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得体会写得有价值,我们才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表达水平,想要让我们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我们就要认真对待写心得体会的时机,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正面管教》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正面管教》心得体会篇1
?正面管教》在文中呈现了不同方式的养育案例,我在阅读时会不时反思自己的养育模式和成长模式,学习正面的教养方法。本书倡导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作为家长如何把握教育孩子的尺度。
作者从四个方面归纳了我们要达到正面管教的效果应该怎么做,举例说明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去管教孩子。只有老师和家长共同配合,使用科学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让孩子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氛围中,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使孩子受益终生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
书中提到:“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点,认定若要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他感觉更糟?”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会严厉地训斥。孩子表面听话了,而实际心里很不服气。惩罚虽然能暂时制止不良行为,但不能永久性地解决问题,孩子只有在感觉更好时,才会做得更好。所以,只有通过鼓励帮助孩子体验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才能获得长期的积极效果。孩子的感受力强,但表达力弱。需要老师和家长认真解读,而不是通过打骂来压制孩子的错误行为,从长远来看,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带来了新问题。
每个人都是天生的父母,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好父母!那我们就一边学一边养吧!
20xx年,在我们家妹妹出生一岁的时候,我去学习了正面管教家长基础课。当时的初衷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平衡两个孩子之间的时间分配,以及处理两个孩子之间已经出现并且会愈演愈烈的战争。当时在在完成课程的同时,已经读了《正面管教》这本书。20xx年,为了使正面管教在家里的践行更有可持续性,也为了更好的成长自己,学习了正面管教家长讲师课,重读《正面管教》这本书。
?全书围绕孩子成长的两个具体环境:家庭环境的和学校环境,罗列了一系列的具体案例,还原孩子们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景。让读者在读的过程中,犹如声临其境,感同身受,引起强烈的共鸣。在共鸣的同时给予正面管教的具体应用工具,让每一位父母不仅有一颗爱孩子的心,更有具体的爱孩子的方法,让孩子和父母之前的爱通过正面管教的教养方式链接,让我们的孩子成为有幸福感,有价值感和归属感,能够通过自己影响他人,影响世界的一个人。
这本书每一个章节围绕一个主题,给出围绕这个主题出现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案,读起来轻松明了,条理清晰。比如第三章:“出生顺序的重要性”,围绕家里有两个及以上孩子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出了出生顺序对于每个孩子的影响,独生子和多子女家庭的家庭氛围等理念,给出了如何运用出生顺序的知识来鼓励孩子和引导孩子,让你在遇到孩子战争,家里混乱不堪的时候能冷静下来给出正确的处理方式。比如第七章:有效的运用鼓励,提出鼓励和表扬,鼓励和批评之间的异同点,给出了如何正确的给孩子鼓励,赋予能量,如何花时间训练培养孩子的一些技能,如何利用启发式提问引导孩子思考等等。书中每一个章节解决一个问题,既可以整本书阅读,也可以翻阅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父母来说随读随用,实用方便。
上面提到了整本书的`结构,除了结构严谨,这本书中金句频现,每句读到,都让我有如获至宝的感觉,重点的词句值得好好理解和吸收。书中第二十二页提出“赢得”孩子和“赢了”孩子的不同。所谓“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而“赢得”孩子则是指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和善而坚定),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这两个词语“赢得”孩子仿佛是父母和孩子最后达到了双赢的结果,而“赢了”孩子其实是父母用自己的权利压制住了孩子,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表面看大人成功的让孩子的听了自己的话,但其实孩子听话的背后隐藏了什么才是更重要的。
