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对时间的总结,是岁月流逝中留下的珍贵财富,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总结,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心得体会,指引着前进的道路,以下是写文书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拉齐尼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拉齐尼心得体会篇1
拉齐尼是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牧民。2004年8月,拉齐尼开始义务为红其拉甫边防连官兵当巡逻向导,被边防官兵和当地牧民称赞为云端上守边护边的“帕米尔雄鹰”。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位于帕米尔高原东南部,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接壤,边境线长800多公里,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拉齐尼一家就居住在这里,祖祖辈辈都在山沟里放牧。从爷爷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到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再到拉齐尼,他们一家三代接力担任民兵护边员,拉齐尼已经在这里做了16年的护边员。
1957年,拉齐尼的爷爷凯力迪别克自荐成为边防连第一位“牦牛向导”,随后,他的父亲巴依卡在红其拉甫边防连担任义务巡逻向导38年。拉齐尼十几岁的时候便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探路,查看地形、熟悉地理位置。2004年,从部队退役的他正式接过父亲手中的鞭子,和其他塔吉克族护边员一起,骑着牦牛行走在这条边防线上。
60多年来,拉齐尼祖孙三代的足迹踏遍了帕米尔高原边防线上的每一块界碑、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沟。在拉齐尼的心里,巡逻是国家的事,也是牧民的事,他说:“没有界碑,哪有我们的幸福生活。”
巡逻路上,拉齐尼总是走在最前面探路,和父亲一样,他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无数次帮边防官兵化险为夷。
有一次,拉齐尼单独带着巡逻分队参加有着“死亡之谷”之称的吾甫浪沟巡逻。巡逻第一天,队伍遭到暴风雪,受阻的巡逻队只好在离铁干里克村不远的一块山谷地露宿。看到官兵冻得直打哆嗦,拉齐尼就用父亲教过的方法用牦牛身体来取暖。他把15头牦牛都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堵厚厚的“墙壁”,官兵仅靠着牦牛身子,既能挡风雪,又能取暖,让官兵们顺利度过了风雪夜。
第二天,队伍到达铁干里克村,但由于山体滑坡,只好停了下来,前一年父亲做的标记没有了。“这里都是七八十度的陡坡,我们怎么过呀?”上等兵普合毛担心地问。“再难再艰险我都会带你们渡过难关,放心吧。”拉齐尼说。
说完拉齐尼就起身探路。突然,从山上滑落下来的一块石片砸在了拉齐尼额头,鲜血直流,官兵们几次劝他返回,但他简单处理了伤口,坚持继续探路。“这是任务。”强忍疼痛,历经两个小时,拉齐尼终于找到了一条比较安全的石壁路,官兵们顺利通过。
每次巡逻都是太阳出来出发,太阳落山就在山里搭起帐篷将就一晚,有时还会遇到雪崩、滑坡、泥石流等危险,往返一次需要近10天时间。
有一年11月,拉齐尼像往常一样和官兵们奔波在山高路险的边境线巡逻时,突然间天气骤变,突降大雪。行走在最前面的战士皮涛不慎从牦牛背上摔了下来,掉进雪洞里,周围的冰雪不断垮塌。危急时刻,拉齐尼高喊:“大家都不要动!”然后自己迅速爬到雪洞旁边脱下衣服打成结,做成绳子,花了两个小时将皮涛救了出来。体力透支的拉齐尼被冻得不省人事,送到县医院抢救3个小时,才挽回了生命。
在16年的巡逻路上,拉齐尼和边防官兵结下了深厚情谊。“不光是我,我们周围的牧民都把边防连官兵当成自己的亲人。”拉齐尼掰着手指说,大雪压塌了房子和羊圈,他们来修;
孩子上不起学,他们主动捐款,还给孩子补课;
吐尔迪罕大妈家里困难,他们就买来羊羔帮她致富;
红其拉甫没有医院,牧民生病了都到连队找军医,到连队就像到自己家一样……
