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一篇读后感有利于深化你们对名著所写的了解,每当我们读完书之后我们的内心都会受到极大的震撼,最重要的就是及时写好相关的读后感,以下是写文书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散文旧读后感模板8篇,供大家参考。
散文旧读后感篇1
傅聪,世界著名钢琴演奏家,只身驰聘国际乐坛五十年,有“钢琴诗人”之美誉。《傅雷家书》侧重于表现傅聪的父亲傅雷与傅聪的母亲朱梅馥对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关心。
在《傅雷家书》中,傅雷夫妇关心的不仅仅是儿子所取得的成绩,而更多的是对儿子衣食住行的关心和对儿子性格的培养。当傅聪因音乐会而影响他的学习与休息时,父亲傅雷会让儿子注意身体,加强学习,少受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的影响;当傅聪因儿时的初恋而困扰时,傅雷会给儿子寄一些精神食粮,让他在书中忘掉烦恼;当傅聪将录好的片子寄给父母时,傅雷会听一遍又一遍,记录下优点和缺点,寄信给儿子;当傅聪成家生子时,傅雷夫妇满心欢喜,只可惜见不到儿媳弥拉和孙子凌霄,只能通过照片认识他们。
读《傅雷家书》,不像在读一本本家书,而是脑海中出现一个个场景,每个场景好像都在生活中发生过。
我小学时也练钢琴,爸爸虽然不懂音乐,但他每天会催我练琴;爸爸单位离书店很近,他经常去那里读书,然后给我推荐。当我努力学习时,他会很开心;当我自暴自弃时,他会生气,但又要我坚持。
傅雷的母亲朱梅馥和其他人的母亲一样比较关心孩子的吃穿。《傅雷家书》中母亲给儿子的信不多,但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中国母亲的慈爱。
我的妈妈也一样,每天辛勤工作,回到家里还要做饭、洗衣服,休息的时间几乎没有,她虽然很累,但为了孩子都心甘情愿。
散文旧读后感篇2
背影,神秘而深沉。背影,给人的感觉往往不一样。朱自清的《背影》写出了伟大的父爱,给人以深沉,无法言喻的父爱。而我的《背影》又将演绎出什么不一样于朱自清的神秘的感受呢?人生的漫漫长途,就像一条长长的跑道。我们在这个跑道上坚持不懈的奔跑,不松懈,不放松。而那些放松,松懈的人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弱者。那些坚持不解,不放松的就会成为生活中的强者。那些强者,他们懂得奋斗,他们懂得留给对方一个背影。留个对方一个深深的背影。
而那些松懈的弱者,仅有观赏别人的背影。那些背影很坚强!学习中,我们应当有一个坚定的目标。学习,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学习,是欢乐的。在学习中,我们也要懂得去追,去追寻自我的目标,随着自我的目标不断地努力奋斗!直到成功。在文学的大范围内,有成就的都是些懂得奋斗,不怕吃苦的人,他们的精神是我们要学习的。我们要努力不断的让自我的知识面扩大。奔跑在文学的漫漫长途中,留给对放一个加油的背影。
生活中,我们要懂得欣赏帮忙他人。世界里,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爱。我们应当学会去帮忙他人,给他人带来温暖。留给对方一个温暖的背影。生活中,我们应当也要无时无刻的奋斗,不要去在意路旁鲜艳的花朵,其实那是默默的坚强的才是我们应当去学习的榜样!学习他们,留给对方一个高傲的背影。汪国真有一句诗歌“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目标是地平线,那么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让我们选择一个专属于我们的地平线,去留给世界一个高傲,不服输的背影吧!
