会艰辛)。给父母写一封家书(畅谈理想);向父母赠送一份礼物(聊表孝心);在学业上给父母一点惊喜(恪尽职守)。向困难群体贡献一份爱心(延伸孝道)。

为了保证这份特殊的寒假作业能取得实效,学校还制定了孝道实践活动的反馈表,上面列举了孝道作业的6项内容,并在每个内容后留有空白,家长要签字证明学生是否完成了这些内容,并且要对子女的孝心满意度打分。

河北师大附中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李杰说,在与家长的交流中了解到,很多在学校里积极向上、表现很好的孩子,到了家中便是另一番模样:与家长难以交流,不理解父母的关爱,更不懂得回报父母,不用说洗衣物,就连自己的袜子也不会洗。

李杰说,百善孝为先,学校希望孩子们先成“人”,再成“材”,给学生留这样一份寒假作业,是基于继承和发扬孝敬父母、尊长爱幼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考虑,也是在广泛的调研及与家长交流的基础上决定的,受到了广大家长的支持。

据介绍,寒假结束后,河北师大附中还将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走近父母”的征文活动,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父母的关爱,感受父母为孩子成长付出的艰辛。

谈孝道心得体会篇2

今天是我校的孝敬日,"孝敬日"顾名思义,这天就是为父母.为长辈做些事,来孝敬他们的节日。

叮~~~叮~~叮~~,当清脆的放学铃声响起,我像刚出笼的小鸟一样奔向那充满爱的家。 回到家,我立马问爸爸辛不辛苦,我来帮你捶背,爸爸用眼睛奇怪的盯着我,问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啊太阳难道从西边出来了"我不慌不忙地回答:"今天是我校的孝敬日,所以我来孝敬你们这些长辈呢!"我自豪的说道。然后我又端来满杯热气腾腾香茶递给爸爸,看见爸爸愉快的喝了一口,爸爸说:"真是我的乖儿子。

"我听了,心里好像刚刚吃了花蜜那样甜。忽然我又看见妈妈正在给我收拾房间,我立马跑过去,对妈妈说:"妈妈让我来吧"。但妈妈还是说:"等我来,自己去做作业,你还小。"我听了妈妈的话,对妈妈说:"我已经长大了,我会做得很好的......让我来吧"说着我拿起妈妈手中的帕子,细心的打扫起来。我左擦擦,右擦擦,上......十几分钟后,我让妈妈来看,妈妈看了,惊讶的说:"看来我的儿子长大了,都会给妈妈分但

家务了"。我听了妈妈的话,是听在耳里,甜在心里呀!

自从有了孝敬日,我便知道了孝敬父母和长辈的真正的意义,但是我肯定我长大后,即使没有了孝敬日,我也会敬父母和长辈。

谈孝道心得体会篇3

假如这个世界没有阳光、水源、没有父母,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那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当然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这些道理都很浅显,但是生活中,我们在理所应当的享有着这些的时候,却常常少了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道德准则,很多人,很多事,其咎都源于不会,不愿感恩。的确,中国的文化传统让我们很难从口中说出“妈妈我爱你;爸爸我爱你”。然而,这不应该是借口。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爱的感情基础。所以,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诲之恩,感激朋友的帮助之恩,感恩一切善待帮助自己的人甚至感恩给我们所经历的坎坷。我不会忘记不久前的一件事情。那天我和同学逛街,一个也就四五岁的小男孩,从前面跑了过来。因为已经是冬天,羽绒服把小男孩撑得圆嘟嘟的,像个小皮球滚动了过来。他问我到动物园坐哪趟车,我告诉他就在那边坐4路车。他高兴地又跑了回去。我和同学就往前走。我们都走得挺远的了,听见小男孩在后面“哥哥哥哥”的叫我。我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便站在那里等他,看着他一脑门子热汗珠儿地跑到我的面前,我问他有事吗,他气喘吁吁地说:“我刚才忘了跟你说声谢谢了。妈妈问我说谢谢了吗。我说忘了,妈妈让我追你。”我不会忘记那个孩子和那位母亲,他们让我永远不要忘记学会感谢,对世界上不管什么人给予自己的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帮助和关怀,也不要忘记了感恩。

