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模板8篇

时间:
Iraqis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读后感,我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索书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读后感是我对书中人性善恶和道德选择的思考和思索,以下是写文书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模板8篇,供大家参考。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模板8篇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篇1

常常听人说起三毛,听说她的随性与洒脱,听说她的偏执与执着。如今第一次捧起她的书,第一次从她的故事中感受到这样一个特立独行亦是平凡真实的女子。

?撒哈拉的故事》讲述的是她在偏远沙漠所经历的一系列有趣的生活故事。难以想象,在酷热难耐、物资匮乏又偏僻落后的撒哈拉,她与荷西竟能活得如此有滋有味,乐趣横生。我想,这都源于她对生活的热爱吧。她用廉价的小艺术品把沙漠中的陋室装扮成宫殿,用自制的木头家具组成一个温馨的家。其实三毛也只是普通人,在《白手起家》一章中,讲述了她刚来到这个陌生的小镇,刚踏进这个不能再简陋的小屋的失落和灰心,那儿物资非常欠缺,一切物品都贵的惊人,特别是水,而她们也并不富裕,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但勇敢的三毛很快就对新生活燃起了希望,白天荷西在外工作,她,单独一个人去市场拖回别人扔在路边的木料,每隔几个小时便去守着它们,殊不知这些木材原是装棺材的木箱,得知真相后,她俩哈哈大笑,反而更喜欢自家特别的新桌子。这样的笑话她们闹了不少,让人在莞尔的同时也被他们的乐观所感动,沙漠生活自是不易,背后的辛酸我们又如何真正体会呢…...

撒哈拉的生活除了艰难更是寂寞,没有与外界联络的设备,没有真正的朋友,除了常常不在身边的荷西,这里更没有懂三毛的知己。在这个荒僻的小村里,当地人思想落后且迷信,善良者有之,但更多人往往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哑奴》的故事完全地表现了这点。当地的土财主们肆意差遣奴隶为自己挣钱,而三毛不顾当地人的劝告与哑奴一家成为了朋友,因为她看不惯如此践踏人权,她常常给哑奴送去食物,请他来家里做客,偷偷塞给他钱,哑奴一家感动万分,而三毛却为此愧疚,她只能用这种方式给予他们帮助,而无法真正改变他们的生活。三毛的善良在当地被视为异类,因为从没有人会和奴隶走得那么近。可是三毛不在乎,她与荷西依旧与哑奴来往,没有人懂她没关系,她愿意承受这样的孤独。她一个人的力量太微薄,最终的结局哑奴还是没有逃过被交易的命运,临走之际,三毛哭着把一条彩色大毯披在哑奴的肩头,哑奴却挣脱枷锁把东西都递给妻与孩子们,竭力想要跟他们说点什么,但他发不出任何声音……就这样,他们只能泪流满面地望着他离去。

孤独或是寂寞这类字眼,在整本书中几乎都没有出现,但沙漠里的三毛一定真切地感受的到。她愿意帮助她们,教她们读书写字,为她们治病施药,却从不被她们顽固、落后的思想和行为所同化,她自始至终保持着自己心灵的自由与纯净。

三毛,这个热爱生活,乐观开朗,拥有宽容胸襟的智者;这个享受自由并承受得起孤单的行者;是一朵盛开在沙漠的奇葩。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篇2

?撒哈拉的故事》一书中,三毛用自述的形式,讲述了她在撒哈拉沙漠零碎的生活细节和生活经历,记录了她与丈夫荷西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以及沙漠中新奇的风土人情。也借助三毛的视角,展现撒哈拉沙漠地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一些不为人知,却又让人深思的背后。让人陶醉其中,不可自拔。

这本书中充分的为我们展示在撒哈拉中风土人情。其中对我来说,印象深刻的篇章有“娃娃新娘”,也许是因为我也是一个女孩,所以对这篇文章印象格外深刻,在这个篇章中我所看到是一个只有十岁的女孩,被很早的剥夺了快乐的童年,以及未来的生活选择。让我惊讶的是这个在结婚是所遭遇的一切,同时也让我感到伤心。新婚夜粗暴的对待,以及对未来的道路的迷茫,等等一一切,对于一个女孩来说,打击是多么的大。也正是因为这一切,让刚满十岁的撒哈拉威女孩在出嫁之后,也一夜之间从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变成了沉默寡言的羔羊。这也真实的反映了撒哈拉威民族婚嫁的陋习,反应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男尊女卑的不公平。这让同为女孩的我感到十分的恐惧,也十分的庆幸。恐惧女孩所遭遇的一切,庆幸的是那不是我自己。

