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不是一般的议论文,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我们都知道演讲稿是为了保证演讲的成功而写的,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传承家规家训,培育廉洁家风演讲稿6篇,感谢您的参阅。
传承家规家训,培育廉洁家风演讲稿篇1
?勿以善小而不为》
善良,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美德,看到有人受难,要出手相救;看到有人受困,要伸出援手。关于“善”,从古至今比比皆是,如“人之初,性本善”“从善如流”“上善若水”等。我们的长辈一直都教育后代要与人为善,“勿以善小而不为”是我家的家训。
一碗粥,换来兴旺大家庭
解放前,孤苦零丁一贫如洗的曾祖父靠打短工来糊口,饥一顿饱一顿是常有的事儿。1942年的冬天,家乡河南闹饥荒,为了活下去,十几岁的曾祖母一路逃荒来到曾祖父所在的村中,寒冬腊月连着下了几天的雪,饥寒交迫的曾祖母晕倒在了村口,当时很多村民围着看,可谁都不敢将曾祖母接回家中,一是怕救不活万一死在家中怎么办?二是那个年代粮食稀缺,家家都不宽裕谁也不想多添张嘴。出门打短工的曾祖父路过时想都没想救下了奄奄一息的曾祖母,当时有乡邻劝他,曾祖父说:怎能见死不救?这好歹是条人命!他忍着饿将自己当时仅有的一碗稀粥给了曾祖母。这碗粥救了曾祖母的命,喝了热粥的曾祖母出于善良的本性,想回报曾祖父这一粥之恩就在村里落下了脚,一来二去的相处,两个善良的人决定共同生活,就有了我的爷爷。听爷爷讲,当年乡邻曾常笑谈曾祖父一碗粥换一媳妇,值!可曾祖父却一直教导爷爷:勿以善小而不为!历经四代,现在我们这个大家庭有五十多人,是个名副其实的“兴旺之家”,我们都是曾祖父当年种的善因,结的善果。
百家饭,养育一家均成才
乡里乡亲无论哪家有事,曾祖父总是忙前忙后、倾其所有,这也造成了他的日子是“捉襟见肘”,家里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因为曾祖父总是为他人着想,乐善好施,村民推举他作为村支书、镇委书记直到县纪委书记后这种情况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更糟。爷爷兄弟姐妹七人,实在没有办法,将最小的两个弟妹都送人了,“善人者,人亦善之”质朴的左邻右舍看到爷爷家的情况,既敬重曾祖父又可怜兄妹几个这么小没有饭吃,做好饭就给他们兄妹几个端一碗。爷爷回忆起小时候讲为此在心里曾深深的埋怨过曾祖父。后来爷爷几兄妹去当兵、去上大学,正当曾祖母为钱粮着急上火时,乡亲们送来干粮和钱,爷爷几兄妹深深的感动了!从那时起他们从心里发誓要做曾祖父这样的人!走向工作岗位后,他们几兄妹一直想回报家乡,无论听说哪家邻居有困难,爷爷他们都是热心相助。改革初期,借助党的好政策,为发展经济,爷爷他们主动联系自己家乡提出了“修路修到家门口”的想法,并牵头在村中集资出钱出力。乡邻们怎么也没想到,爷爷几兄妹都靠着自己的努力走向城市了,还在牵挂着他们,可是爷爷常说:这是他们该做的!
