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写读后感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书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加强我们对名著人物的理解,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宽容》序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宽容》序读后感篇1
房龙的《宽容》名声很大。
作者首先定义了什么是宽容。“语言是人类最具欺骗性的发明,一切定义都注定带有随意性。因此,一个谦卑的学生最好求助于一本所用语言已被大多数人接受为定论的权威书”——《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该书第二十六卷第一千零五十二页上写着:“宽容(来自拉丁文tolerare——忍耐):允许其他人有行动或判断的自由,耐心地、不带偏见地容忍不同于自己或被普遍接受的行为和观点。”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该书序言谈到上古时代原始人为何做不到宽容、而是有那么多的禁忌,是因为无知及对环境的不可掌控,为了求生存,“考虑到他生活的条件,不宽容是一种职责。”
如今宗教做不到宽容实在不应该,究其原因有三:懒、无知及私利。
房龙认为人能做到宽容,是因为不绝对,不认为自己是绝对正确的;始终存在怀疑之心,从而给他人留下一点空间。
史蒂芬·柯维在其名著《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分享了他在地铁站的一次亲身经历:小儿啼哭,妈妈不管不问,他很生气;后来了解到小儿刚刚失去父亲,他马上“原谅”了妈妈的不作为。他从而认识到了思维转换的重要性。当你了解到更多信息、站在对方角度思考时,就可能做到宽容。
索罗斯在其著作《这个时代的无知与傲慢》中以盲人摸象为例,谈到开放社会的核心原则。每个盲人都只收集到关于大象的部分信息,如果他们都坚持自己的看法,就不可能达成一致。所以,没有一个伟光正的盲人,每个盲人都应有发言权。只有秉持开放心态,分享信息、倾听别人,大家一起来拼图,才可能找到真相。
i disapprove of what you say, but i will defend to the death your right to say it。
“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英国女作家伊夫林·比阿特丽斯·霍尔在其著作《伏尔泰的朋友们》中说。当我们认为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未必是真实的、即使是真实的也未必是全面的时候,我们就会认同这句话。
佛教谈到“去我执”,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连我都没有,又何来基于私利的判断?
故,要做到宽容:
不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不认为自己的利益是最重要的;
不认为自己掌握了真实且全面的信息;
相信可能性。
《宽容》序读后感篇2
今天我看了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叫做《宽容是一种美德》。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在一个澳大利亚的度假村,有个中国人在那里担任翻译。一天,他在大厅里看到了一个满脸歉意的工作人员正在安慰一个四岁左右的小男孩,小男孩已经哭得精疲力尽了!问清原因后,才知道,原来那天小朋友特别多,这位工作人员一时疏忽,在儿童网球课结束后少点了一个人,于是,这个小朋友就被留在了网球场里。等这个工作人员发现人数不对时,赶快跑到网球场将孩子带回来。那个小朋友因为一个人被留在偏远的网球场而受到了惊吓,哭得非常伤心,这一幕被匆匆赶来的孩子的妈妈看见了。管理人员本以为这位妈妈会痛骂自己一顿,或者向主管部门投诉,或是很生气得要求退费,再也不参加这类儿童俱乐部了!可是出乎他意料,这个妈妈是这样做的:他蹲下来安慰自己的小孩,并且告诉他,现在已经没事了,那个哥哥因为找不到你,也非常紧张而且非常难过。他不是故意的,现在,你必须亲亲哥哥的脸颊安慰他一下。那个四岁的小孩踮起了脚尖,轻轻地亲了亲蹲在他旁边的工作人员的脸,告诉他:“不要怕了,已经没事了!”
看完这篇文章我觉得很感动,这个母亲用宽容的'方式培养出了宽容,体贴的孩子。
《宽容》序读后感篇3
今天,无意间在一份报纸上看到这篇“没有什么比宽容的空间大”的文章,其实就是两个故事,真是深有感悟,赶紧记录在这里,让大家也能感受一下.