“这不是亲人又是什么呢,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说着,他用力地拍了拍胸口。“看,我们的安居房漂亮吧?”拉齐尼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照片,讲起这几年护边员身边的变化:牧民们放牧有补助、种地有补贴,每年还享受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孩子上学的学费全免;
边防修好了巡逻路,建起了执勤房,还给护边员配发了摩托车、对讲机、望远镜。“以前步行巡逻需要好几天,现在骑摩托车只要5个小时,而且再也不用风餐露宿。”拉齐尼笑着说。
“虽然现在条件好了,但很想念从前和边防连的兄弟们顶风冒雪巡逻的日子,一起吃过的苦,才是最想回忆的甜。”说话间,拉齐尼的电话响起,是儿子拉蒂尔打来的。他边接电话边说:“拉蒂尔说长大了也要像我一样做一名护边员。我告诉他好好上学,将来要成为一名解放军,守卫祖国,保护人民。”
2021年1月4日,新疆喀什,一名孩子陷入冰窟。拉齐尼·巴依卡循声赶去,脚踏冰面去拉孩子。冰面突然坍塌,自己不慎跌入水中。他奋力举起双手,拼尽全力把孩子尽量托在水面。闻讯赶来的人们纷纷参与救援。孩童成功获救,但拉齐尼·巴依卡却再也没有上来……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1岁。拉齐尼·巴依卡是全国人大代表,也是一名全国劳动模范,一家三代守边的故事在帕米尔高原家喻户晓,被当地牧民称赞为“帕米尔雄鹰”。他生前常说:“这辈子要一直做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永远守好祖国的边境线……”
拉齐尼心得体会篇2
去年11月,我响应党组织的号召,选择来到了祖国的西部边陲,来到了位于帕米尔高原东麓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一县邻三国,两口通两亚,面积2.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却只有4.1万人,平均海拔4000米,全年无霜期70-120天,年降水量69毫米,植被覆盖率0.0078%,含氧量也仅是平原地区的70%,外来干部高原病多发。
我在乡镇才工作了5个月,县委组织部就来找我谈话,党组织想把我借调到县委办,从事文字材料工作。我的内心很矛盾,乡镇上的工作强度本就比内地大很多,而县委办更是“5+2”“白+黑”,每晚两点下班,周末从没轮休,节日也不会休息,一年只有探亲假20天,而且去了县委办后,我的基层工作经验也是个问题,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也将直接影响我后面的提拔。
但我也明白,有时候做选择不能只考虑“好”和“坏”,得遵循自己的初心,只要道路的正确方向不偏离,走快一点和走慢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我远离天府之国,来到这边疆苦寒之地,就是想不负青春,能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做点有意义事情,怕吃苦的话那我还来这里干什么?而且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当服从组织的意志,眼下县委办青黄不接,急需有一定写作基础的年轻干部充实进去,这个时候我应该担当,不应该讲困难,更不应该打自己的小算盘。
来到办公室后,我才发现这里真的是我家,因为吃住全在它。以前在周末还有一天时间出去拍拍照,还能写出点歌曲,在这里却只需要记住今天是多少号,星期对我们来说根本没有意义。我也有扛不住的时候,也有过退缩的想法,但这里比我年龄大的领导和同事都很拼,我根本不好意思退缩,领导出差回来后,总会在当地给我们买点特产来犒劳我们,也常常和我们坐在一起讲讲过去这里有趣的事,同事们也是时常在工作上帮助我、在生活上关心我、在心理上开导我,这让我很快就融入了新单位。
有一天,我在食堂吃过晚饭后回到了办公室,副主任刚和他未满3岁的女儿开了视频,只有31岁的他正仰在椅子上揉着脖颈,上周去医院检查,他的颈椎和腰椎有几节被磨平了,腿脚也出了问题,他现在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哎,老了,老了啊!一身都是病了”,我的心情复杂,抱起了旁边的一大摞材料,认真学了起来,我想尽快熟悉工作,多为他分点忧。