久而久之,父母总是想赢了自己的孩子,孩子要么变得自暴自弃,毫无主见,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变得胆小怯懦;要么孩子积压情绪,觉得自己没人疼爱,总有一天爆发出来,以牙还牙。所以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战胜孩子,而是引导孩子合作,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有价值有力量的。“赢得”孩子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尤为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和父母之间爱在流动,才不至于将他们越推越远。
读《正面管教》心得体会篇2
“什么是正面教育“?这是书中曾提到的一个思考题,这本书虽说还未读完,但是对于这个思考题我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这本书大体就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探讨即:“什么是正面教育“和”怎样进行正面教育“。作为一个八零后,其实在我上学阶段接受的是非常”中国式教育“,传统教育观下的我从未体验过新型的教育理念。我在学生时代,印象最深刻的无非就是每次考试都想第一名,因为我知道,只有这样才能让老师和家长高兴,其实说白了,不是为了我自己。为的是不想看到父母和老师脸上失望的表情从而做事小心翼翼。我想大部分90或是80年代的孩子都有相同感受。作为书中提到,正面教育不是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去惩罚他们,而是要让孩子将每次错误都当成一次成长,在错误中学会经验。
但是正面教育并不是对于孩子的错误视而不见,而是通过这种方式使孩子不是因为害怕惩罚去改过自新,而是因为自身反思检讨去纠错改正。这不禁让我想到近代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的”自然后果律“,即:当儿童犯了错误或是过失时,不必直接制止或者惩罚他们,而是让他们体会到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和过失带来的后果。本书中提到的正面教育和卢梭的自然后果律虽不是完全一样,但是他们都是没有直接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去制止和惩罚。而是用另外一种方法引导。
所以,我认为,我们不管时作为家长还是教师,要将孩子堪称一个个体,将判断权和选择权交还给孩子,我们只需要稍加引导,他们就会有自己的想法,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成长。
读《正面管教》心得体会篇3
欢迎来到行知读书会《14天共读一本书》,见证你的成长。
今天,我将带大家一起学习《正面管教》这本书的第七章内容。
前面我们了解了孩子所谓的不良行为是他们没有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孩子不良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失望的信念,当你再把孩子的不良行为转变为积极行为,就需要我们有效的运用鼓励。
德雷克斯他说过很多次,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
那么什么是鼓励?
鼓励是给孩子提供机会,培养孩子对于我有能力,我能贡献,我能影响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的认知。
鼓励教给孩子们在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中所必需的生活技能和社会责任感
有时候鼓励需要在一段冷静期后,才会被人满意的接受。
如果鼓励不成功,可能是因为时机不对,认识到冷静期的重要性,会增加成功的机会
很多人认为,惩罚批评是让孩子改正错误的方法,其实,负面的惩罚会激起反叛的孩子,从而导致父母和老师灰心丧气
当大人使用相互尊重鼓励以及关注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案时,孩子们就会得到归属感,培养出责任感。
生活中,我们应该找到孩子的优点,当孩子们做出一些不负责任或不尊重他人的行为时,我们需要给他一个机会,做一些能让他人感觉好起来的事情,以此作为弥补
分清赞扬与鼓励的区别,赞扬是促进孩子改善行为,可问题在于,这些孩子可能会变成讨好者或是寻求别人的认可。
一家三口吃完晚饭,宝宝吃完饭离开桌子的时候,把自己的碗筷放到厨房。并且把自己的座椅放好。
此时的爸爸说了句宝宝你好棒哦!就完事了。这时妈妈说:宝宝你太棒了今天不但自己完成了吃饭。还把碗筷收到了厨房。妈妈发现你今天还做了一件事就是把撒在桌上的饭都擦干净了,还把座椅也放好了。宝宝你长大了就是不一样了。此后宝宝每天都在吃完晚饭自己收拾自己的碗筷擦桌子,收椅子。
赞扬,促进一些孩子可以改善行为,可问题在于,这些孩子可能会变成讨好者,或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长期赞扬会让孩子依赖他人 。
长期的鼓励,在于能让孩子找到自信,有能力,有责任感
但鼓励的长期效果在于,它能让孩子自信,有责任感。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花一些时间去训练孩子,这需要长期时间的坚持。
首先我们需要转变注意力,假如一个孩子85%是优点,15%是缺点,但很多家长的做法想尽一切办法来对付这15%的缺点,这样孩子会变得完美吗?不,由于重视缺点,缺点就会膨胀,优点就会随之消失,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孩子的优点
我隔壁邻居家的女儿就是一个大家公认的非常优秀的女生。人长得漂亮,学习又好,又懂礼貌。
经常被学校推荐去市里参加作文竞赛,英语竞赛。我们大家聊天的时候总会说:优秀的孩子都是别人家的。
有一次我们跟邻居聊天的时候,她分享她女儿这次考试因为粗心大意。本不该出现错误的地方确出现了错误而丢了一分。我们大家都说没关系,下次注意就好了。一次又不能代表她就是粗心大意的人。
后来我发现我邻居经常拿这件事出来说。并且有次还在孩子面前说。有次孩子写完作业出来告诉妈妈她写完作业。
妈妈说:那你检查了没有啊!
