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颂读后感7篇

时间:
Iraqis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最重要的在“读”,一位赘述文章的内容是没有意义的,小伙伴们能够在读完一些文字后主动起草一篇读后感,以下是写文书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中国颂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颂读后感7篇

中国颂读后感篇1

近日,我读了由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一本书——《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里面记录着的那些可敬的红军战士们和我党中央负责人的“赤色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令我心潮澎湃。

这本书讲的是美国记者斯诺在中国做采访的各种所见所闻“用事实说话”,记录了1936年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当时的真实情况,介绍了红军将领们的趣事,以及斯诺自己对红军的看法和客观评价。让西方人第一次了解“红色中国”。

其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红军战士们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新中国,一次次地拼搏、奋斗,甚至献出他们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这时,我又想起20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的党,我们的先烈们经过艰苦卓绝作文的斗争,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成立新的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让我们的祖国得以重新焕发活力,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发展成如今这样一个安宁、祥和、强盛而自豪的中国,这不正是靠红军战士们英勇爱国、永不言败的精神和出生入死大无畏的战斗换来的吗?这不正是靠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舍生忘死拼搏而来的吗?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是为我们的党和我们的红军先烈顽强拼搏的精神,更是为现在繁荣昌盛的中国!

作为新时代“赤色少年”,我们更应该向革命先烈学习,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一定要把先辈们的“赤色精神”继往开来,并发扬光大。我们必须发愤图强,让“赤色中国”更加繁荣昌盛,更加美丽,更加辉煌!

中国颂读后感篇2

读完《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这本书,不由得让我心生许多的感动和敬意,因为在中国大地上涌现出了那么多的最美人物,有最美教师、最美乡村医生、最美司机……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编织出那一件件撼动人心的美丽故事,时时刻刻在激荡着我的心灵。

比如最美司机吴斌,在20xx年5月29日中午,一块突如其来的铁块突然击碎最美司机吴斌所驾驶的大客车前挡风玻璃,然后直击他的腹部和手臂。吴斌强忍肝脏破裂、多根肋骨断裂的疼痛,换挡刹车缓缓地将大客车靠边停好,还不忘打开双闪灯。他用生命的'最后一丝力气,确保了24名乘客的生命安全。再比如最美妈妈吴菊萍,当一名两岁女孩突然从10楼高空坠落,眼看一出悲剧即将上演的危急时刻,恰巧路过的吴菊萍阿姨毫不犹豫地冲过去,徒手接住坠落下来的女孩,她的手臂被巨大的冲力撞成粉碎性骨折。正是由于她奋不顾身的一个“伸手”,小女孩稚嫩的生命得救了,因此她也被人们亲切的称为“最美妈妈”……

也正是他们一个个的惊人义举,在危险面前舍身忘我的精神,一次次震撼着我们的内心;他们的崇高理想、高尚品德,一次次温暖着我们的心灵;他们用不凡的人生抉择,为美丽中国梦做出了最生动的注解,一次次触动千千万万人的灵魂深处。他们是各条战线上代表时代精神、民族风骨的时代楷模,他们用点滴平凡彰显大爱的平民英雄,是顶天立地的最美中国人。也是我心中永永远远的真正英雄!

中国颂读后感篇3

疫情期间通过读程裕祯先生的《中国文化要略》,感觉里面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于中国文化分析也较为全面,从地理、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关系讲述中国文化,简明而又富有逻辑,给人以一目了然、恍然大悟之感。

以前从来都不敢对文化妄自评论,觉得那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觉得自己不敢望其项背,连皮毛都不敢沾染。但是通过阅读和了解,反而觉得文化离我们很近很近,甚至可以说文化就是我们本身。作者用通俗的语言,简明的文字,把中国文化概述出来。在书中提到,中国文化有这样三个特征:1、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2、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中庸;3、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文艺复兴以前西方人民基本上都视神为天物,顶礼膜拜,虽然中国古代也信神,但是中国人信得程度远远不及西方人那般虔诚。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政权从来都没有和宗教结合在一起,这也是中国宗教和西方宗教的一大不同之处。再者,在中国对人的作用的强调也是古已有之的,甚至有“人定胜天”之说,即使是骂天者也不乏其人。由此可见中国文化的人文主义还是相当突出的。