曾经的我也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小说家”“诗人”“演员”“作曲家”,这些都是我曾经向往的职业,也曾在这些方面有一些进展,但后来的我却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于是做出了取舍,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将个人融入集体,想在党的领导下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发挥到最大。当前我们县也正在规划旅游产业,很缺文化和宣传方面的人才,待今年脱贫摘帽后,我的特长也一定不会荒废,必有用武之地。
听同事讲,在2017年塔什库尔干县发生地震后,一位白发苍苍的塔吉克族老大爷站在废墟之上,小心翼翼地把粘墙上的毛主席画像取了下来,这个故事在党员干部之间传颂,也给予了我很大的正能量。塔吉克族是中国唯一纯正血统的白色人种,但他们淳朴爱国,世代守边,古有库尔察克,抗击浩罕入侵者为祖国流尽最后一滴鲜血,今有拉齐尼·巴亚克,一家三代人为祖国巡逻守边,当我佩戴党员徽章走在街上时,也总会有很多塔吉克族群众微笑着向我致意,现在的我只想努力守护好他们的笑容。
去年春节我没有回家,那时我正在喀什地委党校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接受着岗前培训,晚上回到宿舍后,屋内灯光冰冷,独自一人,屋外寒风呼啸,白雪皑皑,我打开电视,看起了春节联欢晚会,电视里的小品却没一个让我觉得有趣。突然,手机铃声响了起来,是哥哥打来了视频通话,画面里一家人正在老家的堂屋吃着火锅,我和他们聊着聊着,视频却突然挂断,后来却怎么也连不上了,第二天哥哥给我说,奶奶和母亲哭了,他们不想让我看到。
家人想念我,我又何尝不想念他们呢?可孩子长大了,总是要离家的,而且我身虽远离故乡,脚下却仍是祖国,我们的祖国虽然繁荣富强了,但还有一些地方处于相对落后,这些地方需要年轻人的热血来浇灌,需要新时代的支边青年来守护和建设。我家中兄弟三人,后顾之忧较少,前来守边也是合适的,身处祖国发达地区的同志们,千万要更加努力啊!一定要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而我:愿为边疆胡杨树,守望家国繁花处。
拉齐尼心得体会篇3
护边员们每次巡逻靠骑牦牛或徒步行进,拉齐尼·巴依卡和其他护边员出门时都穿着厚棉衣。他说,山里面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夏季常常“一日过四季”,一会儿下雨,一会儿下雪,一会儿下冰雹,一会儿大晴天,如果天气好的话,巡逻一次需要一个星期,遇上差天气,则最起码半个月以上。
“护边是国家的事,也是牧民的事,没有国家的边疆和平,哪有我们牧民的幸福生活。”多年来,爷爷和父亲的教诲深深地印在拉齐尼·巴依卡心里。
2018年,作为护边员的拉齐尼·巴依卡有了新身份——全国人大代表。为了更好履行人大代表职责,拉齐尼·巴依卡去了很多农牧区走访。他说:“我们那里农牧民已全部住进安居富民房,每个村都有了幼儿园,孩子们能享受到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
谈到护边员的生活变化,拉齐尼·巴依卡说,10多年前护边补贴一个月只有150元,现在每月2600元。有的牧民老乡家里面有2个护边员,家里有了这个稳定收入也实现了脱贫。此外,现在县里所有护边员都享受到了国家惠民补贴、草场补贴、社保医保等,人们生活都有了极大改善。
一年下来,拉齐尼·巴依卡认为家乡的生态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以前这里有一些采矿场,灰尘特别大,很多牧场也被破坏了。现在根据县委的要求,矿场全都停产了,原来的采矿区都种上了牧草。”
另外,2018年他还参加了在北京、四川、陕西等省市举办的观摩活动,与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交流学习。拉齐尼·巴依卡说,这让他进一步认识到56个民族就是一家人,大家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互相介绍各自的民俗文化传统,我还向大家表演了塔吉克族舞蹈,演唱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拉齐尼·巴依卡说,现在祖国发展日新月异,老百姓得到的实惠也越来越多,人们对生活都充满信心,“但我们要居安思危,护边工作一天都不能放松,我们每天坚持巡逻,保护好我们的美好家园。”
拉齐尼心得体会篇4
我们为国护边,永远心向党”——全国人大代表拉齐尼·巴依卡采访手记
粗糙的双手、紫红的面庞,头上戴着一顶塔吉克族特色毡帽,拉齐尼·巴依卡总是露着一脸憨厚的笑容。在这位不善言辞的牧民护边员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党和祖国的热爱、对护边事业的执着。