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常常是细小琐碎却无微不至,不仅常常被我们觉得就应该是这样,而且还觉得他们人老话多,嫌烦呢。其实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因为,父母是上苍赐予我们不需要任何修饰的心灵的寄托。

当我们遇到困难,能倾注所有一切来帮助我们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受到委屈,能耐心听我们哭诉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犯错误时,能毫不犹豫地原谅我们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取得成功,会衷心为我们庆祝,与我们分享喜悦的,是父母。

而现在我们远在外地学习,依然牵挂着我们的,还是父母。

生活并非想象中那样完美,父母的辛勤是我们无法体会的,我们虽不能与父母分担生活的艰辛、创业的艰难,但我们在生活上可以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当父母生病时,我们是否应担起责任,照顾父母?要知道,哪怕一句关心的话语,哪怕一碗自己做好的方便面,都会慰藉父母曾为我们百般焦虑的心。感恩父母,并不难做到。

我们也许会记得感谢在人生道路上帮助过我们的朋友,也许会记得感谢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是的,他们当然是我们要感谢的,可同时,我们更不应该忘记,父母,永远是我们最值得感谢的人!

感恩父母,希望全天下的父母一切都好!

谈孝道心得体会篇4

无意间搜索,我看到了一赡养纠纷,二原告已是迟暮之年,走路都已经颤颤巍巍。二人于1953年结婚后生育了两男两女,即本案的四被告,四个人都是由两位老人抚养成人,现都已成家立业修建了楼房,可他们却在两位老人年事已高,丧失劳动能力的时侯让他们住在修葺的猪圈楼上。

说实话,我自认为我是一个很理性的人,所以在看到这样的事情时,我的第一反应不是愤怒,而是思考这个家庭中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子女与父母是要有多大的矛盾才能让他们如此安置年迈的父母而忘了父母曾经的生养之恩。

(1)父母的忽略

讲到原因,我想到的第一个原因就是这个,80后的孩子不像我们现在90后的孩子因计划生育所以个个都是父母捧在手心里的宝,而是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血缘亲戚一大堆。虽说天下哪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不可否认,孩子多了,烦心的事也就多了,父母自然而然会因为家庭或个人的原因在不经意间偏爱其中一个孩子,而忽略了其他的孩子。

哪个孩子不渴望父母的关注,却因父母无意间的忽略受到了伤害,数次多了,便自我感觉父母不爱自己了,长大了,只记住了父母的不好的他们,亲情自然也就淡了,怨或恨却增加了。于他们来讲,只是远离父母已是仁至义尽,想要他们好好的赡养父母,呵,那纯属扯淡。

(2)父母财产分配不均

俗语说人多好办事,可这个道理在赡养父母的问题上却并不灵验。子女多了,当他们成家立业另立门户之时,大部分父母都会因林林总总的原因使某个孩子的财产比其他孩子的要多。良心好点的,最多也就在心里抱怨一下,该有的赡养费却不会少上一分钱,可是亲情却也淡了,调查一下不难发现他们回家的次数也少了。

至于没有良心的人,我想不需要我说大家也都知道,众多的纠纷案例中可是有不少都是因为财产分配不均引起的。

(3)爱人与父母的隔阂

有使以来,因自身爱人与父母的关系不好闹上法庭的赡养纠纷同样不少。不是他们不爱父母,而是相比较而言他们更爱自己的另一半。以他们的立场来看,一边是一起度过前半生的年迈的父母,一边是将要一起度过后半生的妻子,即使是愿意赡养老人,也会因为新婚妻子的枕边风而远离老人,不与父母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在他们的想法中还是爱人重要,至于父母,给点钱也就差不多了。

这并非危言耸听,任何一个人处在赡养父母与维系自己小家庭安稳的矛盾中都会举步维艰,大概只有父母曾在年少时给予他深刻的感动的人才会站在父母这一边吧。

……

尊老,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需要传承与发扬的,可是现在的人们总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与父母闹上法庭,难道他们忘记了吗,忘记了父母把自己从小养大,付出的心血、倾注的爱心?

