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的第一章的读后感7篇

时间:
Animai
分享
下载本文

很多人在阅读了一本书籍之后,都是会认真进行一篇读后感的写作的,通过写读后感,自己可以把书中的主要内容重温一遍,以下是写文书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傅雷家书的第一章的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傅雷家书的第一章的读后感7篇

傅雷家书的第一章的读后感篇1

暑假里,我读了傅雷先生的《傅雷家书》,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傅雷对儿子浓浓的爱。书中有傅雷夫妇给儿子傅聪写的近百封家书,纯真、质朴洋溢在字里行间,令人感动。

从书中,我知道了,傅雷是非常细心的一个人,他对儿子的关怀无微不至,大到人生哲理,小到为人处世,傅雷爱儿子,但却不溺爱儿子,他对儿子悉心培养,希望他成为一个时刻爱国、淡泊名利的人,这样的父亲怎能不令人敬佩呢?。

信中,傅雷对儿子写到:“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奇妙的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在演奏姿态方面。”多么真挚感人的话语,傅雷把对儿子各个方面的关怀、培养都寄托在了这一封封书信里,他希望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希望他成为“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浓浓的亲情洋溢在字里行间,仿佛父母和子女是不只是亲人,更是无话不谈的朋友。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解脱。”多么深刻的一句话啊,当我们面对成功时,要谦虚坦然,面对失败时,要积极进取,人生本就是一曲跌宕起伏的音乐,这些高潮和低潮构成了精彩的人生,坦然面对,才能真正幸福。这句话给了我深深的启迪,我一定会永久铭记。

傅雷家书的第一章的读后感篇2

合上《傅雷家书》,轻轻地呼出一口气。蓦然想起老师在教《傅雷家书两则》时,自己很懵懂地阅读,然后分段及抄笔记。过后,我并没有很深的感悟。今时今日,我把《傅雷家书》认真地读完后,才发现它所蕴藏的魅力。也许,那个时候的我,真的太小了,很多东西都不懂。

年少的我,不懂得父爱的可贵,也不晓得父母对我的在乎。直到现在,我背井离乡,远在他方,倍偿世间辛酸苦辣时,才发现家是最温暖的港湾而父母对自己的爱原来是如此地深且珍贵无比!

有一回,我寄了一封家书回去。我的心里有些紧张,不晓得父母收到我的信后,会怎样呢,会不会怪我写得不好呢?后来,母亲来电话,说收到我寄回的家书,并说他们的心里很高兴。母亲还说,你写的信很感人,你爸看完后,一个大男人居然被你这个死丫头给弄哭了。母亲还说了好多好多关心我的话,还带着一点祈求语气问我,有空时可不可以多写点书信回来,你爸你妈都不会上网不会发短信也不会上你们口中所说的qq?电话的这头,我说没问题。放下电话时,眼泪在眼眶里一点点打转。心里总觉得对父母的亏欠,实在是太多了。我没想到,短短的一封家书,足以让父母感到欣慰。原来,子女在父母的心中,是占了那么大的地位。原来,父母想要的不多,只是,我还没注意到。爸爸妈妈,我想你们!

?傅雷家书》让我明白到,亲情,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是伟大的。我想象不出,当傅雷夫妇决定离开人世时,他们的内心该是多么悲痛呀。尤其是让傅雷夫妇割舍亲情而远去另外一个遥远的世界时,他们是否在一瞬间痛得撕心裂肺呢?而我,只能深深叹息一声,深感世道的不公。

曾经年少不懂父母对自己的爱,如今成年要懂得珍惜与把握。孝顺父母,珍惜亲情,从小事做起,更从心灵出发。能够和父母一起朝夕相处,伴他们左右,伺奉他们,那是,一种无言地温馨与幸福,更是一笔珍贵的人生财富!

傅雷家书的第一章的读后感篇3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和傅聪的家书给了我许多启示。不论在做人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就是想让我们做一个德意具备,人格卓越的人。

现在,很多家长也争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这就成了亲子教育的典范

傅雷家书的第一章的读后感篇4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一本《傅雷家书》,无意间一翻,便被它吸引住了。

这本忆是由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几十封家书组合而成的。“把人家的赞美报告给我们,是你对我们最大的安慰;但同时必须深深地检讨自己的缺陷”。短短一句话,就体现出傅雷对儿子的良苦用心,不仅夸赞了儿子,还告诫了他不能骄傲自大。

