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书我们可以及时写下心里的读后感,读后感是丰富个人阅历的重要途径之一,以下是写文书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东坡与茶读后感参考7篇,供大家参考。
东坡与茶读后感篇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一首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让我认识了苏东坡,但确切的说,是在看完林语堂老师的《苏东坡传》之后,才对这位不朽的传奇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但连作者林语堂都说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用详尽的语言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说他是自己“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他忧天下之忧,尝黎民百姓之苦,在艰苦的环境依然生活惬意;他在官场沉浮,受尽小人排诽,依然洁漱一生。
苏东坡这样一个不出世的天才一生沉浮坎坷,王安石为首的革新派当权时,他因不满新政的弊端直言进谏而横遭排挤不得重用;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政时,他为新法合理的一面进行辩护却不见谅于旧党同样屡遭贬谪。终其一生,除了太后执政期间他真正握有短暂的实权外,他基本辗转于杭州、密州、徐州太守、黄州、登州、颍州太守、扬州等任地方官吏。晚年他还被远贬惠州乃至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
苏东破的一生饱经忧患,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有变得尖酸刻薄。他的诗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有“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达观,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痛楚,还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还有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绝唱。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还有他的书法,他的画作,在当时也是无人能比。就这么一个天才级的人物却是一生仕途坎坷,穷困潦倒,但依然自得其乐。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生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句话就是"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东坡与茶读后感篇2
苏东坡,他,是谁?又该用怎样一个词去概括?或许一瞬间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无数个词可以形容,但转念间又觉得不准。
的确,就像林语堂老先生最直观的评价那样:“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伽修炼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个在政治上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的徘徊者,一个诗人,亦是一个小丑。”他本就难以以一个词括之,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包容者,就像林间的风,飞过花丛携上花的馥郁芬芳,又绕过竹林带上竹的清新淡雅;就像那清流,容得下生命之重,容得下尘埃之轻,禁得起山势波折,高歌着向远方前行。包容的性格塑造了多面的他,若硬要用一个词形容,或许只有无敌可匹之,有容者,无敌。
一生因政敌使绊而漂泊的他,怎能说是无敌呢?的确,在我们这些后人看来,他也有敌,而且他还对付不了,有人在他背后说他品行不端,说他写反诗,肆意的诋毁他,让才华横溢的他漂泊一生,壮志难酬,甚至于客死他乡,可在当时东坡先生的眼中呢,我想是没有敌人的。品行不端的奸佞之人,他从来都不放在眼里,就算皇帝已受谗言失信于自己,仍为民直谏,彰人臣忠义。而小人所造的磨难,在他那儒释道为核心的精神世界里不过是小问题,他以儒明心坚大志,以佛静心释不公,以道修心顺自然,将仇恨的风尘轻扫而且。包容的精神境界让他身于世俗,又超脱于世俗的尔虞我诈,举杯对月,畅抒与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共适的快意。而那些与他政见不合的人,他从未以敌待之,在他眼中那是对手,若未棋逢敌手,哪有尽情博弈之乐,人生应有对手。只有不知宽容的人才会将对手等同于敌人,争个你死我活。而在东坡眼中,那只是特殊的朋友,包容使他的性格中继承着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特点,以至于他能与政见对立的王安石在平日互相调侃,在落难时获其援助,晚年相逢若遇知己。包容使他处处皆友,自己失去了敌人的概念岂不是无敌?