虽然那案件最后已然完美解决,可我却并不认为这是值得庆贺的事情。当赡养父母的问题闹上法庭,当儿女与父母站在对立面时,我深刻的怀疑亲情是否还在,即使赡养问题最终得到解决那又怎样,父母的心已然凄凉。

俗语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而父母给我们的,又何止是滴水呢?父母恩情深似海,他们给我们的是整个大海,我们应该懂得回报,懂得孝道。

何谓孝道——百善孝为先,孝之以其道,只有心怀孝道的人,才终能收得善果。

谈孝道心得体会篇5

自古先贤把道传,孝道乃为百行源。水源木本亲情厚,慎终追远念祖先。

报本尊亲行孝道,光前裕后子孙贤。孝通神明感天地,诚孝君子万古传。

古人说:“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者,其为人之本与!”《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圣人强调孝为人之大根大本。“孝”的象形字是上面一个老人,下面手抚一个小孩子,其义是老人在给后生灌顶,他灌输给孩子的是传承,是文明,是智慧;上老下小代表着父子一体,同根同源,子在下代表着后辈尊重恭敬老人。《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是孝的文化,不孝不教,不教不孝。所以《论语学而篇》强调“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孝是中华文化最优秀的美德,孝是人类立足于天地之间的厚重基石。

?诗经》中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母亲十月怀胎,倍受辛酸苦难,生下我身,我们吸吮着母亲的乳汁长大,我们在母亲的怀抱中成长。随着父母给我们一分一分的爱,我们在一年一年成长,岁月更替,时光流失,我们长大了,而养育我们的父母却老了。回首生养我们的父母,他们原来红润的面庞已经刻上了皱纹,乌黑的头发已布满了银丝。他们已皮粗力竭,青筋裸露,他们老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行孝不能等啊!

行孝是报答亲恩的实际行动,我们要报答父母的生育教养之恩,首先是知恩感恩,恩是心头上边的大田地,是心灵上的大因由。一个人生命的成长和事业的成功,离不开父母、师长、祖国及众生各种恩德的呵护,我们每个人都在父母的抚育下由婴儿、童年、少年走向成年,我们在老师的教导下学会了知识,由童蒙逐步开启智慧,我们生长在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伟大祖国,我们的国家给我们提供了安定优越的成长环境,我们的同学、朋友、兄弟、姐妹时时向我们伸出关爱的双手,对于他们对我的爱,对我的奉献和付出,我们感觉到了吗?古人说:“感恩知恩天下少,反面无情世间多。”我们生活在一个恩惠我们的世界里,不知我们大家感觉到了吗?感恩才能知恩,知恩才能报恩,如果我们每天总是抱怨别人给我的太少,而我自己认为付出的太多,别人对我的恩德忘的一无所有,而我对他人做的点滴小事铭刻在心,那么我们的心灵,已经被阴霾遮敝,本有的正直心灵已经扭曲,我们在极其自私的心理推动下已经沦落到小人之列,因为:“小人总想要,而要到就忘,君子不受恩,受恩必报。”如此我们就要扪心自问,回光返照,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了。

曾几何时,我们呀呀学语、刚有朦胧记忆之时,是我们的母亲将一口口稀粥送到我们的口中,我们在母亲的怀抱中吸吮着乳汁,却又一次次将屎尿拉到了母亲怀抱,父母为抚育我们苦心支撑着家庭,我们是老人家的心头肉,是他们的梦想和希望,父母为我们擦屎刮尿,每天穿衣洗衣、喂饭、洗碗,夜间如果我们偶尔哭喊两声,父母即会彻夜不眠,倘若伤风感冒,略有小病,父母更是心急火燎,坐立不安。

在父母的养育教养之下我们走进了学校,父母担心我们的学业;走上工作岗位,父母又掂记我们能否干好工作;我们成了家,父母关心我们夫妻是否和睦。古人说“母寿一百岁,常念八十儿”,“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可是一旦我们有了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有了自己家庭和孩子,我们却将我们的父母忘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这怎能不让天下父母寒心。我们现在看一下我们的老父老母,我们会发现岁月的无情,时光流逝的残酷,我们记忆中的妈妈脸庞失去了青春的红润,深深的皱纹爬上了她的额头和眼角,乌黑的头发变得花白,那双曾为我们洗衣、做饭、穿针、引线的手已经颤抖,再看看我们的父亲,过去他那挺直的脊梁已经下陀,那双供给我们读书,为我们付出许多许多的勤劳双手已经青筋裸露,明亮的眼睛已经昏花,耳朵听力下降,说话时老再打岔。

