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读完一部名著有了启发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写好读后感,其实起草一篇读后感可以加深小伙伴们对书上内容的了解,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大梦想读后感优质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大梦想读后感篇1
关于历史,我们能说的实在是太多了。就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历史?就足够写无数本皇皇巨著,发表无数篇大小论文。即便如此,这个问题至今还是很难说有任何的定论。就我本人而言,对历史的喜爱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可惜的是,我没有接受过历史学的专业训练,在历史理论方面几乎就是一片空白。最近一两年里,通过读书,我从钱穆、黄仁宇、余英时还有赫伯特·巴特菲尔德等人的著作中了解到这方面的一些只言片语。因此,对于这篇读书笔记,心里一直都忐忑不安、不敢下笔。可是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读《光荣与梦想》时的一些想法渐渐开始淡忘了、模糊了。心里终于着急起来,不管是思想还是谬论,还是赶紧写下来吧,反正也不拿去发表。
对于《光荣与梦想》这本书,套用一句俗话,可谓”如雷贯耳、闻名已久“了。我看书一向比较挑剔(主要是怕浪费时间),往往只读那些评价普遍很高、或已得到时间证明的书。读之前也一直担心《光荣与梦想》会不会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直到自己辗转买到这本厚达1000页的大部头,开始认认真真读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本多么出色、多么精彩的历史著作。作者威廉·曼切斯特用他幽默风趣的语言、广博的涉历,通过引证各种原始材料――谈话、评论、报道、甚至流言蜚语等等,展示了从1932年至1972年这40年期间美国社会各阶层、各方面演变的历史长卷。
?光荣与梦想》带给读者的不是乏味的流水帐、也不是片面的褒贬、更不是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说教。《光荣与梦想》尽管拥有一个冠冕堂皇的书名,但是它的内容却大都关乎芸芸众生的普通生活。尽管政治和政治人物不可避免地成为无数史书的主要部分,但是我始终认为社会本身才是本书关注的焦点。《光荣与梦想》通过对这40年间美国社会起起落落的描述,包括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相当忠实地把一个”原生态“的美国展现在我们面前。
由于所处教育环境的影响,一直以来我们或被动或主动地读过很多批判美国和资本主义的书和文章。这些书大都叙述简单粗暴、结论武断、批判色彩过于明显,等我们慢慢从多个渠道了解到”真象“后,立即就会对这种教育和书籍产生极大的反感。我自己就发誓再也不读这种书,坚决不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这些垃圾上面。现在想来,我们的历史教育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在时间面前,没有任何金科玉律是可以保证万世不变的。与其用那些预设目的的片面材料,还不如读读这本美国人的现身说法,效果反而会更好。《光荣与梦想》主要讲的也是美国的失败和问题,而不是美国的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优越,这也是符合美国记者的一贯风格。
?光荣与梦想》依靠大量原始历史资料、通过平实的叙述来讲述某个特定时代的美国及其社会。通过读这本书,我想我们对美国及美国人的看法将更趋于理性和平实。我们至少可以感觉到:美国既不是天堂更不是地狱,美国其实跟我们自己国家一样,有丑陋的一面,也有可爱的一面;美国人不是天使更不是魔鬼,他们中有坏人也有好人,大部分人和我们一样,为了能够生活得更好而努力拼搏。我们从许多研究型的书籍里也能够读到对美国及其民族性格的剖析和归纳。那些抽象的概括虽然不能说错,但也很难百分之一百正确,介乎一种”似是而非“的层面。读过本书,我们可以以一种平视的角度,从我们自身的生活和情感出发,来看待美国和美国人。
当然,《光荣与梦想》也不可能穷尽那段时期美国的所有事情,以及美国社会的每个角落。所谓的全面,在书写历史时永远都是相对而言的,特别是一部国家史和社会史,它往往只能选取期间典型的,能够从中看出历史演变、社会变迁脉络或趋势的那些事件。同样,所谓的客观,对于历史来说也永远是个相对的概念。任何一个历史学家、或者写历史的人都会不可避免地带上自己的爱憎。同时,记述历史并不是简简单单地讲述一件事,它必然包含许多其他的目的在里面,比如我们经常说的”以史为鉴“.《光荣与梦想》也并非是十全十美的作品,但是对于我国现在陷入低潮的历史学来说,这本书至少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可供借鉴“的机会。