第一个故事:
一位母亲问她五岁的儿子:“如果妈妈和你出去玩,我们渴了,又没带水,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
儿子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
可想而知,那位母亲是多么地失望。她本想像别的父母一样,对孩子训斥一番,然后再教孩子怎么做,可就在话即将说出口的那一刻,她忽然改变了主意。
母亲摸摸儿子的小脸,温柔地说:“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吗?”
儿子眨眨眼睛,一脸的童真:“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
霎时,母亲的眼里闪动着泪花。
我们都为那位母亲庆幸,因为她对儿子的信任和宽容,使她感受到了儿子的爱。我们也为男孩庆幸,他纯真而善良的流露,是因为母亲给了他把话说完的机会。
还有一个故事:
以前有个乡下人,他一和别人发生争执就绕着自己的房屋和田地绕三圈,然后心平气和地做他该做的事情去,这习惯延续到老。他很老的时候又和别人发生了争执,依然是绕着自家的房子和田地走了三圈,只是这次是因为太老了,拄着拐杖颤颤巍巍摇摇晃晃地走完了三圈,一直走到了夕阳西下。他的孙子忍不住疑惑,就盘根问底地问。爷爷气喘吁吁地说:“我绕三圈是想我是和别人争执有用,还是做自己的事情有用。三圈走完,我忘记了别人刚才说过的话了,哪里还有工夫和人家吵呢。年轻时我常想,我的房子这么小、田地这么少,我和人家吵啥呀!现在年纪大了,我的房子这么大、田地这么多,还和人家吵啥呀!”
想想这个乡下人的简朴的真理,我们还有什么好吵的呢?在生活中、在工作中,不管你是小人物还是大人物,总会碰到不如意、难顺心的事情,但是,如果忘记自己有多了不得,记着自己的普通人的身份,放低自己,把心胸的容量放大,大如浩海,大如天空,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我想对待家庭、对待孩子对待身边所有的事情也是这个理。希望自己真正遇到事情能够有这样的心态!
《宽容》序读后感篇4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宽容的最高境界》。我一看这个题目,我的脑海里便涌出了一个问题:宽容还有境界?我带着问题开始读文。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在战争时期,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交火,激战后,两名战士失去了联系,一名战士为了回家看望病危的老母亲,竟想开枪夺去战友的生命,独吞唯一的食物——鹿肉。过后那名战士向他的战友忏悔,大度的战士原谅了想杀死自己的凶手,并与他一同回家祭奠她的老母亲,两人竟又做了几十年的朋友。 这是一篇多么震慑人心的文章啊!阅读之后,我的心流泪了,为那名受伤战士的宽容之心而流泪,为心系母亲的战士而流泪。在泪光中,我脑海中朦胧的浮现出我自己“宽容”的表现……
记得有一次,学校开展科技读书节活动,同学们都纷纷把自己珍藏的好书拿出来阅读。我们班许琳同学拿来老师曾向我们推荐的一本书——《森林报》,这可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啊!精彩的插图,优美的文字,感人的内容,这些无一不敲击着我的读书欲望,看着同学美滋滋的捧着书,嘴角还时不时地泛起一丝开心的微笑。读书的欲望驱使着我:“去向她借那本书吧”。可我的虚荣心又在发言:“哼,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一本书嘛。不稀罕!”可读书的欲望占尽了我的心灵。“你这本书能借我读一读吗?”我“温柔”地问。“不行!”坚定的语气像一盆冷水,把我浇成了落汤鸡。号称“读书虫”的我才不会就此罢休,从那一刻起,我就“拼命”地“宽容”她。把我的新鞋踩脏了,反而和她说抱歉;上课时讲话了,身为班干部的我却没有揭发她……
