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作文的写作可以不断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学们可以在写作文时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去鲁迅化作文最新5篇,感谢您的参阅。
去鲁迅化作文篇1
近代大文豪鲁迅先生,被称作“中国的脊梁”,他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也总是严肃冷峻,不苟言笑的。然而生活中的鲁迅先生并非如此,他风趣诙谐,爱开玩笑。与他同时代的名人夏衍曾说:“鲁迅先生幽默的要命。”
1934年,国民党北平市长袁良下令: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游。鲁迅先生听到此事,对几个青年朋友说:“男女不准同学,同游。那男女一同呼吸空气,淆乱乾坤,岂非比男女同游更严重!袁良市长不如索性再下一道命令,今后男女出门,各戴一个防毒面具。既免空气流通,又不抛头露面。这样,每个都是,喏!喏!……”说着,鲁迅先生把头喂微微后仰,用手模拟防毒面具的管子……大家都被鲁迅先生的言谈动作逗得哈哈大笑。
鲁迅先生不仅幽默,还有着特别可爱的一面。
鲁迅先生特别爱吃甜品。因为客人来家里做客总是把甜品吃的精光,所以鲁迅先生把家里招待客人的点心换成了花生。
因为嗜甜,鲁迅先生从小就患有牙疾,在他的文章中也多次提到自己被牙痛折磨的经历。
某年五月一日,鲁迅在日记中写道"夜齿大痛,不得眠。”五月二日鲁迅又写道“午后得羊羹一匣,与人分食大半。下午齿痛”
每次他去王府井看完牙齿,都会很开心地去稻香村买一堆饼干来犒劳自己,然后继续牙疼到怀疑人生。
这样可爱幽默的鲁迅先生是不是很让你意外呢?
去鲁迅化作文篇2
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他,就是大文豪鲁迅先生。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在1918年到1926年间,又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优秀作品滋养、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鲁迅一生的文学成就极高,他的优秀人品更值得后人津津乐道。有一天黄昏,鲁迅先生在离他家门口不远处看到了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躺了一摊血。原来,那个拉黄包车的不小心踩在碎玻璃上,玻璃片插进脚底了。鲁迅先生立刻跑回家里,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半跪着为他拿出碎玻璃片,用硼酸水给他洗干净,还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又掏出一些钱来,叫他在家里休养。还有一次,鲁迅先生收到了一位叫颜黎民的青年的信,说他特别喜欢看自己的书。鲁迅先生便给他回信。在他的信中写了这样一句话: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还告诫他别只看文学书,要多阅览科学书;还可以看看世界旅行记,得到更多的知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我的人生之路上,鲁迅是一盏不灭的明灯,指引我快乐前行!
去鲁迅化作文篇3
今年暑假,我游玩了鲁迅故里。鲁迅故里包括:三味书屋、鲁迅故里、百草园和鲁迅纪念馆。
一大早,我和爸爸妈妈就来到了鲁迅故里。哇!这里的游客可真多呀!真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从入口进去,我们先去了鲁迅祖居,里面是鲁迅的祖父居住的地方,那里既宽敞又美观,每个房间都有每个房间的用处。比如有书房、卧室、琴房、藏书楼等,每个房间都是古色古香的。
然后我们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读书的地方。我终于知道了“早”字的来历,原来鲁迅当时为了给父亲买药,而迟到了,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后默默地在课桌上刻下了“早”字,从此以后,鲁迅再也没有迟到过。
出了三味书屋,我们又来到百草园。百草园是鲁迅小时候经常玩耍的地方,里面有一口封了口的水井。可能是鲁迅太调皮了,大人怕他不慎掉下去才封住了吧。
最后我们参观了鲁迅纪念馆,一进纪念馆大门,迎面而来的几个金色的大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写在鲁迅铜像边上的墙上,这就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吧。纪念馆有许多先生用过的家具、衣物、儿时的玩具,每个阶段的简介,更多的是鲁迅的文稿。
我想鲁迅先生之所以能成为大文豪是因为他从小就对自己要求很高,而且有很强的自制力。今后,我也要向鲁迅先生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上不怕困难,勇于挑战。
