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教育心得体会6篇

时间:
loser
分享
下载本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写心得体会是需要有强大的语言组织能力的,下面是白领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爱心与教育教育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

爱心与教育教育心得体会6篇

爱心与教育教育心得体会篇1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 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两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一、万同勾起的回忆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 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 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 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 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 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后进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一路阅读中,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 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 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已经尽了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

二、宁小燕:永远的遗产

如果说万同勾起的,是我心中永远的自责与痛,那么宁小燕,则给了我一份沉重的思考. 宁小燕的故事让我流泪.为什么 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样的惨剧 在我眼里,宁小燕是一把刀子,划开了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伪善"面孔!宁小燕以伪为真,活在一个虚幻的纯净的世界里,而这个世界注定要破灭的,这是宁小燕的悲剧,更是对教育的控诉.我们的教育,从来不乏善,不乏美,而唯独缺少的是一份真!我们的德育不是教育人的,而只是负责对万千现实进行议论,解释,树立无数无人瞅一眼的石像.而在今天,宁小燕们越来越少了!因为一个孩子,当他小学的时候,他可能就不会轻易相信什么了.这才是教育真正的悲剧,比宁小燕更让人感觉到悲哀.

当正直被嘲笑,当美好毁灭,当真诚被欺骗,当高洁死亡,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 武汉大学生卖淫案,艺校学生夜总会实习事件,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伪善的教育,如何导致道德的大规模塌方!读李镇镇西老师的文章,让人震撼也让人忧虑!教育,不仅仅要从善开始,更要从真开始.

三、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年然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李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 什么叫享受教育 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这一点,李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所以,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而李老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更使得李老师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师,而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特别是德育本质的思考,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教育心得体会篇2

多年以前,我还在上初中,一次学校通知中考报名要用网银,我才得一机会,办上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张银行卡。由于不愿麻烦家里人,加上自己的好强心作祟,我就独自去了银行,到那儿才知道年龄出了问题。年龄?好吧,那时的我还是未成年,所以多次碰壁之后我带上所有证明我身份的资料去了银行。终于等到了我的银行卡,我第一件事不是学着其他同学赶紧网上购物,而是做了一件令爸妈想不到的事儿。我按照电脑网上银行介绍,给红十字会捐助了我开卡50元中的10元,10元钱对于我是意义很重大的,它是我相信网络的第一笔消费,也是不相信社会都是“郭美美”腐败,而投入的第一笔善款。

今天我在网上看到一部名字叫做《让熊猫飞》的`电影,看了介绍才知道早在6月份就公映了,很惭愧我现在才刚刚知道这部电影,之所以有这种情绪是因为感觉这么好的电影不应该被我错过的。他的情节对我触动很大。

早在古时候,人们就讲究大同社会,鳏寡孤独费疾者皆有所养,而现如今人们对孤寡老人却漠视不理,电影中现实的映射出当前中国社会的生动和多面,同时也呈现当前社会价值取向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刺激我们的第一反应:认为慈善又是一次炒作,好多看似慈善的事业其实是打着慈善的旗号往自己腰包捞钱。试问就没有人真正为慈善事业做些贡献么?

在批判别人的同时我们有没有也想想自己的过失呢?既然大家都是如此,为何还不去挽救,不能让我们从现在起,为社会为家人表表我们的善心呢?

献爱心要趁早,你是否也渐渐相信并发挥自己的善心了。

爱心与教育教育心得体会篇3

新年到了,当大家团聚在一起,共享者欢乐时刻的时候,你可曾想过敬老院里那些残疾、孤寡的老人们呢?

我们几个同学组成了一个小分队,去敬老院里献爱心。首先,我们去超市买了些饼干什么的。谁知大家都没带钱,只有我和王诗慧身上有些。我们把钱凑了起来,买了7包饼干。

我们上路了。一路上有说有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到了敬老院。一打听才知道,敬老院的院长是我幼儿园时的班主任。可是老师今天正好不在,门也锁着,无法打开,我们被堵在了门外。更糟糕的是,门卫室里居然没有人。“不会搞错吧,连门卫也没有”“我们不会白来了吧”同学们发起牢骚来。这时,在院内草丛里,走来一位老人,“啊、啊”的叫着。我仔细打量起着这位老人来,他已有70岁左右的年纪,两鬓发白,脸色通红,一张脸上长满了皱纹,看上去老态龙钟、有些痴呆的样子,等了许久,一位戴着帽子的中偏老年人走了出来,问我们:“你们干什么?”周思琪答道:“新年到了,我们来帮老人们做做好事,还买了些饼干送给阿公、阿婆们。”那个大概是门卫的人就放我们进去,我们刚进门,一条狗就冲我们“旺、旺”叫个不停。那门卫喊道:“去、去”,那狗才停下。大概是狗的叫声,吸引了许多老年人围了上来。我拿着饼干一一分给他们,老人们乐呵呵地笑着,我们用普通话向他们祝贺时,他们却听不懂。转念一想,这些老人也没有多少文化,大概听不懂吧。于是我们用方言向他们祝贺,老人们就更高兴了。大家还帮老人们叠被子、理衣服、倒茶,然后用手机照下了精彩瞬间。