知感恩,千里之外善传家
受爷爷的影响,虽然爸爸妈妈把家安在了广州,但善良之花也开在了广州。爸爸总是教育我,勿以善小而不为!老家的亲戚朋友、乡里乡亲需要帮助时,千里之外爸爸也会尽力相帮,爸爸单位号召给希望工程捐款、扶贫,他首当其冲;疫情期间心系武汉,坚守岗位捐钱捐物他最积极;同事生病他第一时间去探望;家人、朋友有困难时他第一个去帮忙。同事们都笑称:爸爸“及时雨”,意思是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爸爸。去年奶奶生病,爸爸的同事、朋友经常来探望,问候关心。每当我看到这些时,我的心头总是暖暖的。善良,体现在爸爸和同事间的互帮互助中。
善良是一种传承。受爸爸的影响,我也立志做一个善良的人!每当同学需要帮助时,我总是毫不犹豫第一个伸出援手;放学路上看到老人行丐时,我会掏出口袋里的钱放到碗中。前不久一个暴雨天,我收拾好东西准备回家,走到校门口,碰到一个老人,他问我__班放学了吗?原来他的孙子还没出来,老人等不及了,想进去找。我与保安协商一番后,带着老人去了__班,发现班门早就锁了,此时的老人明显慌了,我忙安慰他,别着急,有可能他已经到家了,你给家里打个电话问问他到家了没?当老人得知孙子已经到家后,我准备离开时,老人对我说:“好孩子,你真善良,谢谢你。”
“勿以善小而不为”是我们家的家训,虽然我们家庭不是豪门,也不多金,但我很骄傲我生长在一个以善传家的大家庭!毛泽东说过,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的好事。希望大家都能心存善、播种善,让善良之花处处开放!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融洽,我们的社会将变得更美好!
传承家规家训,培育廉洁家风演讲稿篇2
?良善家风惠久远》
家风,是一个家庭世代相传的风尚,是一种薪火相传的文化和道德氛围。古有诸葛亮的《诫子书》、司马谈的《命子迁》;近有傅雷的《傅雷家书》,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无不包含了长辈对于晚辈的谆谆教诲,对于下一代甚至于社会,产生了深远悠久的影响。
而家训,则是家风的体现。就如《诗·周南·桃夭》中所描绘的“宜室宜家”,家训,是家族中个人的行为准则,是对于家风的守护。
明代有文学家、思想家吕坤写《望江南·示儿》:“贫贱易,富贵良独难。一分有利一分害,半生不足半生安。无私心自宽。”告诫儿子安贫乐道,无私坦荡;而今有家父予我之言:“同根源,少计较。有难处,多帮衬。”——这是我家的家训。而它,就像那绵绵细雨,“润物细无声”,默默地体现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生活之中。
仍记得几年前,老家大岭村里需要建造一座新亭子供村民休息。一时间,或多或少的钱财从四面八方汇向一处,而身为建筑师的父亲,更是向村委会自荐,想要设计这一座凉亭。当我回村时,凉亭已经修建完毕了。正正方方的一隅小亭,四个亭角高高翘起,时不时有飞鸟短暂栖息于上。这凉亭名唤“莲沁亭”,位于村头祠堂前的古菩提树旁。菩提树浓密的枝叶幽幽的压在亭子紫红色的瓦顶上,往亭中洒下一片斑驳光影。六个象牙白的圆柱,直直的支撑着这一方天地。它周围围着一圈浮雕石栏,粗糙的质感使我心生欢喜。
“好美的亭子!”我由衷的感叹道,“爸爸为了修建这座新亭定是费了不少心思啊!”我本以为,爸爸修建了如此精美的亭子,那么村里的奖赏也定是不会少的吧?却没想到,在一次偶然的闲聊之中,我竟得知:爸爸修建这座“莲沁亭”,一分报酬也没有!反而还要自己再投入一些资金。
坐在亭中冰凉的花岗岩石凳上,我不解。“爸爸,这明显是‘亏本的买卖’呀!”爸爸的嘴角却勾起了一抹微笑:“你知道,这座亭子为何要叫做‘莲沁亭’吗?”我摇头。爸爸指了指不远处的陈氏宗祠,“落叶终要归根。我们的祖先因逃难来到此地,开村建房;如今虽已是太平盛世,但百年来我们族人团结一致的品格从未改变。我们就像这莲蓬里的莲子一样,同根同源,哪怕身处他乡,心中亦满怀挂念。还记得我常与你提及的‘家训’:‘同根源,少计较。有难处,多帮衬。’吗?这亦是这个道理。金银固然珍贵,但同族之间的羁绊,确是比钱财更宝贵的。”。
抚摸着粗糙的石栏,我将目光投向不远处的祠堂。那一句“同根源,少计较。有难处,多帮衬”久久地在我的脑海中徘徊。它虽只有短短十二字,却是对于我百年来同甘共苦、宽以待人、互帮互助的祖德和家风的最好概括。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岭陈家人,培育了我们“明月入君怀”的美好品质,巩固了我们风雨同舟的凝聚力!
