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写作类似于议论文,而且阅读也是一种精神的按摩,读后感是锻炼我们写作方式的最简单的方法,认真读一本书的理由要么是故事情节的丰富,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读后感510作文通用7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后感510作文篇1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里有200多个人物,个个都有血有肉,个性鲜明,其中性格比较鲜明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互相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前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先帝刘禅,气量狭窄的周瑜,忠厚老实的鲁肃,勇猛的张飞,讲义气的关羽,求贤若渴的刘备等。这些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我最喜欢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把曹操放了。《三国演义》对人物的表现方法也很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郾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治病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天下无敌。
曹操给我留下的印象也很深刻。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作奸雄。他和刘备是并世英雄,虽然刘备是他的瓮中之鳖,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这让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所比不上的。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各有长短。读完这本书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个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值得我学习。
读后感510作文篇2
小学生论语读后感一: 《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读后感510作文篇3
这几天看完红楼梦,悲悲戚戚,好不伤感。感叹啊!奈何人世间冷暖无常,情切切,意绵绵能有几时欢娱...宁荣二府从“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屋”的惊天巨变使我不禁深感家道颓败的凄苦苍凉。四大家族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究竟是源于人无止尽的贪婪和欲望,一切的旧时顽疾腐蚀着红楼这一蚁穴,使其最后在极度奢靡中轰然倾覆。
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大观园中的男男女女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虽然林黛玉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可到头来,年纪轻轻就郁郁而死;宝钗稳重,识大体,同样擅长诗词赋会,原是金玉良缘,可偏只念木石前盟,可叹端娴处子,到底误终生;迎春才貌双全,却遇中山狼,一味骄奢,叹芳魂艳质,一载去悠悠……才情万种的红楼儿女们散的散,去的去,曾经的繁华人生如一场梦!
其实红楼中我最爱袭人,她是宝玉的侍妾,对宝玉百般体贴、爱护...一个丫鬟心地纯良,沉稳内敛,在大观园众多姐妹中,似一枝桃花,也不枉她“花气袭人知昼暖,鹊声穿树喜阴晴”的名签了。可袭人之苦,令我不得不心酸,她一心爱着宝玉,不求大富大贵,只求侍侯宝玉一生,曾发誓:“便拿八人轿也抬不出我去”。但造物弄人,宝玉出家,最终落得“公子无缘,优伶有福”的可悲境地。
一个月的红楼,不知默默心酸了几次,红楼终结,却余情犹在。压抑之下,只得略施笔墨,写下良多感触。
泪雨风吟花不语,昏灯更残乐已停。
似觉书尽情犹在,缘是冷夜葬清魂。
读后感510作文篇4
我在暑假里读了《长袜子皮皮》这本书,这本书让我受益无穷。
文章中的主人公皮皮是个无忧无虑的小姑娘,她的生活跟我们完全不同,她的爸爸妈妈不在她身边陪伴她、照顾她。她有一个奇怪的名字——皮皮露达·维多利亚·鲁尔加迪娅·克鲁斯蒙达·埃弗拉尹姆·长袜子。
皮皮的头发是红色的,两条辫子直直的竖在两边,鼻子像一个圆溜溜的小土豆,脸上长满了祛斑。皮皮在我心目中是个天真的小女孩,她的力气很大,大的可以举起一只马或者其他的东西。皮皮很勇敢,她的朋友杜米和阿妮卡受到坏人的攻击时,她挺身而出,帮助杜米和阿妮卡打败了坏人。皮皮的独立性很强,她的爸爸妈妈不在她身边,她就自己照顾自己,打扫房间、整理房间、做家务、做饭这些都得自己做。皮皮最喜欢做:食品,甜饼,椒盐饼这些美食都不在话下!而且还做的很好吃呢,连我也想去尝尝!皮皮家很有钱,但皮皮很大方,她用许多钱买了好多的糖果,全部都给别的镇上的小朋友了。皮皮最大的缺点就是:她很顽皮,别是小朋友都去上学去了,只要她在家玩,朋友都劝她好多次了,她说什么都不去,真让人头疼!