孩子说:检查了。
妈妈说:那你检查仔细了没有。
孩子说:检查仔细了。
妈妈说:真的检查仔细了?用怀疑的眼神。还不忘提醒一句。你忘记你之前考试就是粗心大意,没有仔细检查才丢了分的吗?快去在检查一下。
孩子顿时不怎么高兴的走了。
有时候我们就是太在意孩子犯的一个错误上了。总想去提醒纠正错误,殊不知这样是在提醒孩子犯同样的错误。
因为我们放大了错误,错误就会膨胀,确让我们看不到孩子的优点了。
我们要学会睁着眼睛看优点,闭上眼睛看缺点,当然闭着眼睛啥也看不到哈
其次,当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把错误变成一个课堂,鼓励孩子去面对错误,改正错误,这样孩子在错误中学会负责任,自我反省,自我评价最终会自信自立。
我儿子跟女儿一起在楼下的球场玩人家修房子用的沙子。小孩子嘛!看到沙子都会玩的不亦乐乎。他们用自己的挖土机挖沙子。也不知道些沙子到底要做什么,就给人家弄的乱七八糟。
还没等他们收拾,就有一个平常爱管闲事的奶奶过来对着他们俩说教。奶奶说的家长话也听不懂。但是他们俩立马站起来就看着奶奶。我儿子比较小,看着看着就有点想要哭的感觉。而且他们俩也感觉到了自己做的不对。
于是我走了过去问了问姐弟俩怎么啦?爱管闲事的奶奶就说这是人家修房子用的沙子。被他们这样玩。
我对儿子跟女儿说,奶奶说这个沙子是人家盖房子要用的。不可以玩。那你们玩了。现在要怎么处理呢?俩孩子不出声。我又说那我们跟奶奶道歉好吗?跟奶奶说我们会弄好的,也不会再玩了好吗?
可能是他们知道错了就哭了起来。我说没关系的。我们做错了先跟人家说对不起。然后再弄好。这样也就是个好孩子嘛!
奶奶走了,于是我跟孩子们一起也还原了那堆沙子。
第二天,姐弟俩在楼下玩就在也没有去玩沙子了。甚至有别的小朋友去玩。他们俩还会告诉别人说这是盖房子用的不可以随便玩。
即使大人冷静了下来,也给予孩子鼓励,听起来确实很好,但如果大人们不知道什么是鼓励,做起来还往往令人茫然,不知所措。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书中的几个例子。
杰森是布拉德老师五年级班里的一个学生,他经常在上课的时候大发脾气,大声向别人宣泄他的敌意,布拉德老师试过好几种惩罚的方式,结果似乎只会让杰森越演越烈。
最后,布拉德老师决定试试鼓励。
首先老师让杰森放学后留下来,这样不会打扰到别人。他还向杰森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说自己企图惩罚来促使杰森表现更好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对杰森的不尊重。他不愿意再使用任何惩罚,并且需要杰森的帮助,他问杰森是否愿意和他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杰森刚开始不愿意合作,并且充满敌意,布拉德老师表示,他很理解这种感觉,因为有时候别人也会让他气得不得了?这句话引起了杰森的注意。