而女孩所遭遇的一切,归根于她所属的地区社会的落后与愚昧。而我则是因为我所处的环境是先进的平等的社会。而在这种愚昧落后的社会却让无数个无辜的人们来承受它所带来的后果,这是多么的让人心痛啊!在读完这一本书后,我虽好奇,但也无比庆幸我生活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要知道在以前的旧中国,我们女性的地位就犹如撒哈拉中的一般。那样的日子对于女人来说,是黑暗的、恐惧的。而如今的新中国,不仅让人民当家做主,还提高了女性的地位,倡导人人平等。

在撒哈拉不仅女性的不平等,亦有阶级的不平等。在这本书的平实的文字的背后,反映却是这个社会的真实。这本书或许有不美好的,但亦有浪漫的。这也是这本书的最大的魅力所在。在展现奇异的风土人情的同时,也展现了与之对立的一面。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篇3

“当人的栖居生活通向远方,在那里,在那遥远的地方,葡萄闪闪发光。那也是夏日空旷的田野,森林显现,带着幽深的形象。自然充满着时光的形象,自然栖留,而时光飞速滑行。这一切都来自完美。于是,高空的光芒照耀人类,如同树旁花朵锦绣。”在城市化、工业化的时代里,我们都期待着对自我的回归与聆听,为了避免被纷繁的城市生活所裹挟,追寻心灵归属之路,呼唤“诗意地栖息”成为了我们共同的期待,而《撒哈拉的故事》就是一个有关“诗意”的故事。

撒哈拉沙漠,它位于非洲北部,该地区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存的地方之一。

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不美好的地方,却在三毛的笔下充满了诗意。

所有的遇见起源于一场诗意的追寻,仅凭借着一张照片感应到的前世的乡愁,三毛走进“撒哈拉”,并对这荒芜的沙漠“一见钟情”。当她走进这片神秘的故土,她渐渐发现在这可怕干燥铺满黄沙的土地上,竟然有她幻想的温柔。

沙漠本是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的地方,一个炎热的世界,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世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因为贫穷,跟世界文明是脱节的,土地贫瘠,文化落后,显得这里的居民愚昧而无知。可三毛在与异乡人的相处过程中看到了人性的光芒,他们淳朴、善良、可爱、感恩。三毛在深入探索这片土地时,以自己的爱感化他人,以自己的能力影响周边的人。给孩子们上课,做医生,分享好物,与他们和睦相处。三毛的到来,就如一阵风,将文明带来了,她讲述着沙漠之外的缤纷世界。所以在当地居民眼里,三毛是神圣的。

然而沙漠的生活并不容易,在原始的一如天地洪荒的地方,三毛不得不去直面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困境。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荒山之夜》这篇,讲述荷西带领三毛在夜晚进军沙漠,去寻找古老的化石。不幸的是,在探寻中,荷西不幸踩入泥石流,慢慢陷下去。三毛像疯了似的到处转,想尽办法救荷西,不幸引来土匪,三毛凭借自己的机智成功逃脱。她回到荷西旁边,想尽办法救他。当时是零下几度,荷西几乎生命垂危。三毛便灵机一动,不顾自己安危,毅然脱下自己的长裙,套起备用轮胎,一头将荷西套住,另一头用汽车拉。荷西获救了,精疲力尽的俩人坐上车,就这样朝着小熊星座回家了。

三毛笔下的生活也是真实的,她记录下来的生活场景是有人间烟火的,我看着看着,就会对她笔下的世界充满好奇和幻想。撒哈拉沙漠距离我们是如此遥远,但是通过三毛的笔触,我似乎能闻到那里的气息。