我国历史学的衰微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其实衰微的不仅仅是历史学,包括文学、美学、哲学、政治学等社会学科都遭到前所未有的冷遇。只有经济学一枝独秀,但近年来也饱受诟病。其中的关键原因是在国家和社会急速转型的大背景下,这些本身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学科一时间跟不上社会变迁的步伐,满足不了人们已经改变的胃口和社会大众的需要。由于国家教育体制、科研体制的惯性、以及我们国家本身问题的复杂性,要解决这些”滞后“问题绝非一日之功。然而危机的另一面其实就是机遇,有了”大落“方有”大起“.就历史学来说,今天我们至少已经看到一丝曙光的出现。这一缕光明来自于我们从西方学者(包括华裔历史学者)那里借来的火种,重新点燃了那堆余烬,让它重新焕发千年的辉煌和骄傲。
要说我们的历史学,本不该是这样的,更不能摊上”先天失调“毛病。全世界各大文明体系中,中国人的历史观念最强。中国的历史资料也最丰富。除了人所共知的《二十五史》外,还有其他汗牛充栋般的史籍、野史、传记、笔记等等。甚至祖先祭祀时使用的那些骨骼、龟甲都雕刻着一个遥远时代的历史。这些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是我们追溯史迹、缅怀先人的精神寄托,更是我们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想想可怜的印度人吧!他们虽然名列”四大文明“之一,却因为不重视文字相传,现在只有靠《大唐西域记》这样的中国典籍了解自己的历史。相比之下,中国人简直是太幸福太幸运了。
近现代中国史学的衰微缘于”五四“以来对中国传统的极端反动。这些盲目否定历史和传统的运动最终摧毁了传统史学(包括其精神和文本)应有的地位和尊严,也割断了它流传的脉络,使那些优秀的传统由于被抛弃的时间过长而逐渐被人遗忘。近代以来,我们的历史学一概以西方为标准、以西方比附东方、言必称希腊,完全忽视了中西方大相径庭的发展路径和特色。建国以后,更是一切唯马列主义为马首是瞻。马克思列宁主义中那些缘于西方(俄国)历史的原则、标准、判断,成为裁断我们历史”剪刀“:这一段是原始社会,这一段是封建社会;这是进步的农民起义,这是反动的封建统治;这是先进的生产力,这是腐朽的封建上层建筑,如此等等。这种变相”全盘西化“的结果就是割断了我们的历史传统、肢解了我们历史的整体、混淆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将史学片面化和意识形态化,从而使我国史学走入一条死胡同,深陷困境而难以自拔。
我国传统史学并非没有缺陷可言。建国以来的史学研究也并非一无所成。但是,当我们把眼光放长远来看,以官修史学为主轴、以儒家思想为基本治史原则的传统史学确实面临着一个向”现代化“和”科学化“转型的大问题。遗憾的是,建国后的”马克思化“并没有为史学转型带来多少积极的成就和经验。传统史学一向被人贬为”王朝的家谱“,而马克思化的史学也没有走向大众、反而成为宣传的工具和政治的玩物。其结果是导致史学在改革时代急速边缘化和国民历史素质的降低。这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玩笑――世界上历史材料最丰富、历史传统最悠久、历史关切最深厚的民族竟然陷入无史可读、无史可治的境况。
我国史学的转机始于新世纪。掀起这次史学革新帷幕的是以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为代表的海外华裔史学著作在国内的流行。《万历十五年》在国内的成功是空前的、带来的影响也是开天辟地式的。随后,国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一大批相似的作品、掀起了新一波的史学热。到后来,就有了易中天的”超男"现象。《万历十五年》之所以流行,学者们可以得出无数条原因。但是作为普通的读者,《万历十五年》给我们的感觉就像一阵清风吹来,让我们体会到一种不同的阅读享受。原来历史是可以这么写的?这是我读完《万历十五年》后最大的感慨。
有了《万历十五年》的铺垫,再去读《光荣与梦想》,那种强烈的冲击感已经削弱了很多。和《万历十五年》一样,《光荣与梦想》对于我们中国读者和治史者而言也是一种崭新体验和可能选择。目前国内繁荣的史学热背后,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西方史学著作的影响。这也许暗示着一个新的方向。不过表面的繁荣无法掩盖内心的苍白和空虚,仅仅靠西方的影响是不够,必须把这种影响内化为我们自己精神的一部分,和自己的传统融合在一起,以西方唤醒东方,以东方整合西方,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坚实的、长久的道路来。中国史学的未来必须构建更加坚实的理论和心理基础,必须融合传统史学和西方史学的精华,从而开辟一条新路。这条路需要许许多多人的努力,包括学者乃至我们这些普通读者;这条路还需要时间和试验,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但是,只有走上这条路才能够让史学真正回归。