老师接着问杰森在生气时注意到自己身体会出现哪些反应,杰森想不出来,布拉德老师问杰森是否愿意在下次再发脾气时注意一下自己身体出现的反应,杰森在课堂上发脾气是在五天之后,布拉德老师温和的,把手放到他的肩膀上说,杰森,你注意到你身体现在出现什么反应了吗?这一问到引起了杰森的思考,放学后杰森找到老师说:他注意到自己发怒时,握紧了拳头,咬紧了牙关,布拉德老师问他是否愿意在下次开始生气控制住自己,并通过到教室外面去,做积极的暂停,让自己冷静下来,以此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而且布拉德老师还说,杰森离开教室时,不必征得老师的同意,并且相信他完全能够自己处理好。后来杰森在教室外面去的次数越来越少,每次都在外面呆三五分钟就回到教室,明显的显示他平静了很多。
就这样杰森,从刚开始每天发几次脾气,到现在每个月才失控一两次。而且让布拉德老师感到高兴的是,他俩之间的相处越来越和谐,师生关系也越来越让人感到愉快。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总结以下几点:
第一鼓励是给孩子提供机会培养自己有能力,能贡献,能影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第二就是惩罚批评不但不会让孩子改正错误,反而激发孩子的反叛。
第三就当你尝试用鼓励的方式就会让孩子感觉到相互尊重,有归属感。
第四就是这种态度也让孩子承担起对问题所应负责人的意愿。
我们在来看看书中的第二个例子。
布莱莉太太的儿子阿贝尔托在学校不断惹麻烦,老师就会惩罚他抄50句话,阿贝尔托不肯,老师就加倍惩罚,布莱莉太太担心阿贝尔托会变成一个小混混,所以也开始对他说教并斥责。现在阿贝尔托在家里和学校都受惩罚,他通过表现的好像根本不在乎进一步反叛,并且开始痛恨上学。
布莱莉太太要求与老师谈一谈,再跟老师谈的时候布莱莉太太问老师,阿贝尔托的坏行为占多大比例?老师说大约15%。布莱莉太太吃惊的认识到,因为更多的关注了15%的不良行为,而不是85%的好行为。
布莱莉太太与老师分享了非惩罚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也非常感兴趣。于是他们达成一致,要定制一个积极的计划来帮助阿贝尔托,阿贝尔托扰乱课堂或不尊重别人时,他就要做些有贡献的事情,做出弥补,比如替老师做一些事情,辅导班上需要帮助的同学或者在课堂上讲一个片段,阿贝尔托的不良行为被转向了有贡献的行为。从此,他很少再有不良行为问题。
从这个例子当中我们又一次学到了负面的惩罚会激起反叛,当大人使用相互尊重解决问题,鼓励以及关注与解决问题的方案时,孩子就会得到归属感,并且发展出有责任的行为
书中的第三个例子。
朱迪和琳达姐妹俩用橙子砸向邻居希伯特先生家的汽车。在这种不良行为下,妈妈的处理方法是怎样的。
首先妈妈理解孩子的想法,用橙子砸了车一定是一次开心的冒险,但是妈妈敢肯定姐妹俩没有想过。当希伯特先生看见自己的汽车被砸成那样心里会是什么感受
姐妹俩有点愧色,妈妈又让她们换想如果有人用同样的方法砸了自己的车,她们俩会是什么感受?
