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泉读后感8篇

时间:
Youaremine
分享
下载本文

一篇优秀的读后感是建立在认真读懂相关名著的基础之上的,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强化大家对名著知识的领会,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生命泉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生命泉读后感8篇

生命泉读后感篇1

我们的生命草图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我们在直线运行的时间之虚无中飞行。人类不是地球的拥有者而是管理者。人类真正的善心,只对那些不具备任何力量的人才能纯粹体现出来。人类真正的道德测试,是看他与受其支配的东西如动物之间的关系如何。

一个简单的比喻,便可以从中产生爱情。诗化记忆:它记录的,是令我们陶醉,令我们感动的,赋予我们的生活以美丽的一切。爱开始于一个女人以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

灵与肉:肉体是囚笼,是一个传达身体机能的仪表盘,身体脸部的线条,是自我灵魂的呈现。灵魂在看,在听,在害怕,在思索,在惊奇,灵魂在肉体消失以后还残存,寄宿或附依在身边的人旁边。在特蕾莎身上有摆脱不掉的的母亲灵魂,她可以很固执的调动自己的意志力,虚化母亲灵魂的影子,但不久反复而来。

“我”的独特性隐藏在人类无法想象的那一部分。我们可以想象,仅仅是众人身上一致,相同之处。个别的“我”是无法猜处,估不了。因此,需要通过他人身上去揭示它,发掘它,征服它。

男人在所有女人身上寻找他们自己的梦,他们对于女性有主观意念。他们在女人身上寻找的是他们自己,是他们的理想。但,总是不断失望,正如我们所知,理想从来都不可能找到。失望把他们从一个女人推向另一个女人,赋予他们善变的一种感伤借口。

另一类男人则被欲念所驱使,想占有无尽的多样性。因为“我”不是公开就能了解,而需要去征服。被征服的对象价值与征服他们的时间成正比。他们没有在女性身上寄托主观理想,对所有人感兴趣,从不失望,又很快厌倦约定成俗的美,因此,从不停止猎奇。

同一事物每次激发的含义都不同,每一次含义回响着之前曾有的所有含义。每一次新的经历都会与之应和得更为和谐,丰富。萨比娜和弗兰茨之前的狭径是各自生命的乐章。假若人还年轻,生命的乐章刚刚开始,他们可以一同创作旋律,交换动机。但当各自的生命乐章已经差不多完成,那么,在每个人的乐曲中,每个词,每件物所指的意思便各不同。

轻与重:忠诚是第一美德,它使得我们的生命完整统一。若没有忠诚,人生就会分散成千万个转瞬即逝的印记。背叛是摆脱原味,投向未知。当第一次背叛就已是不可挽回,它会引起更多的背叛,如同连锁反应,一次次地使我们离最初的背叛越来越远。曾经有人说过,如果你想从一个人身上听到真话,那么你先说真话。如此亦是。

萨比娜对背叛的激动不已,背叛铺开了她一条崭新的道路,一次叛逆的冒险。每一次她都满心欢喜,可一旦旅程结束,又会怎样?你可以背叛亲人,配偶,爱情和祖国,然而当亲人,丈夫,爱情和祖国一样也不剩,还有什么好被判的?一切虚空了,而虚空就是一切背叛的终极?压倒她的悲剧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他们希望他人也像自己一样懦弱,这样他们曾经有过的行为便再也普通不过,也借此挽回名誉,给软弱披了层媚俗的外衣。而反之的人,对懦弱者心存一份喜欢,要是没有这些懦弱者,他们的勇敢将会立即变成一种徒劳之举,谁也不欣赏。

生命泉读后感篇2

自高中开始,我便时常思索,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困于一方小小的天地,埋头苦读,然后收获一个满意的答复,进入另一个平台,继续两眼不闻窗外事,如此下去,终此一生吗?太消极了。也太片面了。所以这绝对不应该,也不会是生命的意义。有太多、太多的人为了那一纸的前途变得冷漠。因我也是如此:要清心寡欲,结果真的实现了。我曾是那么爱笑一个孩子啊。就算已经历时一年多,那一场的虐心虐肺却似乎仍然历历在目。多个月来的梦境仍是考不完的试,写不完的卷子。很多次我自以为已经走出那个困境,却惊恐地发现自己离噩梦不过是他人不经意的一句话的距离。所以,我是满怀着一种绝望的、无所谓的、甚至是嘲讽的心情捧起这本书的。