皮皮真惜友谊又行侠仗义,她总是对需要帮助的人深思。
读了《苦儿流浪记》之后,深有感触,内容是主人公苦儿雷米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和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
苦儿雷米是一个孤儿,被亲生父亲仍到了巴黎,养父巴伯兰把他领回家养了八年,养母对他产生了感情,不想让养父把他卖掉,但还是被养父偷偷地卖给了戏班主维塔里老人一起过起了四处流浪、演戏、赚钱、学习。不幸的是维塔里老人在教育雷米时被抓进了监狱,关了2个月。认识了米利根夫人和亚瑟住了一端时间又被老人接走。随着岁月流逝,维塔里老人老了,没力气了,想卖给另外的一个戏班主,雷米不肯和老人分离就一直守在老人身边照顾他。忽然有一天,冬天雪地,北风呼呼,老人冻死了,只剩下可怜的雷米和伙伴卡比。但庆幸的是他被好心的花农收养,并认识了有倾心喜欢他的丽丝姑娘,在她家住了一段时间,离开了花农家。和与他同甘共苦的马西亚一起过起了艰辛的生活,赚了许多法郎,回报了巴伯兰妈妈,并找到了亲生母亲——原来帮助过他的米利根夫人和亚瑟弟弟,并和冰雪聪颖的丽丝姑娘接了婚,大团圆!
作为一个人,所要具备的是有一颗心地善良的心,助人为乐的品质,舍己救人的精神。只要“人人都献出一分爱,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苦儿流浪记》的书,大家可能一听就会知道这本书是写一个儿童浪迹天涯的故事。这虽然是猜对了,不过,可不是一个儿童独自浪迹天涯。
这本书讲了一个叫雷米的小男孩,一直和他的母亲在一起。可是后来他才知道她并不是亲生母亲,而是他的养母。狠心的养父把他卖给了一个马戏班主,一个叫维达理的老人,老人一直对他很好,和他们一起浪迹天涯。后来老人死了,雷米和他的伙伴马迪亚一起找到了他的生母,而发生雷米生母的竟然是一位他们流浪时结交的一位夫人,那位夫人对他们很好,他们终于一家团圆了,这本书终于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这真是一本惊心动魄的书啊!书中另一位叫卡洛弗理的戏班戏主,他叫十二个孩子每天交四十个苏给他,否则就不让他们吃东西还用鞭子抽打他们。可维达理却从不这样做,他真好。
我觉得雷米真可怜,流浪了这么久,才找到他的生母,由此我想到,我们每天都和妈妈生活在一起,有时还觉得妈妈很烦,真的是不应该,我们都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珍惜和妈妈、家人、朋友渡过的每一天。我们还应该好好的孝顺老人,尊老爱幼,这样才能让中华民族的美德传承下去。
读后感510作文篇5
近日,我一口气读完了曹雪芹的《红楼梦》。千愁万绪缠绵在心头,剪不断,理还乱。
?红楼梦》一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末世为背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为主线,讲述了贾府由繁荣走向衰败的过程。
书中的人物大都是伤感的。林黛玉的苦恋无果,含恨而终;薛宝钗如愿得偿,到头来却守了寡;贾宝玉看尽人间悲离,出家当了和尚……仔细品味,那些悲惨的结局,有当时社会背景的一部分原因,却也与他们的性情、人格不无关系。书中最典型的人物要数林黛玉了。
林黛玉是典型的多愁善感性格。在一次偶然散步的时候,黛玉看到了凋零的花瓣被来往的府人碾作尘土。看着看着,她便想到了自己的身世,自己寄人篱下,受尽苦闷,无人疼爱,不正如这飘零的花儿?不禁悲从中来,为花儿,更为自己惋惜。于是便有了她哭哭啼啼地把花瓣小心地收起来,用泥土掩埋……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正是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往复循环,我们不必为此悲叹,而应用一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积极心态去赞美它的无私与奉献。林黛玉正是把这种自然现象看得如此伤情。在对待府中的人时,更因看不惯他们的唯利是图而显得高傲孤僻,没有一个真心的朋友,最后看尽人情冷暖,抑郁而终。
林黛玉,一个标致聪慧、满腹文采的天才女子。若能心胸开阔,积极乐观地处事待人,不那么高冷,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让我们吸取林黛玉的教训,真心对待身边的亲朋好友,宽容他人,收获友谊,感恩父母。你会发现,退一步便是海阔天空!