此时我们可能刚刚发现我们的父母老了,老人为我们付出了毕生的汗水、泪水和血水,他们在为儿女的无私奉献中失去了青春,失去了壮年,如今他们已进入耄耋之年,我们扪心自问,我们又为老人做了什么?我们回报了老人多少,我们给了他们多少爱?好好反省一下,我们是人子吗?我们尽到了人子之责吗?古人说“以爱妻子之心爱父母,则孝行更笃”,我们很多人都能记住自己的生日和自己孩子的生日,父母的生日我们记得住吗?古人把人的生日定为母难日,我们在自己或给自己孩子过生日时,想到过母亲吗?如果没有,我们的良心到哪里去了,父母的大恩大德我们忘到哪里去了,难道我们是凭空出世,自己长大的吗?父母老了,我们将来也会老,该到反省的时候了,难道连亲生父母的恩我们都感觉不到吗?难道与我们的父母都不能交流沟通吗?难道连给了我们生命,教我、养我、爱我、育我的人都忘记了吗?闭上眼睛好好想一下自己的过去,忘记了过去就等于背叛。

从小在一个家庭生活的兄弟姐妹,我给了他们多少关爱,童年的伙伴我还能叫出他的名字吗?他在哪里,他过得怎么样,我清楚吗?我们幼儿园的阿姨是谁,是谁给我上的人生第一课,我们中学的班主任是谁,你总不能忘记吧?我们大学的导师现在怎么样,我们给他们打过一次问候电话吗?还有你生命中的贵人,那些帮助你度过一次次难关,给你提供发财机会的好友,那些栽培过你提拨过你的领导,你对他感恩吗?那些成就了你事业的部下员工,那些让你的公司一步步不断壮大的客户,我们为他们又付出了多少,关爱了多少,我们将祖国比喻为母亲,在祖国母亲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站出来了吗?我们为她做了些什么?好好想一下吧,不管你多富有,不管你官多大,角色就是人格,如果我们反思自我还是一个不合格的角色,那就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从孝敬、孝顺、孝养自己的父母开始吧,因为孝行是天之大德,地之高义,民之美行,德之根本。孝悌为先务,本立而道生。做人的第一根本就是孝,小孝治家,中孝治国,大孝治天下。千经万典,首在行善,千善万善,行孝为先。如果我们过去做的不好,做的不够,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吧。

谈孝道心得体会篇6

人生如梦,岁月如梭,人活一世,活一种心情;成也好,败也好,爱也好,恨也好,富也好,贫也好,始终是过眼烟云。但是做人最基本的莫过于人伦道德,也就是父母亲情。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好,何谓“人”。是的,人们常常习惯于父母为子女的付出,却从来末曾深思过自己为父母做点什么,习以为常后就变成是父母所做是应该的,现在很多的家庭都是这样的。

往往是为人父母者的“上慈”常常是盈余的,为人子女者的“下孝”却是缺失严重的,什么都靠父母,都这么大的人了,还要父母伺候着,甚至平时花费也要靠父母。难道这样能称之为孝。人们只知道溺爱自己的子女,对自己父母却毫不尽孝。包括我们亲眼目睹的,包括报纸上、电视上报道的形形色色的事,这难道不是我们后辈共同深思的问题吗?我们要珍惜现在,珍惜身边的人,感恩我们的父母,做到以真心真意而达到孝行。不仅要在物质上孝养父母,同时在精神方面上,了解他们,爱父母所爱,顺其父母所愿,至亲所喜也喜而为之,获得至亲之乐,即是对父母真正的孝。其实父母并不需要我们回报,只要我们正确善待自己的人生,“常回家看看”,就足矣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用我们的孝心、慈心、仁心来不断完成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来影响着身边的人,同时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作用于我们的孩子,让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

“把感恩刻在石头上,深深地感谢别人帮助过你,永远铭记,这是人生应有的一种境界;把仇恨写在沙滩上,淡淡忘掉别人伤害过你,学会宽容,让所有的怨恨随着潮水一去不复返,这也是一种人生境界。”人和人相遇靠的是一点缘分,人和人相处靠的是一点诚意,人和人相交靠的是一颗真心。感恩身边的朋友,不管是帮助过你的朋友,还是不认同你的朋友,感恩你们。

“心态左右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影响命运。”学会把每天都当成一个新的起点,每一次工作都从零开始。把自己沉淀再沉淀、倒空再倒空、纠正自己的行为,有舍才能有得,放下才能超越,这样才是人生最大的获得。让我们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珍爱自己所得到的,以感恩、真诚的心对待身边的人吧!