面对撒哈拉的住所——似乎是一个坟墓区,天气酷热,屋顶玻璃,对面还是垃圾场。三毛竟然干起拾荒的老本行,用腐烂的羊皮制成坐垫,用托运棺材的大木箱制成桌子、衣柜和茶几,她将一切看似不可用的物品收入囊中,取出时已成为一切漂亮美丽的物品。在她的辛勤劳作下,一间破屋成了变沙漠里最浪漫的家。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人,看似在过着忙忙碌碌十分充实的生活,可生活的那潭水终究是死水;真正的生活,不是在忙碌中恍过,应该是滋润的,是热爱的。三毛,从小就立志成为拾荒者,她没有活在老师的期望中:成为医生、科学家,没有活在社会的热潮中,当大官,赚大钱,她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她用精神去拾荒,去拾起那些被他人、社会所障眼而迷失了路的美丽——被遗忘的美,她用心与自然交流,与这个世界对话,把最简单纯粹的生活,过出了无限美好。在忙碌纷繁的城市里,我们何曾想去遇水养花,遇土种草的生活,恐怕即使有过一丝对诗意的期待与幻想,也往往缺少行动与追寻的勇气。

书中三毛曾问荷西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不能像撒哈拉人一样一辈子生在席子上?为什么要做家具?”何为入乡随俗,何为对生活的热爱,身旁便是。烦恼不仅仅只是生活中的困难那么简单。当你在尝遍这些苦时,当你一次次去克服,去跨越它时,你一定会感受到喜悦,这便是对你热爱生活中一个小句号中的一次小小的鼓励罢了,普希金曾经说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也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由日子一点点拼凑起的生命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不管你吃了多少神丹妙药,走过多少里程,即使活过百多岁也没用。人的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的活过,有没有真正的活出自己,只有你尝遍了世间的酸甜苦辣,经历过幸福与痛苦,才会大悟,才会懂得生命的真谛。也许活着,就是以喜欢的方式度过,生命没有固定的形态,也没有非遵守不可的规则……

如果按沙漠阿拉伯人的话来形容他们一生必需品的三道茶:其一苦若生命,其二甜似爱情,其三淡若微风。而三毛正是如此,她吃过了苦,品过了甜,也曾像微风一般自由,在这其中缺了任何,都不足以拼成“三毛”——永远的三毛,诗意的生命。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篇4

很早以前就认识了你,很早以前脑海中就时常想象这样的画面:夕阳下壮阔的沙漠里,你穿着一身洁白的连衣裙,一路奔跑,沙粒飞扬……

一片黄色的沙海,没有水,没有太多的植物,只有一群为生活挣扎的人们。八岁就出嫁的小女孩,是文明的落后。每天只供应一桶水,是物资的匮乏。居民们没有见过照相机,是科技的落伍。邻居家的小女孩偷衣服穿服,是沙漠的悲哀。这些故事都发生在撒哈拉,都是一个风一样的女子、作家——三毛记录下的故事……

我欣赏三毛,欣赏她的勇气。

那里没有太多的水,只有那茫茫的一片土黄,远处偶尔能看见仙人掌挺立在风沙之中,但她能够抛开繁华的城市来到这贫困的沙漠。那里甚至没有家具没有床,但是三毛与她的丈夫荷西就这样勇敢地迎接沙漠给他们带来的挑战。

我欣赏三毛,欣赏她的乐观。

面对撒哈拉威邻居的时愉时“抢”的各种骚扰,三毛称她们为芳邻,并写下“感谢这些邻居,我在沙漠时被他们弄的五光十色,再也不知道寂寞的滋味了。

为了多赚些钱,两人辛辛苦苦一天打鱼卖钱后的收账单,却被三毛不小心放到洗衣机里绞烂了,此时三毛写道:“我做在浴室门口的石阶上,又哭又笑起来”。

三毛与荷西虽然在物质上面是缺乏的,但他们在精神上似是一口永不干涸的清泉,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我欣赏三毛,欣赏她的执着。

三毛与荷西大漠深处寻化石,荷西陷入泥浆江险些丧命,两人拼尽全力终于逃身。在回家的路上,三毛记录了两人这样的对话:“三毛还要化石吗?”荷西呻吟似的问着我。我简短的回答他:“你呢?”“我更要了。”“什么时候再来?”“明天。”

我欣赏三毛,欣赏她对生活的爱。

沙漠生活,困难总是无处不在。三毛要一个人提水,走长长的路去买东西,甚至还要忍受孤独。可她享受这种在迷茫中自己摸索的过程。正如她所说:“人,多几种生活的经验总是可贵的。”

我欣赏三毛,欣赏她的乐观,欣赏她的执着,欣赏她对生活的热爱!