去鲁迅化作文篇4
绍兴似乎从古至今是一个出名人的城市,也可以说,这个城市是以名人而新的。但是一踏上绍兴,脑海里便只有“鲁迅”这个深刻的印象罢。也是因为鲁迅,给绍兴添上了些许浓郁的“书气”。
绍兴总会给予人一种“老夫子”式的感觉。在冬天里,绍兴可算是非常的冷,只不过还带一点清新,让人从沉闷中释放出来。昨晚的雪还未化完,便堆积在檐上。小水珠从中渗出来,极有声韵地“嗒叭”垂下来。“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的孩提住所就坐落在绍兴市区。第一次看见,真仿佛是几十年前的古镇,永不褪色的意蕴,与这日新月异的城市相映成趣。在鲁迅故居的一条街上,有不少民间特色工艺品摆在那儿。还有弥漫的臭豆腐的香味飘散,似乎再次强调了绍兴的饮食特色。中间的水道上三三两两的停着乌篷船,似乎还在重现昔时的江南水乡。不少戴着乌毡帽的游客与老人穿插在人群中,别有特色。
在这个昔日辉煌的大户人家里,虽是大年初二,却还是挤满了前来探寻的游客,不乏有闻名而来的老外。鲁迅的故居很多被修建,只留下故屋里的木板中的裂缝去探个仔细了。最真的,还是鲁迅故居里破损不堪的椅子,还有不成样子的一触即崩的棉絮,还有鲁迅睡过的木床,反应着当年这个伟大的历史人物的点点滴滴。我们还从被从远处“搬”来的三味书屋中看到了鲁迅所用的课桌与椅子,桌子上的那个“早”已经依稀,只是那黑白拓片还在描写着这一段“轶事”。则在“百草园”中,或许上面的杂草们已经做了几十年的替更,但是那片土地还在,用洁净的轻纱一样的雪把这方寸土地轻轻地盖住,令人不禁想觉三尺土追寻当年鲁迅的脚印。这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从那连珠中,竟让人品味出江南的浓郁气息。更像是一幅水墨画,挂在故乡的记忆中。
一片属于绍兴的棕黄色,记忆中的人儿还在吃着茴香豆,喝着温黄酒,安静地听着,属于乌篷船的故事……
去鲁迅化作文篇5
对鲁迅的认识是从语文课上的美文学习开始的,《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旧社会封建制度的不满与憎恨。1918年,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痛苦的思索,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累积,我对鲁迅的的了解越来越多了,“鲁迅”这个名字便深深地印在脑海中,对他的敬佩也随之油然而生。
阅读了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有《狗?猫?鼠》中对小隐鼠的怜惜,对猫的憎恨;有《无常》中对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的嘲笑与讽刺;有《父亲》中对庸医故弄玄虚、草菅人命的激愤;有《五猖会》中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独酌花酒释胸竹,寒衣不胜暑;朝花夕拾谁归属,甜酸咸辣苦”。追忆起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夹叙夹议中,有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有对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还有对反动、守旧势力的抨击和嘲讽。深沉隽永的文笔,清末民初腐败破落的生活画面,引起了我的沉思……
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暗含了无情的揭露,愤怒的控诉,尖锐的批判,辛辣的讽刺,机智的幽默,细致的分析,果决的论断,激情的抒发,痛苦的呐喊,亲切的鼓励,热烈的赞颂……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昏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与农村小朋友朴素自然、真诚单纯的美好关系形成了极端的对比。鲁迅,就是这样,用精简的文字,在呼唤,在号召,他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的,鲁迅是中华民族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用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语言,在“黑暗”的社会中与反动派作斗争,虽然,他的肉体已经消亡,但是,他在每个人的心中激荡,他,虽死犹生。“俯首甘为孺子牛,横眉冷对千夫指”,走近鲁迅,我看到了他的坚毅,他的一身正气。鲁迅,依旧活在我的心中,他用那严肃而又不甘向“黑暗”屈服的声音,时时刻刻激励着我,无论前方是丛生的杂草,坎坷不平,还是呼啸的波涛,气势汹汹,我的目标依旧在远方,我的脚步依旧不间歇,为追求理想,追求生命的意义而奋斗!
去鲁迅化作文最新5篇相关文章:
★ 鲁迅雪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