终于,在我的不懈“努力”下,我如愿以偿,我的小聪明终于得逞了,我也尝到了“宽容”的“甜头”……直至今天,我才明白宽容的境界,我也把“宽容”更真实地刻在了我的心里。 就像文中说的那样:一个人能容忍他人的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傲慢无礼、狂妄无知,但却很难容忍对自己的恶意冤枉和致命的伤害,这是人之常情。但唯有以德报怨,把伤害留给自己,让世界少一些仇恨,少一些不幸,回归温馨、仁慈、友善和祥和,才是宽容的至高境界。宽容是什么?宽容就是这些。宽容的至高境界是什么?这有待你的再度更新。
《宽容》序读后感篇5
今年是个特殊的年份,全球人民都在和一种叫“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做斗争,做为小学生的我只能在家里默默地祈祷,希望这场无硝烟的战争快点过去才好,在这期间我翻开了《学会宽容》这本书,在书中我静静地领略、感受宽容的力量。“宽容是智慧、是力量、宽容是爱、是体谅、宽容也是福…….”书中的一字一句在我的脑海里面烙下了深深的印痕……
这本书分成了五大块,“宽容是智慧和力量”“宽容是深藏爱心的体谅”“宽容是对生命的洞见”“宽容是成长的绿荫”“宽容是幸福家庭的秘诀”。书中的每个章节都是一个或几个故事,这些故事都证明和体现出宽容给人生带来的美好,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最大的体会是明白了:宽容是一种高贵的品德,宽容是人性之间必不可少的,“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也是一种宽容的体现。懂得退让,懂得宽恕他人,可以少一分责骂,那是没必要的。面对任何事情,都要学会宽容地看待一切,这样所有的事情都会简单起来,你会发现原来生活可以更加美丽的,理性面对别人的过错,学会宽容。或许有的人觉得宽容是一种没用的表现,向别人屈服,只能让我们退让和忍受;宽容应该是相互的,如果我对他宽容,他对我却不宽容,岂不是自己吃大亏?抱有这种认识和思想的人,实际上他们已经不宽容,他们理解的宽容是片面的、极端的。
一次美术课,刚画完大树,突然我发现我的绿色彩笔不见了,于是我向同桌借,可是同桌却拒绝了我。过了几天语文考试时,我看见同桌抓耳挠腮十分着急,原来他的橡皮不见了,于是我主动递上了我的橡皮,我完全忘记了上次借彩笔的事情。这就是宽容。
这就像我们伟大的祖国对待美国一样。是软弱无力吗?不是的,宽容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责备不如帮人,倘若对别人的错处一位挑剔、呵斥,非但令人反感,起不到教育的效果,而且激起逆反心理,一错再错。
是呀,当我们还在为先天的缺陷自怨自艾、自暴自弃时,想想这个比喻吧,“因为上帝太喜欢你了,所以咬得大了些”。不能改变的事情是不必自寻烦恼的,倘然的接受上帝的安排,发挥自己长处,做生活的强者。
这本书给我太多的感触,合上这本书,也正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派遣专家支持世界各国的时候,也正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的一颗宽容之心。宽容的种子播撒在我心里,生根、发芽………记住只有学会宽容,才有足够的爱走好人生的道路。
《宽容》序读后感篇6
之所以会读房龙的《宽容》,是在一本散文选编《最美的散文(世界卷)》当中看到了这本书的序言,是作为一篇优秀散文选入其中的。序言中描写了这样一种场景:在一个宁静无知的山谷里,有守旧老人,他们尊崇古老的律法,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先驱们,离开无知山谷,探寻外面的世界,有的陈尸荒野,有的虽然发现了山外青山天外天,却被无知而不宽容的人们用石块活活砸死,以作为对他们的惩罚;在无知山谷中的无知人们,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最后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而此时先驱者的遗骸早已被一只饥饿的豺狗拖入自己的洞穴,化为腹中美食。
当然,作者的语言要比我所转述的要生动得多,思想的深度和思考的高度也远胜于我所转述的程度。
而正是受了这篇序的影响,因缘际会遂而顺藤摸瓜,我找到了《宽容》这本书,并认真地读了一遍。房龙此书中所讲的宽容,不是简单指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当然,民众个体之间的宽容以待,也是宽容的一个方面,是构成宽容和谐社会的根基。国以人为本,人以和为贵。所以,先贤哲人谆谆告诫我们:“恕则平,平则寡怨”。