“木欣欣以向荣”,微风轻柔,身披五百年古菩提撒下的阴影,我再一次默念那十二字家训.....
传承家规家训,培育廉洁家风演讲稿篇3
孔子有过这样一句“过庭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缩影,反映着整个社会文明的程度。漫漫光阴长河中淌过无数有血有肉的鲜活个体,沿溯血脉而上是家风串联传承着这个个体,乃至整个家族的灵魂。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家里的故事,一段家庭的记忆,都是家风的载体。今天就让我用文字将我们家族的故事娓娓道来。
“老麻,您的衣服已经这么破了为什么还不换?”(老麻在潮汕话中指曾祖母)。当时老麻已步入耄耋,仍神采奕奕面带吉祥瑞光,她得知我们要来把针线活往桌子上一放,急匆匆跺拉着拖鞋出来迎接我们。她依旧如我小时记忆那般手脚伶俐不需要别人搀扶,只是我注意到了老麻衣服上四处散乱地打上了一个又一个蓝灰的补丁。“衣服啊,缝缝补补又三年就过去了。”老麻慈祥地笑着对我说,脸上福气的皱纹随着脸部动作而牵扯。
饭过三晌,一家子人围在饭桌上轻声细语地回忆往事,夹杂着头顶吊着的风扇慢悠悠的“嗡嗡”声。在安静祥和的氛围下老麻拾起手上的针线活一遍缝着一边讲话,从零星的言语片段中我终于知晓了补丁背后的秘密:老麻自小家里穷,嫁了人后时运不好又守了活寡,一个人把三个儿子拉扯大。为了补贴生计,老麻压榨每一分一秒闲暇时光,平日还会为村子里的红白喜事缝纫服饰。从前养成的勤俭朴素的好习惯还一直延续,耳濡目染地传给了孙子们、曾孙子们:我祖父那一辈都是种庄稼的老实人,只有老叔走出东巷村到镇子上数十年如一日地刻苦钻研学画、镶瓷工艺,成为潮汕地区有名工艺人,现在还可以在广东博物馆潮州馆看到老叔画的'壁画。我父亲那一辈也是在节俭朴素的家风中长大的,爷爷奶奶都没有什么文化,只能拼命耕田种瓜,父亲作为家里最小的儿子也会一起帮忙动手做工。四个懂事孝顺的儿子刻苦读书不让父母操心,最终都能以优秀的成绩考上大学。
这次我作为林家的第四代人回到家乡走访,前辈无数朴素的生活作风给予了我极大的启发。我频繁地往长辈那边跑,脚踏实地收集了许多第一手资料,这才明白在我收集实地资料在键盘上码字的过程,也正是新时代坚韧不拔家风的新体现。在物欲泛滥的当今社会,静下心来去重新描绘从前的故事,去讲述过往那些家风古训,更是坚韧不拔好家风不忘初心的新传承。
只可惜,老麻过世四年了,她以九十九岁的高龄结束了朴实艰苦的一生。遗憾也是有的,在科技信息高速膨胀发展的二十一世纪,老麻临终前仍然没有选择换上面料舒适的新衣裳,而是坚持穿着自己一针一线缝制的“补丁”老头衫。她贯彻着自己过了几十年朴素的生活习惯,虽然再也没有下一个缝补衣服的三年,可这节俭耐苦耐劳的家规祖训将继续延续给后辈。
好家风是祖辈经历沧桑岁月,用智慧结晶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他们从城市的尽头,破旧的棚户区,广袤的农田中走来,一个个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传递了这份执着。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他们的家风家训,也会由我们这一辈继续传承。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继承并发扬光大,迎接第二天的太阳!