散文旧读后感篇3
这个暑假,我读了《林清玄散文自选集(少年版)》,一篇篇沁人心脾的散文,字里行间透露了林清玄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用各种不同的散文向我们表达了他对我们少年人生的见解。读后我深有感触,的确,不管是天真还是纯善,或是美好,直至庄严,都是我们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思想。读林清玄的文章,能使我浮躁的心即刻间安定下来,因为他的文章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虽然每篇散文都比较短小,但是却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含有深长的意味,使我一拿到这本书就爱不释手,迫不及待地去体会这个心思细密的人写出的有血有肉的文章。
其中,我最记忆犹新的一篇文章就是《让树转变的方法》。这篇文章是以一件小事引出了林清玄的一系列的感悟,主要写了林清玄的孩子做了一个实验——让一棵树转弯曲。这是靠树的向上、向光性做的,把树倒吊着,它便会转个弯长上去,由此,林清玄便奉劝大家、我们人类不能不如一棵树,不能被外在环境击倒,失去自己原本的样子,要学习那棵树一样不会堕落。
这棵树被作者的孩子倒吊着,就好比是我们人类生活在逆境当中,而这棵树因为向上、向光性又顽强地长了上去,可我们人类呢?有些经得住风雨的人可能会和树一样也不积极向上的心态在逆境中激发出自己的潜能,不会堕落,成为胜利者。然而有些人却不会适应环境,自暴自弃,随着环境一起堕落,最终,成为了失败者,这方面,他们甚至不如一棵树。
而我们,要当那些在逆境中也不会堕落,反而活得精彩的人。其实,人们有时都会有失败的时候,我们也不免因此而灰心丧气,对生活、对自己不抱希望,但是我们就要有超凡脱俗的精神,经历了失败过后,也培养了我们自己的.人格、风骨,再来的时候,我们就不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击垮了,就像树一样,无论绕几个弯,也要坚强地长上去,向上、有光的地方长,这才时我们所要做的,不与堕落妥协,以坚毅、刚强、乐观的心一直生活下去。
人生不免会有灰心无助的时候,但只要有了坚强果断的性格,就不容易被外在的环境所击倒。当我们踏过荆棘,勇敢地走向终点的时候,就能举起胜利的旗帜,自豪地对自己说:“我长大了!”
散文旧读后感篇4
隐鼠也感到惋惜。更感觉阿长真坏,不仅踩死了可爱的隐鼠,还把罪名强加在了猫身上!使鲁迅错怪了猫!
寒假里,我在网上找了一本鲁迅的《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是一部回忆散文集,记叙了鲁迅幼年与青年的生活,共十篇。
这本书中通过对往事的回忆,批判了当时的社会与正人君子,其中《狗—猫—鼠》这一篇令我感受深刻,它讲述鲁迅小时候仇猫,因为猫的性情残忍而具有媚态,在夜晚经常嗥叫,扰乱他人读书休息。更因为他在童年时捕食了作者心爱的隐鼠,所以他十分憎恶。虽然后来得知隐鼠是长妈妈踏死的,但终究没有与猫的感情融合。从这里我读到作者在幼年时,就已经爱憎分明,对弱小者产生同情心,憎恶暴虐。同时读这篇文章也通过自嘲在暗暗讽刺着那些散布流言蜚语的“君子”“绅士”,批判着他们的狂妄自大,我不得不佩服鲁迅那文笔的妙处。
?琐记》这一篇也使我受益匪浅。它记叙了鲁迅儿时与伙伴们经常到衍太太家玩耍,因为天伦闹出什么乱子来,衍太太也绝不告诉各人的父母。在鲁迅与伙伴们去吃缸里的薄冰时,衍太太却让他们比赛谁吃得多,并唆使鲁迅去寻找母亲的首饰,变卖成钱给自己买东西,我感到衍太太心术不正,心灵不纯洁,怎么能用不良的做法去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呢?