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大梦想读后感篇2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梦想的力量》这篇课文,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梦想的力量》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六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在听了老师说非洲的孩子生活困苦,成千上万的孩子因喝了不干净的水死去后,他下决心:“为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瑞恩放下了玩耍的时间,靠做额外的家务活来赚取打井的钱。他先筹集了70元钱,然后又筹集了20xx元钱,为了更快地打好井,最后筹集到了买钻井机的钱。经过瑞恩的不懈努力,他这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最终成为了现实。
瑞恩这个看似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为什么会变成现实呢?答案很简单:因为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着的金子般的童心。读到瑞恩赚70元钱的过程时,我感动极了,童年都是完美的,哪个小孩不喜欢玩呢?而瑞恩为了赚打井的钱,帮忙非洲儿童,竟然放下了玩耍的机会,来做家务活。瑞恩到非洲后流下了眼泪也令我感动,那眼泪是激动幸福的眼泪,瑞恩经过他艰辛的努力,最终梦想成真,此时有谁不流泪呢?读着读着,我不禁热泪盈眶。
读了《梦想的力量》,我联想到了一幅漫画。这幅漫画上画着一个人因为没有水喝,想挖一口井。可他费尽心机地挖了几口井也没有看到水,他只好筋疲力尽地坐在一旁唉声叹气。其实并不是他挖的地方没有水,水就在他挖的井的下面最多但是50厘米处。有时候梦想离我们只有一步远,只要我们再努力一点儿,梦想就会实现。
读完《梦想的力量》,我明白了:每一个人都有自我的梦想,而梦想并不是遥不可及。只要我们不懈努力,永不言弃,遇到困难多思考,用心应对,梦想就会向你招手。
大梦想读后感篇3
有人说,16岁是生命之花绽放的季节。她美丽,充满梦想;她灿烂,充满活力;她有困惑,但从不放弃;她有迷茫,但决不后退。做为一个花季少年,梦想的种子已经萌发。
作为一个四中的学生,我也同样拥有梦想。人在这个世界要活得有劲,有奔头,人生得一意义人生,岂不痛哉!更何况是我们呢?作为21世纪的我,作为90后的我们,多的是拼搏进取,是团结向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所以为动以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困难和挫折就是一所人生的大学,多少伟人都在这里磨炼成才,取得了成功。不只是他们,还有那石缝间的蒲公英、砖墙角的小瓜苗、悬崖峭壁上的松树……总之,是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的生命,它们都是战胜挫折的成功者,它们用坚强扼住了生命的咽喉。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有梦想,梦想就是精神的港湾,只要心中有梦想并执著追求,这样我们就不会被时代所抛弃,被命运所控制。让我们扬起梦想的风帆,驾着它在人生的海洋中去体验惊涛骇浪,让挫折的风暴伴随着我们成长。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纪》中写过一句话:“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熟能讥之乎?”而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是否能做到“力足以至焉”“可以无悔”呢?即使天空中没有留下我的痕迹,但我却曾飞过,尽全力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让一步都走得有意义,那么这也足矣!
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就是解放黑人,赢得自由。雷锋的梦想就是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而我的梦想就是过好生命的每一天。马丁·路德·金为了他的梦想,尽管他在种族歧视的子弹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黑人的自由最终还是到来了。而我们为了我们的梦想也要更加努力,为了自己,为了他人,将自己的梦想变为现实,让我们扬帆起航吧!
一个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走对了方向,找准了成功的着力点。我们的方向也很明确,作为一个高中生,考一所好大学就是我们现在的梦想,说起来简单,但路却布满了荆棘,这一切都会过去,别人放手,你仍然需要坚持;别人后退,你仍然需要前进;每次跌倒,立刻站起来,你就握住了成功的希望。岁月不等人,不会有特殊的钟表让时间停止,我们只有和时间赛跑,超载它,这样才能抓住成功的机会。半年的时间已匆匆逝去,你可曾问过自己:这半年我努力了吗?努力了多少?或许我们心中都有一个答案,而这样的答案足以证明你离成功还有多远!