传承家规家训,培育廉洁家风演讲稿篇4
家风是一家的道德标准,如同粮食一般,是一个家必不可少的成分。而在我们家,家风就是——如何做人。
做人,肯定要做到善良。有一句话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而父母也从小这样教育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故意向一条小道扔小石头。虽然小道又窄又偏僻,爸爸看见了,急忙上前制止了我,并教育我道:“怎么能这样子呢?”“怎么了……”我感到爸爸在生气,但又委屈地说。“你这样可能会让骑车的人摔倒,这等于是在陷害别人!”爸爸激动地说着,我在一旁默默地听着,慢慢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看到我好像意识到了错误,爸爸的口气缓和下来了,继续说:“儿子,你应该还记得去年摔倒的痛吧?骑车摔倒比那样还痛!”我下意识地捂了捂左手,那道伤,令我难忘。这时,爸爸变得和往日那般慈祥,道:“快把那些小石子捡起来吧。”“好!”
一个教训,让我知道,我应该小心地做每一个细节,我生怕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伤害到他人。
当人,做人还要守时,虽然妈妈没有给我讲这个道理,但却总是用行动告诉我这个道理。每次,和别人约定出行时间时,妈妈总是要提早几分钟到达。她说,这样,才不会让别人等我们。有一次,我还戏谑道“宁教我等天下人,休教天下人等我”。但是,久而久之,我也耳濡目染,学着妈妈,养成了守时的好习惯!
父母的一些举动,总能影响孩子。优秀的品质,就是从中培养起来的。
这就是我家的家风,它让我从中养成了许多好品质,这样的家风,值得传扬!
传承家规家训,培育廉洁家风演讲稿篇5
?忆家风,扬家风》
家风,何为家风?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
“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家风是给家中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这些都是死板的概念。
或许曾经年幼,不懂得家风是什么。还记得问过只有3岁的弟弟,什么是家风,他圆溜溜的眼睛悄咪咪地滚了一圈,然后咧起嘴角说:“是风吗?”我楞了一下,风?我也不知道。若你之前问起我家的家风,我会非常笃定地告诉你:“没有!”因为年幼的我根本感觉不到有任何东西一直祖传般的影响着我。到了后来,随着年纪增长,我才领悟到什么是“家风”。它似远似近,飘渺虚幻,可是又真实存在,悄无声息。实话实说,我们都受到它潜移默化地影响。
邻里互助,是我收到最大的感触。无功不受禄。从只有几岁,能蹒跚学步的时候,当我开始蹲在菜地时,就一直在认识它。或许很普通,或许很平凡,或许司空见惯,但是,不得不说,有些东西真的深深地刻在骨子里了。蹲在树荫下,一大片菜地被附近的退休伯伯瓜分,烈日当空,一顶顶草帽在玉米丛中穿梭,一滴滴汗水低落在泥土上,一双双布满裂痕,指甲缝里藏着泥土的手在一片片青葱绿叶上抚摸着大自然的恩惠,一阵阵笑声洋溢在这几十亩大的田地上。“老苏!来!看看我家的玉米怎样?