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色的读后感往往会激发更多人的阅读兴趣,读后感最为关键的部分是个人见解,为了记录阅读后的深刻感受,读后感是最佳的记录文本,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穷老师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穷老师读后感篇1
读书是我的一大爱好,也是一种休闲。在闲暇之余,总喜欢挑几本书来慢慢品味,用课余之时,我认真拜了《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从中让我感触颇深。读完《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我才深知,原来我对"教书育人"的理解是多么的浮浅,对"教育"一词只是表面的感知。读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原来教育中需要"爱",而且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爱。
在这本书中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令人激动的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是我们在教学中的一些平凡事例,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每一位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感受到了教育。通过读这本书,做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深思:"教书育人"的本质为何意?怎样做才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针对这两个问题,从这本书中我有以下的体会:
1。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重在"育"而不是"教",允许学生说"不"。
每位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基本上都是以严为主,学生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年龄虽小,有时也有他们独到的见解,他们认为不好的做法,完全可以说"不",不赞成,不去做,而做为教师的我们,往往一权专政。
2。怎样做才是真正的了解学生,认识学生?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善于聆听学生的心声。
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不单单是对学生表面的了解,而最为重要的是对他们内心世界的了解和深入,让学生感受到你不只是他的老师,更是朋友和亲人,他愿意把自己的秘密告诉你,愿意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你分享,这才是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之间搭起一座心灵的桥梁,这样才能让他们快乐、茁壮成长!
3。在教育中体现"爱"、奉献"爱"
爱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行动,只有你付出了、奉献了,学生会真实的感受到,哪怕一句温暖的话语,简单的问候,或一次心灵的交流,学生都会铭记在心,倍受感动,"爱"需要用具体的行动来表达,需要你的付出、你的奉献!
教育需要爱,爱要体现在教育中,有爱的教育,才能留下更美好的回忆!
穷老师读后感篇2
近段时间,读了荆志强老师的读《幸福的做老师》一书,颇有收获。特别是荆志强在谈到“开展生本教育的具体做法”一节讲道:老师是前置学习的精心设计者,要最大限度的把教转化为学,问题设计首先要浅入浅出激发学习兴趣要让学生能学。根本就是重点问题化,要形成问题串,知识辨析,问题导学。结合我校开展的《教学内容问题化》课题研究,谈一点浅显的看法:
前置性学习的问题设计是开展良好的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恰到好处的问题设计可以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不是越简单越好,也不是越深奥越好,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来完成问题设计,那么问题设计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
一、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举一反三有灵动
?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教学中能揭示矛盾,唤起联想,引起思考,使学生学会利用科学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而一些简单的“是不是”、“对不对”……这种问题看上去学生能简单回答,实际上却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因而教师应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独立思考,使之应启而发。
二、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贴近目标有实效
好的前置性问题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引导学生一步步逼近核心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在潜移默化中达成教学目标,收获既定的知识、技能和情感要求。
例如在设计word《复制粘贴》一课的前置性问题时,可以这样设计:
1、回忆学习《画图》软件时复制粘贴中学习过哪些方法?请写下来至少一种方法。
2、在进行复制粘贴前必须要做的一个步骤是什么?
3、复制与移动有什么区别?
这样的问题设计层层深入,有针对性,使通过复习《画图》软件中的复制粘贴方法一步步接近word中的同类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知识点,真正把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前置性问题中就予以体现。到真正的课堂教学时学生就学得轻松,学得简单,学得到位。
当然一个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前置性学习的问题,首先必须自己要对教材有深刻的分析,把握好知识点和教学的重难点,使问题导学有明确的学法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激活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穷老师读后感篇3
什么是“最好的教师”?李镇西老师在序言中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师,尊敬李老师,因为他是那么富有童心和爱心。也正是因为是这样,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也正是因为这样,李老师以爱回报爱,从而使教育获得最终的“成功”。他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
我想我如果早几年就看了这本《做最好的老师》,可能未必有像现在这样深切的感动,让我们用“心”爱孩子吧,让爱一路伴随他们成长。从而实现爱的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就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我也希望自己在以后漫长的工作生涯都能多一些爱心教育,也给学生多创造一些感动。
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教师”!
穷老师读后感篇4
今天读了《做最好的老师》第十章,有关于语文教学的内容。正如文章所说:思维训练不可能孤立进行,课堂教学的内容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反映出思维训练,我们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体现出思维训练的内容。
是呀,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学生的思维训练的过死,要让我们的学生去多方面的思考各种问题,让他们学会展开自己的想象力。记得有一次,我在音乐课上让学生做《小宝宝睡着了》的音乐游戏时,我先让孩子们认识了“1、2、3、4、5、6、7”的七个音名。然后,让他们跟我学做柯尔文手势。这时,我发现孩子们在跟我做柯尔文手势的时候,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很高。于是,我左思又想:为什么我不能让孩子们自己来为这七个音名创编上动作,以及它们的音高和音低呢?于是,我就又开始行动了起来,可还没有等我把话说完,就有好几个小朋友高举小手说:“周老师,周老师,你能不能够让我来试一试?”还有几个小朋友扯了扯我的衣服,老师让我上讲台来表演吧。于是,我请了几个小朋友上讲台,让他们学做“1”的动作。刚表演不多久,坐在下面的小朋友们也都举起了小手,纷纷要上台表演。
看着孩子们的表演,我觉得孩子们掌握的特别快。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
穷老师读后感篇5
在一列地铁里正要上学的李多多碰到了书包里的老师,从此在他们生上发生了很多趣事,还帮助李多多很多忙,让书包越来越轻了、加速鞋带、头痛转移器、指宝老翁、带在手指上的救生圈。这些是未来所能办到的现实不可能。
?书包里的老师》这本书像小朋友们最爱看的动画片《多拉a梦》一样充满幻想的世界,弥漫着未来的气息和脚步声,漫漫的消失了战争的捆扰和恐惧,有了现代高科技的发达。有了未来的神奇和探索。
现在的生活已经很美满了,要是能比这样更发达、高科技的话是人人的梦想,在我们这样年龄的少先队员每天都在做白日梦:要是能有一个书包里的老师、机器猫。那该多好啊!!这样的是有些人都想了一百年还没实现,可能古时候就有人开始想了可是还没发明出来!