从你出生的那一刻起,从你拥有梦想的那一刻起,努力拼搏不可懈怠!三年后,让我们高举胜利的旗帜呐喊:“我做到了!”
大梦想读后感篇4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梦想,它或许很远大,或许很现实,不过,它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能让我们为之奋斗与努力。我曾经看到过无数个对梦想执著、永不言弃的例子,却被这样一个故事深深打动着,陷入沉思……
有一个叫瑞恩的小男孩儿,他在一堂极其普通的课上听老师讲到了非洲的安格鲁常年干旱,有很多孩子因为喝不到洁净的水而死去。从那时起,他就有了一个梦想:要为非洲的孩子们挖一口井。于是他便一点一点的攒钱,好不容易攒够了70元,却被告知如果要打一口井需要两千元。这时的瑞恩并没有放弃,而是接着用自己的劳动来攒钱。他的事迹感动了所有人,有更多的人与他一起努力……他终于为捐出了一口井,完成了自己的梦想。
一个梦想竟然给予了他如此无穷的力量,使他想尽办法来实现它。或许,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埋着一个梦想,有的人为之奋斗,失败了;有的人还正在奋斗中。我想,不论结局怎样,我们都应该向瑞恩一样,用乐观、向上的心去对待。我也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我也在那漫长的奋斗途中。或许现在对我做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可以全心全意的学习,为梦想垫下基础,等到自己有能力的那一天,再开始拼搏。为了美好的梦想,让我们一起展翅飞翔吧!
梦想在远方,让我们背起行囊,向着它奋进吧!
大梦想读后感篇5
“一个人若无梦想,那与咸鱼又有何差异呢?”
何炅,著名主持人,大学老师,身高不足175的他却成为了台上最吸睛,最有气场的人。当他还是二十多岁时,无人问津,走在大街上时属于路人甲类型的人,早上六点半起床,去学校带领学生做早操,中午十二点放学,便骑着自行车马不停蹄的赶回电视台录《音乐风云榜》,下午两点又要赶回学校上课,下午五点放学又要到电视台直播《快乐大本营》(周六),一天的时间被排得满满当当。二十多岁,他不允许自己失误;三十多岁他不知道什么是疲倦;到了四十岁,他才开始学会享受生活。
“英雄不问出路”,同样是成长,有的人将午休的时间拿来工作,而有的人将睡觉时间拿来逐梦。
科比·布莱恩特作为一名在高中毕业后就进入nba的球员,在刚开始时他甚至连三分球都不会投,在选秀大会上更是以不那么起眼的第一轮第十六顺位被选中的,但渡过了最初的适应期后,第三年就拿到了“全明星周末”上的扣篮大赛的冠军,并且在历史上他是最年轻的“扣篮王”。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到了职业生涯末,膺荣满身的他宣布退役。值得一他的是,他是效力过一支球队时间最长的球员——20年,他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奉献给了同一支球队。
每当人们提及他的成功,最常听到的便是他的“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又一次,他被记者提问:“请你能告诉我们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吗?”“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吗?”他说。“什么?”“我见过,而且天天都能见到。”
成功伴随汗水,汗水灌溉希望,希望铸就辉煌。
科比在退役前说过一句话:“我想告诉刚进入联盟的新人一句话,‘要带着梦想去打球’。”而现在的我也想说一句话“要带着梦由想去学习。”因为学习的最终目标不是知识而是未来,只有把目光放长远,心里才会不骄不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梦想就在远方,清心,寡欲,任重而道远。
大梦想读后感篇6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梦想的力量》。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位加拉拿大六岁的'小男孩瑞恩,为了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拼命地干额外的家务活来攒钱。但他那点微薄的“收入”是远远不够的。他的执着打动了加拿大的人们,人们纷纷捐款帮助他,在他自己的努力和别人的帮助下,很快地一口井打好了。为此联合国成立了“瑞恩的井”基金会。