中国文化的和谐和中庸则无需多论,孔子以来的儒学让中国文化保留了这一独特的特征。从古自今的中国人都是如此,不仅是儒学时代,就是当代和现代,中国人一直都在追求和谐和中庸,如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口号,即使是冠上了社会主义的头衔也还是“和谐”的。而中庸却是中国人民一直以来追求的一种境界,适可而止、恰到好处等词深刻的体现了这一特征。在中国几千年的史书中都有告诫人民做人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

说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我觉得一点都不过分。中国人不喜欢侵略,特别是汉族人民不喜欢打打杀杀。即使是在中国疆域最为广阔的元朝也远远比不上其他几个已经灭亡的文明古国,中国人讲究的是安分守己,这才是正统。中国人民一直以来期待的都是一种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中国人民在封建社会一直都在期待一个明君的出现。只有被逼急了才会造反,爆发人民起义,而起义的目的却是为了出现一个明君给他们带来一个平静的生活。虽然说这在很多时候是代表农民的思想,但是中国几千年的农业国,国家的主体不就是农民吗?如果他们都不可以代表中国文化,那么谁或者说什么可以代表中国文化呢?

畅游在华夏文明的海洋,感受历史跳动的脉搏,寄托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美好愿望,汇集成一条有生命、有温度的历史长河。我们应该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继承中国文化,身体力行地弘扬和传承华夏文明。

中国颂读后感篇4

本书在序言中提到了,这里所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他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

从全书整体来看,乡土中国并不是指中国乡土或者中国农村,而是对整个中国社会结构,国民性格极其成因的分析。《乡土中国》所透露的正是这种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或者说是对传统文化的社会学层面的解析。它谈论了民族历史、文化对个人根深蒂固的影响。如:差序格局更为深远的影响仍然是对中国人行为方式、道德观念的传统导向,“公私不分”、“私人道德”盛行,在现代化的今天也不能说是完全消解。

在乡土这个熟人社会中,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这即是乡土人际交流的直接性引起的文字在乡土中的不适应状况。

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与现代社会追求法制不同,乡土社会是礼治的,它并非需要靠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这种礼,相反的是它需要靠传统来维持礼这种规范。因为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而乡土社会时间和空间不流动的特性恰好满足了这一前提,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内在的服从,它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

中国颂读后感篇5

读完这本《乡土中国》,感触颇多。

这本书虽然是社会学入门级读物,却有着深厚的理论素养作为支撑;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上乡土浓浓的气息,没有了让人忘而却步的拗口难懂的理论术语,读后确有万条万缕了然在胸的豁然开朗感。

作者是大师级人物费孝通先生,书中提出了有关中国社会――乡土社会的――的一些基本特点、基本概念,譬如所谓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熟人社会中没有法律产生的条件;乡土社会的礼治、长老统治等等特点。……对于我这个刚刚对社会学发生兴趣的初学者来说,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

说实话,这本书虽然通俗易懂,但是自己真正理解书中的实质内涵的东西则并不是那么多。这本书一开始读起来感觉十分的亲切,因为自己就是从乡村中出来的人,对乡村本来就有一种热爱之情;但是不同的是,费孝通先生则通过理论层次的写作手法和研究方法将乡村社会结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确实是费孝通先生的独到之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有就是里面通俗易懂的语言,跟霍金的《时间简史》貌似有很多的相同之处!

这本书引起了我其他几个方面的思考:

1、《乡土中国》的实质是什么?

2、费孝通先生本人及其其他学术成果有哪些,以及哪些东西怎么样?

3、自己应该怎么学习社会学这门课?

4、社会学这门课到底包括哪些方面?它和其他社会科学有什么关系?