我们可以像她一样,把简陋的屋子装饰的可爱又温馨,装饰生活,就如改变自己的心情,改变自己的态度,即使镜子布满了灰尘,也要对着它,对着自己微笑。也许这样,灰蒙蒙的天空就会变得清澈湛蓝,生活就会改变它的轨道,通向一条明媚平坦的道路。但若是仍然自怨自艾,便还是停留在了那条破碎的道路上,一切还是老样子……

?撒哈拉故事》留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三毛与荷西对于艰苦生活的那份乐观和与豁达,大漠的孤独与物质的平瘠反成了两人快乐的源泉,在这个用金钱衡量幸福感的时代,三毛用自己的故事给我们上了一堂最好的成功学——美的人生就是爱,最爱——自由与经历。

有一句话使我记忆犹新,“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大沙漠!”,而对于我们而言,每天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世界,就会发现身边的一点美,从此你的世界将因你而五彩斑斓!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篇5

看完三毛的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对于一个看似平凡,柔弱无依的女子,孤身前往撒哈拉沙漠的勇气。我除了钦佩与羡慕,我再也找不到任何的形容词来表达我内心的震撼。我慢慢的阅读关于她的点滴词语,开始想象她的长相。也许有剑一般锐利的眉,一出鞘便是刀光火影,但绝不是江南女子般纤柔远黛的细眉,也许有峻峭的鼻子,直挺挺地,像山峰,像刀一样削过一样的坚毅,而眼睛是灵动活泼的,黑色的眸子,剪下一抹抹水一样的柔光,嘴唇薄薄的勾起来的弧度有着女子的温良。

她的文笔闲散而随意,有点像泼墨似,一点泼开了一朵盛开的水花,没有勾勒它的边幅,就这样说,我画好了,你看看吧,还狡黠的跟你说,可不许说不好看啊。毫无目的述说着生活的琐事,连惊天动地的爱情里面,也夹杂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味道,合成一锅浓浓的汤。没有生僻的词汇,没有冗杂华丽的铺述,没有旁征博引的宏大场面,甚至连贯穿故事的主线都乱糟糟的(这点跟我很像…)。感觉她就坐在你对面,风尘仆仆,肩上带着月光,指甲里带着撒哈拉特有的细碎的黄沙,甚至一开口的声调都是沙哑的,像乌鸦叫似的(这些毫无疑问你能想象出来),她与你讲着她在撒哈拉的故事,但这个调皮的人呀,对一切事情都感到新鲜与好奇,于是她的精神不集中了,她的黑色的眼珠子开始来回滚动,嘴巴依旧一张一合,可不知不觉又讲到另一个故事里去了,的确,在三毛的文章里,常常是一个故事里穿插着另一个故事,你永远也猜不透故事的开头,高潮,结尾,这种神秘而有趣的探险活动,让你乐此不疲,让你牵肠挂肚,让你欲罢不能。

听她炫耀像个孩子一样跟你讲,跑到沙漠的垃圾堆里,寻找不同的东西,把他们改造成富有现代感的工艺品。听她动情的跟你讲沙漠里默默工作着的哑奴,双手捧出来的感恩与友爱,听她淘气的跟你讲到政府公寓里偷植物,听她调侃的跟你讲她与荷西之间的打闹耍玩…… 三毛对于美好的东西,抱着热烈的渴望与向往,对于厌恶的东西,她嗤之以鼻,口诛笔伐。她毫不掩饰,毫无造作,有着小女儿的娇嗔,有着妻子的温良贤惠,也有大女人般挡风遮雨的坚不可摧。

