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我爱过春节300字5篇

时间:
pUssy
分享
下载本文

写作文是培养人们想象力的重要手段,想让自己的文字功底得到进一步加强,写作文是最有效的方式,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作文我爱过春节300字5篇,感谢您的参阅。

作文我爱过春节300字5篇

作文我爱过春节300字篇1

记得小时候春节是一年来心里最盼着的节日,因为过春节有很多好吃的、还可以穿新衣服、还可以不用上学、可以和邻居家的小孩到处去玩、可以去走亲串友。春节也是我们家乡最热闹的时候,我的家乡----被誉为“鼓子秧歌”之乡。

腊月29下午7点左右是驱赶“年兽”的时候,那时候的春节最愿意干的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相传“年兽”当年就是被“福寿禄”三星用“炮竹”吓跑的,所以每当过年都会有放“炮竹”这个风俗。

每次过年赶“花花集”(腊月25)都要跟爷爷要一堆鞭炮,买回家之后不等正点,我们那些小子就开始放响了,村里鞭炮一响浓浓的年味就有了,比谁家买的鞭炮多,谁家买的鞭炮响,那时候虽然害怕鞭炮,但是还是愿意玩。

腊月25,这一天除了敢“花花集”买菜、买响、买对联、买

年画、买灯笼、买新衣服之类的东西,还要扫屋子。新年新气象

要除旧迎新,把屋子里的灰尘都打扫干净,收拾的和新屋子一样,看着就舒服。

腊月27、28,也是我们村里这些小子最喜欢的时候,这两天家里要煮肉、包大包子、炸麻花、炸藕荷、炸点心之类的,准备过几天伺候亲戚,这一天还要把对联贴上,大门和屋门都要贴上,买的漂亮的年画也都糊上,漂亮大红灯笼也都挂在大门外。这两天也得理个发,然后去澡堂子搓个澡,除旧迎新除掉过去一年身上的晦气,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腊月29晚上就热闹了,这天晚上要“摆贡”每户家里都端几样好菜来上贡,摆贡要摆三天,贡位写着玉帝、灶王爷、财神爷啊,再点上香,然后全家人全了烧纸、磕头,这样贡位就摆好了。上完贡就是自由时间了,叫上自己一个院里的兄弟姐妹凑一桌喝酒、吃菜、聊天,吃完了打牌一直打到明天早上。

年三十也叫除夕,这一天中午一家人在家做一桌子菜,吃菜喝酒,晚上就是吃“年夜饭”的时候了,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喝着酒,外面有放烟花和鞭炮的,浓浓的过年气氛这时候是最浓的时候,当“春节联欢晚会”零点敲跨年钟的时候,这时候改下饺子吃水饺了,这时候通常每家每户都会放烟花。

初一是挨家挨户在村里拜年的时候,那时候记得跟着大人去挨家挨户的转,初二就是去姥姥家拜年了,姥姥家今天人特别多,老姨们都凑到一块去拜年---热闹。

在我们家乡还有一个风俗就是“鼓子秧歌”。鼓子秧歌是“元宵节”这一天的表演节目,但是大家都会之前准备准备演练一下,所以初七、初八走完亲戚就可以训练鼓子秧歌了,同一个镇上的每个村子都会出一支秧歌队伍到镇上比试一下,然后到县上和市里去表演,表演节目有打鼓、打锣、打叉子、踩高跷、顶伞、挑货郎、扮小丑、猪八戒背媳妇、耍伞、炮手、举旗等,众多闹元宵节目。那时候卖小吃的都会跟着秧歌队伍走,卖甘蔗的,糖葫芦的,卖酸楂的等,这时候是我们这些小孩最高兴的时候。

记忆中的春节都是浓浓的过年气氛,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慢慢的搬上了楼房,想做的这些事情也受到了条件的限制,慢慢的就很少有人去做了,年味也慢慢的在变,“花花集”也慢慢的变成了大型超市,年夜饭从家里也搬到了饭店,大鼓、叉子也换成了音响,孩时炸的好吃的也都是现成的了。。。。。。。。。