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三代护边员,在帕米尔高原上戍卫边疆近70年。“是共产党让我们塔吉克牧民过上了好日子,我们要懂得感恩,我们为国护边,永远心向党。”拉齐尼·巴依卡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他的心声。
不畏艰险、坚守信念。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拉齐尼·巴依卡的家乡在新疆边陲帕米尔高原腹地,当地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边境线漫长,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拉齐尼·巴依卡的护边职责就是排查通往境外的各个山口、峡谷,维护边境安全。
一处被称为“死亡之谷”的山口是他巡逻的重点区域,雪崩、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这里是家常便饭。十几年来,每次在“死亡之谷”巡逻,拉齐尼·巴依卡和边防战士都会面对严峻考验。
一次,一名边防战士在巡逻中突然滑入雪洞,周围冰雪不断塌陷。危急时刻,拉齐尼·巴依卡迅速爬到雪洞旁脱下衣服、打成结、做成绳子,花了两个小时才将战士拉出来。战士得救了,拉齐尼·巴依卡却被冻得不省人事,被送到医院抢救才挽回了生命。伤势刚好,他就立即回到护边队伍当中。他说:“这辈子要一直做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
不忘初心、勇于奉献。在拉齐尼·巴依卡10多年的护边生涯中,所遇的急难险情不胜枚举,但他从未想过退缩和放弃。“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爷爷和父亲坚守了一辈子的信念,也刻在了拉齐尼·巴依卡心中。
雪山深处每一个山口、峡谷都留下了他们巡逻护边的身影,雄伟的帕米尔高原见证了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三代人戍守祖国边疆的感人事迹,也见证了他们对党和祖国的忠诚。
“我们一家只做一件事,那就是为国戍边,义不容辞!”2018年全国人大代表拉齐尼·巴依卡在新疆团会议上,用朴实而坚定的话语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
“为国护边是我们家的荣耀,爷爷和父亲走过的每条路我都走过,而且我会一直走下去。”拉齐尼·巴依卡坚定地说。
拉齐尼心得体会篇5
拉齐尼·巴依克一家祖孙三代都是优秀护边员,他的父亲是红其拉甫边防连义务巡逻向导,拉齐尼·巴依克退伍后从父亲手中接过使命也成为红其拉甫边防连的一名巡逻向导。几十年来,慕士塔格峰和艰险崎岖的千里边防线见证了巴依克一家三代人守边护边的感人事迹。
驻守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红其拉甫边防连,有一条全军最长的陆地巡逻线。由于地势险要,只能借助牦牛巡逻,不能乘车。拉齐尼·巴依克十几岁便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探路、查看地形、熟悉地理位置。他牢记父亲的嘱托,立志成为一名优秀护边员。2004年,当了38年义务巡逻向导的父亲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为将父辈爱国守边精神传承下去,父亲拉着拉齐尼的手说:“边防官兵日夜巡逻边境线,使祖国的边关得以安宁,牧民得以安居乐业。我给他们带路只是做了塔吉克族边民应该做的事。现在我走不动了,你要把我走的路延续下去。”刚从部队退伍的拉齐尼·巴依克继承父辈使命,成为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军人。
2011年11月,拉齐尼·巴依克带着巡逻的官兵们奔波在山高路险的吾甫浪沟。天气骤变,积雪厚度几乎可以将牦牛埋没。走在最前面的战士皮涛突然从牦牛背上摔下来掉进了雪洞。周围冰雪还在垮塌,拉齐尼·巴依克高喊着“大家都不要动”,自己爬到雪洞旁边脱下衣服、打成结、做成绳子,花了两个小时将皮涛从死亡线上救了出来。皮涛得救了,他却被冻得不省人事,急救3个小时才挽回性命。痊愈后不久,他又骑着牦牛给巡逻的官兵们带路去了。2012年9月1日,在海拔4639米高的一处悬崖边,1名战士骑的牦牛突然四处乱窜,拉齐尼帮助战士们将牦牛稳住,他自己因为牦牛鞍子肚带断裂,摔倒在冰河里,被河水冲出十几米远。
