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德读后感通用5篇

时间:
Lonesome
分享
下载本文

写读后感必要趋于感受篇幅的长短,读书从来都不是为了打发时间,无论读完一本书后,大家都是要好好的将感想记录在读后感中的,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书有德读后感通用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书有德读后感通用5篇

读书有德读后感篇1

?李尔王》约写于1605年,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吕甘、二女儿贡纳莉,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逐到国外。科第丽霞被—迫离家出走,与爱她的法兰西国王去了法国。李尔王自己仅保留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谁料两个大女儿达到目的后却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凄惨遭遇,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败,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尔王也在悲痛疯癫中死去。当然,两个坏女儿的下场也是可悲的。

李尔王这个糊涂虚伪的老国王,因为自己的虚荣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个善良天真的小女儿科第丽霞,在我们看来他遭到这样的后果是活该、是自食其果,话又说回来,

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应该说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惨的是最善良的女儿又死在了自己的前头。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是一个平常人,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常人,如果他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听别人的劝言和真话的时候又怎么能够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现在,又怎么能够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如此呢?可是,由于他平时身居高位,长期生活在一呼百诺的宫廷之中,周围都是争先恐后向他邀功献媚之人,所有的人或事都围绕着他转动,以他的好恶为好恶,以他的是非为是非。年月深久,他就像一个上了瘾的吸毒者,奉承和献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离不开歌—功—颂—德。

这个故事虽是在遥远的古国,可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我们都喜欢甜言蜜语的人,喜欢夸赞之语,到最后不也正是它们害了我们嘛!这不正是对那些口蜜腹剑的阴谋家的谴责吗?在现实生活中现象和本质,外表和内容往往都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不能因为现象和外表而失去理智成为下一个李尔王,“金光灿灿的并不全是黄金!”

而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善与恶,伪与真的观念和标准,没有谁生下来就可以判断它们,现实生活是残酷的,我们不可能像书中的故事那样有好的结果,我们都是要经历这些才能够真正地辨别它们的好与坏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别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爱好,如果没有尝到苦的滋味又怎么会知道甜的滋味呢?

读书有德读后感篇2

“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

他只是个外人。他不出生于西班牙,不成长于西班牙,他的家乡与西班牙隔着一整片大西洋;可他深爱着西班牙,它的语言、风景、人情无一不吸引着他,他为了这个国家可以放弃自己的家庭、事业、生活中的一切安稳与幸福。他,罗伯特乔丹,真的只是个外人吗?

她只是个女人。虽然她长相丑陋,身材魁梧,嫁给了曾热情满满、现已偷生怕死的游击队队长巴勃罗,可曾经,她也拥有属于自己的炽热的爱情;现在,她蔑视胆小的丈夫,一心向往共和党,誓死保卫自己的家乡。她,比拉尔,真的只是个女人吗?

他只是个老人。身为一个猎人,他已经步入晚年,是游击队里最年迈的成员;可他却一动不动地蹲在寒风大雪中,只为完成罗伯特乔丹交给他的勘探敌人岗位的任务,他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只为为战争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他,安塞尔莫,真的只是个老人吗?

读完《丧钟为谁而鸣》,我们就会知道在战争中,没有什么你我,因为战争是个可怕的漩涡,它将全世界的人都吸进去,无人能逃脱;在战争中,没有什么好坏,因为所有人的手上都沾满了鲜血,或许敌人只是个普通人,是个被母亲担忧的儿子、被妻子挂念的丈夫,却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所以,当战鼓敲响,就是丧钟在鸣,当置身事外的人们还在幸灾乐祸时,他们不知道,这钟声其实就是在为他们敲响。

海明威用了他篇幅最长的一部小说却仅描写了三天半的故事,其中的意识流占了许多篇幅。开战前,罗伯特乔丹会想到自己以前在马德里的时光,会开始奢望自己以后回到马德里后过上安稳的日子,还会想到曾经也是士兵的祖父和自己胆小而自杀的父亲;在自己腿被打伤、留在战场等死时,他的头脑已经不太清醒,可是他却坚定地想着一件事:让敌人快点来,我还能为西班牙做出最后的贡献。这种意识流细腻地写出了战争之中人们慌张、紧张、不安的心理,虽然罗伯特乔丹总给人一种冷静稳定的感觉,可只有读者知道,他的内心早已是波澜起伏,又谈何冷静呢!他的思维早已不受他控制,这是他的本能,也是一种人性,脱离现实残酷的战争,“出戏”到过去、未来的生活!海明威成功地用意识流营造了战争时真实的紧张感,让我在读书时心弦紧绷、不敢动弹!

