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名著理论的领悟,大家应该都有写读后感的经历吧,书写一篇读后感有助于深化小伙伴们对名著人物的了解,以下是写文书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昆虫急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
昆虫急读后感篇1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昆虫记》这本书。
这是一部描写昆虫们的科普书。他们有的凶残,有的温柔;有的坚强,有的软弱。法布尔的《昆虫记》,让我没有梦幻感,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到放大镜、潮湿、星辰、昆虫气味的存在。
我从小就喜欢昆虫,而最喜欢的昆虫还是蟋蟀。
四月刚过,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蟋蟀在田野里歌唱,那动听的歌声使任何人都陶醉,连法布尔也想把春天歌唱家的荣誉给蟋蟀。蟋蟀为什么能弹出那么动听的歌声呢?别以为蟋蟀的“乐器”有多复杂,其实蟋蟀的乐器很简单,蟋蟀的弓上的一百五十个齿,嵌在翅膀对面的梯级里,使四个发声器同时震动,下面的一对直接摩擦,上面的一对是摆动摩擦的器具它只用其中的四只发生器就能将音乐传到几百米以外的地方,可以想象这声音是如何的洪亮!蟋蟀有着钢铁般的意志,法布尔曾经想把蟋蟀的左翅膀盖到右翅膀上,让蟋蟀变成左撇子。可是第二天,法布尔发现这昆虫竟有着坚强的意志,实在不可低估。蟋蟀它们陪伴着我,让我感到了生命的活力。它们从来不诉苦、不悲观,他们对于自己的住所及那把简单的四弦琴都非常满意。
我小的时候,最喜欢捉的昆虫就是蟋蟀了。每次去南昆山,我都会带回几瓶子的蟋蟀。可当时我只是感觉蟋蟀的声音很好听,跳起来好玩而已,并没有去探寻原因。而《昆虫记》这本书却告诉了我,是法布尔用他的探索精神给了我答案。在这一点上我要向他学习。
?昆虫记》这本一部记载着各种昆虫习性的书,是生物学之中的一颗明珠!
昆虫急读后感篇2
最近,我读完了《昆虫记》这本书,感触很深。
读了这本书后,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昆虫的知识,如蝉是怎样脱壳的,屎壳郎是怎样滚粪球的,蜘蛛是如何织网的。各种蜂是如何建巢的和为子女准备食物的……
透过了解昆虫,我发现昆虫的世界真的很奇妙,又十分让我着迷。昆虫世界十分的奇妙,在没有读过书之前,我不明白管虫会穿“衣服”,不明白松蛾虫会预测天气。也不明白,
蜘蛛会用丝线飞到各个地方,此刻我全明白了。有些动物的思维方式比人的还高,例如,舍腰蜂捕蜘蛛只捕最小的,这样每只都能够把蜘蛛一顿吃完。每顿只吃新鲜的。蜂抓青虫不是当成儿子养,而是为了养后代,等。怎样样,聪明吗?
是法布尔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第一次带我走进了一个真实的昆虫世界,喜欢上了这个真实的真实的昆虫世界,让我迷上了去仔细观察那些小昆虫。
我觉得法布尔的昆虫记是一部值得阅读的好书,我想无论是谁只要认真阅读,读出滋味读出感想,必须能够开阔眼界的。也给我很大的启发,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要学习法布尔勇于探索世界付出的精神,让我感觉到了昆虫与环境息息相关,又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细微的观察,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艰苦也要为了理想坚持下去。
昆虫急读后感篇3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的昆虫学家、科普作家、博物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作者妙笔生花,为读者勾画出一个神奇的昆虫世界。这是一本写“虫子”的书,先后被译为五十多种文字,而且一版再版,真是奇迹。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
法布尔通过仔细观察、多次实验,细致而生动地描述了许多种昆虫的习性和特征。如:菜豆象为什么不侵害新鲜菜豆?原来,它大多数分布在阴凉处,如仓库,它们喜欢吃晒干了的、脆脆的菜豆叶。法布尔花费了两年,终于弄清了菜豆象的真面目。这本书生动有趣,读起来兴趣盎然。
整本书得益于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不其厌烦地实验,再加上十分细致地描写,才让我们了解到奇妙的昆虫世界:大孔雀蝶为了求偶,十几天如一日的去一个指定地点找雌性大孔雀蝶;米诺多蒂菲为了养育后代,不辞辛苦地找食物、做房子;黑步甲的奇特本领——装死……有些昆虫似乎有着非常聪明的头脑:赤峰让毛毛虫失去知觉而不致死,来给食物保鲜;舍腰蜂因为“怕冷”,而把窝做在烟筒里……所有一切,无不让人惊讶和赞叹。
细细的读一读,书中处处有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在对昆虫的习性、劳动、繁衍、死亡的描写中,用生物性反观人性。作者虽然一生清贫,但是坚持完成了这不朽之作。这本书说明了:只有认真观察、用心思考,才可以体会世界的丰富多彩!
昆虫急读后感篇4
暑假,要求学生读《昆虫记》,我也跟着重新拿起这本书。虽然去年陪女儿读过一遍,但是,再一次打开书,还是被法布尔的描写迷住了。
节选的前两章介绍的是蝉。从这两章中,我了解到,蝉不仅有一副好嗓子,还向饥渴的其它昆虫贡献自己的甜井,它是一位大方无私的奉献者。
据作者观察,蝉的幼虫蛴螬在蜕变成蝉之前就很聪明,它懂得在有水源的地方挖洞,还能利用自己的尿液保证修建的洞不会堵塞,当它被抓进试管做实验时,还知道省着用尿液。读到此处,我情不自禁地发出轻轻的赞叹:那不起眼的蝉,竟然还有此等智慧!