60多年来,诚信和责任一直激励着拉齐尼一家默默无闻巡逻在祖国的千里边防线上。他们家先后有10头牦牛累死在巡逻路上,9头牦牛摔伤失去劳动能力,但他们家却坚持不要一分钱的补偿。
拉齐尼·巴依克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模范、爱国拥军模范等称号。
拉齐尼心得体会篇6
1月4日中午,41岁的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拉齐尼·巴依卡为救落入冰窟的小孩,不幸逝世。
1月4日中午13时56分许,在喀什大学进行培训的拉齐尼·巴依卡与舍友木沙江·努尔墩刚做完常态化核酸检测,正准备去餐厅吃饭,突然听见一阵带有哭腔的叫喊。
循着声音,他急奔过去,发现一个小孩在人工湖冰面玩耍时,因冰面突然断裂陷入冰窟,无助的母亲正在湖边哭喊求助。
情况危急,拉齐尼·巴依卡来不及细想,直奔落水的孩子。伸手拉孩子的时候,冰面突然坍塌,拉齐尼·巴依卡也不慎跌入水中。
冰冷的湖水迅速带走身体的温度,拉齐尼·巴依卡奋力举起双手,拼尽全身力气把孩子尽可能托在水面。此时,一同赶往湖边救人的木沙江·努尔墩也跳进冰冷的湖水中一起施救,闻讯赶来的人们也纷纷参与救援。
十多分钟过去,孩子成功获救,但托举起他生命的拉齐尼·巴依卡却再也没有从水中上来,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1岁。
“这辈子要一直做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永远守好祖国的边境线……”这是拉齐尼·巴依卡生前常说的一句话,而他们一家三代为国戍边的故事在当地已是家喻户晓。
爷爷带着水泥、油漆和馕上路
父亲36年接力戍边巡逻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地处海拔4000多米的帕米尔高原,氧气含量不足平原地区的一半,风力常年在七级以上,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在这样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延绵分布着我国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长达888.5公里的边境线。
1949年12月,新中国成立之初,红其拉甫边防连随之成立。
正值隆冬,面对一片冰天雪地的红其拉甫,马上要执行巡逻任务的连队官兵犯了难,这次巡逻的目的地是吾甫浪沟(塔吉克语,意为死亡之谷),路上经常发生雪崩、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往返一次需要3个月时间,如果没有经验丰富的向导,人生地不熟的他们将寸步难行。
这时,拉齐尼·巴依卡的爷爷——牧民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自告奋勇,给连队当向导。他们带上三样东西——水泥、油漆和馕,开始了漫漫征程。馕在路上是干粮,水在山沟里随处都是。到了界碑,大家用水泥修补损坏的地方,用油漆刷新,还要描字,而后敬礼、宣誓。此后的23年间,经验丰富的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坚持义务带领边防官兵巡逻,他总是骑着牦牛走在队伍最前面,以便及时发现危险。
1972年,年迈的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走不动了,他的儿子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主动接过“接力棒”,与连队官兵一起爬冰卧雪、戍边巡逻,一走就是36个春秋。其间,为挽救战士的生命,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2004年,当了38年义务巡逻向导的巴依卡又把“接力棒”交给了儿子拉齐尼。此时,拉齐尼·巴依卡刚从部队退役回家,而他服役的部队就在帕米尔高原。
为救战士,他冻得不省人事
抢救3个多小时
在父辈耳濡目染下,拉齐尼从12岁就跟着父亲探路、查看地形、熟悉红其拉甫地理位置,俨然已是一名小小护边员。
2005年,拉齐尼正式接过父亲手中的鞭子,和其他塔吉克族护边员一起,骑着牦牛行走在千里边防线上,成为一个不穿军装的边防军人。
一次巡边,落在最后的牦牛自行上山踩塌了石头,巨大的石块从山上滚落。“战士看到危险把我拉过来,救了我的命。”拉齐尼说,“还有一次,我的鞋底磨烂了,连长把鞋脱下,让我穿,他说‘我没事,你穿吧’,我感觉特别温暖。”
2011年11月,拉齐尼像往常一样带着官兵们奔波在山高路险的吾甫浪沟进行巡逻。突然,天气骤变,鹅毛般的大雪纷纷落下,积雪把牦牛都埋没了。战士皮涛行走在队伍最前面,从牦牛背上摔下来,掉进雪洞里,战士们赶紧前去救援。