?二十四孝图》讲述了鲁迅在儿时阅读“老菜娱乐亲”郭巨埋儿等故事,通过对比古今不同的版本,十分不解,甚至反感。我也读了读,发现其中一些故事荒诞愚昧,富有迷信色彩,虽然使读者明白孝顺的道理,但其中大多是把原来的加以夸张虚构,哭泣能使竹笋得以成长吗?赤身躺在冰上能有鲤鱼跳出吗?当然不可能,这说明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忍。
?朝花夕拾》朴实的语言,细腻的情感,鲜活的人物融合成一篇篇精妙的散文,这里面有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有对社会的强烈抨击,也有对往事的深切怀念,有对社会的强烈抨击,也有对往事的深切怀念……《朝花夕拾》着部散文集堪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散文旧读后感篇5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身荣位高之际,辞职探寻文化遗迹的历史文化散文集,其起点也难、其过程也艰、其后果也烦,用作者的话来说,《文化苦旅》就是外出的浪子,给自己带来的麻烦难以计数。但是,先生的“苦果”,为我们酿出了甜酒,一场自然、历史、文化、文人、思想的盛宴和洗礼。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四场旅行,太大太深太苦,所以我只能捡二三事说说。
如梦起点,是我读来最轻松的一部分,勾起了我对家乡乡土人情的回忆和思考。我也来自一个小山村,也常和小伙伴打打闹闹结队去上学,我们那个小学也是一座寺庙改建而成的,原来叫观音寺,不知什么原因就成了我们读书的.地方。直到我小学毕业了,校门外的一块空地上还立着一个小寺庙,虽然因为是“违建”而空荡荡的,但那也是我们课余的一个去处,也是我们的一片回忆。现在想来,无论是书中的牌坊、寺庙还是信客,还是我们上学的观音寺,还是奶奶们烧香的小庙,都是一种寄托或信仰,引导和支撑着人们在追求和努力着。当然,余秋雨所观察到的也许是意识形态、文明或者文化间的冲突,但是我感受到的,也许也是作者所追求的,是这些冲突背后的共同愿望,那就是文化形态所寄托的向上、向善初心,这也是不同文化共存和和谐发展的基石和准则。
在中国之旅中,余秋雨先生带我领略了13处古迹,从都江堰出发,道士塔、莫高窟……一路走到天一阁,全程充满了对祖国历史遗迹的敬意,对历史曲折的叩问,对中华文化的探寻。相形之下,我受阅历所限,更受胆气所限,至今只到过祖国几个有限的省份,所以初读时有点跟不上作者时空转换的节奏,有点难以体会作者的“苦衷”。因为往常旅行,我只喜寄情山水之间,极少流连于人文古迹,加之历史知识贫乏,所以很难透过那一个个碑、塔、亭,看到一段历史和一群丰满的人像。但是读后反思,就是我这种浅尝辄止的轻浮之态,以及如我一般的千万漠视茫然之人,正在毁坏或者看着毁坏又一段段的历史和文化,才会频频出现历史古迹的毁旧建新、掠夺式开发和历史剧泛滥。我们都是这个国家、社会和民族的一份子,但内心却是自立和封闭的,没有把自己放在大范围之内去看待举手投足所带来的波澜,所以感叹文化散失、信仰沦丧也就成为了必然,因为个体的不负责任最终将带来集体的疯狂,这既是现在的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但却在不自觉地演绎着的。
一切历史、一切文化,最终都要由人去创造、发现和发展,余秋雨先生最后用一些身边的人的写实,刻画了一个完整的人生之旅,书写了文化人之苦。他们用毕生心血推动着文化的进步,却陷于嫉妒、谄媚的攻击中,但他们并没有“折笔、弃笔、毁笔、葬笔”,最终撑到了“文化孽力”不争自毁,成为文化长河中的经典和伟大肖像。这一文化自证和文人平反的过程,也许就像余秋雨先生母亲的一生,“一辩论就进入他们的逻辑系统,必定上当”。所以,永远只有微笑,只有倾听,只有腼腆,最多,只有沉默,才能穿过黑暗,战胜历史的碾压和生活的炼狱,最终笑到最后。
随着余秋雨先生走过苦涩的文化之旅,我更深更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博大,中国文化的艰深,中国文人的根骨,其涅磐过程之艰辛、之苦闷、之久远,难以想象。好在余先生等一代代文化标杆,替我们提炼了苦药,我们常人只需要尝甜忆苦就行了。但是,是不是我们就只能坐享其成、恍若路人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其实,文化不仅仅是文物古迹、书法中医、经史子集,端午吃粽子、春节贴春联也是文化,文化无处不在也润物无声,需要我们细心呵护和执着坚守。当我们每一个人少在旅行时的碑塔上刻一笔,多读几本经典著作,多传承一项传统习俗时,我们就已经在轻轻松松的允吸历史文化的甜蜜了。所以,文化不“苦”,旅行也不“苦”,拯救、传承、弘扬中华历史文化并不难,只在一页页纸间,在一寸寸山河间,在你我举手投足间。
文化、文明、文华,就在生活中,就在躬行处。
散文旧读后感篇6
读了《季羡林散文精选》感悟颇深。做生命的强者,需要刻苦,需要奋斗,需要能人所不能,及人所不及。杨阳,冬奥会单滑冠军,哭过5次,第一次哭使母亲变卖家产为她买了冰刀、冰鞋;第二次哭是因为父亲逝世;第三次是她获得全国滑雪冠军后回家帮母亲卖票,寒春里母女相拥而泣;第四次哭是因为训练摔成了轻微脑震荡,望着妹妹潸然泪下;第五次是站在领奖台上,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热泪盈眶。杨阳,用其不懈的努力和坚强的精神筑成一尊不朽的雕像,成为屹立在国人心中的强者。
强者,固然令人敬仰!但是我们不需始终仰视他们。哲人说:“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当我们试着去平视这些人,试着跟他们靠近,试着参照他们来找准距离,来反省自己,修炼自己,我们已在向强者迈进。
我们的生命是用来珍惜的,是用来热爱的,千万不要因为一点微小的困难就放弃自己。做生活的强者,使自己的生命绽放出最美丽的光彩。面对滚滚长江起誓:我要做生命的强者!
