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人物事迹7篇

时间:
lcbkmm
分享
下载本文

事迹材不能只关注个人,大家的贡献同样值得一提,要想写出优秀的事迹材料,我们需要从事迹的影响力和启发性入手进行分析,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2024年中国人物事迹7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4年中国人物事迹7篇

2024年中国人物事迹篇1

场外观众激动的呼喊声划破了天际,同时拉开了中国女排与塞尔维亚争冠的帷幕,我的心也随之揪在了一起。

与塞尔维亚的决赛,中国女排打起了120分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比赛中。塞尔维亚发球员将球抛向高空,一跃而起向中国女排发去。中国女排张常宁轻轻一跃,将球向对方场地拍去。眼看球就要落地了,全场屏气凝神,死死盯着这颗球。可就在这关键时刻对方的主力队员一个飞扑将球向上打去,球没落地。真是可惜!眼看比分就要赶上了,我的.心好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要命!就在双方僵持不定的情况下,中国女排惠若琪在赛场的左上角如袋鼠一般纵身一跃,将排球直向对场砸去,让对手防不胜防。好一个精彩的扣球!我同场外观众一样,右手紧握拳头,在头顶上空挥舞呐喊:“中国女排加油!中国女排最棒!”中国女排以二比一的比分领先!

最后一场。也是决定胜负的时刻了,我紧张地盯着电视屏幕,此时我都能听见自己剧烈的心跳。发球员双手灵活地交换拍球,在她沁满汗珠的额头前还有几缕凌乱的发丝。她聚精会神地盯着对场,就在排球再次触到她的手掌时,发球员一下子将球顶住,向高空投去,随后一跃而起,将球向对场抛去。排球如一道白光向塞尔维亚队扑去。对方主力队员向前一跃再次将球掷回。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在这最关键的一球,中国女排姑娘张常宁似乎早已料到这一刻,她一个完美的扣球,球在空中划出了一道优美的弧线,球落地了!全场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张常宁紧握沁满汗水的拳头,在赛场欢呼、奔跑;郎平教练高举双手与女排们相拥在一起;女排队员们激动地热泪盈眶;全场观众将我国国旗在空中挥舞,享受着这久违的夺冠幸福和再度属于我们的辉煌!

有一种精神叫做“中国女排!”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是奋力拼搏的精神,是坚持不懈的精神,是12年再度发挥潜力最后爆发的精神!中国女排,我为你们喝彩!

2024年中国人物事迹篇2

2016年,王娅偶然看到清华大学教授赵家和成立基金会,捐助甘肃贫苦学子的报道,深受感动。随后,王娅很快将6000元助学金打入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账户。这样的举动让基金会理事长陈章武记住了这位普通的天津电力退休女工。

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一中的高一学生白云成为王娅的捐助对象。2017年3月,央视《朗读者》节目纪念赵家和教授的录制现场,陈章武第一次见到了王娅,王娅也第一次见到她资助的学生白云。

陈章武回忆说:“那天在拍摄现场,我想请王娅女士作为爱心人士的代表上台出镜,可她坚决不同意。王娅女士跟我讲,见到那些孩子她就心满意足了,不要让孩子们有什么精神负担。”

2018年初,王娅计划着再拿出一笔钱,多捐助几个孩子。然而2018年3月份,王娅被查出患有胰腺癌。病魔来势汹汹,当年6月,王娅又萌生捐出唯一一套房产、资助更多西部贫困学子的想法,来帮助更多的孩子。忍受着癌症的病痛折磨,王娅跟随基金会踏上了甘肃家访之路,只有她自己深知,对于她来说那也是最后一次出远门了。当时他们去了学校和学生家里家访,看到了受捐助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习劲头特别足,王娅特别高兴,浑然忘记了自己的病痛。