周围的冰雪还在垮塌,千钧一发之际,拉齐尼高喊一声:“大家都不要动。”他爬到雪洞旁边,不顾寒风刺骨,脱下衣服,打成结,做成绳子,花了两个小时将皮涛从死亡线上救了出来。皮涛得救了,拉齐尼却被冻得不省人事,送到县医院急救三个小时才挽回了生命。
2013年9月,巡边队经过乱石滩断崖,发生山体滑坡,曾经巡逻的标记和路都没有了。大家一筹莫展,拉齐尼请官兵原地休息,自己前往峭壁探路。谁料山上落石将拉齐尼砸晕,鲜血直流。官兵们赶紧抢救、包扎伤口。拉齐尼清醒过来后,官兵们劝他回去,他坚决拒绝了:“这是任务,绝不能因为我的一点小伤耽误了巡逻。”拉齐尼在巡逻途中给边
在拉齐尼十多年的护边路上,这样的危险时刻太多太多,但他从来没有想过停止巡逻的脚步,他把为国守边当作自己的终生事业。
“这辈子要一直做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永远守好祖国的边境线……”这铮铮誓言将永远回荡在帕米尔高原的群山之巅。
拉齐尼心得体会篇7
永远的“帕米尔雄鹰”
生命的托举成了红其拉甫边防连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姿态。
“来人啊!救救孩子!”今年1月4日中午,一名儿童掉入喀什大学校内人工湖的冰窟,拉齐尼·巴依卡奋不顾身,踏上冰面,施以援手。
就在他快要拉住孩子的瞬间,冰面破碎。拉齐尼·巴依卡掉入刺骨的湖水。他用冻僵的身体和所有的气力托起孩子,坚持了漫长的十分钟……
最终孩子获救,他却不幸牺牲,年仅41岁。
连日来,拉齐尼·巴依卡的英雄事迹,令无数人闻之落泪。在生死考验面前,他把生的希望送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生命向党和人民递交了一份优秀答卷、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树立起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英雄托举 响遏行云
不久前,伊宁县英塔木镇托万克温村党支部书记木沙江·努尔墩一路奔波,踏上帕米尔高原,来到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拉齐尼·巴依卡的家乡。
群山如阙,雪峰林立。看着拉齐尼·巴依卡的长眠之地,这个身材魁梧、皮肤黝黑的大汉,不禁声泪俱下:“兄弟,我来看你了……”
木沙江·努尔墩是拉齐尼·巴依卡在喀什大学培训期间的室友,1月4日,曾与拉齐尼·巴依卡一起救人。
“我时常会梦到当时的场景,他在冰水中对我大喊:‘别过来,冰薄!’‘救孩子,先救孩子!’”2月26日,木沙江·努尔墩回忆起那个惊心动魄的中午,眼眶通红。
尽管听见了拉齐尼·巴依卡的劝阻,但紧要关头,木沙江·努尔墩顾不了那么多,急忙前去施救。在施救过程中,他也不慎掉入冰水。回想起那冻透骨髓的寒意,他不禁打了个寒颤。
“落入水中的瞬间,我大脑一片空白。感觉有无数根针扎进了皮肤,再后来,全身都僵了。”木沙江·努尔墩感慨,拉齐尼·巴依卡不会游泳,却在冰水里托举着孩子坚持了那么久,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
拉齐尼·巴依卡以无比坚强的毅力、超人的意志,用托举成就大爱。英雄一幕,宛若一曲高亢的壮歌,响遏行云。
马燕是拉齐尼·巴依卡在喀什大学培训期间的教师。“他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打扫卫生、擦黑板,学习很刻苦。”马燕动容地说,“拉齐尼·巴依卡虽然是我的学生,但却是我人生的导师、学习的楷模。”
在拉齐尼·巴依卡曾经巡逻的边境线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边境派出所副所长阿布都贾米·龙吉克和同事把拉齐尼·巴依卡巡边使用过的望远镜留在这里,用石头压住,镜头朝着提孜那甫村的方向,希望英雄每天都能看见家乡,看见祖国的大山。
“他是我在部队时照顾我的‘老班长’,是工作中带我巡边的‘领路人’。”阿布都贾米·龙吉克哽咽地说,“我会传承他的精神,担起他的责任,继续守护好祖国的边境线,守护好我们的家园。”
三代护边 谱写忠诚
英雄城里出英雄。英雄的诞生,从来不是偶然。
半个多世纪前,红其拉甫边防连成立,哨卡建在海拔4300米的帕米尔高原上。
这里山路崎岖,自然环境恶劣。拉齐尼·巴依卡的祖父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主动请缨,为红其拉甫边防连的官兵做向导,从此开始了一家三代护边70余年的传奇。