罗伯特的结局令人遗憾却又无奈。也许,上天注定他要为西班牙牺牲,否则比拉尔也不会从他的手掌中读出死亡,否则也不会偏偏在战争前下了大雪,安德烈的信也不会送晚那么一步。.。.。.罗伯特炸桥任务成功了,本次偷袭也成功了,他甚至安全地送走了玛丽亚、比拉尔、巴勃罗。.。.。.可是就差一步,就差那么一小步,他还是倒在了战场上,倒在了西班牙,倒在了他注定离不开的地方。

读书有德读后感篇3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电影《天下无贼》里葛优演的黎叔回答得好,人才最重要。

新一届局党政领导班子对人才培养工作高度重视,通过组织干部培训、开展文体活动等各种方式方法来搭建平台,挖掘人才、激发潜力、鼓励创新,希望达到为劳动保障事业培养好人才的目的。今年,局党委又为每一位中层干部购买了书籍,以增强文学艺术修养,培育人文精神。

内心里十分感激局领导们的良苦用心,相信周围的同事们和我一样都正在积极努力,秉持着“满腔热情、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劳动保障精神,不断提高自我,辛勤耕耘,用自己的人生这支笔努力为闵行劳动保障事业增光添彩。

于丹写的《庄子心得》是今年的热销书,在局里还没为我们买这本书之前,就已经因为喜欢它而买了一本,并且还象学生时代遇上喜欢的书时一样,买回来就立刻为它包上了封皮。虽然社会上对于丹这位热点人物的争议至今还没有个明确的论断,但我觉得至少她之所以能够成名,亮点就在于因其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现代社会忙碌的人们解读庄子、孟子等这些名家的名著,而所谈的人生道理又十分能打动人心。她通过这种方式既普及文学知识增强人们的古典修养,又诠释人生启发人们的心智,有何不好?即使有解读不到位或失误的地方有“文化快餐”之嫌,但总体来说,我认为还是瑕不掩玉的。

简单写些读《庄子心得》的感想。

喜欢这本书里说的一段话:“一个人的生活完全是可以由态度来改变的。一个人先天的性格、后天的机遇、固有的价值观,最终会决定自己的命运”。

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说的是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活现实。

不同价值观念的人,在经历相同的事情时,会得到完全不同的人生感悟。对人生的感悟如是,对命运的把握亦如是。命运是个客观的东西,不一定完全依附于机遇。其实,你自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决定你的取舍,决定你的命运。

于丹在《庄子心得》中还写道:“名利二字,是多少人一生的追求。但是,要想真正感悟庄子逍遥游的境界,就一定要能够超越名利。而有一个淡泊的心态,是超越名利的基础。”

闲暇时,我常常会这样想,生活中有许多如意或不如意的事,如同一杯白开水、一杯饮料、一杯咖啡,有人嫌它平淡无滋味,有人喜欢它够爽够刺激,有人说它苦中自有香味。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一样,但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许许多多的愿望,美好的愿望不能实现成为理想,邪恶的愿望得不到满足便成为贪念。

想起警示教育片中那些贪官们,其中不乏聪明有识之士,有些更是妇孺皆知的风云人物。他们平地而起靠着才智、努力和机遇一步步走上高位,曾让多少人艳羡不已。他们心中明知付出的代价会有多大,明知一生前途一世英名将毁于此,却如赌徒般把自己作为赌资全身押上,如飞蛾扑火一去不回头,原因何在?又怎是一个“贪”字能够了得?!我认为最根本的,还是心态使然,是他们心中的许许多多不平衡在作怪。因为觉得自己比别人付出的多而得到的太少,因为看到自己的仕途已“结构性封顶”而下半辈子却还没做好打算,因为虽为高官政治地位高工资收入却比不上身旁的一个个老板,于是利用手中的权力昧着良心为自己为家人为身旁的人谋私利,不惜冒险以身试法去违反党纪国法,心存侥幸只想一旦“安全降落”便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情,哪想到到头来两手空空身陷囹圄才感受到自由多可贵,原已拥有的一切有多珍惜!