姐妹俩当然很不乐意别人破坏自己的东西,于是妈妈又说我们都会犯错,但是要从错误中学习。并尽可能弥补过失。也相信姐妹俩都是解决问题的能手。
同时妈妈还问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对方感觉会好点。姐妹俩一个说:说对不起,一个说:把车洗干净。
妈妈也同意这样的做法。但是姐妹俩有点不情愿。妈妈又用鼓励的方式说知道这样做有点难。妈妈愿意陪姐妹俩一起去找希伯特先生
最后姐妹俩自己去找希伯特先生。很幸运得到了希伯特先生的原谅。
希伯特先生说:对于她们来说,要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做出弥补是需要勇气的
我们从上面这个例子同样感受孩子的每一次错误都是学习的机会。妈妈用换位思考来让孩子感受别人的感觉。大人陪孩子一起处理问题会让孩子感到归属感。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做出弥补是锻炼了孩子社会责任感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这些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难免会有些社会压力。因为在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时候,旁观者总是想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可能会受此诱惑而使用惩罚来满足旁观者。惩罚看起来能最快有效。
10岁的马克跟爸爸去徒步登山。由于背上的背包弄的他身体有些部位很痛,所以一直抱怨。刚开始爸爸开玩笑的说:马克是海军陆战队队员的儿子,能承受这点痛苦。
可是马克非常痛苦。一点都不觉得好笑。没走多久,马克就把背包丢掉。也不顾别人怎么看。就自己走掉了。爸爸的朋友提出替马克背背包。
爸爸却避开旁人选择用鼓励和负责的方式跟马克沟通。爸爸跟马克道歉说自己没有体会到马克身体的疼痛。希望马克给爸爸一次机会来解决问题。
马克气消了跟爸爸一起想出了用外套塞在疼痛的地方继续完成了他们的徒步
当我们有社会压力的时候,就不要去管别人怎么看待孩子的不良行为我们都要按步骤让孩子做出弥补。并保持头脑清晰去做最有成效的事情。
父母能为孩子做的最令人鼓舞的事情就是属于孩子的特别时光。当你拒绝所有外界的打扰抽出时间哪怕只有半小时属于你跟孩子的特别时光。孩子都会有一种归属感跟被尊重。重视的感觉。孩子认为自己在父母心中有者举足重轻的被爱的感觉。
不过这些都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多花一些时间去训练孩子。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细节可以锻炼孩子的这些能力。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今天的主要内容。
1.什么是鼓励,鼓励给孩子提供机会,培养孩子有能力,我能影响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鼓励交给孩子们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中必须生活的技能和社会责任感。如果鼓励不成功,可能是机会不对,有时候鼓励在一段冷静期过后,才会被人满意的接受
2很多人认为,惩罚批评会让孩子改正错误的方法,其实,负面的惩罚会激起反叛的孩子,当大人使用相互尊重解决问题,鼓励以及关注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案,孩子就会得到归属感,并发展出付责任的行为
3赞扬孩子可以促进孩子改善行为,可问题在于,这些孩子可能会变成讨好者,或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长期赞扬会让孩子依赖他人,但长期的鼓励效果在于,它能让孩子自信,有能力,有社会责任感。
明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八章的内容。
这里是行知读书会,14天共读一本好书,我是苏苏。期待明天继续与你共读。
读《正面管教》心得体会篇4
近段时间读了《正面管教》这本书,也看了邓老师写的读书心得,当时很是心动,很认同书中提出的正面管教和善而坚定的理念,认为与我的组织上课理念很是接近,但系统、完善、深刻的太多了。后来由于上班期间太忙,一直没能有时间仔细读这本书。后来,我迫不及待地买来这本书,仔细研读了一个多月,一边读,一边勾划,一边回顾和反思,记录自己的感悟。感觉自己以前的认识真是太肤浅了,此次阅读,对于正面管教有了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现将我这段时间的学习体会整理下来。
?正面管教》这本书出自美国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博士,是一本让数百万孩子、家长和老师受益终身的经典之作。书中反复强调: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骄纵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书中主要介绍了如何运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获得这种能力,并且用了非常多的案例来告诉我们如何有效地与孩子沟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背后深层的原因。书中令人信服地讲解了家长和老师为什么必须这么做的深层蕴涵,以及如何正确解读孩子的错误行为背后的信息,该怎样采取最有效的应对方法。