还行吗?”“苏兄,咱家的香蕉,一大串哎!分你一束!拿回去放几天就成!”“苏爷爷!我爷叫我拿给你咧!咱家的番茄,大个多汁,今早摘的,你不在,所以这才下午再给你了啊!呀,妹妹也在,来擦擦就尝尝,可好吃了!”爷爷欣然地接收这些好意,一一谢过,吩咐我拿回家后,便转身走向他们的田里,投身进帮忙松土、除草、浇水的行列里。等到我回到地里,我也很不解,自家的田还没弄好,怎么跑去弄别人家的了?等到爷爷归来,挺着腰板,拿起毛巾,擦着满身的汗水时,我便提出我的疑问。爷爷愣了愣,然后哈哈大笑,弯下腰,摸了摸我的脑袋,说:“虽然我们是邻居,是好友,可是关系再好也不能白拿别人的东西。咱们地里的东西要么没熟要么前几天摘了,没什么好给人家,那就帮别人干干活,也不碍多少时间。记得啊,以后可不能白拿别人便宜啊!要是给爷爷知道了你敢这么做,爷爷可就再也不给你种你爱吃的小番茄啦!”那时的我似乎才五六岁,只知懵懵懂懂地点个头,爷爷也没有再怎么讲,只是往后每次收到邻里的好意都会回馈一些瓜果蔬菜或者去帮忙干活。后来,田地随着征收,面积越来越小,大部分伯伯都失去了那一亩桃源,可是深厚的情谊未曾改变。盛夏,黄皮、龙眼、荔枝纷纷成熟,哪怕不再一起劳作,谁也不忘各家各户互送新鲜摘取的水果,路途再遥远,心意永不迟到。
后来,现在的我十几岁人了,渐渐迈向成年,也不得不说这类的事情还在影响着我。互联网发达,我们家也迷上网购,可是父母上班,我要上课,快递到家无人签收。对面屋的阿婆平时无事,打理着屋边的一小块田地,边上有个用木头搭的小木棚,里面放着她平时收起的可回收品。母亲嘱托阿婆帮忙收一下快递,阿婆很乐意地帮忙起来,买东西多的时候,她甚至一天断断续续收三四回快递。阿婆不愿意收钱,邻里谈钱伤感情,可是骨子里也不允许白白让自己得到这样的好处,于是母亲吩咐我们把废弃的书、纸张、纸皮、易拉罐、塑料瓶收好,每次趁阿婆在屋内忙的时候,悄咪咪把这些东西悄无声息地放在她的木棚里,这也是一份心意、一份回报。这些年,同样的,阿婆也经常分享她菜地上的各种蔬菜和草药,我们周末买菜的时候也会帮她买活禽。妈妈说,邻里之间,这些不算什么。但是,我总觉得,哪怕只是这些小事,也很重要,我说不出它哪里伟大,可是每次,心里都流淌着一股暖流。
这些事情很普通,真的很平常,但不得不说,这些教会了我很多。邻里和睦、互帮互助、将心比心、为人着想、节俭朴素、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勤俭持家、努力学习回报国家,这份无形的精神,这份无形的力量,跨越时空,跨越江海,跨过山河。
或许,这不算家风,或许,这就是家风。或许,我那天真年幼的弟弟说的没有错,家风就是“风”。它像风,悄然滋养万物细无声;它像风,随着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它像风,一阵又一阵地吹进千家万户;它像风,又可细水长流又可波涛汹涌……
这就是家风,从祖辈一直传下来;从一件件小事中表露出来;从街坊邻里间一位传一位,一家传一家,一户传一户;或许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或许是客厅里被框裱起来的“自强不息”“学无止境”,或许是在睡梦中呢喃的嘱咐,或许是爷爷深沉又活泼的叮咛……
这,就是家风!
