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作品的思考和评价,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作品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情感描写和情节发展的感受和思考,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立德树人》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立德树人》读后感篇1
古始龀之年谓之小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教之为人处世之本。及志学之年谓之大学,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今之士,自加冠之年乃入大学,未见明小学之道,无论大学之理,虽学之愈久,不见其深,读之愈广,不见其真,今之学问,其真衰于古乎?
秋善奕,诲二人,一人虽听然心向鸿鹄,艺弗若与,其知弗若与?
非学之衰、知之瘠也,意不诚也。
?中庸》道:“尊德行而道问学”,先礼而后学,故古之经论皆出于《礼》,今之学,图其速,得其名而舍其理,碌碌几年,始入大学。身形于堂庭之上,然意止于字句之中,虽眼目不离卷,然亦不诚焉。浑噩一天,终曰“苦矣”,盖善学者饴,恶学者苦,诚于中而形于外,方意诚则真无恶而实有善焉。
程氏遗言:“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为诚,则学杂”。元培言:平时则放荡治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
今同生,无冻馁之患,奔走之劳,坐厦享优,无问无告,术业无知,实验怠滞,应测时前,惟其甚忙,然学之二三,惟争分数,专之以舞,考之以弊,得之甚高,尔敢呼焉?曰:学之无用,贫日即成,今之社会,分数优高。其业有不精,德有不诚,谦言不怍,大言不惭,分高榜上,尔敢夸焉?评之优进,其心正焉?
身有之身当作心,故所谓修身在正其心。学之君子诚其意,正其心,犹慎其独,大琢于事,慎独于人,衾影无愧,屋漏不惭,虽身处世外,犹修吾身。
大学近半,学无高就,愚以拙钝,莫及项背,未明明德,然日日新,虽无学深然先诚本意,犹无高就而先正吾心,谨记公名,不敢怠慢,耗时两载,拙笔六卷,题以《吾辈》、《问答》、《寻影》、《朝闻道》、《明新》、《丘山志》共万余字,日日自俭,每日必读。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学之道也。故序《丘山志》“丘山有志,不为其名,造化随顺,如影随形”,今题以“景致明新”,意为致知,明理,求新,以戒己心,以勉诸君。
吾师言“振兴中华,乃吾辈之责”,吾辈当以修齐治平,兼济天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心有大我,山之巍峨。
吾师言“吾乃炎黄子孙,当倾毕生之学以报国”,吾辈当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吾辈当兴,天下扬名,今之士兴,万世昌平。
《立德树人》读后感篇2
几年前已经把《大学》背诵得滚瓜烂熟,现在略微有点生疏,但也基本能背诵。虽然背诵完成,但是一直隐隐约约,不解其意。又不敢直译,直译明显是错误的。翻看了很多解读,不敢苟同。
直到看了因缘生老师的《学庸衍义》、雪庐老人的《大学表注》、憨山大师的《大学直指》、南怀瑾老师的《原本大学微言》,有一点感觉貌似懂了。但实则还没有真正搞懂。
后来,听了一些课程,明白了一切经典皆在化心。以圣人之心,方能读懂经典。小人之心,读出来,只能读出小人的味道。我非圣人,也非君子,距离圣贤经典还有十万八千里。好在,虽然自己不是君子,但能明白一点圣贤君子的标准。以圣贤君子的标准去解读,应该离圣人本意不远矣,不敢误人,请君斟酌学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大学开篇第一句,三句话提纲挈领,统领全文。朱子定此三句为三纲。
大学,这里指的肯定不是我们现在读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机构。古时童蒙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行,及礼乐射御书数之业,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修己治民、治国安邦之学。这里是以年级来划分。
宋儒朱子晦庵曰: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愚以为,这个解释更加贴切。
什么是大人?但从拆字来看,人得一则为大。一为道,为开悟,为性德。当一个人开悟之后,称为大人。古代对于做官的人,下级称呼上级,同级互相称呼,也是某大人。我觉得本意应该是,开了一定悟之后才有资格做官,当年理想状态和现实还有很多差距。具体什么级别才有资格称为大人,没有考证,不知道。
“大人”一词最早见于《周易·乾卦》的九二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里的大人,指圣贤君子,在位的贤达。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小人,小人的意思,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理解的小人。普通平民百姓都属于小人的范畴,生活在低层面的人,都是小人。而不是今天我们指的奸诈下流的人。
孔夫子在乾卦文言传中讲: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可见,这里表述的大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位高权重者,而是修行极高的开悟者。
大学之道,道是指什么?没有一个明确的表述。对于“道”这个字来讲,老子的《清静经》中有表述。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大学之道,这里这个道,无法按照老子所讲的“道”去理解,姑且可以理解为规律,道路,途径。大学之道,就是大人之学的通道(途径)。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什么是明德?什么是明明德?