由感而发,今天早上和儿子做功课的时候,看到我的母亲在不停的忙碌,把为我准备好午饭的餐盒放在我的包包旁边的时候,我的眼泪禁不住直流,以至发出的声音开始哽咽,被儿子发现了,他紧张地问:“妈妈,你怎么了?”我说:“孩子,我感觉真对不起我的母亲,我真是个不孝顺的女儿。”过去的点点滴滴涌现在我的脑海,都这么大的人了,许多事都是母亲一直在操劳着,想着母亲为我们付出的种种,母亲为自己的孩子操劳还不够,还要管孙子、外甥,她却毫无怨言,默默地为我们付出,可是我们有时还对自己的母亲态度不好。母亲的一生很不平坦,作为孩子,我们从没有为母亲考虑过,也没有多和母亲沟通、交流,这是多么的不应该。深刻反省自己,让自己做得更好,让孩子不断进步。

谈孝道心得体会篇7

哀哉!有的人对孝理解不透,也对父母的需求不理解,尤其是在传统文化已濒临危机的今天,加上忙碌的工作,许多人便以工作或者别的为借口,用金钱代替孝心,长年难得回家一看。

在中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11世纪,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诗经》中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咏叹。《论语》中也有关于孝道的实录:“孟武伯问孝:‘父母惟其疾之忧。’”和“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庄子也对孝进行了阐述: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可见,孝的观念在古时就早已被圣贤推崇至此了。

中国的传统孝道文化用十二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是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辞官尽孝的包拯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中进士,先任大理寺评事,后出任建昌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能承受路上的颠簸,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拯便马上辞去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保证的孝心受到官吏们的交口称颂。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拯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去的。

“父母在,不远游”,这是古代孝道的重要内容。包拯虽中进士,被授以官职而不去,就是这个原因。包拯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今人的表率。除此之外,周文王也可佩做我们的道德先锋。

周文王姓姬名昌,当他做世子时,每次去朝廷见他的父亲王季三次。在清晨鸡啼时,他就穿好了礼服,到父亲的寝门外问安。等宫里的小官回报安好以后,文王才面露喜色。正午和傍晚,又各去向父亲请安一次。有时,王季偶尔感觉身体不适,文王的脸上,就充满了忧愁的神情,连走路都走不稳。等王季复原了,他才高兴起来。并且告诉掌厨的人每顿要做一些新鲜的菜肴,变花样,再呈上。

周朝国运的绵长,是历代所不能及的。姬姓之后,百世昌隆,都是文王的孝德所开启的。

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一些礼仪制度,调解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力量,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西蜀初年,司马氏刚得到天下时,就倡导以“孝”治国,清圣祖康熙帝和汉武帝也是以“仁孝”治天下,才推动自己千秋霸业的成功。

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五十六个民族聚成一个大家庭,大家能和睦相处,共建和谐中华,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孝道文化的感染性。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古语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其不待。”对父母之孝不要等其老,也不要只是表现在一年半载的那么几次的孝敬中。真正的孝,应该渗透在年年月月,时时刻刻。父母一生为儿女无私奉献,他们并非要求报答,而尽孝是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即使社会怎么变迁,我们都不能扭曲孝道的内涵。

当“孝”在举国上下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时,国家定然会安泰,社会定然会和谐。如今。我们正在倡导与构建和谐文化社会,那么,每个人都应该从“孝”做起,这不仅使人人应该做到的,也是人人能够做到的。

谈孝道心得体会优秀7篇相关文章:

谈中国文化作文优秀6篇

谈即兴演讲稿优秀8篇

银行谈年度工作计划优秀8篇

谈精神演讲稿优秀8篇

谈朋友读后感优秀8篇

学生谈教育的演讲稿优秀8篇

幼师谈心得体会7篇

谈安全心得体会模板7篇

谈三观的心得体会7篇

百字谈心得体会7篇

谈孝道心得体会优秀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3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