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读完一本书后是不是都有认真写好读后感呢,想要写好读后感一定要认真读懂名著,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散文《渐》读后感精选5篇,感谢您的参阅。
散文《渐》读后感篇1
汪曾祺是一位来自高邮的作家,他笔下的美食被描写的十分生动,富有特色。每次读他的文章,我都被深深吸引,仿佛这些美食就在我眼前。文字与美食相结合,令人欲罢不能,爱不释手。
品尝这些美食时,应该是汪先生最幸福的时光。无论是家乡的鸭蛋,还是每年必做的炒米;无论是充满了感情的慈姑,还是鲜嫩爽口的咸菜,都使汪先生回味无穷。读着这些质朴的文字,我却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人世间和汪先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幸福时光。比如每次年夜饭奶奶都要做的馒头丸子。过去的生活条件不好,做丸子总要掺上许多手工的细碎馒头。所以说是丸子,其实肉少馒头多,吃起来像是肉丸子。即使是这样,这也是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到的好菜。随着现在生活越来越好,馒头丸子里肉占了大部分,有时家里的长辈还会调侃说肉太多,不是当年的味儿,与记忆中的那个美味总是差了一丝。
这道菜比不上山珍海味,却在家里人心中是再好不过的。原因很简单——传承与回忆。这是太奶奶曾经的拿手菜,教给了奶奶把美味传递下去,这就是传承。如今,太奶奶已经过世,吃到这个菜也会让全家人想起曾经那些美好和值得纪念的回忆。
汪先生文章里的每一道美食都不仅是简单的食物,背后更有一个个故事。这一道馒头丸子更是这样,承载了我家几代人的'回忆,以及对先人的思念。
散文《渐》读后感篇2
既然是漂泊旅程,那么,每一次留驻都不会否定新的出发。基于此。我的笔下也出现了一些有关文化走向的评述。
—泰戈尔
我不知道,到底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余秋雨踏上了这趟文化之旅。而又时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路洋洋洒洒,在纸上铭刻下了一路的历程。
他曾经说过那是一种很和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提笔就感到年岁的陡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情,最后总要闭一闭眼,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但即使是这样一桩劳其筋骨的苦差事,但却仍做的乐此不疲。是什么使他无法抗拒。那是一种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那是一种虔诚的信仰,是一个信徒对文化的顶礼膜拜。
苦,苦,苦。这趟文化之旅的确是苦。
是谁,时常徘徊在河畔,痛心那些被别人亵渎和遗忘的文化。那个老人脸上,是化不开的固执。
路径莫高窟,却苦于不懂得珍惜文化。多无奈,那么辉煌的莫高窟,却只由一个道士来掌管,他是如此渺小,如此卑微,如此无知,让人竟无处倾泻满腔的愤慨。只得是一脸的苦笑,这是一个巨大的悲剧,而他只是戏前的小丑罢了。只可惜了那满箱沉重的经文,飞天华丽的转身,那些夜夜细细织起的丝绢,仅只是换来一沓肮脏的钱财。
路经庐山,他苦于对文化的破坏。庐山竟成了诸多政治活动的寄居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如此清秀,纯净的庐山,尽蒙上了金钱,政治的色彩,多么悲凉。那密密层层的云雾,都藏进了功利的经纬网中。余秋雨不禁感慨:难道庐山和文人从此失去了缘分?少了文人的庐山,免不了少了份韵味。正如他所说“没有诗人的庐山,就像一个庙宇没有晨钟暮鼓,就像一位少女没有流盼的眼神。”
路经山海关,他苦于文化的被遗忘。余秋雨一直坚信:语言便是一种音符,轻轻吐出,就能托起一个湮没的天地,开起一道生命的阀门。如此神圣的语言却被有些华侨轻易地抛弃。换了一住地,就换了一种口音,换了一身的文化。彻头彻尾、心安理得地隶属另一个民族,另一种文化。那些根深蒂固于土地的根系,那些触及先人坟墓的枝条,硬是被深深地拔起,修修剪剪,俨然有了外国的样子。
一路的游,一路的苦涩。然而,最让人难以忘怀的,便是莫高窟。
一路走来,敦煌的壁画,尽是历史的写照,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北魏的色彩浓郁,沉着的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的如同剑戟。那是一股力,将北魏整个凝聚于此。隋唐时的画有了香气、笑声和脉搏,有了呼吸和牵挂,有了圆润的线条和硬朗的轮廓。到了元朝,已颇觉劳累,像是成了一个长途的旅人。它以最圣洁的姿态,引领人们走向寓言和神话。于是周围都变得安静,呼吸变得匀稳,只是轻轻弯下腰,询问起每一笔线描的故事。当走完一整片画,伴随着飞天,像是经历了五千年的历史,厚重沉淀,像是进行了一场庄重的弥撒。
苦,苦,苦,脚印是一串历史的见证,是苦是忧,都凝结于此……“多少情笑和呐喊,多少脂粉和鲜血,终于都喑哑了,凝结了,凝结成一个角落,凝结成一种躲避。躲避着人群,躲避着历史,只怀抱着茂草和鸟鸣,怀抱着羞愧与罪名,不声不响,也不愿让人接近。”
玉门关的雪永远也愈合不了这文化的伤口。一切是空壳,种种的一切都在那些随手可拾的细节里还魂,在洞庭湖的一角具象出血液,在贵池滩拔节出骨骼,在柳具祠里点睛,在白莲洞里生出翅膀。种种的一切拆分后的偏旁和部首,还原至当初的位置,谁都可以看得出那个大大的“苦”字。
这场文化之旅实在是苦!但又何止一个“苦”字了得。
散文《渐》读后感篇3
也许很多人不知汪曾祺,也许侑很多人认为中国现代难见散文大家。這是一种误读,更是一种谬论。
?汪曾祺散文》是我01年时偶在市集中买的,记得还是盗版书。当时对汪先生所知甚少(应式教育的后果),只知汪先生就应算得尙是一茖著名作家。
闲暇之余,开始是以一种慵懒的情绪看《汪曾祺散文》的。哪知,一读之下竟不能放下。关于诚信的名??