我没想到,这部书的作者,维克多?e?弗兰克尔竟然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不过,他很快解释,本书仅讨论的是小集中营内的人和事,并不涉及发生了大屠杀的那个世界着名的大集中营。不过它显然已经引起了我的阅读兴趣。我一边迫不及待地读下去,一边为集中营里所发生的感到不忍心。作者以一名受害人的视角,事无巨细地记录着他们所受到的迫害:“无用”的人将被送去煤气室烧死;上缴所有随身物品,留作纪念的奖牌、只完成了一半的科学手稿——甚至于毛发,也一寸不留;靠着一点点可怜的面包熬过一整天;冬日里脚水肿得穿不下鞋子,只得脱了鞋继续赶路,结果脚趾冻得失去知觉……他们每日里胆战心惊地过着没有希望的生活,不知亲人是否还幸存,不知自己的生命又能坚持到哪一刻。

最令我揪心的是,文章似乎并不总是记录酷刑。人们将希望寄托于宗教,在非人的折磨下渐渐学会苦中作乐。于是我便眼睁睁地看着人们在苦难之中挣扎。我想,是什么支持着这些人活下去呢?毕竟,除了身体上受到虐待,精神上的侮辱和心灵上的创伤更是难以言喻吧。那些纳粹党人不把受害者们看作人,只当是天地间的一个物件而已,手指随意一指便决定了这些“东西”的生死!作者将集中营中的俘虏的心路历程归纳为三个阶段。刚入营时,他们震惊不已:奥斯维辛!接着,由于没日没夜的精神剥削,他们由惊骇到视若无睹。最后,有幸存活下来的人,他们有一天终于重获自由,却未迎来预想之中的'狂喜。待他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却再也见不到那个应该给他开门的那个人了……

生命泉读后感篇3

最近,读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作者对人生命运与价值的思考,使我深受启发,像解开了一个困扰在心中多年的迷团,顿开茅塞。我长嘘了一口气,不由地感叹:人生原来如此美好又是如此无奈!

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把握。世界上许多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努力追求,而生命正是因为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无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都在无休止地重复着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如此。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丽莎,但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甘于平淡地生活,去爱。他用很不负责任的不得已的方式向情人表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_,迫使所爱的人不固守自己,能给自己自由。可是,当他感到了自由,感到了失去责任的“轻”的时候,很快变得空虚难忍,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责任的“重”对生活本身何等重要!

追求爱情如此,对物质对事业的追求也同样如此。萨宾娜是一位画师,她坚决反对“媚俗”,认为坚持人的个性是最主要的,反对用不择手段的方式去追求金钱和名誉。可是,当国家_,她被迫逃亡到异国他乡生活没有着落时,也只好接受他人的同情,用高价卖出她的那些画得并不出色的画,赚取较高的利润。她亲眼看到,人们聚会、_,反对战争,声援弱者,这是极端消除了个性的行为,这是“媚俗”,但这又是爱国、正义之举,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人要是天生就具备了“轻”的一切条件,又会怎样呢?弗兰茨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他出身良好,才华出众,有稳定的事业与家庭,颇有名望。该有的都有,而且来得很容易。但是,他觉得生活太“轻”,他同样不能忍受,他强烈地向往反抗,向往在苦难中挣扎奋斗呐喊的那份激情。于是,他糊里胡涂地参与_、_、呼喊,令人难堪的是,一切努力像堂吉阿德愚蠢地与风车搏斗一样,结局徒劳无益,令人啼笑皆非。

这几位年轻人“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透过种.种幻觉,米兰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我想起了《红楼梦》中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金银忘不了。终身只痕聚无多,待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首《好了歌》,寓意是“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它暗含了西方悲观哲学家们持久的坚持:存在即痛苦,若要不痛苦,须是不存在。

而世界上有那么多“忘不了”的人们,意识不不到生活的荒谬性,“反认他乡是故乡”,

没有悟透“好”和“了”之间的真谛,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我们身边的人生,那些为着庸俗的目的而挣扎的平庸的生命,为了“功名”,为了“金钱”,为了“娇妻”,为了“儿孙”,终生忙碌,义无返顾,到头来,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是空幻,一切是一场“空”!

恰如《圣经》中所描述的:“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中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

这种被动的“了”,不是好,是叹息,也是讽刺,是对那么多“忘不了”的人们的致命讽刺。人在欲望中挣扎,永远不得解脱,差不多是“把石磨套在脖子上,丢到海里”,在欲海中持一块磨盘而活,可悲,可叹的人生啊!

可是,我们仍然在忙碌,仍然在追求,永不停止奋斗的脚步。正如明朝诗人杨慎在《三岔驿》中写的:

三岔驿,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暮。

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

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

大街小巷,长亭短亭,碌碌红尘,人来人往。得意之徒,失意之人羁绊于名缰利锁,永远在奔波劳碌,没有谁能真正停下来。

也许,这正是人生的悲剧所在。我们的“向上精神”本源于愚昧,我们的“进取心”来自无知,而盲目的进取心又至少给了人生一个“重量”的感觉,使人生似乎有了“意义”和“满足”,正如在“三岔驿,十字路”上“扬扬拥盖来”的得意之人。但实际上,盲目的动力最终只能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盲目的自我,看起来似乎幸福,却是本质上的空洞。特别是,当“追求”本身都值得怀疑时,人生便会陷入彻底的空虚中,失去任何“重”压的人生之“轻”,使一切的满足感荡然无存,自我便无法再支撑了。人生的命运都是如此无奈,如此令人愤怒。

人生是如此无奈,一心想羡慕神仙,想摆脱功名、金钱、娇妻、儿孙之“重”的困扰,但生命又不能承受摆脱困扰后的失重之“轻”,生生世世在这个永恒的悲剧中重复,再重复。

既然如此,人到底应该怎么面对这似乎无法摆脱也似乎无法选择的生存处境呢?