读后感510作文篇6
我读过的书中最喜欢的是《老人与海》。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老人出海捕鱼,在海上漂流一天可仍一无所获。返航时,他历经千辛万苦捕获了一条大马林鱼,这鱼居然比老人的船还要大。老人用绳子把鱼捆住,放在船舷的一边,但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鲨鱼,虽然老人与鲨鱼殊死搏斗,可鲨鱼还是把老人经过三天三夜的搏斗才捕获的大马林鱼吃得只剩一副鱼架。
读了这本书,让我深有感触。去年期末考试,我考砸了。那该死的成绩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我变得垂头丧气,无精打采。但自从暑假中我看了这本《老人与海》,我的想法改变了。这本书的主人公老渔夫圣地亚哥失败了84次也没放弃,继续第85次的拼搏,我失败了一次怎能如此气馁?古人曾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与老渔夫相比,我这个朝气蓬勃的学生失败了一次又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更应该有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呢?
今年暑假,烈日炎炎,每个星期二、四、六,我都要步行到“金太阳”上跆拳道课,十几分钟走下来,我早已汗流浃背,可还要接受一个半小时的训练。几次下来,我想放弃。但就是因为看了这本书,我咬牙坚持了下来。看看文中老渔夫是怎么和鲨鱼搏斗的——他用鱼叉叉鲨鱼,可鱼叉被鲨鱼带走了,用小刀捅鲨鱼,小刀断了,他用木浆打鲨鱼,木浆坏了。老渔夫最后没有捕到鱼,但在我心中,他已是一个成功捕猎者。因为不管怎么样,他一直都在坚持着。他那种敢于向命运抗争,向失败和死亡进行挑战的精神太感人了。
我们可能经历一次次失败,但人的不甘失败的精神是永远不会破灭的。正是他的这种精神,在激励着我,走过学习中的失败,走过生活中的失败,迈向成功的彼岸。
读后感
读后感510作文篇7
在这个寒假,我拜读了鲁迅先生所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它由十篇散文组成,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成长道路。在回忆往事的基础上,鲁迅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使它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现代回忆性散文的典范之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开头的几段写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学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鲁迅在《琐记》里回忆了隔壁家的衍太太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让孩子做危险的事,给鲁迅看不健康的图片,教鲁迅偷妈妈的首饰,但对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表现出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在《父亲的病》这篇文章中,鲁迅的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死去了,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无常》这篇文章,主人公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同时,文章深刻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只能在冥冥中寻求寄托,寻求公正的裁决。
读鲁迅的文章,我深切体会到了他童年所散发出的童真童趣的气息,感受到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曾几何时,我已经离童年远去,但我还时常梦见自己五彩缤纷的童年。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在繁忙的学习中抬起头来,天空上的童年已是一个遥远的梦。重温鲁迅的童年,就仿佛自己的童年正在我眼前微笑。
?朝花夕拾》指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的作者回忆少年时代的他,犹如清晨开放的花到傍晚才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我们可从这些文章中,透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云th中学初一:吕建辛
史铁生先生面对不断而来的苦难,他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与命运抗争到底。一个人要想彻底长大,唯有克服不断发生的苦难。不知道你对《病隙碎笔》持什么样的看法呢?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病隙碎笔读后感600字左右初一”,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持续看了很久的这本书,今天上午花了一上午,看完了最后一百多页,让我对于史铁生这位当代作家有了更深的感受。