作文我爱过春节300字篇2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我是生长在苏北农村的一名85后,这首童谣里描述的春节是我从小经历到大的。在我的记忆中,儿时的春节总是令我向往的、怀念的,是深藏在记忆深处抹不掉的。回忆起小时候的春节,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写春联、蒸馒头和守岁了。

太爷爷生前任过私塾先生,喜欢写毛笔字,方方正正的正楷字远近闻名。时至今日,老家的房子上还留存着太爷爷写的“自力更生”四个大字。小时候一到春节,家里就十分热闹,十里八村的庄邻提着红纸登门排队找太爷爷写“门对子”,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春联。这个时候的我总是最开心的,因为来的人都会带上瓜子、花生、糖,我的口袋总是装得满满的,这样自豪且快乐的春节氛围一直延续到我小学毕业。后来,随着春联的商业化、多样化,很多人把写春联变成了买春联,在我记忆中春节的年味也逐渐冲淡了不少。

除了写春联,过年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蒸馒头。我们家在村里是个大户人家,全家老老小小加起来有十来口人,过年蒸馒头在我们家算得上是一件体力活,需要全员上阵。作为家里的孩子,我们的任务就是玩面团,太爷爷会拿出他的看家本领帮我们捏面人。太爷爷捏的面人惟妙惟肖,成了我们家孩子到外面炫耀的资本。奶奶的手非常巧,蒸出来的馒头既有外貌更具内涵,软糯香甜的红豆馒头是奶奶的拿手活。记得小时候,我们家总是村里第一个蒸好馒头的人家,奶奶也总是把蒸好的红豆馒头送给邻居品尝,然后带着大家的一致认可高兴地回家。

守岁,顾名思义就是“熬年夜”。在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通宵守夜,边包饺子边看春节联欢晚会。记得当时看的还是熊猫牌黑白电视机,通过电视,我们获取了很多童年的快乐。对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并没有因为黑白色彩而削弱记忆,反而对倪萍、赵忠祥的主持,对赵丽蓉的小品更加记忆深刻。小时候觉得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每一个节目都很好看,聚精会神的我甚至可以把小品里的每一句台词都背下来。在包饺子的过程中,母亲会洗上几枚硬币,有1毛的也有5毛的,随机包到饺子里。在大年初一吃饺子的时候,冲着硬币,我们吃饭的速度会比平时快好几倍,因为儿时的我们相信:吃到硬币可以幸运一整年。

小时候的春节年味很浓,仪式感也很强。从腊八开始,每家每户都会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过年任务。贴春联、放鞭炮、发压岁钱都十分讲究。整个春节的战线会拉得很长,七大姑八大姨似乎要家家走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会因为过年这一特殊的节日而得到进一步升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尤其是那些富含美好寓意的祝福会一代接着一代传承下去。

作文我爱过春节300字篇3

?我的过年记忆】

在我们的那个小乡村,进了腊月门的村集总是热闹的。买卖东西的人多了起来,小贩们自发地找个空旷的地方摆摊,这一堆儿那一片儿,卖的总是各类年货,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交杂在一起。而我总喜欢站在卖春联和年画的摊位旁,哈出热气搓热双手,一站就是半晌。这些卖春联的小贩也不吆喝,地上铺一张长长的塑料布,各式各样的春联往地上一摆,小贩便坐在旁边,等着顾客光临,他们似乎并不心急。买春联的人也不用特地量尺寸,自家大门的尺寸早已了然于胸。只需根据自己心中的期盼,便能挑选出一副副中意的春联。有时我也跟着奶奶赶集,奶奶用粗糙却很有温度的手牵着我,说:“妮儿,看看你喜欢哪副对联,咱把它买回家去。”我便伸出手指,装作大人模样,对这遍地的对联评价一番。选到了满意的春联,我会开心地手舞足蹈。那时,我的快乐便是奶奶的快乐。