中国作家林语堂在《中国人》中认为:既然人的“追求”和追求后的“满足”都是一种空虚,那么,“回归自然”是一切美和幸福的永远源泉。人的一辈子应该考虑如何怎样真正的活着,而不是谋划如何发展;应该珍惜现在的时光尽情享受,而不是去奋发劳动;应养精蓄锐以备他日之不测,而不是发挥自己的精力。

同样的困惑在法国散文家蒙田心中也同样存在,但他反对虚无主义,提倡人总是应该有点精神的。他在《蒙田笔记》中认为:“糊涂的人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本身违背了生存的意义。生活乐趣的大小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不是任何外物的影响。只有自己才是生命的主宰。我们的生命是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人如果没有一定的目标和追求占据、约束心灵,心灵就会到处漂流,入于幻想的空泛境域里。灵魂没有目标,就会丧失自己。即使在闲逸时,也不能让灵魂丧失目标,要不然,最终会导致无数妖魔、怪物,无次序、无目的,一个个接踵而来。”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有了幸福感和满足感,也许,这已经足够了,何必在乎其终极意义上的得与失呢?

看来,还是要勇敢面对生命之“重”,而不是避“重”就“轻”。

生命泉读后感篇4

读完海伦的《再塑生命》让我原本平静的心为之震撼,我相信只要读过它的人都会与我有相同的感受。

人们常说生命是脆弱的我以前也很赞同.但今天我从海伦身上看到的不是脆弱而是坚持是持之以恒的坚持.不仅如此还有对生命的热爱对身边每一件事物的热爱.在她看来触摸到清凉的水是幸福的闻到花儿的芳香是幸福的品尝美味是幸福的能用自己的手去触摸自然也是幸福的.这让我联想到自己.也是我是一个正常人的关系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往往不懂得珍惜而一旦失去就成为永久的遗憾而不巧的是世间又没有后悔药卖所以从现在起我珍惜我所拥有的我要重新认识我周围的一切做一个有心人.

生命是一颗小小的种子从破土而出长成一棵苍天大树这就是我们的人生.幼小的海伦.凯勒失去了光明消失了听觉她在一个无声黑暗的世界中摸索着用惊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走完了她光辉的一生默默无闻帮助她的是一个老师她给了海伦精神上的重要帮助.生命里出现了这样一位引着她走向光明的人是令人羡慕的但更多还是自己的努力才能使自己长大拥有坚强意志的人生命是坚强的而软弱的人生命会随之软弱那你将失去理想失去希望拥有一个健康生命的我是不是应该对得起自己的生命.拥有一颗生命的小种子就一定要让它生根发芽长成一颗大树.

生命泉读后感篇5

前段时间我读了中心校所发的教师读书中的蒙田试笔《热爱生命》,我感觉大师在怎样对待生命上和怎样去度过组成生命中每一天上给我们这些凡夫庶子上了很好的一课。他说: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对于生命,我是大多数人的想法,生命的时间过一天少一天,根本没想过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更别说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所以,我感觉我倒像个自己生命的刽子手,一天一天的在扼杀自己生命的激情,灵感,和活力。生命,原本是简单的,可是一直以来在,人们的心中生命又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原因是上天赐于人类的生命实在太短暂,正是其短暂所以生命变得可贵。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走过了,就没有在重来的机会。生命如此宝贵,我们该怎样去对待属于自己的人生?走进蒙田,品读他的《热爱生命》我们就会懂得如何去热爱属于我们自己的生命。

生命如舟,生命之舟载不了太多的物欲和虚荣,热爱生命要着眼于现实,热爱每一个眼前的现实生命;

生命不同于舞台采排,走的不好还可以重新再来。可上苍绝不会给我们第二次生命。走过了就无法回头,只留下遗憾,所以我们要学会享受生活,珍惜生命,做到心中有爱,爱自己,爱别人,学会发觉他人的闪光点。更重要的是关注生活,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一个人关注自己的生活程度越深,他的生活就乐趣就越大,这是蒙田大师给我们的启迪。