5、如何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也能够产生出若干部有影响力的学术著作?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值得自己去研究的一些问题!

中国颂读后感篇6

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作为教师的人就得带个头。至于攻关的结果是否获得了可靠的知识,那是另一个问题。

教师的职能是什么呢?韩愈在《师说》中明确了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然后,他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那么,“道”是什么?

古人学问,分为小学和大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向“童子之师”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由此可知,所谓的“道”,当具体指“穷理正心,修己治人”,或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的“道”——也就是说,真正的老师,所传授的“道”应该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所谓师者传道、受业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其中,受业属于知识和技能,解惑属于过程和方法,传道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

单单一个道字可能就是有些教师穷其一生都无法教清楚的,更何况还要解惑。疑惑来源于哪?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疑惑很少,因为他们对于课本知识的要求很低,仅仅是了解大概意思,从不去深究课本之后的深层含义。但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还是会有很多疑惑。这些疑惑的来源统统来自他们对万物的好奇,而这也是一般教师所不能解释的清楚的东西。

那么,童子之师,到底算不算老师呢?

答案是,不算。

作为青年教师的我,面对班上大部分学生时,总会有一种害怕的心态,怕他们课上会问到一些我不能回答的问题。于情理来讲,我应该帮他们解决任何疑惑,但我做不到。于自身来说,我确实各方面阅历经验不足,没有办法就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我对于教师、课堂的敬畏感就会更重,这也是我无法做到创新课堂,完全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原因。也正是这种敬畏感,是我能够不断从课本之内之外学到很多东西和道理,我相信这就是教师与众不同的地方吧。

从童子之师到真正的师者,是每个教师的追求。希望我每一阶段的成长,会有更多的学生见证。我们一同学习,一同进步!

中国颂读后感篇7

有个叫斯诺的美国人不远万里,怀揣对中国革命的无湖南省路桥集团数问题,为探索红军真实情况进入苏区并实事求是地进行了采访记录,这样的中国给他以强大震撼。而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同样也是巨大的。

在文章开始,斯诺提出了问题,同样也是我所疑惑的。

“那一些战士们战斗得那么长久,那么厉害,那么勇敢。他们到底是一些什么人呢?他们运动的革命根据是什么呢?究竟是怎样的希望,怎样的目标,怎样的梦想,让他们成为顽强到难以置信地步的战士的呢?”我从质疑到明白到感动。首先我跟随作者来到了延安,遇到了鼎鼎大名的周恩来,从他那说话的口气中,深切地感受到它是一个平易近人、温文尔雅、细心热情的人,他还那么博学多才,作战策划之时,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我认识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湖南省路桥集团国的主席毛泽东,他是具有丰富才华与具备多样性知识的博学人物,他那中国湖南省路桥集团农民质朴率真的性格,富有生动的幽默风趣让人更易接近,然而他却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湖南省路桥集团正是他们这些红星拯救了中国。他们共产主义信念是无比的坚定,他们拯救被压迫的人民,他们大无畏的胸怀让敌人无比畏惧,他们永不言败,战无不胜。

我读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却是称呼少年先锋队员时用的小鬼这个词,它充满着感情色彩,让同志的关系更为融洽,反而映衬着红军们的伟大。这些队员不仅是一群清纯的青少年,更是一群年轻的中国红星,他们来到了保安,坚持奋斗,继承红军精神,他们不就是我们吗?湖南省路桥湖南省路桥集团集团

我们要传承宝贵的红军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坚韧勇敢,知道自己来的初心,时时用立下的宏志鞭策驱动自己,更要知道自己要前进的方向,肩负的使命,为中华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颂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颂黄河读后感5篇

青年颂读后感推荐8篇

雷锋颂读后感通用8篇

慈母颂读后感6篇

雷锋颂读后感推荐6篇

颂中华读后感5篇

乡古中国读后感7篇

中国神话古代故事读后感7篇

《大中国》读后感7篇

中国赋读后感优秀7篇

中国颂读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