到了大年三十,奶奶便张罗着包饺子,吃过午饭,奶奶便和起面,粗糙的双手,有力地在盆里揉搓,半盆面粉,在她手里翻来覆去,不一会,光滑圆润的面团就揉好了。我呆呆地看着奶奶的手艺,总想学学,却始终弄不好。每一次奶奶都会耐心教导我,说话时,她的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缝,眼角纹路也跟着颤动。“妮儿哎,和面时手不是这样揉的,来,看我慢慢做一遍。”奶奶顿了顿继续说:“和面要有耐心,慢慢都能有进步。这和面的道理跟做人做事是一样的,你说是不是?”奶奶的谆谆教诲如门檐灯笼垂下的温柔灯束,为年少懵懂的我指点方向。

光阴流逝,我细数流年,忆往望今,曾经的那个小乡村多了许多欢声笑语,村民们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又到年关,我与奶奶在高大宽敞的新居里,感受着屋内暖烘烘的气息,享受着快乐与幸福的时光。奶奶和面,我也洗净手,帮奶奶揉面,耳畔又响起奶奶说过的话,一句一句,觉得手里和面越发有力道。奶奶望着我揉面,依旧含着笑。

作文我爱过春节300字篇4

?春节的枣花馍】

初二回娘家,这是河南省东部地区春节串亲戚的规矩。串亲戚要带“四样礼”——大馍、小馍、糕点果子和油条。现在,人民生活富裕了,这“四样礼”就变成了名烟名酒和进口水果。但是礼品再丰盛,都不能少了大馍和小馍。在豫东的风俗中,大馍和小馍的象征意义就是粮食。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粮食是最重要的礼物。新年伊始,闺女、女婿带着外孙要把最好的粮食送到亲人家里,娘家人回赠的礼品中,最重要的一样就是枣花子。

枣花子是由小麦面做成,用红枣做点缀。我还见过一种叫做面龙的枣花馍,长长的,如盘龙样弯曲,龙身上画了很多符号,龙头上镶嵌了两粒红枣,十分威武。

馍好蒸,面难发,酵母更难做。临近春节,气候变冷,做酵母时,要把玉米糊放在笼屉上先蒸一下,待蒸熟了,再放进老酵头搅拌均匀,放在锅边灶沿,或是盖上一层棉被,让其自然地发酵。等面团发得如水一样四溢的时候,从面盆中挖出来放在案板上,掺进面粉盘成一团,软硬适度,就可以揉馒头剂子上锅蒸了。

做大馍的过程非常简单,在蒸好的馒头上均匀敷上一层生面,在最顶端放上一颗红枣,放入锅中再次蒸熟就行了。如此多次重复,一层层地敷上去,一层层地蒸熟,可以根据需求蒸出大小不同的大馍来。我儿时,曾经见过新女婿第一次上门带的大馍,用一大块红绸布包裹着,大馍放在一个直径二尺的玉米秸秆做的锅盖上。这种大馍另有一名,叫“馍山”,意思是把如山一样的粮食给老岳父送来了。

做枣花子就没有那么容易了,要先把生面揉成一个个称之为“面剂子”的长条,然后用面剂子盘成一个个的圆圈,中间放上一颗红枣,就像是莲花瓣中坐着一位富态的佛爷。最后,通过揉搓、挤压等方式把众多“莲花瓣”连接起来,放入蒸锅中蒸熟,一个漂亮的枣花子就可以出锅了。枣花子多种多样,做法不一,我说的是最基本的做法。如新女婿第一次到老丈人家带的超级大馍,老丈人当然要回赠更大的枣花子了——也要如锅盖一样大,除了一个个的“莲花瓣”,里面还有“多子多福”“早生贵子”的花样。这个时候,枣花子就不叫枣花子了,而是叫“枣山”。因为新女婿送来的是一个“馍山”,老丈人回礼一个枣花子岂不显得小气?

因为枣花子是回赠给晚辈专用的礼物,就有了特殊的意义。我们老家有句俗话,叫“要饭的不要枣花子”,有不吃嗟来之食的意思,穷人要穷得有志气,即使讨饭也不愿做晚辈。

枣花子是一种传统文化,也传承了中华民族性格中那种不屈的犟劲!