读《汪曾祺散文》,如同是听一位经历抗战、解放战争的历史老人在向我们娓娓动听地述说生活小事,而在倾听之中,這种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种无形中的人文和历史教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们看了以前的西南联大教授们的风采,我们读了当时人们对于政治、文化的评判,我们如同读一位历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们读了中国文人不屈的傲骨,看了中国学者在艰苦的环境中对思想与学术的孜孜追求。
汪老以一种充满人文色彩的笔调,向我们讲述着以前的往事,向我们传來种种可供学习的精神与思想。下雨天的心情说说
读《汪曾祺散文》,如同在读历史,更如同在向众多先贤和在世的思想老人学习为人处世!
读了汪老的书,坚信大家都能明白,其实中国不缺乏文化大家和散文大家,我们只是缺乏学习和认知的机会。读了此书再说中国无散文大家,也许会是一种笑话!
汪曾祺之书,不读后悔,读了不遗憾!
散文《渐》读后感篇4
说实话,刚开始看《迟子建散文》时,我读得并不仔细,只是随便挑了几篇文章快速浏览。可是在浏览的过程中,除了感觉她的文章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之外,更多的是有种莫名的悲伤与孤独萦绕在心头。我有点诧异,便沉下心认真阅读起来,终于明白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悲伤与孤独,坚韧与平静,是我们人生各种际遇中会面临的生存状态与选择。
首先是悲伤。人在悲伤的时候,往往会情绪低落,行为失控,严重的还会丧失生存的意念。可是,这是弱者的选择,所以,当灾难发生,悲伤来临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明白自身的责任,明白自己该何所为,何所不为。当我看《龙眼与伞》时,我的情感起伏跌宕,一会责怪作者的自私与不快,一会又为作者的羞愧与道歉而欣慰,但是刘老师儿子的离去让我更心痛。作者的字字句句,让我明白,珍惜眼前的亲人与亲情,是我们一辈子都不能舍弃的责任与义务。
其次,是孤独。孤独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事实存在,只不过我们每天都被喧嚣与忙碌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而困扰,只有当夜深人静或是身心疲惫之时,才会发现自己是如此的孤独。而人是不怕个体孤独的,最怕的是精神与心灵的孤独。所以,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精神与心灵的追求者,才是人的生存意义所在。《两个人的电影》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无论现实中的掌声有多热烈,演员的出镜率有多高,但没看头的东西永远只是耍热闹而已,只有能丰富精神、净化心灵的东西才会被永远传承,永不孤独。
迟子建,用她朴实无华的文字,向我们讲述着她所经历的悲伤与孤独,以此告诫人们:不要在悲伤与孤独中迷失自己,要承受悲伤,直视孤独——这需要坚韧不拨的毅力,更需要一个平静的心态。因为,现实的生存环境与竞争,就如《红绿灯下》,即便是绿灯亮起,人才起步,就会遭逢侧向驶来的一串汽车,它们占据了半边路,阻断你。让人有种被汽车、机器所夹击的感觉。这时,如果没有平静的心态,人会愤怒,甚至奔命抢过马路,结果却是让一切归结于沉寂,损人害己。因此无论在红绿灯前,抑或是人生的岔路口,我们只有脚踏实地地慢行,才会安然无恙。
所以我们要珍视亲人、要爱惜生命,要勇于追求,还要有一颗淡然平静的心。这样在人生的漂泊沉浮当中,我们才能在心中,找到真正的宁静港湾。
散文《渐》读后感篇5
林先生的散文,最适合在平静的夜晚,冲上一杯淡淡的香茗,独坐在发出温和的光的台灯下,静静地欣赏,享受散文带给人的平和与智慧.曾经多少次,在自己心情烦乱的时候,《林清玄散文集》陪在我身边,安抚我的心灵,让我一次次平静下来.这些文章,犹如一道道山泉,带着它的淙淙流水声缓缓地走到我们心中,让我们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林清玄的散文总有一种哲学的意味和一点“禅”的味道.读他的散文犹如一次心灵的洗礼,总能给人深深的启迪.
林先生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让生活在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来,慢慢地述说,绝少雕饰,犹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他写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这些是文章,初读自是清新异常,再品更是心开意解.他的文字每每读后都会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文如其人,没有高雅的品味和水晶般纯净的心,怎能写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
散文《渐》读后感精选5篇相关文章:
★ 好散文读后感7篇
★ 春散文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