法布尔对蝉的观察非常细致。你看,他在文中这样描绘:“挖土时,聪明的蛴螬如同矿工,用尿液湿润粉土,使其成为泥浆,再用肥重的身子压上去,把泥浆压进干土缝隙里,如此一来,所有粉土都牢牢的贴在洞壁上,坑道就变得畅通无阻了。”我想象不出法布尔用了多长时间才观察到蛴螬这样来处理洞里的粉土,不过他这种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实在让人心生敬佩。
不仅观察细致,描写也非常的生动:“一般来说,爬出地洞后,蛴螬就在附近寻找垂下来的树枝,譬如细荆条、百里香丛、禾蒿杆儿、灌木枝杈。找到之后,蛴螬就爬上去,用前爪牢牢地抓住树枝,一动不动。没过多久,蜕变就开始了。外层的皮先从背上裂开,露出里面淡绿色的躯体,再露出上面的头,接着细嘴和前腿,最后是后腿和翅膀。”
“爬”“寻找”“牢牢地抓住”“”一动不动”,这些词用得准确、生动,再现了蝉爬出洞后寻找到合适的树枝的情景,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其种种描写,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万物的赞美之情。
在读《昆虫记》的`时候,恰巧女儿也得到了一只这样的蛴螬。她如获至宝,找了一个大大的广口塑料瓶子,把它安放进去。里面放了一只长铅笔,为的是让它蜕变时当树枝用,再用一块干净的小毛巾盖住瓶口,然后把毛巾固定住:一方面防止它跑掉,另一方面保证它不被闷死。
第二天起床后,她急忙跑去看,发现它已经蜕了一半的皮了。因为听说只有在黑暗的环境里它才能完成这项工作,女儿又把它放在较黑的主卧洗手间里。将近中午再看时,发现它的皮已经完全蜕掉了,只是翅膀还没有全部伸展开,身体底下有一滩不知名的乌黑的液体,将它粘在瓶底儿了!
看着这只可怜的蝉,浑身淡淡的土黄色,六腿朝天,无力地挣扎着,那样子真让人不忍心!可是在那滩黑色液体里躺着的蝉看了实在让人作呕,于是自以为是揣测它活不了多久。等到晚上我们想起它,准备把它扔掉时,发现它居然还活着。将它从瓶子里倒出来时,它扇动着翅膀,似乎还想飞起来。我们赶紧把它放到楼下的草坪上。但愿它康复,能飞向高枝,再次引吭高歌。
这次观察蝉的过程并不美妙,我无法掩饰对它的嫌恶,与法布尔相比,我发现自己既没有耐心,也缺少爱心。我这以貌取虫的平庸之辈,与大师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别啊。
唐朝时,诗人虞世南写过一首诗《蝉》:“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的蝉身居清高挺拔的梧桐树,饮用清晨的露水,叫声清脆响亮、抑扬顿挫。所以,不需要凭借秋风,自能声名远扬。在虞世南心目中,蝉真是生性高洁、清朗俊秀啊!虞世南是贞观二十四勋臣之一,他博学多能、高洁耿介、直言善谏,唐太宗称他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可他偏不以鲲鹏自比,单单以蝉自况,可见他对蝉喜爱之深,做人之老成谨慎也可见一斑。
可是,我却对蝉仍然没有此等好感,中午小憩时,它每每惊扰了我的好梦,我感觉那叫声尖利枯燥,令人生厌。
我无法劝说自己去喜欢现实中的蝉,只好跑到书里,继续沉浸到法布尔的世界里,姑且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境界吧。
昆虫急读后感篇5
我是个“啃书虫”,今年暑假里,我“啃”的第一本书就是法布尔的《昆虫记》。法布尔用那似乎聊天般口吻,讲述了那么多种昆虫的不同习性、外表和捕食方式,把我带进昆虫世界,让我身临其境,甚至着迷。
萤火虫在捕食时会像人类进行外科手术一样,先给猎物注射一种麻醉剂,使它失去知觉,然后慢慢享用;松毛虫像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一样,总是排着环形队伍,好像时刻准备围剿自己的敌人;蜘蛛的电报线,那简直太神奇了,它就像人类的电报线,不管敌人处于什么位置,只要“入侵者”触动这根“电报线”,蜘蛛就会让它死无葬身之地;毒蝎子的毒针,那真是它的神兵利器,不管敌人如何强大,只要它把自己的独门武器——“亮剑”,它的对手就会一命呜呼;小甲虫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竟然还能愉快地进食,如果喂食动作慢了,他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还有蚂蚁、蟋蟀、燕子、螳螂……种种奇妙的现象都展现在我的眼前。原来昆虫也跟我们人类一样啊!有生死、有喜怒,有和平、有战争,有善良、有残酷。
我脑海里不由得浮现出诸多情景:一个老爷爷,他在路上发现许多蚂蚁正在搬运几只死苍蝇,就马上伏在地上,不顾路人疑惑或鄙视的目光,用放大镜全神贯注地观察起来;一个老爷爷像孩子般地悄悄爬上一棵大树,躲在树干后面,屏住气息,偷偷地在观察着树上的螳螂……
昆虫急读后感精选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