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人物命运的思考,是情感在文字间的流淌,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类情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下是写文书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明朝那些事(1的读后感推荐6篇,供大家参考。
明朝那些事(1的读后感篇1
鸿篇巨著,如雷贯耳。很早时候就知道这本书,可是一直没有拿起来看,主要是胆小,九十多万字一本书,真的没有勇气翻开来看。可是终究还是没忍住,翻开了,因为这本书鼎鼎大名、名不虚传,因为《万历十五年》没让我看过瘾。
一路看来,嘻嘻哈哈、嬉笑怒骂,这确是一本好书,喜、怒、忧、思、悲、恐、惊,眼、耳、鼻、舌、身、意,这所谓的七情六欲的生活气息始终伴随左右;一路看来,不得不感慨,高人呀,作者真是高人,用通俗易懂的小说手法为读者讲述了一部完整的明朝通史,有时候我就在想,如果当年我的历史老师也用这种手法给我们解读历史,我会不会更加迷恋历史呢?一路看来,在畅游历史长河的过程中,时不时的惊叹作者的博学多才,古今中外、古往今来、天上地下、包罗万象的知识浸润其中,无声无息之间让读者增长知识,这,就是一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吧。
古话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所谓的史,就是历史,就是过去的事。通过读史,你会惊奇的发现,历史是惊人相似、惊人残酷,历朝历代,无论多牛的人物出现,无论他有多么才华横溢、勤奋努力,历史的轮回永远不会因他而变。春来秋去,寒来暑往,兴衰轮回,亘古不变,变的只是演员、道具、场景、过程。
一本好书,一本值得钻研的好书。
明朝那些事(1的读后感篇2
今天,妈妈带了一套书回家,我一看是一套历史书,还是厚厚的七本,它们的书名叫《明朝那些事儿》。我心想:又是一些枯燥的历史书,还这么多,又这么厚,什么时候才看的完啊?妈妈还强力推荐:“看过这套书的人都说写的很好看,你一定要慢慢看、细细读!”我只好应着妈妈的要求,心不甘情不愿的捧起了书。
翻开《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页,我就随着作者来到了1344年。朱元璋从一个吃不饱饭的和尚,通过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朝代——明朝。明朝从创建到灭亡经过了三百年。这本书对明朝17帝,和其他王功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全景展示。尤其对战争、政治、当时的经济政治制度等用美国戏剧演员的幽默进行了细细的描述。
在书中描绘了一系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英雄人物。如“不世出之英雄”李如松,临危受命敢当大任的名将李舜臣,是死不退、以身殉国的老将邓子龙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被人家称为“海青天”的海瑞,百姓们为了能见“海青天”一面,可以千里迢迢从外地赶来,磨破了十几双鞋,徒步赶到京城。海瑞两袖清风,廉洁公正,想到的事就义无返顾的去做。最后他因为直言犯上,被罢官。抄家时家里只有几件补满补丁的破衣服。在百姓的心中:海瑞就是一位能为百姓着想,不屈服于权威的好官。
这套书作者写得也非常有特色,不像以前看过的历史书,都枯燥、看不懂的。它简单、易懂、语言幽默,情节生动。作者还时不时的调侃几句。原来历史书也可以这么好玩、好看,真可谓是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人!
明朝那些事(1的读后感篇3
月光下,曾经相依相偎已经定格在夕阳下?下一步,下一秒,我都不知道该如何了。但是风拉住我,把我拉回了故乡?我很难过,因为我们要擦肩而过多少次才可换得今生的相爱。不能哭,不哭,他真把钥匙还回我了,这不是如自己所愿了么。
从穷苦卑贱的放牛娃,到被送到佛教寺院做小行童,当杂差,再到成为统领百万人马的元帅,再到即吴王位,建立大明,万人之上。朱元璋,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一个军事、认识管理天才!