但是,房龙在《宽容》这本书中所探讨的,更是一种开阔的、宏大的、富有历史意义的大命题,是指一种政治、宗教、文化、社会意义上的宽容。当然,在欧洲的发展史上,这几个方面往往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关于宽容的定义,作者援引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宽容,就是容许别人有行动和作出判断的自由。能容忍和接受不同于自己或众人公认的观点。
作者从公元500多年“如同脑子中了魔一样”的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所实行的“无知的暴政”,到风雨如晦的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喜人曙光,到法国大革命时那种丧失理性的“革命的不宽容”,到全书接近尾声时对19、20世纪近百年不宽容的素描速写,在全文的最后则表达了对人类社会最终达到宽容状态的美好祈愿和坚定信念。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对真理的探求,对社会、人生的认知是相通的,对美好品德的推崇是相通的,而人性中愚昧、偏执、阴骘、残暴的一面往往也是相通的。
《宽容》序读后感篇7
?宽容》是荷裔美国作家房龙的一部名著。作者用极其轻巧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着作,细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言思想的自由,主张对异见的宽容。故去的历史人物变得鲜活,带领我们神游历史,探寻人类精神不宽容的根源。在崇尚知识和理性的时代,人类更要学习宽容。
从儿时起,我极爱宽容,因为痴迷清丽的句子:“被踏碎的花儿,仍将芬芳沾上鞋履,这,就是宽容。”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翰无比。这是一位哲人对“宽容”最生动直观的诠释。一日读到“纪伯伦”的诗:“我永远在沙岸上行走,在沙土和泡沫中间。潮水会抹去我的脚印,风也会把泡沫吹走。但是海洋和沙岸,却会永远存在……”心灵默默颤动。我想我能理解海洋的永恒,我铭记着海洋的宽容。霎那间我似乎肯定自己理解了宽容用爱来回报他人的怨恨,便是宽容了。霎那间我似乎觉悟到宽容是一个单纯的理想,她的存在仅仅需要一个高尚坚韧的灵魂。然而,当我读了的《宽容》后,我才发现,房龙先生似乎对“宽容”别有一番见解。
;有一种花朵叫宽容,宽容了,这朵美丽幸福的小花就会永远向你微笑。宽容就是造就人们成功的第一步。拥有一颗宽容的心,灿烂美好的明天就会张开双臂欢迎你的,还有,得饶人处且饶人啊!
《宽容》序读后感篇8
宽容,是在别人冒犯了你时,你释然的原谅,每一声“没关系”都蕴含着理解的温暖……
连续的腾空抓杠,高难度的完美表现,仅仅是落地时的一个小错误,竟只得到了9.725分。涅莫夫似乎有足够充足的理由义愤填膺地呼吁观众为他讨回一个公道,讨回一个令他满意的分数……可他并没有这么做。
9.762分迫于压力,裁判重新打了分。可0.037分的微小分差怎能使观众满意?于是场下的嘘声更响了……
面对观众一次比一次响的嘘声,涅莫夫完全可以利用观众,使自己得到一个更高的分数……可他并没有那么做。
换了别人,大概会越发不可收拾了——这样的机会为什么要放弃记住,得饶人处且饶人。
得理不饶人,不是含着什么多好的意思在里面的,而人类有时就常常犯这样的错误。为什么要那么得寸进尺呢?为什么非要一直做到令人厌恶才肯罢休呢?一切忍一忍就可以过去,笑一笑就能够化解。
为什么要拒绝宽容呢?白岩松说:宽容能松弛别人,也能抚慰自己。宽容会使你变得随和,让你把一些别人看的很重的东西看的很轻;宽容还会使你不至于失眠,再大的不快,再激烈的冲突,都不会在宽容的心灵里过夜。
《宽容》序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 他宽容了作文6篇
★ 宽容作文5篇
★ 宽容作文模板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