读书有德读后感篇4

?詹天佑》一文描写了在19__年,清政府提出由本国工程人员独立修筑铁路干线“京张铁路”。在英俄等多数帝国主义国家的要挟下,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艰巨任务。

在勘测过程中,詹天佑常勉励工作人员:“技术的第一个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能工程人员之口。”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他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他总是把这句话作为前进的动力,所以他遇到困难总是毫不畏惧。这让我不得不敬佩他。

在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开凿隧道时,山顶的泉水往隧道里渗,詹天佑身先士卒,带头提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和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

詹天佑对全线工程曾提出“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三项要求。京张铁路经过工人们几处奋斗,终于在19__年9月全线通车。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费用只及那些帝国主义国家估价的五分之一。

文中的一句句话语,一个个片段充分表达了詹天佑对工程的负责,身先士卒的精神,和一颗爱国心。

再想想我们自己,如果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也像詹天佑那样有毅力,也不退缩的话,那么还有什么完成不了的任务和学不会的知识呢?如果我们也像詹天佑一样事事为国家,为集体着想,身边会有多少活雷锋出现呢?如果我们在学习中也像詹天佑那样有着精密的要求,还会有因为粗心出现的错误么?

虽然我们不能像詹天佑那样有那么伟大的业绩,但我们要学习他的精神和他的优秀品质,让“中国近代工程师之父”——詹天佑的伟人事迹和他那不屈不挠,身先士卒的精神,一代代流传下去。

读书有德读后感篇5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书中不仅对当时社会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描绘以及批判,还隐藏了许多政治斗争信息,其中诗词歌赋的深层含义更是玄妙。今天我想写的就是《红楼梦》中海棠诗社创建后众人所写的海棠诗与菊花诗,以及其中的一些隐晦的涵义。

海棠诗社是《红楼梦》中的众人在三十七回时一同创建的,其中主要成员有怡红公子(即贾宝玉)、潇湘妃子(即林黛玉)、蘅芜君(即薛宝钗)、枕霞旧友(即史湘云)、稻香老农(即李纨)、蕉下客(即贾探春)、菱洲(即贾迎春)和耦榭(即贾惜春)。

首先先从海棠诗社创立的契机海棠诗讲起吧。当时众人作海棠诗的时候是由门边的一个丫鬟决定的韵脚,而且每一句的末尾一个字都是规定好的,文中宝玉也说到过:“这‘盆’‘门’两个字不大好做呢!”但是作者曹雪芹在这限题限韵的条件下居然作出了四首符合要求的诗,而且每一首都十分符合作诗人的性格,可见曹雪芹的文学功底是极好的。

首先是诗社的倡导者,同时也是最先做完诗并誊写好的探春的一首: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难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探春是一个有心计、精明能干的女孩,她对于贾府的逐渐衰败是有意识并且希望去改革的,并在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中得以实行。但是正如她的判词所写的那样“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她是注定与众人走向不同方向的。这首诗的第一、二两句中斜阳和寒草都指的是秋日的景象,而秋是什么季节?是在夏与冬之间,在兴旺和衰败之间的过渡,这里所暗指的是贾府日渐萧条的景象;而第三、第四句描绘的就是贾探春这种与他人不同的,敏锐精明的高贵精神和品质;五六两句是对于海棠花的描写;最后两句则指的是探春的结局,远嫁他乡。

然后便是蘅芜君,薛宝钗的一首: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在誊写这首诗之前,宝钗曾经说过自己的诗:“有却有了,只是不好。”但事实上,她所做的诗含蓄浑厚,很有豪门千金端庄矜持的仪态,李纨也称赞道:“到底是蘅芜君!”第一二句中的“珍重芳姿”实际上指的就是宝钗自己,“昼掩门”指的便是她要珍守自己,恪守妇德,保持身份;三、第四句所描述的是海棠花洗去胭脂颜色,通常也指妇人因为丈夫不在而不再梳妆打扮,所以这两句其实是在暗示宝钗的最终结局,守寡;第三联前半句则是薛宝钗为人处事的写照,平时虽然并不招摇,话也不多,但她可以笼络人心,深受贾府上下被不少人的喜爱和夸赞,以使“花更艳”。

然后便是贾宝玉的一首: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贾宝玉的心思自然不如女孩子们那般细腻,但是文采还是极好的,曾有过“大观园试才题才额”的不俗表现。但是这首诗却被大家评为“压尾”,就连宝玉自己也觉得写的不好。为什么不输文采的宝玉却写出了这样缺乏新意、多是熟套的诗歌呢?事实上他是希望借此以花抒情,来表达他对钗、黛二人不同的心意。首联先描写海棠花盛开的景象;第三、四两句则是将美女比作花,“太真”是杨贵妃的号,而“西子”指的则是西施,其实这里宝玉指的就是钗、黛二人,宝钗就如杨贵妃一般富贵华美,而黛玉就如西施一样充满着忧郁甚至是病态的美;第五句写的是哀愁的心境;而第六句所指的就是平日喜欢哭哭啼啼的林黛玉。