最初接触到这位文学家还是在语文课本上,不过,这次的机缘巧合是数十年后的重逢了,而这本《病隙碎笔》光看书名,就一下子吸引了我,我没有犹豫就买了回来,不过,起先看了几页并没有很迫切的愿望要看下去,也是源于这是一本哲思方面的书,但是,这几天,当我身体抱恙,心态不佳的时候,重新翻出了这本书,打开之前书签的地方,继续看下去,倒是有了很多不同的感受。
这本书刚刚看完,所以,印象还是留在我脑海中比较深刻的,书中对于史先生支持“安乐死”的观点,我非常认同,虽然这本书是差不多10多年前出版的,但是,时至今日,安乐死还是没有被法律认可,也是一种无奈。
书中还写到对于“尴尬”的独到见解,史先生的观点让我对“尴尬”一词也有了新的思考,史先生的见解有他的道理,而且,他的人生经历非一般人能有,想必这番解读自有其深意。
这本书,我起先以为是一本病重的时候的随笔,没想到,里面谈了很多人生的思考,我一下子也消化不了许多,倒是让我觉得这本书有机会可以再读,我的感受是,这本书在不同的年龄看会读出不同的感受,体会到不同的内容和新意。
第一次读史铁生的作品,是儿子初一语文课本中的课文《秋天的怀念》,从课文中能看出作者命运的多舛。但是读了《病隙碎笔》后,才知道他所承受的苦难用“命运多舛”是远远不能形容的。双腿瘫痪,双肾衰竭,又患上了“尿毒症”,三天一次透析,人生的苦难几乎都找上了他。连他自己都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作”。看到这些的时候,我的心里真的觉得很压抑,什么是生活?是生下来,然后努力活下去吗?
而他,却在那轮椅上,思索和探寻着生命的终极意义;用理性的文笔,甚至是幽默的语调,述说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与疾病的抗争;他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出来的却是存在的欢乐和充实。特别是他面对苦难的态度,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面前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看到这些文字,我们作为一个身体健康的人,还有什么理由埋怨这样不满那样呢?
或许身边很多人这样比你好那样比你强;或许你会不平,自己付出再多,可是却得不到回报,有人轻轻松松却能得到很多。可是就像史铁生在书中说的那样,“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他把生活比作戏剧,诠释的那么准确,“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接受命运并坦然面对,可能人就会活得不那么累,不那么期期艾艾吧。
当我们为一些生活琐事烦恼时,不妨想想史铁生,想想《病隙碎笔》,然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其实是幸福的!
对于史铁生老师来说,写作不单单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他的写作,早已超越了生命、人性,是他历经世事洗练之后的一方净土,一片乐园。
在他的笔下,文字总是乐观幽默的语调,他也时常调侃自己的病痛。这是一种勇敢的调侃,是一种坚强与释然的表现,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自己的软弱与缺陷。窃以为,人总是破碎的,因为破碎过的人,必定真正地活过。然而有的人,总是像祥林嫂一般向每个人哭诉自己的不幸,以为换取别人的同情便是对自己命运的救赎,试图用赚来的眼泪点燃自己灰败的人生;也有一些人,总以为藏起自己的缺陷,即能变身完美,就能够捍卫他们的尊严。前者将一生都活在破碎之中自怜自怨,而后者易碎的强势里包裹的仍然是自卑的骨架。
但史铁生老师,显然具备足够的勇气与自信。不需要哭诉,更不用掩藏,他是人生真正的强者。 毕竟,伤心并不是几滴眼泪就可以流出来的,尊严也不是几个口号就可以呐喊出来,最动人的汉语,就是把伤口变成智慧,然后从中汲取人生的梦想与真谛。
而史铁生老师,正是这么做的,而《病隙碎笔》,正是这么做的。这些看似破碎实则连贯的文思,就是伤口经过治愈,成为了带着油墨香味的智慧。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历经苦难的豁达,超越苦难的人格力量,尽在书中,这一本《病隙碎笔》为我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
因此,哪怕世界是奥吉亚斯的牛圈,我也敢于坚守其中,更愿意担任清扫的苦役。因为历经人生谷底,犹如死了一回,但也会因此深入地活了一场。这是一份苦难,更是人类的福祉。
读《病隙碎笔》,是感悟历经沧桑后的明彻和超脱,是找寻苦难中的光明与希望,是发现那份悲壮中的灵性,是一种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 它将永远在我的精神世界,慰藉着在凡尘中疲于赶路的心灵。
也许,它就是我的精神世界。
读后感510作文通用7篇相关文章:
★ 电影作文通用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