所以我们现在要刻苦读书,多看写课外书学多一点的课外知识,长大以后当一名科学家、发明家。你就有了自己的实验室可以发名小时后书上看到的,现在还没发明的把他发明出来,这样我们就可以享受以前、小时候、古时候、战争时他们享受不到的。说不定那时每个人跑步都能超过现在的世界冠军;说不定人们都能在天上飞了,完成人们由史到今一直不能完成的飞天的梦想;每个人都可以去太空遨游;那时还有克隆人;医院还可以帮你安装上记忆蕾片。说也说不完。
你们一定很想要这样的生活吧!那现在起就要拿起课外书找课外的内容,你会越看越入迷,不要再做白日梦了,你不努力,白日梦在做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也不会实现的。
穷老师读后感篇6
做最好的老师》,是李老师25年教育教学的精华集萃。它包含了一个教师,或者说一个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对师生关系的良好把握。只要你怀抱一颗对教育的虔诚之心真正地进入到具体的教育情境中,你就可能会受到感染,并于潜移默化中提升教育教学特别是班主任工作的能力。李老师在教育实践中所提供的,就是师生逐渐建立彼此信任关系,并共同成长的经历。
李老师说,如果一个班级,没有一个让人头疼的学生,没有发生让人头疼的事情,才真正让他头疼。我理解这话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对教师而言,如果学生没有任何过失,教师的能力便不能够增长。二层是对学生而言,没有犯过错误的学生,亦得不到真正的成长。到今天,教育中安全问题早就压倒了一切,这一点导致了强调对学生严加控制,使之按照老师的要求顺利成长,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被取消了。我们一直没有看到错误的正面意义,更不愿意给学生设置相关的情景来让学生自己选择,结果是学生逐渐丧失了思考力以及真正的行动能力。一旦学生犯了错误,总视为坏事并采取严厉的手段加以惩罚,而没有把错误当成学生成长的契机。在这一点上,李老师培养“优秀生”、改造“后进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例,如何让学生接受教育而不伤害到当事人,有着丰富的教育技巧,而这些技巧的核心依然是尊重。在李老师看来,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民主,民主的核心则是尊重。
在现实生活中,我和许多同仁一样,常常拖着疲惫的身子忙得焦头烂额。而李老师和学生在一块却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是一种享受。不但如此,他还经常在体锻课上和学生一块儿跳绳,打羽毛球,真是其乐融融。或许与许多人相比,李老师是一个真正地享受教育的人。之所以能够享受教育,跟他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分不开,更与他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研究意识分不开。作为一个研究型教师,李老师对教育中的许许多多别人容易忽略的细节有些超乎常人的敏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双巧手,才与学生合奏出了最美的交响乐。我在工作中好好向李老师学习,彻底改变观念,做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
穷老师读后感篇7
?老师,你在听吗?》第六章“解读对话”阐述到:获得一次对话意义的方法有很多种,关键是要以开放的态度,不同的方式理解儿童的语言,而且这种理解是整体的,而非独立的,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儿童的观点应得的尊重和关注。
每个孩子都有被人理解的需要,但不是每个孩子都天生是演说家。许多孩子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成人往往就会忽视孩子的内心想法,也有很多时候会误解孩子,没有形成有效对话,就更不容易读懂孩子。那么,日常生活中怎样和幼儿进行有效对话呢?
首先,主动引发对话
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关注那些比较内向,不太喜欢说话的孩子,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主动引发对话。比如,午睡后帮幼儿穿衣服时,可以问他们衣服是谁买的,妈妈还给你买了什么,你喜欢什么样衣服等等。在老师温和的语气里,幼儿才有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
其次,提问要开放
教师与幼儿的对话其实很多很多,但往往处于教师问幼儿答的形式。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幼儿就没有继续说下去的内容了。在学习了《老师,你在听吗?》一书后,我对教师的提问艺术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就提问的“开放性”而言,书中第二章的一个关于“马”的案例引起了我的兴趣和关注,“这是什么动物?它是什么颜色的?你还能看见另外一种颜色吗?”这些问题虽不是选择性的,但它们也是封闭式的,因为这样的谈话没有试图去发现儿童的先前知识和经验,同样关于“马”的提问:这里发生了什么?还有呢?那会怎么样?爸爸怎么抓住马的?这些开放式问题帮助儿童拓展思考,有利于教师发现儿童想象的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将先前知识运用到操作中的能力以及学习的能力。
第三,读懂幼儿潜台词
很多时候,幼儿的一句话,它所要表达的意思远远不止这一句话,即所谓话里有话。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读懂幼儿话语中的潜台词,让孩子愿意主动发起对话。当幼儿告诉老师说,谁谁的杯子没放整齐,他可能是想过去帮那个孩子摆整齐,而不是想听见老师说“我知道了。”
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应因人而异,因势利导,通过多种引导策略,在幼儿园中进行开放性语言教育活动就能帮助孩子在运用语言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从而提升运用语言的能力,获得语言的发展。
穷老师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 老师说读后感7篇
★ 致老师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