时间一晃便是23年。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带领官兵们走遍红其拉甫边防线上每一道河沟、每一个山口、每一块界碑,同吃同住,一起经历千难万险,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不让界碑挪动一毫米。”1972年,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走不动了,他将拉齐尼·巴依卡的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叫到身边,嘱咐道:“守好边防的任务,以后就交给你了。”
一座毡房就是一座哨所,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巴依卡·凯力迪别克骑上牦牛,谨记“家训”,走上边境线,与官兵一起爬冰卧雪、戍边巡逻,这一干又是38个春秋。
拉齐尼·巴依卡从小跟着父亲在边境线上长大。巡逻路上,父亲经常给他讲爷爷巡边的故事。年幼的拉齐尼·巴依卡听着,两眼放光,一颗种子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长大后也要和爷爷、爸爸一样,为国守边。”
2004年8月,刚刚从部队退役的拉齐尼·巴依卡接过父亲的班,成为家中第三代护边员。同年,他光荣入党。这让他对自身有了更高要求——不仅要做一名优秀的护边员,更要做到在入党申请书中所写的那样“尽我所能,为人民、为祖国多做好事。”
巡逻路上,拉齐尼·巴依卡总是走在前面探路,凭着多年经验,多次帮边防官兵化险为夷。
“巡逻路上,我们每次都要穿越冰河,他总要自己先过去,试试水深不深、流速急不急,确认安全后,才让我们过河。”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红其拉甫边防连战士肖瑶说,“有拉齐尼·巴依卡在,我们心里特别踏实。”
山区气候变化无常,危险说来就来。2011年冬天,巡逻队遭到暴风雪袭击,边防战士皮涛突然滑入雪洞,周围冰雪不断塌陷。千钧一发之际,拉齐尼·巴依卡迅速爬到雪洞旁,脱下衣服打成结、做成绳子,花了两个小时终于将皮涛拉上来。皮涛得救了,拉齐尼·巴依卡却被冻得不省人事,送到医院抢救了三个多小时,才挽回生命。
16年的护边生涯,拉齐尼·巴依卡曾在峭壁探路途中被山石砸晕血流不止,也因渡河发生意外,噙泪与自己相伴多年的白牦牛作别。太多的急险时刻,却从未拦下他巡逻的脚步。
“做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永远守好祖国的边境线……”拉齐尼·巴依卡用青春和热血践行着铮铮誓言,被当地群众称为守边护边的“帕米尔雄鹰”。
雄鹰高飞 精神永续
“我的家乡很美,蓝天、湖泊、雪山、牦牛,有机会一定要带你去看看。”可这一次,拉齐尼·巴依卡对木沙江·努尔墩“失约”了。当木沙江·努尔墩来到这片纯净之地,山水依旧,唯独缺少了拉齐尼·巴依卡的身影。
雄鹰并未折翅。一身正气、赤诚爱国的拉齐尼·巴依卡,将被人们永远怀念。
“失去儿子我十分难过,但他是为了救人牺牲的,这让我感到骄傲和自豪。就算同样的事件再发生一次,就算明知道结果,他还是一样会做的。”一生坚强的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老泪纵横,“我们会把他的事迹、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他不顾一切救我的孩子,这份恩情,我们全家始终都会铭记于心。”落水儿童的父亲说,“每年我都会带孩子去祭拜救命恩人拉齐尼·巴依卡,告诉他是谁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告诉他要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
拉齐尼·巴依卡的“发小”,护边员麦富吐力·坎加,如今承担起照顾村中一位独居老人的义务。拉齐尼·巴依卡生前给他打的最后一通电话,便是问老人的近况。
“心里装着祖国的边防、巡边的战士、村里的父老乡亲,就是很少想到自己,自家的房子几年了都没装修完。”麦富吐力·坎加说着捂起面庞,“我佩服他,以后要成为像他那样的人。”
跟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样,拉齐尼·巴依卡昔日也多次带着儿子拉迪尔·拉齐尼来到国门和护边一线。虽然年纪小,但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已让孩子继承了家族代代相传的护边守边信念。“爸爸是英雄,是我的榜样。”拉迪尔·拉齐尼眼神坚定,长长的睫毛上挂着泪珠,“长大后我也要去部队锻炼,退役了去当护边员!”