生命泉读后感篇6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仅有一次,因此,我们要善待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人拥有的一项最宝贵的财富。人生拥有它却未必都能善待生命,看看生活中轻生自杀的事,时有听闻,说到底都是一些自我否定的事,难道有比失去生命更让人痛苦色事吗?而不珍惜生命的人,也是随处可见,庸庸碌碌却不知自己到底做了什么事的也不是没有。生命也在漫漫消耗。

听老师说:前几天有一所小学一名四年级的学生,因为考试没考好,被妈妈一骂,那名学生跳楼自杀了。他就轻轻一跃,别离人世,多么轻率的行为,给家人带来无尽的悲伤。那样的学生是不值得我们学习的。人!一辈子不知要遇到多少的挫折,如果每一个人只要遇到一点挫折就寻死的话那一天可能要死数以万计的人。孙老师给我们上课时,说过:“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他哭,他对你哭;你对他笑,他对你笑。”作为一名学生要勇敢的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用笑容来对待生活中的挫折。

生命是宝贵的,也是美好的。砖缝里顽强生长的小苗,绝境中奋力求生的飞蛾,花丛中感受春光的盲姑娘……这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无不展示着他们对生命的热爱。

著名科学家富兰可林说过“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不是这样吗?每个人的生命从开吃到尽头就是一天一天地消耗时间,一年一年地长大衰老,直到死亡。生命的宽度。

珍惜时间,善待生命。让过去变得充实,让时间变得饱满。哪怕没有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也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生命。

生命泉读后感篇7

这个学期,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生命 生命》。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作者从飞蛾求生命、瓜苗生长、心跳震撼,明白了:珍惜生命,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表达了作者下定决心,让自己活得更加有意义,从珍惜生命开始。我记得鲁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浪费时间等于慢性自杀。”时间就是生命,时间是不等人的,过去了就过去了,我们不论怎么样都不能让时光倒流,就像:“寸金难买寸光阴”。一个人从生出来起,就开始奔向死亡,我们的人生像一场长跑比赛,不管你是跑得快慢,最终都要倒终点,重要的是你在中间要过得有意义,这就是生命的概念。

我也发现了一些热爱生命的小生物们,比如说,一天上午,我在梦幻百花洲网鱼,无意间发现了一条断了尾巴的鱼,它看见我来了,就跟着其它鱼想要游走,可它游得明显比其它鱼慢多了,我可以不用吹灰之力网住它,但是我没有网它,因为我可怜它,就放它走了。一种热爱生命的精神打动了我。

还有一次,妈妈准备煮绿豆汤,将绿豆倒在了放有水的盆子里,再在上面盖了一块毛巾。妈妈因为有太多事,就把这事给忘记了,第二天早上,妈妈拿开了毛巾,发现这些绿豆已经生根发芽,长了好几厘米高了,有的还冒出了嫩嫩的小牛角——叶子。我看见了大吃一惊,情不自禁地想他们怎么长这么快呢?比在土里种的还要快几天呢。

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珍惜生命,让生活更加美好吧!

生命泉读后感篇8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没有一本书,让你爱不释手?有没有一篇文章,令你再三品味?于我,就是这本林清玄先生的《愿你,归来仍是少年》;而其中的《生命的化妆》,最让我心动。

?生命的化妆》主要讲述了作者与一位富有智慧的女化妆师的谈话以及作者自己的思考。起初,作者跟许多人的观点一样,认为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女化妆师告诉他: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这让作者刮目相看。接着,化妆师做出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不禁让作者陷入沉思。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到:改变表相要从内在里改革,而不是表相上下功夫;真正的美是内在的美,外貌上的美并不能证明心灵也是美丽的。在大街上走一走,我们总会发现化了好看妆容的人,身穿漂亮的衣裳。这就能说她是个美丽的人吗?未必。如果这时她又正好做出了不文明的举动,或者言语粗鲁,那就更无美丽可言了。

那位女化妆师还提到了写文章。是呀,写文章就像是在给人化妆,劣质的文章是词句的堆砌,并不能体现这个作者的个性,反而还扭曲了作者的品性。要谈真的好文章,那就是自然,字里行间充满了真实的情感,让人觉得正在读一个人的生命,一个美丽的生命。

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学习化妆,但又有多少掌握了其中的秘诀?世界上有那么多想变美的人,但又有多少知道了真正的方法?我们要想变得更加美丽,就要先从心里改变。把心灵变得美丽了,外貌自然也就随着一起美了。毫无疑问,那些在皮相上用功的人,最难知道其中的秘诀和真正的方法。

生命泉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生命读后感600字参考8篇

《生命的价值》会读后感8篇

我生命里的光读后感8篇

我生命里的光读后感通用8篇

石缝间的生命之读后感8篇

我生命里的光读后感参考8篇

珍爱生命防溺水观后感8篇

杏林子的生命生命读后感7篇

珍爱生命呵护生命观后感6篇

生命题材作文8篇

生命泉读后感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23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