作文我爱过春节300字篇5

?米香浓郁闽中年】

“廿八糍、廿九粿,初一早免起火。”日历进入腊月,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人们赶完年集、清理完屋里屋外的蛛丝烟尘,家家户户便开始赶制过年吃的美食。

我的家乡地处闽中,山区盛产稻米,乡亲们每日三餐以米制品丰富胃肠,却也有滋有味。

我们家每逢廿八就要打糍粑,廿九要做米粿祭祖。吃过年夜饭,一家人还要围炉炸豆腐、炸糍丸。灶膛里的火种会留着慢慢烧到“第二年”,于是就有了“廿八糍、廿九粿,初一早免起火”这个童谣。

米粿是用粳米打成的。把粳米蒸熟,再倒入石臼中捣烂,粳米色白如脂玉,嚼起来韧性十足。然后双手并用搓粿丸,动作像打太极拳,小时候我们跟着大人们学得不亦乐乎。

如果在打米粿时,加入葱花以及被香油爆炒过的鼠曲草,那便成了咸香的绿粿。掺红糖一起捶打,叫甜粿。把粿团塞入锡模,拓出来的形状如铃铛,再叠成宝塔样子,名曰“蛮头粿”。

山里起雾了,接着又下了霜,当太阳从阴霾里跳出,把天空的底色烤成青花瓷色时,年近了。这时,母亲会跟伯母一起,把磨好的米浆压成团,然后在筛子里搓揉,那一颗颗珍珠粉粒,便落下了筛眼,晒满了院场。

村里过年有互赠米粉的习俗,《清嘉录》谓之“送年盘”。苏轼在《馈岁》里写过:用春出的米磨出面,做一些米面之食送给邻里乡亲贺新年,这个米面就是米粉。米粉制作比米粿和珍珠粉复杂,米浆挤压成粉团,而后蒸熟了在石臼里捶打,再把粿团压出粿条来,需要入锅反反复复煮。

民间“庆贺多尚彩联,宾宴不离红蛋”,那酒糟染红的鸡蛋,是年节饮食的标配。年夜饭五花八门,米粉上桌如玉缕金丝,在盘中交织缠绵。长长的细条,搭上葱叶和佐料,色彩明快,给喜庆的家宴增添了无限温暖。

母亲在年夜饭后生火热油,我们兄弟姐妹围在灶台前,跟着炸糍丸。炸糍丸要用糯米粉拌上白糖捏成柱状,一段段掰下来放到油锅里,铜钱般大小的丸子炸熟后呈古铜色,寓意大富大贵。糍丸皮脆里酥,香甜可口,起锅后瓮藏,防止霉变。

村人待客如同小说里的梁山好汉,崇尚大块吃肉与大碗喝酒。家家户户自酿红酒数缸,然后在过年时每人三碗,敬遍所有宾客,直至一屋子的人都面红耳赤。那红酒绵柔香醇,并且甘甜爽口,许多人饮后拍手叫绝。倘若有朋自远方来,性情豪爽的乡亲,就会忙不迭地开坛倒酒,那持久的凝香随即冲天而起。那白瓷碗中春光潋滟,火红的琼浆如江波映日,涤荡胸腔。酒未入肠,人便陶醉。

生活的习惯形成了节日文化,一道道美食筑就一个个节日的内涵。时光在流逝,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变化,但传统的年味在老百姓们欢乐的笑声中继续拔节成长!

作文我爱过春节300字5篇相关文章:

我爱您妈妈作文300字5篇

过中秋节作文300字作文8篇

记春节作文300字推荐5篇

作文过中秋节300字作文7篇

过端午作文300字7篇

过中秋节作文300字作文参考6篇

欢度春节作文300字5篇

闹春节作文300字最新5篇

作文过中秋节300字作文精选7篇

过中秋节作文300字作文精选7篇

作文我爱过春节300字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