如果直译,明白道德,可以不可以行得通?按照现代人的思想来理解,显然行不通,因为人们把道德了解片面化和狭隘化了。但是如果你在深入去研究“德”字,我觉得就可以说得下去。
讲“德”讲到至高点,不外乎孔夫子。四书的思想皆来源于《易经》。孔夫子真正流传于世的经典,就是其作的《十翼》。《大学》《中庸》仅仅是他的思想,后人记录成文字,《论语》只是夫子日常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的聊天记录。而《十翼》是孔夫子真正的思想承载。
所以,光读了《论语》,没读十翼,你可能只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是知道《论语》中某句话是真理,但不知道为何是真理。
我背诵完了孔夫子的《十翼》,由于天资愚钝,依然是一知半解。看了一部分解读,我觉得依然没有契入圣人心境,故搁置。
十翼之系辞下传中有关于德的表述。
履,德之基也。谦,德之炳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
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这三陈九卦,把德表述到了极致。
我们一般说,某一个人是很有德行的一个人,其实都是在哄人。没有经过九变,这九道关口,你根本无法判断他到底是不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你说他不贪财,你给他一个亿试试,你说他不好色,你放一个绝世美女试试,你说他很淡定,让他陷入困境,你再看看。真正意义上的德,上下五千年,能到达的,不多。达到,即是开悟。
所以明德,这个表述我觉得直译也可,只是按照现代意义的德来理解,这就是栽赃。可以直接理解为开悟。
一个人开悟之后,依然不能算大人。让更多人开悟,让道统传承,这叫明明德。就是你开悟之后,让你的学生,你身边的人也开悟,才能算得上大悟。所以,评价一个老师的境界水平,就看他培养的学生。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师道文化。自己是太阳,去照耀众生,这是明德,让其他人也成为太阳,去照耀众生,这是明明德。太阳能发光,厉害的不是太阳,而是支撑太阳发光的背后的能量。换个说法,自己开悟是明德,让别人开悟是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亲民,即帮助众生。在物质方面,在于让百姓安居乐业,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在精神方面,教化百姓,让百姓断恶修善,懂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精神飞升,灵魂解脱。这是大人要做的事情。
止于至善,王阳明释“至善”为“性”,即本性,人类的本性是纯善无恶的,“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至善之性是人类的固有本性,所以“止”就是一种对本性的复归,“止之,是复其本然而已。”
我认同这个观点。至善,到达善的终极,即是无善无恶。也是开悟。
《立德树人》读后感篇3
读完《大学》后我感想诸多,概括下就是两方面的领悟,一是做人,二是做学问。朱子在《大学》中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所以说,懂得大学之道的人,才能获得大学问,这次选择读《大学》我认为是很正确的,读“初学入德之门”认真领悟其中的道理,做人生的大学问。
我曾很不理解“大人之学”,大人是指做官的大人,还是长大的大人,看了南怀瑾的《原本大学微言》后,我才知道凡有志于学,内养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识,皆能达到某一个水准,称之为“大人”。所以读大学,是修身、做学问那么基础的一步。
?大学》原来是《礼记》中的,但后来被抽出,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时候正式成为四书之一。《大学》的主要内容总结起来被称为“三纲八条七证”,三纲即:明明德,亲(通“新”,革新的意思)民,止于至善。八条即: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证即:知,止,定,静,安,虑,得。它所包含的道理很多很多,我的领悟有以下几点:
第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闭眼深思这段,能做到那样独善其身的人确实不多。现在的社会到处都是诱惑、比较、不信任,大家都活在面具下,适应这社会不得罪人的同时保护着自己脆弱的心,让我想起了小丑,彩色的笑脸下那颗心是笑着,还是流着泪呢。又有多少人能出淤泥而不染呢,意志有定向,心不妄动,所处而安,处事精详,然后达到至善之境。就拿我们的大学生活举例,真正踏踏实实学习的人又有多少,那些因为社团、学生会、兼职的事逃课、不学习的人又有多少,意志有定向了吗,心不妄动了吗,心里总是顾忌那么多,离自己的目标、梦想却越来越远。修身,做学问却被那么多事诱惑着、阻碍着,有一本书中说:“青春是一场无知的奔忙,总会留下颠沛流离的伤。我多么希望明天有太阳,灼烧我那腐烂的梦想。”不懂这大学之道的,不懂得独善其身的,代价将会是我们的梦想啊,我们要对学习的对象有整体性的认识,进一步确定学习目的,学习怎么做人,做好人,做正人,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求功名、胜利。凡物都有本有末,明白这本末始终的先后次序,出去旧染之污而自新,让一颗浮躁的心静下来,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不顾虑的是什么,能在忙绿浮躁的时候自我反思一下或者回忆一下过往的种种,不也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方式。确定自己大学生活的目标,明白自己的方向,便不会轻易被其他干扰,然会至死不渝地去追求。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做到类似的“君子日三省乎己”了吗,没有。《大学》启示我们应该持续不断地污垢涤净,保持身心的洁净和清新,古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我们对美剧、动漫持续不断地更新跟着看,这足以证明我们是有毅力的,那为何不能将这毅力用在个人道德修养上呢。听古人的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最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革旧图新,达到最好的境界。
第二、又说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字的顺序就强调了我们应该先做到修身,正如一叶知秋,以小见大,自身品德修养不好何以谈治国平天下。至于齐家,现在社会上的“小三”、“裸婚”等等和婚姻有关的话题越来越多,有人扩大了婚姻的问题,像《围城》,结婚后就像把自己围在一座城里,那不只是方鸿渐的婚姻情况,更多的成了很多人的写照,但是爱情还是依旧美好的,家庭也是幸福大于烦恼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忍让的处事方式古人比我们现代人看的更透彻,因为他们懂得以修身为本。懂得明明德,懂得何为薄厚。虽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天下鲜矣”,但我们仍需更好地修身然后也可以更好地齐家,“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齐家才能治国,而治国才能平天下。看看各国的高层政府官员,为什么他们的一举一动会那么受关注,为什么媒体会想方设法地寻找绯闻或是优点,正因为他们的地位,他们若能齐家,那治国也有利,这也是处世之道,推己及人,以身作则的道理,“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以身作则,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总之,最初的源头就是修身,学会修身,做到进取和完善,虽然我们做不到完美,做不到圣人一样可以考虑到天下,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修身,修身更多的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自我能活的更高尚。倘若一个个自我都能正其心,诚其意,国何能不治。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此刻就修身吧,多学,多思。
第三、“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为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格物指努力穷就事物之理,当人们通晓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识也就完备彻底了;致知完全是作为认识过程找能够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识的一个自然结果。若没有格物谈致知是无法办到的,所以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内修就要格物致知,精神上就要“诚其意,正其心”,意诚则必须从慎独开始,正心则要求保持平和的心态。
那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从格物到修身,对事物初步认识后,然后又会达到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最后才能做到修身。曾子教我们“知止”,知止而后能定,就像佛说:“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我们要把纷纷扰扰的心思暂时停“止”下来,就要截断众流一般,之后才有定,就像平时说的想的太多反而会得不到,那么又何必有那么多的繁杂思想呢,朝着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走好脚下的路不就很好了吗?《大学》中又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