我们走了,但我们的祝福却留在了老人们的心中。虽然我们只带了些薄礼,但“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愿天下的孤寡老人们过得更开心、更快乐。

爱心与教育教育心得体会篇4

第一次拿到《爱心与教育》,随意地打开一个章节翻看着,就被那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故事而吸引,似乎不经意之间有什么触动了我的心房。然后,把它放在枕边,细细地研读,那飞扬的文字一次次渗入到我心灵的深处。今天,我做在电脑前,桌子上就放着这本《爱心与教育》,在开始敲下第一个字以前,我情不自禁地再次抚摸着它,仿佛又一次和李镇西老师进行着心灵的对话,那么真实的感受到了爱心的跳跃,激情的脉动,诗意的挥发。

是啊,在书中,我读到了爱:每天定时给汪斌煮一个鸡蛋,开学前为每一个学生写一封信,每一个学生的生日献上一份真诚的问候……这是李镇西老师携着一颗爱心,走进学生的心灵,感受每一个孩子喜怒哀乐的结果。在书中,我更读到了教育中理应拥有但却久久失落了的东西,那就是教育的人情味!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来说,教师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为万同的转变,与王铜的沟通,李镇西老师处处显示出这种平等,这种民主。

如果说现在的教师大多不爱孩子,未免太绝对了些。哪一个教师会否认自己是有爱心的呢?曾听说一位小学一年级的女教师,为了“严格要求”学生,竟在课堂上用胶布封住了说话的十几个学生的嘴巴!她时,她很委屈地说:“我也是为了学生好!”

教育需要爱,但是一种怎样的爱呢?我想不是溺爱,不是不平等的爱,而是一种在民主中的关爱。让我们象李镇西老师那样,在爱中体现民主,在民主中实施关爱吧!

爱心与教育教育心得体会篇5

记得地震刚开始,第一次让皓子看新闻。他就呆了。说着:"房子怎么倒了呀。人都死了呀!" 我还趁机的灌输。告诉他地震来的恐惧。地动山摇。没几秒种压死好多人。告诉他小朋友多可怜啊。手不能动了。脚被压住了。如何如何的。。 本以为让他可以看到别人的苦难。让他有爱心或者知道珍惜自己的生活(扯太远了。三周岁半的孩子懂个p啊) 没想到几次后。我每天看新闻。他过来一看这个就皱眉了。 说:"妈妈你不要看了。放来放去是地震!" 那时候我还责怪他没有爱心。跟他爹说这孩子怎么就不知道人家可怜啊。我都看的流泪了呀。 在那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我又想起了这个问题。 因为我总觉得自家儿子这么没爱心。这是当妈的多郁闷啊!

可是我看着他熟睡觉的脸。突然之间明白了。 大人不能让孩子和自己同一视觉角度看待事情。 因为这个年龄阶段(应该学龄前)孩子是直接而且单纯的。他没有亲身经历过不知道地震的实际危害性和人死亡的真正含义。对于死他也就明白从此不能看到爸爸妈妈了而已。 而大人不没有经历但是心里会想象会假设灾难后我们会如何。可是孩子的世界相对简单。特别对胆小软弱的孩子而言更是会造成阴影。他看到很多血腥的场面。直觉就是害怕。那个惨样。会让他恐惧害怕。而大人不同。我们看到的是这个惨面背后的真实故事。和延伸到失去亲人的诸多痛苦。

所以自那次后我就没邀他一起看这类新闻。偶尔他一起看的时候。我也不会灌输他什么思想。 我怕他会承受不了,反而这么比较好。他也很坦然让他自然而然的去接受去自己体会。看到孩子在简陋的帐篷里读书。还有住院的情景。他就会问:"为什么他们要那样啊。"还会说:"你看呢。妈妈。可怜吧。”

或许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没有吃的。没穿的才是最直接的。他们也会从内心产生怜悯和同情。家长也会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在家长对孩子做地震爱心教育的同时请适当吧!原本比较脆弱的孩子更要注意以后碰到挫折会胆怯,心灵受到伤害…。

爱心与教育教育心得体会篇6

这段时间里,我读完了《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这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写的,这本书打动过无数人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本书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育的感人故事,书中故事都体现了李老师和学生那种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读完这本书我感触很深,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尤其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

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对于工作多年的我来说,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

爱心与教育教育心得体会6篇相关文章:

党与教育的演讲稿6篇

家庭与家庭教育心得体会7篇

幸福与教育的读后感6篇

党与教育的演讲稿通用6篇

关于教育与爱国的演讲稿6篇

党与教育的演讲稿参考6篇

预防与教育工作计划8篇

教育与成长演讲稿5篇

健康教育与活动方案7篇

健康教育与活动方案模板5篇

爱心与教育教育心得体会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