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读后感7篇

时间:
couple
分享
下载本文

阅读后一定会有许多感悟、启发,那就从写读后感开始吧,写读后感的篇幅长篇不是最重要的,善于写读后感可以锻炼我们的思考能力,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长征+++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长征+++读后感7篇

长征+++读后感篇1

相信大家都听过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红军部队翻雪山、过草地……这一幅幅感人的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近日我们学习了毛主席写的诗歌――《长征》,读后我更是感慨万千。

二万五千里长征于1934年从瑞金出发。期间历时13个月零2天,红军部队纵横了11个省份,途中共翻越了五座行程达2700里大雪山,走过600里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渡过24条水流湍急的河流。

其中,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每一次战役都惊心动魄。

当读到《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诗句时,我被红军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深深的折服了。五岭山脉高低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在红军眼里却像是翻腾着的细小的浪花。乌蒙山地势险要,气势磅礴,在红军脚下只不过是一颗小小的滚动的泥丸。一切的艰难险阻在红军眼里都是轻而易举的小事。特别“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两句中,红军面对险峻的金沙江、大渡河时,那种不畏艰险、永不退缩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今年10月,是红军长征出发70周年纪念日。作为一名新时代学生,我们要继承长征精神,在学习方面刻苦努力,勇往直前;在生活方面不怕困难,积极向上。

长征+++读后感篇2

读完《长征》这本书,我的感触很深,让我明白新中国能有今天是多么地不容易。改革开放也有30年了,我们应该想想到底为祖国,为党做过些什么。

祖国能有今天,是那些战士用生命换来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们真的是应了古人那句老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直到今天为止,还有许多人都在埋怨上天为什么自己不是外国人,甚至还有人改了国籍或是搬到国外去。想想长征那时,毛主席他们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才有今天的,他们那时候是多么苦。但是他们挺过来了,他们没有放弃,可是我们这些学生,一点苦也吃不了。今天我们能坐在这么宽敞的教室里读书,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可是有的人说不读就不读了。你们应该感到羞愧,不管你们到了哪里你们都应该记住:是祖国给了我们这一切,是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一切。

中国是一个大家庭,我们都是来自不同的地方,今天我们能有幸走到一起是多么地不容易,所以我们应该团结一致,携手共创美好的未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了,时间过的真快,这几十年来,今日的祖国已不是昔日的祖国,我们也不是昔日的我们。祖国在变我们也在变,我们都变得越来越好,祖国也变得越来越强大,我们都为此感到骄傲。可是我们也不能忘记那些为祖国立下汗马功劳的人,他们都是伟大的,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你们,你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改革开放30周年了,那些历史还在眼前闪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画面。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整整五千年的历史对我们来说是多么地神奇。我们的祖先是怎么生活的,是怎么为我们发明了那么多宝贵的财富,我们的祖先真是伟大。

我欣赏我的祖国,是因为中国曾经经历了多少沧桑,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啊;我爱我的祖国,是因为它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敬我的祖国,是因为在孙中山这位大总统的领导下,打响了“武昌起义”,发动了“辛亥革命”,使中国从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中走了出来,是因为祖国多壮丽风景使人心旷神怡……

我爱我的祖国,我为我的祖国骄傲,我庆幸自己是炎黄子孙,是中国人。

长征+++读后感篇3

长征精神将伴随华夏子孙不断缔造辉煌。

—题记

曾经,这里响彻着红军“哒哒”的马蹄声;曾经,这里印下了红军深深的脚印;曾经,这里流传着红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曾经,这里留下了红军慷慨激昂的长征精神!这里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这里是独具天险的泸定桥,这里是直插云霄的娄山关,这里是暖气蒸腾的金沙江,这里是厚雪覆盖的夹金山。这里,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是中国革命的战场。

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次改变中国人命运征程的大事。由于长征精神—一种全人类永恒追求的精神,几十年来,人们不断地言说、探究长征,却从不生厌。

这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在“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的情境下才有了“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的温情;。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红军们才有“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更坚”的坚强意志!