我想,最终让三毛留在撒哈拉,并把那儿当成家的,一定是那个叫荷西的男子。他在知道三毛要飞去撒哈拉的梦想之后,默默地像公司要求调去撒哈拉分公司工作,默默地提前为三毛准备好一切(尽管这样的准备显得仓促而不足。)但当他张开双臂(我猜想它该是伟岸而宽广的),说:marry me的时候,三毛一定再也没有任何犹豫了吧。一个能安静陪伴自己的伴侣。了解自己的伴侣已经多么不容易,更何况荷西契合着她的灵魂,接受她狂浪不羁的梦想。

可惜后来的荷西死于意外,这一定让三毛痛不欲生,仿佛灵魂被生生的撕成两半,荷西带走了三毛的一切,她的天真,她的调皮,她的可爱,还有再也回不去的时光。后来,三毛好长时间没有勇气去提起笔去写东西,对于一个失去了灵魂的人,所有再美好的文字,也是多么的苍凉,荒芜。

再次提笔的三毛,退却了小女儿的羞涩,洗尽了生活的铅华。睿智却也沮丧,智慧却饱含泪花。

生活给予她的所有苦痛,在荷西死后的几年内,随着三毛的死亡,一切消失殆尽了。

“他们死时也不分离。”

李小白。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篇6

一直慕名三毛,却老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没能拜读她的作品,终于今天得一时间,便兴匆匆的直奔三楼,在众多书架中搜索到《撒哈拉的故事》。

大概花了接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很轻松读玩了那本已经破了不能再破的小书,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应该是我所读过最轻松的一本了,整本书三毛就章节介绍她与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的一些经历和生活感悟。每一章节都用自己身边发生的小故事,生动活泼,真实贴切,让人自然的就想象着她所生活的细节。虽然自己也有时记一些身边发生的故事,但是和三毛的相比,实在是不堪言,与其说三毛把写作功底很深不如说她很会生活,很会感受生活。这点也是我所羡慕的地方。

生活中离不开交流,交流离不开谈话的艺术。

在看这本书,我摘抄了一句话,也是最能打动我的话,是这样写的,“偶尔的孤独,在我个人来说,那是最最重视的,我心灵的全部从不对任何人开放,荷西可以进我的心房里看看,坐坐,甚至占据一席,但是,我有我自己的角落,那是‘我的,我一个人的’,结婚也不应该改变这一角,也没有必要非向另外一个人完完全全开放,任他随时随地跑进去捣乱,那是我不愿的。”

当我看到这句话时,便立刻产生了共鸣,因为我也是这样一个人,心里永远会为自己留一角,只属于我自己的,在这之前,我曾对这样的自己持怀疑的态度,为什么呢,因为有个人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和你聊天,我永远不知道你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没有完全袒露。好像在打太极拳。”,就因为这句话,我很怀疑,怀疑自己,是不是我让人觉得很另类了,但我所表现的恰是我最真实的我,曾一度甚至于觉得好像不被人理解,然而当看到三毛所写的这句话,有种相逢恨久的感觉。

可能每个人在交流时,会分场合保留一些想法,其实很正常,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本来就是很微妙的。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还有肢体上的,当我们在充当诉说者的角色时,倾听者的一言一行无时不刻不再影响着我们的谈话的内容及内容的深浅。人与人之间从相遇到相知,中间的过程必须通过两人的交流,如果两人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共鸣,了解很深。当然不排斥在交流中对待某问题的态度意见不统一的,如果双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那么两人关系有可能发展为挚友的趋势。

“在这个小小的天地里,也是一个满满的人生,我不会告诉你,在这片深不可测的湖水里,是不是如你表面所见的那么简单。想来你亦不会告诉我,你的那片湖水里又蕴藏着什么,个人的喜怒哀乐,个人担当。”每个人都有其交流可触及的底线,所以在与人交流时,应该注意,谈话的内容和方式要站在倾听者角度。而不是一股脑的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然后把负担在传给你的忠实倾听者。

对于一些在说话上有特点的人,我们可能听过,快嘴、刀子嘴豆腐心之类的。很有个性或者很有特点的人,往往在表现自己后,留下一些话让那些所谓没特点的人慢慢的消化。所以在交流时要谨言慎行,毕竟我们都是社会人,人与人之间都是有关联的个体,才构成了整体。不排除你的一句话和一个小小的举动从而改变了某个人的一生,这样的事例身边不知道有多少。我也不在赘言一一举例。