2019年2月18日下午,西青区华亭丽园居委会的同志和王娅生前两位好友来到王娅家,开门进屋,屋里和以前一样,用梯子做成的输液架、许久没骑的自行车、墙角还堆着准备给贫困学生寄去的衣物……一切都像在等待着王娅的归来。书柜里摆着两张打开的.荣誉证书,分别是市文明办授予的“天津好人”荣誉称号和市妇联授予的天津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在王娅挚友陈海兰收拾遗物的时候,发现客厅茶几上放着一个没有拆开的大信封,上面印着“甘肃省灵台县第一中学”的字样。在大家同意后,拆开了这个信封,里面是7封来自受王娅资助学生的信件。7名孩子在信里写了各自的近况,诉说着对王娅的感谢、思念和祝福之情。“亲爱的王奶奶,您是无私的人,是太阳、是雨露,光芒照耀着大地,滋润着我的心田,您用您的毕生心血来资助中国的贫困学生,这份恩情我此生难忘。此后,我定将用您资助的钱,好好努力学习,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决不辜负您的善心,我也会将您高尚的品质发扬光大!”一位名叫冯亚娟的同学在信中动情地写道。“亲爱的王奶奶,我一直记得您的话,要努力使自己活得有意义,在生活中也尽可能帮助别人。”信的落款是“您远在西宁的孩子白云”。

2024年中国人物事迹篇3

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充满希望的季节,而春天也是一个收获感动与温暖的好时节。一年一度的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也如期在这明媚的春日举行,我们收获的不止感动的泪水,更多地是心灵的触动。十位平凡之人的平凡之事使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这一个个平凡却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正能量,奏出了中国动人的感动之声。

记得其中有一段颁奖词是这样写的: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沟坎。命运百般挤兑,她总咬紧牙关。寒风带着雪花,围攻最北方的一角。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她病中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她是朱晓晖,为给父亲治病,她辞掉报社的工作,欠下一身债务,周末还给"债主"的孩子补习。这样的朱晓晖,一个十足的孝子,她的仁孝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她的坚强感动了我们每个人。

这次的评选中,还有一个团队最令我感动,那就是中国援非医疗队。医者仁心,为了病人的需要,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同样冒着被感染的危险,飞过半个地球,奉献了自己的医术和爱心。无疑他们是勇敢的,是无私的,是博爱的,他们不顾自身的安危,怀着医者的仁心,一心想着利用自己的仁术为远方素不相识的病人服务,希望能减轻他们的痛苦,为他们能早日恢复健康而日夜操劳,这足以感动你我,感动中国。

可以说,历届获得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殊荣的,大多数都是普通人。没有人是为了今天的奖台而选择自己独特的生活。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举动,只是因为忠于自己的内心,缘于爱。

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疲于张开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眼前,就在处理中心,处处都有令人感动的人和事。有默默奉献、踏实严谨的老前辈,也有积极进取、钻研努力的年轻人,有关怀体恤员工的领导、也有相互关爱的同事,无论是精诚合作,永不言败的团队精神,还是拔得头筹,闪耀着独特的个人魅力,在一点一滴中都流淌着感动,撞击着我们的心灵。爱需要传承。感动不只是一场晚会的激情,一次刹那间心灵的温暖,它需要落实到具体行动。让我们张开眼睛,去发现身边小细节中隐藏的,被忽略的感动吧!

2024年中国人物事迹篇4

钱七虎被称为“国家铸盾者”,但它研究的领域不仅仅和国防相关,和民生也息息相关。

咱们的城市其实是个立体式,地下空间也要被充分利用起来,比如:地下隧道,地铁,地下车库,地下防护工程等,而钱七虎也是我国最早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科学家之一。

2002年,钱七虎建议在长江上修建水下隧道,这样可以不占用航运空间,2年之后,他成为了南京长江隧道工程建设的专家委员会主任,长江水文条件复杂,地下岩层又非常坚硬,在这里修建隧道,也是一场硬仗。

刚开始,设计单位想要采用:沉管法,但是钱七虎认为不行,因为长江上游的三峡工程也会对水文造成一定影响,沉管法有可能会让隧道暴露在水面之上,无法满足航运要求。

钱七虎建议使用盾构法,也就是使用盾构机开挖隧道,盾构机一旦进入就意味着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但是当时我国没有满足要求的盾构机,只能从国外进口。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盾构机出现了问题,导致工程一度暂停,甚至有传言说“长江隧道要烂尾”,在这种背景下,钱七虎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工程决不能报废,更不会烂尾。