接下来一首是当时大家作诗时的压轴(事后湘云又另外做了两首),林黛玉的一首: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一开始看了这首诗,众人都道:“是这首为上。”但是李纨却说:“若论风流别致,自然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芜。”探春也说:“这评的有理。潇湘妃子当居第二。”这是因为李纨与探春心中的标准都是与薛宝钗所作的诗相符的,也就是封建的正统思想,而黛玉与她们所认同的风格是不一样的,并不是她们所认为的“主流”,所以在李纨等人心中才会自动降低一个档次。本诗的第一句就与宝钗的“珍重芳姿昼掩门”完全相反,而是“半卷湘帘半掩门”;第二句讲白海棠的冰清玉洁,用法新颖独特,所以宝玉才要惊呼一句“从何处想来!”;三四两句对偶工整,诗句巧妙别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五六两句还是在写白海棠的洁净美丽,但是却用月上孤独一人的仙子的洁白衣物来比喻,使诗歌的情感更添一层忧伤,流露出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第七句抒发了黛玉在贾府中难遇知音,无从倾诉情感的心境;最后一句跟五十一回与黛玉相对应的怀古诗中“一别西风又一年”相照应,烘托出她这种无可奈何的悲伤的心情。

最后是湘云写的使四座惊叹的两首:

“其??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

其二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史湘云是一个豪放的、具有中性气质的女子,但同时她也非常的有才华,在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与黛玉对诗,还能够得到对方的称赞。第一首中的第三、五两句指的是吃冷香丸的薛宝钗,而第四、六两句则指的是苦恋中的林黛玉;而第二首中对应的两联啧分别暗指了宝钗苦苦守寡、黛玉为情断魂的结局。

其实另外关于这些诗歌还有很多说法,包括为什么这时候正值秋季但却有海棠花盛开等等一系列谜题,似乎并不是很重要,我也不深入研究了……

接下来是在第三十九回,“林潇湘夺魁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大家吃饱了螃蟹喝足了酒做的十二首菊花诗。(可以引用的字数不太够了,所以我就挑几首排名靠前的写一下……)

先说被大家评为这十二首诗之首的林黛玉的一首《咏菊》:

“咏菊(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运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第一句指的就是黛玉自己对于作诗的热爱;而第五句指的则是林黛玉平时体弱多病和生来的多愁善感造成的她的多样丰富细腻忧伤的情感;第六句(又)是她对于自己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难以觅得知音的心情;最后两句将“独爱菊”的陶渊明搬出来,使诗歌的主题得到升华,也是自己的品格到了提升。

然后是排名第二的,也是黛玉的一首《问菊》:

“问菊(潇湘妃子)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这首诗是十二首诗当中排位第二的,但这却是最新颖,最能够代表黛玉的性格的一首诗。第一、二句表现的就是黛玉的所想所问,是没有一个人知道和理解的;第三局则就是黛玉的性格——清高孤傲,冰清玉洁;第五、第六句,则表现的是她对于自己至亲的亲人的思念,以及她在贾府无依无靠的孤独和寂寞;最后一联表现的则(又一次!)是她在世间难觅知音,孤独寂寥的感情,只好将她的心情寄托在菊的身上。

最后是排名第三的一首《菊梦》:

“菊梦(潇湘妃子)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这首诗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讲述的是菊的梦境,然而实际上讲的就是黛玉的梦。第二句以及第三句中的“和云伴月”和“登仙”都略带有一些死亡的意味,然而“登仙非慕庄生蝶”的意思则是,死亡其实并不是黛玉所希望的,这都是对黛玉最后结局“玉带林中挂”的暗示;第三联描写的似乎就是黛玉在疾病和梦魔折磨下的痛苦和挣扎;然而最后一联就是指她忧伤痛苦凄凉的感受,以及她这一株寒草对于宝玉不舍的“无限情”。

最后提一下,菊花的比较广泛认同的寓意是:孤傲、清高、坚强、高尚、纯洁,然而这些词,好像就是用来形容林黛玉的,所以黛玉夺魁菊花诗,似乎也是作者曹雪芹的一番别有用心。

读书有德读后感通用5篇相关文章:

读书的作文600字通用8篇

作文我读书的快乐作文通用8篇

名著的读书心得通用8篇

忆读书演讲稿通用6篇

读书有憾作文通用6篇

读书日工作计划通用6篇

读书的事作文通用6篇

读书心作文500字通用7篇

《读书》的演讲稿通用7篇

读书教育心得体会范文通用6篇

读书有德读后感通用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20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