最后用一句话来结尾,读懂生活的人更懂人。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篇7

为什么会去阅读三毛的《撒哈拉沙漠》呢?这本书久负盛名,在当当网最受欢迎的书籍排行榜上也是名列前茅的,可是很久之前我就对三毛这位作家貌似颇有偏见,觉得她笔名“三毛”起得有点庸俗而不文雅,然后又装作特立独行跑去撒哈拉沙漠旅行,写一本游记出来无非是吸引读者到那一片天地洪荒似的沙漠。当时就因为这样无知而自以为是地否定了一个作家,现在迷途知返了,真应该向三毛道声抱歉。有一次刷朋友圈,一位好朋友发了一句“应该没有人会不喜欢三毛吧”,虽然没有阐述出其他掷地有声的理由,但是就这么一句简单的双重否定的肯定句,就像一块巨石,扔进了我大脑中的好奇之海,激起好几重的波浪。就这样,受那位朋友的感染和对三毛这位作家的好奇,我在当当网一次购书优惠活动中,订购了三毛的《撒哈拉沙漠》。

很神奇,它晋升成为了我的枕边书,因为它里面包含十来篇不长的叙事性散文,故事有些传递出脉脉温情,还有些读起来让人欢喜和轻松,非常适合睡前半小时驱散内心的不安与烦躁。

印象中有这么一张照片,三毛穿着长裙,头戴一顶遮阳帽,姿态很自然洒脱的那种,而旁边站着的是一位是三毛的丈夫荷西,体型壮硕,胡须密集得可以覆盖着脸的下半部,双手叉腰,一副对炎热气温难耐痛苦的样子,两人站在沙漠上,而荷西站在三毛稍微前面,就像一块忠实可靠的盾。书里一篇《结婚记》写的是荷西为了爱情奋不顾身到沙漠中受苦,然后急不可耐地向三毛求婚,“我想得很清楚,要留住你在我身边,只有跟你结婚,要不然我的心永远不能减去这份痛楚。我们结婚好吗?”,荷西很真诚很靠谱,同时又与三毛在人生观上的“嗅味相投”,一个喜欢我行我素浪迹天涯,一个也喜欢流浪也包容理解欣赏对方的我行我素,三毛曾说荷西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任何三毛所做的事情,在别人看来多么疯狂多么难以理解,在荷西看来都是理所当然的。而三毛为什么这么值得荷西去追求呢?这个不好说,但是三毛确实有非凡的个人魅力,“婚后我还是‘我行我素’,要不然不结婚”,三毛不是害怕要承担生儿育女的责任才所有顾虑,而是不愿婚后失去独立的人格和内心自由自在化。三毛是何其有幸,得到了荷西极大的包容,“我就是要你‘我行我素’,失去你的个性和作风,我何必娶你呢!”。在往后看到一些关于三毛和荷西生活的情节和故事都令我感受他们夫妻间那种相濡以沫不离不弃,还有像朋友一样不受拘束无欢不闹,比如《荒山之夜》中两人兴奋雀跃地驾车进入沙漠找小乌龟和贝壳的化石,尽管遭遇坏人险些失掉性命,还着了魔似的相约“明天下午再来”,再如《素人渔夫》里面两人为了解决暂时的拮据而下海捕鱼再到市场上卖,出现很多前因后果令人捧腹大笑的意外。

在书首页对三毛的简介中,这些写道:一场意外使原本安定的生活急转直下,与挚爱的荷西锥心的死别,让三毛差点放弃生命。因此,我开始担忧荷西离世的事实会不会出现在这本书中,因为一个钟爱的人物受命运的安排戛然而止,不会在以后的情节故事中活泼给人希望,是多么令我痛心和为之惋惜,正如在《追风筝的人》中哈桑因为守护主人的家园而被拉到街上轻易枪决。祈求都能有一个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但是命运确实无常,和杜琪峰电影揭秘的一色一样,尘埃落定的东西是改变不了,它只能的被接受的。但愿人长久吧!