与此同时他领导小组找到问题,发现是盾构机刀具磨损的预警出了问题,盾构机没有问题,而是刀具磨损太严重,但是预警没有发出警告,以至于工程停工。

找到了问题之后,就解决问题,国外进口的盾构机刀片无法满足该项目的需求,所以国内厂家就对刀具自主改良,最终工程再度启动。

2024年中国人物事迹篇5

今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平台播出。盛典以“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为核心主题,全面展现中国人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2021年。其中,苏州籍两院院士顾诵芬当选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顾诵芬,男,1930年2月出生,江苏苏州人,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航空研究院名誉院长。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荣获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顾诵芬院士是著名的飞机空气动力学家,是我国高空高速歼击机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他主持建立了我国飞机设计体系,主持研制的型号开创了我国自行设计研制歼击机的历史,顾诵芬院士先后参与主持了歼教1、歼8和歼8Ⅱ等机型的设计研发,曾任歼8副总设计师、歼8Ⅱ总设计师。由于对歼8系列飞机的重大贡献,顾诵芬院士被誉为“歼8之父”。199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顾诵芬父亲顾廷龙和母亲潘承圭都出身于苏州名门望族,旧居在望星桥。顾廷龙逝世后,顾诵芬按照父亲临终前“将藏书一部分捐赠母校”的嘱托,分两次从北京专程到苏州,把父亲生前收藏的4000册(套)珍本、孤本、善本藏书捐赠给苏州一中。为此,苏州一中专设“顾廷龙赠书珍藏室”。2019年8月,“清芬可挹:两院院士顾诵芬”展在苏州美术馆举办,展出了顾廷龙、顾诵芬两代名人的手迹、图纸手稿、工具仪器等90件实物原件,以及成绩单、珍贵照片等66件文献资料,真实再现了顾诵芬院士从江南文化望族走向我国航空科研尖端的砥砺行程。

2024年中国人物事迹篇6

顾方舟(1926年6月16日-2019年1月2日),男,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宁波,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内科学院(伦敦)院士,欧洲科学、艺术、文学学院院士,医学科学家、病毒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长、一级教授。

顾方舟,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生产的拓荒者。1957年,他临危受命研制脊髓灰质炎疫苗。疫苗问世后他以身试药,冒着麻痹、死亡的危险,没有犹豫,顾方舟和同事们首先把自己当作试验对象,试服了疫苗。1960年底,正式投产的首批500万人份疫苗推广向全国11座城市,脊灰疫情流行高峰纷纷削减。

顾方舟借鉴中医制作丸剂的方法,创造性地改良配方,把液体疫苗融入糖丸,糖丸疫苗的诞生,是人类脊灰疫苗史上的点睛之笔,发病人数逐年递减,上百万的孩子免于残疾。2000年,经世界卫生组织证实,中国成为无脊灰国家。从1957年到2000年,消灭脊髓灰质炎这条不平之路,顾方舟艰辛跋涉了44年。

2019年1月,顾方舟在生命最后留下两句话:“我一生做了一件事,值得,值得。孩子们快快长大,报效祖国。”2019年9月,顾方舟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2024年中国人物事迹篇7

大爱深沉:张纪清

?张纪清事迹】

张纪清,74岁,江苏江阴市市民。

20xx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老人张纪清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0xx年的好心人炎黄。

1987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设,捐款人署名是炎黄。当时这笔捐款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从此以后的20xx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20xx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

20xx年11月,这位好心人炎黄终于现身了,他就是张纪清。张纪清出生贫苦,改革开放后成了镇上首个万元户。手里有了些钱他就开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会计,拿的是死工资,可是捐款却没有中断。张纪清在家里明确表态,钱会用到别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钱自己去挣。现在张纪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当教师的老伴还有些退休金,两口子一直生活俭朴,现在还住着过去的老房子,但是依旧捐款。

张纪清坦言署名炎黄是不想让被帮助的人有负担,他说我们做一点点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张纪清就是炎黄,这个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着他。这份坚持20xx年的凡人善举成就了大爱,在这个冬天带给很多人温暖。

2024年中国人物事迹7篇相关文章:

创新人物事迹7篇

中国银行2024年工作总结7篇

敬业奉献人物事迹7篇

女英雄人物事迹7篇

梦想类人物事迹7篇

抗疫人物典型事迹7篇

00后人物事迹参考7篇

热心公益人物事迹7篇

抗疫情典型人物事迹7篇

00后人物事迹通用7篇

2024年中国人物事迹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6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