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在这纷繁的世界中,我们是子女,是学生,是以后的支柱等等,在社会上扮演着不同角色,就意味着有不同的目标和方向,学习亦是如此,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因此每个阶段都应明确目标。高中以前我的目标一直都是考个好大学,现在上大学了似乎缺少了目标,有时会很迷茫,可是还有时间迷茫吗,这个阶段的目标也该明确,学习继续修身,继续让自己优秀强大,毫无理由仍在无病呻吟只是弱者的表现。《大学》教我们做事应专心致志,深入思考。当我们深入思考后,找到了方向,做到了“止”那就能把目标以外的事暂时放下,寻得自身的安定,内心就平静,这之后又可以重新开始思绪,看事物认为平常,也就得到了“安”,思想客观、朴素便是“虑”,最后的收获便是“得”。这一系列的犹如蝴蝶效应般,若我们能从开始一步步的实践,那结果肯定是更好的。都说成功是属于有准备的人的,因为他们确定了方向,内心平静,有了安,虑,便可得??现在的自己和自己所期许的那个差距很大,既然现在有了内心中的方向,我就应寻求内心的平静,重新理清思绪,然后一步一步向着目标努力,收获最后的成果。
以上大致是我对《大学》的感悟,现在的自己曲解了学习的概念,从高中开始是为了考试而学,到大学是为了学分而学,这样的自己很悲哀,何时才能够“即物而穷其理”,什么时候能为了自己而学呢?此刻吧。修身的重要性不容小觑的,学习是漫长的是无尽的,是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真理,在学习中修身何乐而不为,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这样漠然的处世态度,很少有人可以做到,毕竟我们所处的社会太过复杂,似乎已经很少有人会或者有机会去体会修身的意义所在,那么我们就尽量做到修身吧。我们总是以仰望的姿态去面对人生,或许仰望意味着追求,意味着理想,却未曾想过仰望的同时却已经将自己贬了值,人确实该有理想,该有追求,但是这种追求这种理想应该如何去体现呢,我们总是在应对这社会所带来的一切,却有多少人能对所谓的社会现实泰然处之,以一个平和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呢。现在让我们学会用平和的态度去做事,深入地思考。我仍记得高中的校训“修己安人,铸玉成器”,修己,成器,当我透过《大学》从不同的角度我发现修身的重要性,我可以不追名逐利,可以不随波逐流,但是不可以不修身,不可以堕落,考了好多好多篇我的大学我不堕落,原来我们在大学防止的就是堕落,虽然此大学非彼大学,但大学亦彼大学。那么就让我在我的大学中通过这些领悟继续不断地探索吧。
在这里,我还要告诉我的朋友,同学,我们一定不能丢下国学经典文化。我们作为中国的年轻人,国家的栋梁,我们更应该学习中国的国学经典文化,让它在世界之中流传。历代美国总统尼克松说过那么的一句话:“他说当中国人的下
一代忘记自己文化的那一天,我们就可以攻打这个民族。”这句话就是意味着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文化啊。再说,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真正的国家的栋梁,我们也应该起到带头模范的作用,认真地好好的阅读中国的国学经典文化,好好的传承我国的经典文化。
《立德树人》读后感篇4
寥寥数语,便囊括了大学这篇著作之精髓。我想,这便是理想中的大学之道,大人之学、博远之学、是走向人生大道的学问。探求大学之道非一日之功,须融入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
首先,我们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方得真学问。古希腊哲学家说,知识即美德。我国先贤云:“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而今,身处财政岗位的我们,既要博览,更要专攻,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求知。
其次,我们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蔡元培先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我党选才用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为此,我们要踏踏实实修公德、私德,学会勤俭,感恩;学会谦让、宽容,学会自省、自律。
再而,我们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家庭、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