散文旧读后感篇7
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最打动人的是他的语言文风。他的文字质朴简练,却不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反而让人感到一种亲切、一种情调,含蓄隽永,极简却有洒脱诗意。他写人的时候,你能感觉到每一个普通人的可爱;他写景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他对每一寸山河的热爱;他写美食的时候,你仿佛也能感觉到那舌尖上的快乐。
他所写的都是他所熟悉的生活——旧时代的高邮小城、西南边城昆明、文化里的故旧师友、西南联大的师生等,他所描写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事物——山丹丹、枸杞、槐花、栗子、马铃薯等。可就是这些普通的事物,在他的笔下,也都变得活波、可爱、生动起来。
?我的家乡》中有一段描写:“这些大船常有一个舵楼,住着船老板的家眷。船老板娘子大都很年轻,一边扳舵,一边敞开怀奶孩子,态度悠然。舵楼大都伸出一枝竹竿,晾晒着衣裤,风吹着啪啪作响。”看似平铺直叙的白描,却构成了一幅极富动感的风景、风情和风俗画面,栩栩如生。
正如汪曾祺所说:他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质朴的语言,如话家常,读来让人十分放松。在这喧嚣的城市里,沉浸在他所描绘的悠然闲适的场景中,就像阳光明媚的午后,品一茗新茶,听一位老朋友缓缓叙旧般,让人放松。忙碌高压的生活中,我们需要这样一种安慰,一种来自文化层次的休息。偶尔停下来,欣赏这个世界的细微之美。
散文旧读后感篇8
这个月的读物是《毕淑敏散文》。
由于受之前《张晓风散文》的影响,我先入为主的按照张晓风的方式去看毕淑敏的散文,却发现她们有很大的不一样。
张晓风的散文有许多空灵的东西,就像飘浮在空中的云,它的文章华丽而深奥,与读者间仿佛隔着层纱、而毕淑敏则可爱得多,她的散文是澄清的、充满活力的,直白的。她的素材全部取于平常人的生活,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新颖的题材,可她的散文却带着种平凡的美丽。她总能发现普通人发现不了的东西、洞穿人的内心,写出人心有、笔下无的画面。她把日常生活中极为平常的事物化成一篇篇美丽的散文,这种朴实无华的文风,实在令我敬佩。
令我印象最深的文章是《我很重要》。当我们总在看贬自我、认为自我不重要时,毕淑敏却说:“我很重要”。谦虚故然是一种美德,但过度谦虚就会变成自卑。重要不一样于伟大,不一样于无人替代,重要只是在提醒我们、提醒我们是生命,有自信的权力。
这是对我们生命的尊重,对我们父母、子女、朋友以及所有关怀我们的人的尊重!
倘若不曾读到这篇文章,我也许永远不会想过,我们每一个独一无二的我们,是世界万物的精华、是万物之灵,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要!
就如毕淑敏在《我很重要》一文末尾说的那样,“让我们昂起头来,对着我们这个美丽星球上的无数的生灵,响亮地宣布——我很重要!”
毕淑敏的散文拥有一种超然气质,就如自然一般,无声无息地包容万物,净化着我们这些读者的思想和心灵。
散文旧读后感模板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