这篇课文最让我感动的是:当瑞恩得知70元钱不能挖一口井,2000元钱才能挖一口井时,他没有气馁,只是兴奋地说:“那我再多干一点活,挣更多的钱吧!”读到这使我震惊了,一个刚满六岁的孩子竟有这样大的的抱负。什么让她有如此大的抱负呢?是信念的力量和梦想的力量。这让我想起了一句关于信念的名言:信念不是铁锤缭乱的火花,而是炉火中熊熊燃烧的烈火;不是夜空中转瞬即逝的流星,而是西西里岛上彻夜不息的明灯。信念让你为了摆脱饥寒交迫的日子而奋发图强。
看完这篇文章我又想到了一位由于信念的力量的支撑而成名的的小林浩,就是在汶川地震后从废墟中救出两名同学的小林浩。支撑着他的信念只有四个字,就是:我是班长。
这就是信念的力量,是一种博大的,无私的力量。
大梦想读后感篇7
梦想就是引导人类走向成功的路标。梦想的气力是我们无法揣测的,有梦想,无论你生活在黑暗中,一路上有许许多多的绊脚石,但它总能牵引你走向光明。或许有的人想当教师;有的人想当科学家;有的人相当考古家……
但是我的梦想却是当一名医生,做人们心目中的"白衣天使"。现在有多少个因病去世的人啊,我要"白衣天使"纷纷张开羽翼,将自己的羽毛化做利剑,刺向使人类痛苦不堪的病魔。我要治好千千万万的人们,遵守医生的职业道德。对病人一视同仁,不管他是当官的还是普通百姓,都一样认真对待。正所谓对工作尽职尽责,对医术精益求精,对患者满腔热枕,对人间一片爱心!因为这个世界有了她们,有了她们这些跟病魔战争的人,世界才会变得如此璀璨亮丽,在宇宙中闪有独特的光芒!
梦想,多么耀眼的词!梦想需要我们向目标前进。梦想是小草,长遍整个世界;梦想是白云,飘过整个天空;梦想是小路,通向整个世界!
只要坚持梦想,它总有一天会实现。一个人可以清贫、困顿、低微,但是不可以没有梦想。只要梦想一天,只要梦想存在一天,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处境。在2009年某月,中国出现了一位特殊的女孩。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她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进入了快女的10强。她就是曾轶可。其实成功就在你脚下主要你肯不肯去挖掘。让我们挖掘梦想、坚持梦想、放飞梦想!
大梦想读后感篇8
今天,我老师给我们讲了一篇课文,课文的名字叫《梦想的力量》,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在加拿大,有一个6岁的瑞恩?希里杰克。刚一放学,就给妈妈要70元钱,一问知道,原来今天老师说:”非洲喝不上干净的水而死亡。妈妈见瑞恩想要为非洲孩子们挖一口井,妈妈一口答应,但是为了不让瑞恩得到不劳而获,所以让瑞恩打扫家里来赚钱,还放了一个积分表,只要增加两元,就涂掉一格。
地毯吸尘、擦窗子、捡树枝、松果……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4月下旬,终于把70元挣到手中,可是只能买一个水泵,妈妈同事听到了这件事,被瑞恩感动,所以把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上了报纸,立刻就把加拿大给轰动,都给瑞恩捐钱,最后终于挖了一口干净而美丽的井,在一次到非洲,无数非洲人,一齐欢呼:瑞恩。
一位老人说:“看看我们孩子,他们都是健康的,这要归于瑞恩和加拿大的朋友,对于我们来说,水就是生命。 ” 瑞恩听了这一名太短,流下感动的眼泪。瑞恩听了这一句话,流下感动的眼泪。瑞恩开了基金会,让更多非洲人喝到干净的水。
我感受到瑞恩是一个天真的小男孩,但却有如此宏伟的愿望,体现了瑞恩有一颗善良而又坚守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在我的身边也有许多像瑞恩那样善良的人,有一次,我在放学的时候,忽然看到有一个女孩,蹲在地上看什么东西,我近看一看,原来是一个脏脏的小狗正在吃骨头,看着它天真的大眼睛,我的心一动,只见那一个女孩,在袋子里拿出一块骨头扔到狗的下面,小狗又开始吃起来,当小女孩走后,小狗汪汪的叫了二声,好像是说:“谢谢你!”小女孩回头摇了摇手,又离开了。
这个把事让我感到小女孩非常善良,以后我也要乐于助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大梦想读后感优质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