在傅聪在外留学的二十多年中,傅雷便一直用书信的方式与儿子交流,教给他人生的哲理、做人的基本要求、与人相处的方法……

即使他们父子间隔着万水千山,也阻止不了父亲对儿子的教诲,因为只有真心爱他的人,希望他好的人才会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他。

这让我想起了朱自清的父亲,他一人独自承担着家里的重担,面对家里不景气的生活,他也没有抱怨和气馁,甚至安慰自己的儿子。朱自清去了其他地方学习,父亲仍然与他快保持联系,时常问候他的身体状况。

同时,我也想起了我的父亲,他在外地打工,即使我们各在一方,也能用电话联系。父亲在电话中关心着我,教育我要好好学习。父亲就是这样,说的话总是很少,但他每次都能理解我们。

父亲的教诲简洁而明了,包含着他对我们的关爱。父亲的教诲亲切而又细心,包含着他对我们的期望。父亲的教诲温暖而又重要,包含着他对我们的无私教导。父亲每句教诲中都充满了父爱。

所以,父亲的教诲是无私的,我们都应该听取父亲的教导。

傅雷家书的第一章的读后感篇5

我读了《傅雷家书》1961年5月1日的信。

这封信主要讲了傅雷寄给傅聪的几本书所作的介绍和希望傅聪能时时到野外去,而不是终日在锁碎家务与世俗应对中过生活的人。表达了傅雷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其中有几句话富含哲理:“多亲近大自然倒是维持身心平衡最好的方法。”“近代人的大病即在于拼命损害了一种机能去发展一种机能,造成许多畸形与病态。”“幸而你东西奔走的路上还能常常接触到高山峻岭,海洋流水,日出日落,月色星光,无形中更新你的感觉,解除你的疲劳。”“一切艺术品都忌做作,最美的字句都要出之自然,好像天衣无缝,才经得起时间考验而能传世久远。”

从这封信中,我看到了傅雷先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为了让儿子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渊源,他三番五次地向儿子邮寄各类版画、拓片及许许多多的中国文学作品。他认真地分析中华文明的得与失,大胆地批评或者褒奖,表现了他真正、敢作敢为的性格。他的这种对中国的热爱同样影响着他的儿子傅聪,使傅聪虽然长年生活在海外却依旧会写会说中文,保持着一颗炽热而又难得的炽子之心。傅雷父子这种对祖国的深情让我们自愧不如。

傅雷先生还十分注重身心的调节。虽然他对待工作如痴如狂,可以说是一个工作狂人,但对儿子却希望要劳逸结合,多去欣赏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走入大自然,向大自然学习。在他的谆谆教导下,傅聪不再狂热地工作,游览世界风光的同时也让他的音乐事业不断向上迈进。而我却要么紧绷神经得几乎绷断,要么松松垮垮地度过一天,却做不到傅雷所提倡的天人合一、劳逸结合的境界。

这封信是傅雷爱的倾注,是父母对子女关怀的见证。

傅雷家书的第一章的读后感篇6

前不久读完了傅雷家书。直到读到傅雷夫妇的遗书时,内心不免有点痛惜,即便这个事情已经过去了五十年。最近一直在阅读傅雷夫妇的文字,难免出现一种错乱。多亏作者对傅雷一家的书信费心收集,能有幸一瞥傅雷这一家人的思想,实属珍贵。

我也曾有过几年的书信来往。所以十分明白写信、寄信、等信、拆信的心情。书信中,人们多半会吐露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以及一些在生活上所理解的东西。而父母给孩子的信,则更多是寄托着思念与望子成龙的心情。傅雷家书里,满是傅雷夫妇对儿子的牵挂与孜孜不倦的教育。在了解了傅雷的教育后,我才得以增长我的见识,见识到一个真正有艺术追求的人对生活的看法,对艺术的态度,对感情的思考。

其实让我写傅雷家书的读后感,我肯定是写不好的。因为有很多语句还未能深刻的理解。虽然能明白句子的意思,但并没有切身经历以及感悟。平时的书也读的少,里面提及的部分文学作品,我也没有涉猎过。所以也只是在仅有的认知范围内尽可能的去理解,必然会狭隘许多。

关于自由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思考最多的是做人这一个问题。觉得人生当中,做人是最难的。因为感情牵动或是生存环境,都难让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以前我一直在想何为真正的“人”,觉得人的定义应该是勇于追求自由。真正自由的人不会牵制自己的感情,真正自由的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真正自由的人不会被阻挡去路。只是这个自由是要建立在人人平等这个基础之上,否则自由将会变成放纵,成为罪恶的摇篮。所以,我一直认为追求自由的人是真实的人。在我心中艺术家就是这样的一种人,他们追求着自然,追求着自由。在生活中,在作品里,无不表现出纯粹又不乏内涵。好似自由存在于自然之中且不留下痕迹。