其实包容不止是人际关系的调和剂,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对自我的.升华。包容的态度让苏东坡容许自己出入风月场,又可进大佛堂;允许自己做酒中仙美食家,而不失为官的庄重,允许自己泛舟吟诗登楼作画,又允许自己兢兢业业勤政为民;让他是那无可救药乐天派,品味百态人生,享受生命之风采。而往更深层次去看,包容这更是对人生道路的抉择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包容的态度隔了苏东坡一条不同的立世之路,不像屈原辛弃疾之类苦求大志,活于壮志难酬的悲痛之中,不像陶公一样看见黑暗而选择避世,也不像大儒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只要没有“穷”到一无所有,不管生活困窘,便要亲自下手济天下,被贬杭州,他便修苏堤,将一个烂水塘改成了有人间仙境美誉的西湖。而最后那怕是穷途到了海南岛,也不坠济天下之志,兴办教育,开化当地民众。包容使他不受梦想和现实所捆绑,而是将梦想和现实完美结合,将志行于生活,一生践行。
有容者无敌,所谓的无敌不过是不与人为敌,不与己为敌,容得下别人,也宽容对待自己,意简却难为,愿意林语堂笔下苏子为范,做有容之人。
东坡与茶读后感篇3
?苏东坡传》这本书我才只读了一半,便对苏东坡这位大文豪有了足够的认识。书中提到过许多地名,多得数不清,这也正提示了我们苏东坡一生漂泊。
在书中,我最喜爱的是苏东坡爽朗的笑声——他的笑声告诉了我许多道理。
他的笑是一种自得其乐的笑,他被贬之后赏景便成了他最大的乐趣。苏东坡常对着风景写诗,写完之后总会为自己又完成一篇文章而高兴地笑;苏东坡的笑,还包含着一种不与人斤斤计较的笑,朝廷的官员为了针对他,因挑不出苏东坡平时表现完美,就拿他的文章骨头里挑刺;苏轼显然没与他们计较,反而还写出“何日遣冯唐”这句话,话中毫无归罪之意;苏东坡的笑,更多的是苦中作乐。谁被贬之后不低落?就像你突然由组长被降到普通成员一样,不再被人肯定你的能力。
时势造英雄,苏东坡之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谈论上经久不衰,多半是因当时所处的环境,造就他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正因为苏轼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我喜欢他毫不恭维、仗义执言的性格。虽然他比较冲动、做事不经过“大脑”思考,但正因为这一点,才使他更富有魅力。《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里面说过:“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个大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苏轼这种激烈的性格,对当时、和我们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他告诉我们:不能让那些不好的东西继续下去,要阻止他们,阻止他们必须要有带头人。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谁也不想当那第一个人,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那样去做,苏东坡正因为“没头没脑”,就毅然去当带头人。
尽管在仕途路上坎坎坷坷、得罪过许多人、多次被贬,但苏东坡依然不乏幸福笼罩。他有非常爱他的妻子、生死相依的弟弟、陪伴他的朋友、非敌即友的王安石、以及朝廷上的众多好官。这里面最让人感动得便是皇上和皇后,皇后非常重视苏东坡的文采,苏东坡每次犯错之后皇后总会为他求情;皇上对苏东坡极其严厉,他重视苏东坡的文采,但因苏东坡做事欠思考、直言不讳,皇上怕他终有一天得罪大官,就把苏东坡贬谪。
我对苏东坡永远怀有一颗仰慕之心,我喜欢他的真诚待人、真心交友以及直言不讳,如果我身边有这样的以为亲人、朋友或者是同学,我会非常珍惜!
东坡与茶读后感篇4
读完《苏东坡传》,在看到结尾处的“万古不朽”时,心中觉得怅然若失,竟真的有些舍不得,明明知道他早已作古,奇怪的是我到现在才真正认识他,并努力透过书去解他,但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
每个人的年少都怀着雄心壮志,可世事无情,梦想总被“雨打风吹去”。苏轼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但“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不如“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宦海沉浮,几近颠沛流离,最让我为之钦佩的是苏轼他的恬淡自足,似乎到哪儿都是家乡,一副乡土派头,融于山水之间。
一杯茶,一幅远山的画,一个美好的梦想,就不难感受到苏轼为之推崇,并躬行实践的清欢。
一本书讲述一个生命,这个生命其实又活,并随着每一个读者的阅读一次一次上演他的人生舞台剧,我们也随着他的心情跌宕起伏,感受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当豪情经过磨练,渐渐转为平实,一颗心安静下来,开始着细小处为民造福,苏轼处处为民请命,囤积粮食,以抵灾荒。久旱降雨,他比谁都高兴,一州一民是他不可割舍的责任。
我想,如今的社会有多少人抱怨这抱怨那,不如抬起头多看看身边的美好事物。人总要经过许许多多的磨练,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态度。