成年人对孩子的引领和指导是很重要的,但是孩子应该得到同等的尊严和尊重;他们也应该有机会在和善而坚定而不是责难、羞辱和痛苦的氛围中发展自己所需要的人生技能。我们常常剥夺孩子以负责任的方式作出贡献来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机会,然后却反过来埋怨孩子,嫌他们没有责任感。这也正是我们的现状,我们大人制定了规则而不是由孩子们讨论制定却要求孩子们必须遵守,否则就要受到惩罚,而且是以“我爱你,我这是为你好”的名义。我们嘴里说着爱,却面目狰狞,怪不得孩子们疑惑,反叛。我们必须明白,给孩子们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上进心,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书中几次提到这样两句话:“我们究竟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想要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让他感觉更糟?”“孩子们在感觉更好时,才会做得更好。”我很受触动。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劝阻不起作用时,我一向认为“做错了就应该受到惩罚”,惩罚会促使孩子做得更好并成为更好的人。我像很多人一样被惩罚的'当时效果所愚弄,同时疑惑着孩子们为什么“不长记性”。
正面管教不以任何责难、羞辱、或痛苦(肉体上的或精神上的)作为激励手段,它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把和善与坚定融合为一体,并以此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人生技能。对比有效管教的4个标准,特别是对管教子女方面,我很惭愧,我所采用的教育管理方法,并不都能满足这些标准。很多时候我作为一名家长,帮孩子报兴趣班也没有考虑到孩子喜不喜欢就帮他报了,常常强迫他做一些他不喜欢做的事情。
尼尔森告诫我们,我们言行背后的感觉比我们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更重要,我们做了什么永远不如我们怎么做的更重要。如果我们能时刻问自己,“我这样做是在给予孩子力量,还是在挫伤他们?”我们在对待孩子时就会更有效。怎样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德雷克斯强调鼓励,并且认为这是大人在帮助孩子时应该学会的最重要的技能。他说过多次:“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尼尔森认为,通过鼓励来帮助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最好的方法,这确实是不容易做到的事。鼓励不是赞扬,鼓励是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培养“我有能力,我能贡献,我能影响发生在和身上的事情,我能知道我该怎么回应”的感知力。鼓励是教给孩子们在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中所必需的人生技能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可以是简单到一个帮助孩子感觉好起来从而做得更好的拥抱。
我很遗憾到现在才看到这本书,才了解正面管教的教育理念。心底无私,天下宽。我的孩子们都在慢慢长大,如果早些了解,我们的亲子关系可能会更好,我们的相处可能会更快乐。所幸,我发现书中所提到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可以继续运用于我们的生活或工作中,比如积极的暂停、相互尊重等,遇见另一个自己,我相信我的工作和生活会因之更和谐。
读《正面管教》心得体会篇5
最近我读了简·尼尔森的“让数百万孩子、家长和老师受益终身的经典之作”《正面管教》,该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涉及孩子心理、行为、认知、教育等方面的经典理论,使我受益匪浅,尤其是书中第7章讲述的:有效地运用鼓励,让我更深入地认识到鼓励而非赞扬,书中说到:“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是的,孩子们需要成人的鼓励,才能茁壮成长。那么什么是鼓励呢?首先我们要将鼓励和赞扬有效的区分开来。作者也提出我们给予孩子的是鼓励,而非赞扬,这一时让我十分困惑,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吗?难到我们不应该给孩子们赞扬吗?
带着疑问我继续读下去,慢慢地才了解到话中的含义。鼓励的学问非常深,平时我都没有好好地运用鼓励,而书中从若干个方面加以阐述,比如时机、相互尊重、着眼于优点等,让我们了解到什么才是有效的鼓励,自我反思,我在该方面存在很多的误区,比如:我经常会用到这么一句话赞扬孩子:“你真是一个乖孩子,听话、懂事,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在这种赞扬下,该孩子会很高兴,会满脸灿烂,她会觉得“大人认可我,我是有价值的”。作者提出:赞扬指向了做事的人,使得做事的人常常基于“别人会怎么想,怎么看”的考虑来做事。当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时,他会茫然与疑惑。
这位孩子(长大后就是成年人)可能会形成一种完全依赖于别人的观点的自我概念,可能会变成:“讨好者”和“总是寻求别人认可”。而鼓励是指向人的行为的,常常启发对方思考“我是怎么想的”、“现在该怎么做”、“我学到了、感觉到了什么”等,它能让人内省,更多地让人思考并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无需他人的认可,最后形成自信、自立的态度。小班的孩子年龄小,自我反思的能力比较差,所以老师在此运用的赞扬可能要比鼓励更多一些,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我之前的那句话只会使孩子们变得“变动”,缺乏自信。是作者让我了解到同一句赞扬鼓励的话对于不同的孩子,它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等真诚而恰当地赞扬和鼓励。
该书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在经后的工作中学习更正确、正面的方法管教孩子,让孩子在自信、自立的环境下快乐健康的成长。
读《正面管教》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