最后,我们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礼记》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青年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青年,是拥有着无限潜能与无穷力量的人生光景,青年的我们应该去做一个心性光明、行为努力、目标远大的成年人,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
《立德树人》读后感篇5
?立德树人》是一本中小学传统文化读本,每一课都教育我们做一个仁德之人。地位、权利、金钱、成绩、政绩等都不及道德品质重要。道德是知易行难,做一个有道德之人并非易事。这本书正是我们的“好助手”。
在《立德树人》这本读物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是《孔子吃饭》,文中记叙了关于孔子的两件事——鲁哀公赏赐桃子给孔子吃,但孔子先把用来擦桃子的黍子吃下去了,借食喻礼——不能用五谷之尊来擦瓜果中的下品;另一件事讲孔子的弟子颜回在饭快要熟时,用手抓锅里的饭吃,孔子要用这些饭来祭祀父亲,颜回诚实地说出自己吃过这些饭,不能用来祭祀,还说了自己吃这些饭是因为不能浪费粮食,得到了孔子的赞赏。《孔子吃饭》一文给我们呈现了一位在生活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礼仪法则,守规矩的孔子。
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像孔子一样处处遵守礼制的规定呢?实话说,不多。在餐桌上,当我们拿起筷子吃饭时,谁会留意到,妈妈还在厨房烹调最后一道菜肴呢?我们经常津津有味地吃着妈妈夹来的饭菜,可又有谁会主动给妈妈夹菜呢?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时在饭店吃饭点了一大堆菜肴,谁会意识到最后吃不完却只能倒进垃圾桶呢?还有······,《孔子吃饭》一文告诉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行为,都有礼仪法则,我们应该像孔子一样处处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礼仪法则,该守的规矩一定要守。
仅仅一篇文章,就如此大的道理,那整本书蕴含的各种道理不足以让我们“得道成仙”吗?道德品格是人生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没有道德教育,就像鸟儿没有翅膀,那整个人生还有意义吗?要想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国家栋梁,就必须学好道德良知。
《立德树人》读后感篇6
今天,我读了《立德树人》一书,当读到《学而有思》这篇课文,我感到深深地自责与惭愧。
其中童第周成功做卵细胞膜的剥除手术的故事令我特别深刻。故事讲的是童第周在布鲁寒尔研究胚胎学。有一次,教授要求学生设法把青蛙卵膜剥下来,其他人觉得很难完成。只有童第周一人边做边思考、总结,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完成了这项实验。当他熟练地把青蛙卵膜成功地脱落下来时,一下子震动了欧洲的生物界,童第周为祖国争了光!
这篇课文对我有着很大的影响。童第周的刻苦努力,不怕困难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他并没有半途而废,而是思考着,坚持着。他在学习的道路上遇到困难,不畏惧,不退缩,迎难而上,想办法解决。这,不正是我们学习所需要的精神吗?正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出于《论语》的名句一样。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扎实的知识而又有所创新,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再想想我自己,前三个月的奥数考试。星期二的下午,我们学习了"转化条件"中的问题,我似懂非懂地离开了教室。晚上我应付式地完成了作业,并没有及时向老师请教,没有与同学一起讨论,也没有根据书中的解题思路思考与复习书中的题目。第二天考试,我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急得团团转,这跟书的题目一模一样的啊!当时我可是后悔极了。
而现在,"学而有思"已成为我学习的座右铭。从这个故事我深深体会到:学习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学,边学边思考,坚持不懈,学跟思有效结合,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立德树人》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