是无畏而必胜的信念,支撑着红军走向了胜利。长征的胜利汇集了数万共产党员的心血,长征的胜利更不是偶然的。回顾历史,多少军事家依靠过人的才智,施展策略而巧胜,但他们却无法改变中国这么多年被侵略、被攫取的历史。而长征的胜利却是长久的、永恒的。红军只以数万之众,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心中永存信念,突破重重包围,从而走向长征的胜利。

长征又是一个人类超越自身极限的过程。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环境险恶,粮食短缺。这每一条都足以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类恐惧。然而当年,我们的前辈穿着破草鞋,艰难地在雪地里挪动,在沼泽中穿行,长征的每一寸山河旷野,都充斥着中华民族的长征精神——坚持不懈、勇往直前。长征英雄们拥有这可贵的长征精神。

漫漫长征路,一名又一名烈士倒下了,又有一位又一位的红军站了起来。他们屹立于东方之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因心中信念永存。二万五千里长征路,路有多长,红军奋斗的诗篇就有多长!巍峨的雪山,掩盖了革命烈士的躯体,却无法吞噬他们的精神;如雨的子弹穿透革命烈士的胸膛,却无法穿透他们赤诚的爱国之心!他们是英雄,是路标,是人类近代史上的一座丰碑!可歌可泣的事迹,可赞可叹的信念,可敬可畏的军魂!革命精神永存!

新中国经艰难摸索、改革开放而后迅速富强崛起,再一次向世界证明长征精神的恒久不败,它将激励着华夏子孙不断缔造辉煌!

作为英雄的后代,我们应当继承这坚持不懈的精神,牢记使命,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

革命精神永存!

长征+++读后感篇4

长征,我原来只知道它的辉煌,可读了《长征的故事》以后,我终于知道了在这辉煌背后要付出多少的艰辛啊!正是这艰辛的长征,为祖国增添了辉煌的一页,使祖国走向繁荣、昌盛。可以说,长征,是一支大笔,为我们的祖国添画美丽的一笔。而正是有了长征中红军战士的艰辛,才回报了祖国的辉煌。这辉煌的一页,不是战士们蘸着汗水与血水写成的?

本书介绍的都是红军长征中发生的故事,有些振奋人心,有些感人肺腑,更有些催人泪下……其中,令我为之一震的,是红军过草地时的“鱼汤宴”.

大草地位于空气稀薄的青藏高原,大约有两万平方公里,这里气候恶劣、地形复杂,到处都是能置人于死地的沼泽,一丁点儿粮食都没有,简直就是个死亡地带。据史料记载,约有一万多个红军将士都长眠此,死去的,和我们一样年龄的小红军也数不胜数……这些,都是我不敢想象的呀!甚至连三条小鱼就是他们的鱼汤宴了。

当时,杨长万排长在河边用自制的小鱼钩钓到了三条小小的草鱼,可红军们呢,却竟然高兴得不得了?!他们的高兴是我无法想象的,像刚刚吃午饭时,桌子上都是大鱼大肉,我也都司空见惯、吃腻了。于是我提起了筷子,夹了一块肉,又是那股熟悉的味儿,我吃了几口便不想吃了,又习惯性地留给了爸妈一些,就把它们全倒进垃圾桶里了。这样的事情对我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而他们呢?都围看着锅中的小鱼,有的战士竟夸赞起了小草鱼。全连的官兵还喝了着我们看不上眼的鱼汤一碗又一碗,一会儿就把鱼汤喝完了,口中竟还“啧啧”夸赞这“鱼汤宴”好喝。可这哪里是什么鱼汤啊!一碗鱼汤,竟能使全连红军如此满意!这时,我想到了自己中午时的行为,不禁脸红了,那时生活的艰苦,这小鱼对他们而言已成为珍贵的食物了!长征是多么的艰苦!但正是因为长征的艰苦,才换来了我们幸福的生活。自己竟习惯性的浪费鱼肉,对红军战士们用生命所换来的幸福一点儿也不珍惜,全浪费了呀!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可一定要痛改前非,珍惜战士用生命才换来的幸福哪!

长征,是一支大笔,谱写了辉煌,也让我深深的敬佩起了红军叔叔吃苦耐劳、舍己为人的精神。再想想我们自己,其实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长征,我们的长征才刚刚开始,我们要学习红军叔叔,付出汗水与艰辛,在生活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我们的人生长征,也要用我们的长征大笔,为祖国加上绚丽的几笔!