关于自然

人也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那在自然中表现出自我,也不失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而现在的人一直妄想超越自然,这也许是人畏惧孤独的一种表现。我们无法超脱自然而活,但是能为尽可能的接近自然。不断的超越着自我,追寻着自然的过程,应该是我们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至于自然是什么?我认为是趋向于完美的事物。人不可能完美,但可以完全,人也不可能成为自然,但可以无限接近于自然。

回到傅雷家书里,傅雷教育傅聪。“先要为人,再为艺术家,最后是钢琴家或演奏家。”这里我认为是傅雷对人生三个层次的看法。一个钢琴家,可能后天的勤奋就可以完成。而艺术家,则多多少少需要天赋和对自然的感知。而成为人,这里的人肯定是指成为一个真正的自由的人是最繁琐最难达到的。钢琴家最易,艺术家次之,学会做“人”最难。而现在的人为了达到目标、某种名誉不择手段,却恰恰忘记了如何先成为一个人。“超凡脱俗是自由,沉淀于自然,是追求着完美。”这才是我对如何成为一个“人”的理解。

而傅雷对艺术家的理解,也颠覆了我原来的认识。傅雷说艺术家要控制情感,要理智。之前我一直以为艺术家是充满了情感,然后把情感舒展出来。而傅雷说要控制情感,演奏的时候(艺术创作的时候)要保持理智。我想理智的东西如何打动人呢?后来才明白这是我的逻辑错误,其实艺术家依然是富有情感的,只是高度的情感需要高度的理智来控制。这样才能将情感更好的表现出来,来感染感知的人。这么一想,艺术家确实不是一般人能为之。一般人能有一个高度的情感已经是不容易,更别说高度的理智来控制这些。

我很喜欢傅雷家书,里面可圈可点的太多,我没有办法一一赘述。需要丰富自己的见识后,再来品读,应该会有很多更深层次的理解。读完傅雷家书的第二天就买了一本克里斯多夫,这是家书中多次提及的一本书。此外,我在这一次的阅读中,对人生也有了新的见解。只是觉得自己稍微一读书,就一堆的感触。不知道是情感上的敏感还是我见识太少。可能这本书真的很优秀吧,而我最近很少读到这么优秀的作品了。尤其是夹杂着这么多思想的作品。想必是十分诚意的,傅雷夫妇也没有想到这些书信有一天会汇集成书,供后人去学习吧。

傅雷家书的第一章的读后感篇7

?傅雷家书》是一本值得细看和咀嚼的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教育方式,而傅雷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值得推崇的,也是值得效仿的。

傅雷父子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在两人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使孩子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感情。既然是父子之间的家书,那么书中最突出的,当然是浓浓的父爱了,或许每个父亲对他们的孩子都疼爱有加,但在疼爱的同时,不忘对其进行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教育的,不知能有几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好的家庭,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好事,它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傅雷教育孩子的方法比较特别,他通过书信对远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指导,而且还透露了对儿子的牵挂和爱。

在书信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紧时间”;“做事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这些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引以为鉴的吗?

天下父母的爱都是一样的,我的父母虽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打算。

?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不错,很多家庭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是有多少家庭可以教育好孩子呢?在中国,家长都没有用心与孩子沟通,不了解孩子的情况,没有正确地引导孩子。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因而让孩子身心受到伤害,孩子不但没有变得懂事,反而更加叛逆起来。所以,家长们应该看看《傅雷家书》,而作为孩子的我们也要看看这本好书,因为它将会感染我们,让我们察觉到家长的用心良苦,懂得感恩,它更让我们懂得艺术的欣赏,在生活的处事做人,得到正确的指引。

不管过多久,傅雷先生的影响还将会一直存在,因为他的教育方式可以当做家庭教育的蓝本,而《傅雷家书》也会哭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

傅雷家书的第一章的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飘》第一章读后感6篇

《飘》第一章读后感推荐6篇

《飘》第一章读后感精选5篇

《飘》第一章读后感通用8篇

经与营第一章读后感6篇

大学第一章读后感6篇

茶经第一章读后感最新8篇

茶经第一章读后感精选6篇

西游记之第一章读后感5篇

童年第一章读后感100字5篇

傅雷家书的第一章的读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