将时针拨回到送别英雄的那天清晨,提孜那甫村笼罩在洋洋洒洒的雪花中。人们默然肃立,静静地想着他,念着他,永远地记住他。
雪山之巅,雄鹰正在翱翔。
英雄未曾远离,山川河流间,拉齐尼·巴依卡的守护一直都在。
拉齐尼心得体会篇8
爱国戍边,忠诚奉献,他无怨无悔;冰湖救人,见义勇为,他以生命护卫生命。“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的感人事迹日前经中央媒体广泛宣传报道后,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引起强烈反响。连日来,广大官兵学事迹、写体会、谈感受,表示要积极投身强国强军实践,用扎实工作和艰苦奋斗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雄鹰折翅,精神永驻高原。初春,帕米尔高原寒风依旧,红其拉甫边防连官兵像往常一样踏上巡逻路。冰峰脚下,他们以特有的方式纪念逝去的战友——拉齐尼大叔。拉齐尼是南疆地区优秀的护边员代表。南疆军区部队掀起学习拉齐尼热潮,官兵表示:“宁丢生命、不失寸土。”驻守在喀喇昆仑腹地的新疆军区某合成团,第一时间组织官兵开展党小组主题活动。他们对着国旗宣誓:“坚决守护好祖国边防线,誓死捍卫国家尊严和每一寸国土!”收听收看拉齐尼事迹后,正在高原驻训的“进藏先遣英雄连”官兵誓言要像拉齐尼一样,无怨无悔卫国戍边。雪域高原,界碑无言,西藏日喀则军分区某边防连官兵又一次踏雪出征,同行的还有吉汝村的民兵们。民兵排排长噶罗布说:“我们要以拉齐尼为榜样,和解放军一起守好家乡、护好边防。”
致敬英雄壮举,立足岗位接续奋斗。拉齐尼对党、对人民深沉的爱和炽热的情无声感召着广大年轻官兵。北部战区陆军某合成旅、第73集团军某旅、第78集团军某陆航旅、驻疆某综合仓库官兵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要用实际行动传承英雄精神,用忠诚和热血守望和平安宁。郑州联勤保障中心某基地保障队上士刘猛说:“我们崇敬像拉齐尼这样的勇士。”武警江西总队九江支队官兵常年担负水面巡逻和九江长江大桥的守护任务,他们表示,从艰苦的高原边防到宽广的大江大河,虽然守护的地方不同,岗位不同,但卫国为民的决心和行动是一样的。在第80集团军某旅“学时代楷模精神,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主题演讲比赛中,摩步五连中士冀鹏深情讲述拉齐尼一家三代人守卫边境的故事,引发大家强烈共鸣。连日来,该旅实弹射击等重难点课目接续展开,官兵训练热情高涨。
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最好的告慰是奋进。拉齐尼扎根高原、忠诚奉献的精神,化作官兵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南国密林细雨霏霏,火箭军某导弹旅发射阵地剑指苍穹。“导弹发射先锋营”二级军士长、一等功臣何贤达在发射架下说:“拉齐尼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作为新时代的火箭军官兵,我们一定将手中武器练到极致、用到极致,无愧于时代赋予的使命重托。”武警张家口支队崇礼中队中队长解浩磊,正带领官兵紧张备战冬奥会安保任务,他说:“拉齐尼的英雄壮举让我们感动,更传递给我们力量。”北京卫戍区“老虎团”某连下士肖佳奇刚刚成为一名预备党员,他表示要以拉齐尼为榜样,在国家需要时冲锋在前,在百姓需要时挺身而出,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拉齐尼心得体会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