长征+++读后感篇5

暑假我读了《红军长征史》这本书,感受深刻。书中讲述了1934年至1936年,红军纵横十余省,长驱百条江河,攀越几十座高山,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胜利完成震撼世界的万里长征之路的故事。

参加长征的红军战士个个志气大、意志坚,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毅然走上革命道路,最终取得长征胜利。长征告诉我们很多道理:从小要胸怀大志,有理想有信念,心中有梦,脚下就有路;坚持真理,不屈不挠,勇敢面对才能战胜困难。

长征除了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理想的升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作为新时代的强国少年,我们要标注好四个符号。

要标注好“逗号”。“逗号”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强国少年要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爱学习、爱劳动,增本领、强素质。

要标注好“句号”。“句号”是完美圆满。强国少年要胸怀大志,严格要求自己,健康向上、向善。

要标注好“问号”。“问号”是疑问、思考。强国少年要勤学好问,学无止境,追求真理。

要标注好“叹号”。“叹号”是表扬点赞。强国少年要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好少年,强国有我,让党放心,为国争光。

长征+++读后感篇6

小时候总听说长征的伟大,但不知道具体的事迹。今天查阅资料,才觉得长征的艰难。

当时因为好长时间没吃东西,红军战士吃锅盔,它是干的,一喝水就在肚子里撑起来。他们经过这么长时间没有吃喝,又是寒冷,又是高原,一下子吃了许多,当时就有九个红军战士撑死了。想想我们现在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吃东西挑三拣四,这个不吃,那个不吃,造成了很大的浪费。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没东西吃时常吃煮皮带,有时甚至连煮皮带都吃不上。我们要珍惜粮食,节约花费每一分钱。

红军在长征中有百分之九十的路程行进在少数民族地区。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进行造谣污蔑,和当地反动势力勾结,不准给红军带路,企图置红军死地。通过广大红军的实际行动,一些受蒙蔽的少数民族群众渐渐认识了红军,他们不仅热情款待红军,还从方方面面帮助红军。这些看似简单的信任,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工作量啊!我们现在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大打出手,大骂出口,和红军比比,真是惭愧极了。我们生长在和平年代,应该珍惜这份宁静。不要斤斤计较,把精力放在学习和工作上。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长征+++读后感篇7

这支伟大的队伍不愧为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题记

我喜欢读书,喜欢从书中汲取精神食粮,并常常为书中的故事而感动。最近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认真地赏读了一篇红军长征故事《一袋干粮》,真是受益匪浅。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在长征途中那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这一袋干粮是多么珍贵啊!可是这袋干粮却在她照顾一位伤员过桥时不慎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小兰没有把这件事告诉战友们,她自己偷着挖野菜吃,并用野菜把挎包塞得鼓鼓的。渐渐地,她的身体不行了,直到这时,她的事才被护士长发现,也只有这时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战友们都主动地把自己的干粮分一点儿给她.

十三岁,仅仅十三岁的小战士,竟有如此高尚的情怀!她宁可自己挨饿,也不拖累战友们,因为她如果说出自己的干粮没有了,战友们就会主动拿出各自的干粮给她;在忍饥挨饿的日日夜夜,她仍然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工作,以满腔热忱照顾好伤病员,直到身体跨下来.这是什么精神?这是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读到这里,我不禁泪流满面。感动之余,我也想起了许多--如今与红军战士小兰年龄相仿的我们,当自己正在为一顿不很可口的饭肴而抱怨时,可曾想过当年的红军小战士正忍受着饥饿的煎熬?当自己随手丢掉只吃了一半的方便面的那一瞬间,可曾联想到长征途中红军战士到处挖野菜的情景?然而,又有谁会想过今天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正是无数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呢?

读罢这个故事,我爱不释手。我喜欢这个故事,我喜欢故事的主人公小兰,我也由衷地喜欢我们的红军队伍!

我喜欢这个故事,是因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红军战士所具有的不畏艰险、英勇顽强、高尚无私、意志坚定的优秀品质。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更何况这支伟大的红军队伍呢?所以,我爱我们的红军,因为这个队伍纯洁、高尚,因为这个队伍威武、强大,还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挡这个部队勇往直前呢?

我喜欢故事中的小兰,因为从她身上我看到了坚强与执着,看到了无私与伟大。正因为我们有这样钢铁般的战士,我们的军队才战无不胜、所向披靡!

站在历史故事长廊,我仿佛看到了当年浩浩荡荡的长征队伍--那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长征+++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社戏读后感社戏读后感7篇

人间读后感读后感7篇

折磨读后感7篇

做人读后感7篇

正面管教读后感读后感7篇

中国古代寓言读后感读后感7篇

读后感作文大全读后感优质7篇

《风波》读后感7篇

<<勇气>>读后感7篇

城南读后感7篇

长征+++读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