童年。他的童年黯淡无光,为了吃饭,从小便要去给地主放牛;他出自佃农之家,他们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可亲人死后,竟没有一块土地可以让他们入土为安。为了吃饭,他跑去当了和尚,做小行童,做杂役,做那些最苦最累的活,去最贫瘠的地方化缘。直到他忍无可忍,参与了造反。
造反。他本想安安稳稳的度过这一生,而一封信,却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因为那封信,他被逼上了绝路,走投无路之时,他投奔了濠州城池的守卫者郭子兴,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他凭借着自己出色的才能,历经坎坷,当上了元帅,胜仗无数。通过连年征战,灭掉了元朝,即吴王位,建立了大明,从放牛娃变成了万人之上的皇帝。
称帝。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结束了民族等级制度,在位期间,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
他,出身贫寒,也没有很高的文化,就是这样一个人,后来竟成为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很多,所以他也是一位传奇皇帝。他就是,朱元璋。
明朝那些事(1的读后感篇4
今天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第二十章最后的名将――蓝玉。主要写了朱元璋不放心北元,明洪武十三年和十四年向北元发起两次远征,都取得了胜利,但并未对北元形成致命的打击,不断骚扰明朝的边境。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又一次下令远征,蓝玉在历次正沙漠的行动中只是担任了几次配角。蓝玉是安徽远定人,是常遇春的内弟。蓝玉是一个要强的人,他从不会承认比任何人差。这次远征无疑给蓝玉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机会,朱元璋同意了蓝玉的请求,给了他右副将军的位置,主帅自然是冯胜。蓝玉来辽东击破了庆州的重兵把守,纳哈出率二十万队伍投降明军。洪武二十一年,蓝玉带兵远征北元,脱古思帖木儿丢下队伍逃走,元军投降,北元灭亡。
好词:明目张胆、朝思暮想、百般无奈、无处不在、瓦解、震慑、洋洋得意、狰狞、凶神恶煞、不共戴天。
我欣赏的句子有:“其实他采取这一政策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本来在大都当皇帝的父亲被逼得搬了家,亲戚都被拉去吃牢饭,此仇实在不共戴天。”“这些明军士兵用恶狼般的眼神看着他,脸上露出欣喜的表情,还大声呼喊,很快,更多的明军士兵围拢了来他们一看珍稀动物似的眼神注视着他。他很荣幸的成为第一个俘虏。”
实现理想之后的蓝玉任意妄为,让朱元璋再次挥动屠刀。
明朝那些事(1的读后感篇5
一天晚上,妈妈拿着一本厚厚的书,边看边傻笑,我好奇地瞥一眼书名。“当年明月”四个字映入我眼帘,妈妈说这是作者。还有人姓“当年”?带着强烈的好奇感,我走进了这本书。
明朝经历了16个皇帝,近300年历史。这里面有叔侄兄弟皇位之争、有忠臣奸佞之斗、有首辅轮换、有文化更替,而使我无数次落泪的只有两个人:于谦、杨涟。
当也先带领大军打来时,城内只有区区九千禁军。满朝官员都建议南迁,小小的兵部侍郎于谦却极力反对。包括也先在内的所有人都认为明军必败时,于谦整顿军务,提出了自己的作战计划,鼓励全城人奋起抗敌。结果,也先大军败落,撤回蒙古。也先不明白,怎么10万大军会输给9千禁军?这一篇章我看了多次,每看一次都是心潮澎湃,也先不明白,我明白。这就是信念和坚持,是忠臣对民族大义的信念和坚持。
同样感动我的'人还有杨涟。明知道木头皇帝朱由校不会治罪魏忠贤,可是为了国家社稷,他依旧冒死弹劾。一次、两次、三次……直至被关进监狱,被鞭子抽打、被大石压身,被钉子钉进自己的头颅,他拒不认罪,仍然在弹劾魏忠贤。于谦有一句话,最适用于他——“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每次看到这一章节,我都会热泪盈眶。我知道这也是信念和坚持。是士大夫对正义的信念和坚持。
前几天,我看了电视剧《抗美援朝》,保持战斗姿势冻死在冰天雪地里的士兵、身体被大火烧着浑然不动的狙击手、几天没有饭吃依旧勇猛作战的战士,让我流泪的同时,又让我想起了于谦和杨涟,让我想起了信念和坚持。生活中,有的人有信念和坚持,做每一件事情都能做好;而有些人遇到困难就退缩,毫无成功的信念和坚持,结果一事无成。信念像一盏灯,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像一星火,点亮人生旅途。让我们都做有信念的人,让人生过的更丰富。
明朝那些事(1的读后感篇6
初看《明朝那些事》是在大二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拥有了这本书,当时并不知道这本书在史书界已经掀起了一阵热潮,于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开始了与一段历史的邂逅。
出乎意外的,这段历史并不像想象中的枯燥晦涩,在作者笔下,大明朝的那些往事仿佛被重新赋予了生命,鲜活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身世讲起,他如何一步步走上起义的道路,如何运筹帷幄、决战群雄,登上皇位后又是如何排除异己,力保大明江山……在这条主线的牵引下,与之有关的人物逐一登场亮相,权臣或隐士,忠贞或奸佞,那些过往都在作者的笔下娓娓道来,让后世的我们或惺惺相惜,或扼腕感叹。
合上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历史也可以这么精彩!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独特风格:诙谐的语言,客观的评价,丰富的背景介绍和心理描写,让那些距离我们数百年的历史人物如此血肉丰满的出现在我们眼前,透过作者的视线,我们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看到昏暗烛光下的朱元璋在紧缩眉头,听到黑暗中的馋臣在窃窃私语,一转身,声声震耳欲聋的“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便从那座宏伟遥远的'朝堂上远远传来……于是,我们一路跟随作者的脚步,直面大明朝三百年的兴衰荣辱。
作者说,他从小就喜欢读历史,但很多史书艰深晦涩,没有一定的史学积淀很难读懂,这也就造成了很多当代人对历史缺乏兴趣,他从小的梦想就是写一本所有人都能看的懂的历史书,他是这么想的,也真的做到了。整本书引经据典,一气呵成,虽采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增加其可读性,但所有的故事都有理有据,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这段历史的了解和喜爱。书中作者总是简明客观的对人物进行评价,不带任何个人色彩,让每个人读完之后都有一段自己心目中的明朝历史,或爱或憎,或喜或悲,那些往事虽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湮灭,但却永存于后世的心中,对于那些古人,是否也是一种欣慰。
好书就是能让人看完之后,回味良久,在微暗的灯光下看完这本书,重重的呼一口气,把自己从那段历史中拉回现实,可目光望向窗外无尽的夜幕时,怎的又仿佛听到了那段历史的低低咏唱。
明朝那些事(1的读后感推荐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