要谈书中最让我震撼和动容的哪几个故事,那就是《哑奴》和《哭泣的骆驼》。原因大概是对家庭和爱情奋不顾身地保护和捍卫。

?哑奴》讲的是一个哑了的奴隶,三毛和荷西悲天悯人,友善地对待哑奴,并给哑奴家庭送去接济的物资。不像其他虽然富有但没有教养、贪得无厌的邻居们,哑奴是懂得感恩和回报的。还有,哑奴贫困,但是他有一个幸福的家,接受了三毛所给予的面包和乳酪,哑奴不舍得吃,拿回家里给妻子孩子吃。最后在哑奴被卖给其他财主之际,三毛急急忙忙送给哑奴一些钱和一张毯子,哑奴在被绑住手脚的情况下,依然不顾一切跌跌撞撞扑向即将与之离别的妻子和孩子,将钱和毯子给妻子。三毛说她当时感动得眼泪流满了面颊,而作为读者的我,在相信这是个真实故事的情况下,也被哑奴感动了,被这样一位无私爱护妻子和孩子的黑人哑奴感动了,他与周围自私自利、目中无人、固守无知的撒哈拉威人形成明显的对比,令人肃然起敬。

?哭泣的'骆驼》是书中最后一篇散文,有点长,我不耐烦地跳读了。主要讲西班牙对西属撒哈拉的殖民统治没落了,取而代之是摩洛哥来势汹汹地对撒哈拉的瓜分,撒哈拉威人当中一部分奋勇抵抗,组合而成游击队,决心抵御外敌,建立独立的王国,但是由于寡不敌众和撒哈拉威不够团结,最后导致一些正派人士被卑鄙恶毒小人陷害至死,其中包括游击队领袖巴西里和他的爱人沙伊达以及他的弟弟鲁阿,在三毛笔下,一个是英俊脱俗大气温和、撒哈拉威人的灵魂英雄,一个是气质非凡罕有人与之相衬的女子,还有一个貌似被三毛认为是默默爱着沙伊达而最后也因为保护她而被杀的青年,三人成就一段感人的故事。

看完《撒哈拉沙漠》,我最大的感受是,三毛的文字给人很强的真实感,还有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堆砌辞藻故作深沉的生硬感,相反每一个故事就像一个盛着泉水的碗,搁在那里安详得很,你爱喝不喝,如果喝了,你或许会有种收获感,或温情,或欢愉。我喜欢三毛的文字,同时我也喜欢三毛这位作家,她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她的真性情以及浪漫情怀,她是一个很勇敢去尝试新鲜事物的作家。

我想以后会阅读三毛更多的作品来了解她。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篇8

心自由而人善。

三毛和荷西,逃不开的话题。

两个人的感情恰如其分,是真正的扣合,同样自由的心,同样善良的人,同样不拘一格,自在天地。

荷西的举动怕是一般人很难做出来的,这个男人如此疯狂,令我敬佩,一股脑的冲劲和激情不值得崇拜,我欣赏的是持续的动力和不断的学习来一步一步,亲手实现自己的目标,旁人看起来或许不值一提的,有悖常规的目标,可是,谁又在乎呢?荷西不会,三毛不会,我也努力不会,这是真正的自由,心之所向,皆为远方。

正如三毛所说,她是幸运的,在每个人都只能活过一种人生的'世界上,她倒活过好几种了。多年的沙漠生活,有苦有甜,惊险惊喜接踵而至,她的心也很开,甚至生死也当做寻常,的确,一切皆有因果。

我们看完这书都应问问自己,什么是真正对自己重要的事情,人恐怕只有一生,名利场里转一圈,沙漠里晃半生,或是游刃有余于多元世界,或是安分守己,在安乐圈中平度一世,都是活法,于你,不后悔足矣。

当然,我们都有亲戚朋友,还会接触好多好多陌生人,真诚以待,也都是一种经历和体验,每个人和另一个人人生交叉的那一点,其实也是美妙难言的。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模板8篇相关文章:

猪和狗的故事读后感模板6篇

枪的故事读后感100字模板5篇

狐狸历那的故事读后感模板5篇

看雷锋的故事写读后感模板6篇

?w书的故事读后感模板6篇

有借有还的故事读后感模板7篇

火狐狸的故事读后感模板5篇

年与夕的故事读后感模板7篇

我和书的故事,作文模板8篇

讲故事的人读后感600字模板7篇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模板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5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