东坡与茶读后感篇5
我读了《苏东坡传》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苏东坡的童年到流放岁月的事。我给你们说说我最喜欢的一章吧!我最喜欢《苏东坡传》第一卷第三章《童年与青年》。
?童年与青年》大体内容是以前的学生要把整本书背下来,背书时不仅要背书的内容、知识,连措辞也不可忽略。读书刻苦的苏东坡把整本书都抄了一遍,而且书没加标点符号,要学生自己根据课文的意思加标点。我觉的如果想学的知识有用,把它学透就可以了,没必要把整本书背下来,那个时代的教育方法有点不对,不过接下来几条我很赞同,学东西就要学透,不能半懂不懂,糊里糊涂的学过去。而且最后一条我非常赞同:让学生自己加标点,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读懂书,读透书,更好的学以致用。
我还喜欢《王安石变法》这一章,这一章讲到王安石定了一条“青苗法”,对穷人不利,而对朝廷很有利。苏东坡为了不让老百姓受苦受难,他和司马光等人一起阻止王安石变法,更让皇帝禁用了这一法,苏东坡让老百姓受了益。我觉得苏东坡很顾全大局,不仅顾着自己,还关照着老百姓,我很支持苏东坡这种顾全大局的品质。同时我对王安石新定的法律很不赞同,为了让朝廷受益而不顾老百姓的安危。
苏东坡这个大江东去,浪涛不尽的千古风流人物会永远流传在人们中间。
东坡与茶读后感篇6
很高兴能够读完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按照时间顺序,苏轼的一生在政治斗争与黜陟迁徙的大背景下展开。其实看完以后对他的人生有一种印象就是疲于奔命。古代的交通本就不便,而他一生在数个州县辗转,路途遥远跋涉之苦可想而知。但是仔细一想,奔命或许不假,他也确实接受过很多始料不及的搬家命令,但是还不至于用“疲”来形容他。真正的天才,总是不知疲倦的。而苏东坡的天才,体现在他“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上。
一开始对原著的书名感到奇怪,gay指的不是一种性取向吗?查了资料才知道成书时间其实是早于gay这个词的“同志”义广泛使用的,也就是说,“thegaygenius”指的是“快乐的天才”。标题如此,不难看出林语堂对苏轼最概括的一个评价了,而且他也喜欢用gay这个词,不光形容苏轼,还描绘了京城富丽堂皇的街道、坐拥西湖的杭州、有伎女请他题词的聚会宴饮,也描写了侍妾朝云的形象,而且紧接着就是“在苏东坡的一生中,似乎王朝云是最懂他的女人”,这也才配得上苏东坡的“gay”。
“苏东坡一生的经历,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才华与慈悲让他步入仕途、名满天下,受各方百姓爱戴,也让他受朝中小人嫉妒;刚正与狷介让他惨遭构陷,又或是扶摇直上,然而政局更替,无人知晓明天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更甚者身陷囹圄性命攸关;唯有他的乐观旷达,无时无刻不在支持着他,让他有愿望也有能力支持他人,让他如清风一般活着,带给人美感与希望。黄州突围之后,这个才华横溢的中年人才开始了然自己的内心,他可以更好地把握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这是他认识到自己也不过是大千世界中平凡的一粒尘埃,真正的天才,从不以天才自居;“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谓世界,皆在自己心中,内心澄澈,世界自然宛如明镜。
更为触动我的,是他在去世前的最后一句话。维琳方丈对他耳语:“现在,要想来生!”苏东坡轻声说:西天或许有;空想前往,又有何用?勉强想就错了。”这是他的道教道理。解脱之道在于自然。他的一生无不在践行这个道理,他遵从着自己的本心,不计后果,因为无论结果如何,至少问心无愧。我生病三年,也是从抗拒慢慢向顺应转变,若是无比困难,勉强或许适得其反,但既然本心想要走向更远的未来,脚步蹒跚也不应停歇,若是有荆棘拦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成与败很快就被时间抹去,而留下的是我的那一份“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虽不至于像苏轼一样万古不朽,但至少可以使君微展笑颜。
东坡与茶读后感篇7
这本书时一个朋友推荐我看的,我是很少看传纪的,刚开始我真的是看不下去,两次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慢慢的看,直到看到王安石那里,我才慢慢走近了这本书。
这本书从多个角度描写了东坡先生的一生,有家庭,朋友,政治甚至人民。林语堂先生用苏东坡的诙谐乐观的心态来描写苏东坡的一生,但东坡的一生的确坎坷曲折,我羡慕他的这种面对世界的心态,他直言不讳,他无论身处何地都结交很多朋友。他活的很快乐。其实在这之前我对宋朝是没多大感想的,现在我虽然觉得党派之争依然很可恶,他们的官员并没有明朝的那样可爱,可是那几个皇太后,和那些坚持己见,为国效力的官员真的很让我感动。看了这么久,从刚开始对王安石的痛恨,到最后也觉得他也是在为国服务,只是他太刚愎自用了。
苏东坡的豪迈,苏东坡的乐观诙谐,苏东坡的嘲讽,苏东坡的坚持,苏东坡的真挚,都在林语堂先生下还原了。我看到了一个诗人的苏东坡,一个画家,书法家的苏东坡,一个体贴民情的苏东坡,一个脾气暴躁,而又逻辑清晰,才思敏捷的苏东坡。他是古今难见的奇才,也是个有喜怒哀乐的凡人。感谢林语堂先生,让我看见了一个真实的苏东坡。
东坡与茶读后感参考7篇相关文章:
★ 东坡肉作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