下一篇:返回列表
传承家规家训,培育廉洁家风演讲稿篇6
?一纸家风拂面》
庚子年生日后,我恰满16岁。那天依然陷在网课的忙碌旋涡里脱不开身,不曾想午睡醒来时在床头发现了爸妈的一封书信。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生活里的琐碎话语必不会选择以这样一种方式诉说,怀着好奇与揣度,我展开了信纸。
“近夏日炎长,正是读书好时节”
我家既不是诗书之家,也非繁盛望族,甚至只是上几代都是庄稼人的寻常百姓,自然不会有像题挂在客厅的书法大字、小时便被要求的背诵的家训那样化形的家风,他们更偏向字面意思,化为无形的清风,散在生活中,浸润着从懵懂到成熟的我,潜移默化间,蓦然回首,发现家风已悄然润泽了每一寸心田。
父亲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但他爱书。小时候我字还未认熟,每夜倚在床头等爸爸熄灯,只见他捧着一本老旧装订的厚书,凑在灯下,暖黄的光亮萦在他的镜框上,绕着他翻页的带着粗茧的手指,最后落在页面有些斑驳的书面上,上面缀着无数个我还认不清的字。有时我会凑过去问这是什么书,父亲没有转头,只一字一顿地回答我:《三国演义》。尾音上扬,浸着欢喜。
于是我有样学样,也开始读书。后来,我也爱上了读书且一发不可收拾,那时我还不懂,长大后等自己拿到梦寐以求的书向友人介绍时,开口后才惊觉语气同那时的父亲像了个七分。
家里有一个很大的书柜,小时候的书大多是父亲的,但因为他工作忙,数量不多,只占了柜子小小的一隅,剩下摆满了杂物。渐渐地,杂物被撤下来,我的书登上了厅堂。随着年纪增长,书的数量逐渐增多,很快超过了父亲的那方小小,在升上高中之前已经把那个大柜子放满。每次提出买书,父亲也不拦,反倒乐呵呵的,甚至会找我借书看。
父亲在信中再三提及了读书的益处,我一一看下来,用心记住。时至今日,文学已经成为了我缀在不长的人生之路前方的长庚星,甚至是一个习惯,闲时阅读是消遣,忙里阅读是激励,得意时静读,失意时抄书......这样浸在文字里时,我恍然想起,是少时的那阵家风,把我这颗小小的种子刮到了这片文学的土壤,我才能在此生根发芽。
“进退有度,以礼待人”
接下来的字迹是母亲的。
母亲是个朴实且热情的人,小时候放学遇到暴雨,她会送缩在路边挡雨的小孩回家;路边捡到钱包,她会一遍又一遍地拨打电话,直到对方得知并来领回;好几次她为外出务工还没找到住处的亲戚朋友提供暂时的居所。
这样一个热情的人,她从小教导我时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却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因为父母工作很忙,我很小便被教导独立,也因此早早地拥有了自己的房间。“有眼不见,有耳不闻,有口不言”,这是最早被母亲漆在房间墙上的话,我记得清楚。
她在信里写道:“尊重,是人际交往第一要领。”
除却言传,这在母亲平日的举动里也能找到身教。母亲在很早的时候就能尊重我的意见,尽管那时我还是一个无知的小孩,她从未看过我的日记,进我的房间会事先敲门......渐渐的,更懂事一些,我也学会尊重她的观点,尊重她的生活和私人空间。
我知道,比起母女,她也希望和我成为朋友,我亦然。
后来,带着这样的教导,我走过了小学,走过了初中,如今走到了高中。期间遇到过和朋友们的友谊的开始与逝去,也经历过争吵和分歧,每次沮丧时,想到母亲的话:尊重对方,和而不同。便渐渐地从面红耳赤中恢复冷静。
实践赋予理论力量。每一次的挫折,都会加深对过往知识的理解。
母亲也曾回答过我:“善意和热情是我能回馈给过去帮助过我的人唯二两样东西,而尊重和礼貌,是我送给你,在你那段没有我的未来里,能帮助你走下去的登山杖。”
是了,这样的家风潜移默化着我,让我变得更谦卑,能以一个舒适的姿态去探索未知。
“祝夏安”
父亲母亲的谆谆诫言如在目前,结尾收笔的弧度好像也带着真切的期盼,我一时不想再用清风一词形容它,家风,家风,更像是过去的人们凝了半辈子的心血,给予后来者的礼物。你切实抓住它了,便不再是风,而是护佑你向前的旗帜;反之它便是风,一直拂动你的心帆。
传承家规家训,培育廉洁家风演讲稿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