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阅读了一本优秀的书籍之后是需要进行读后感的写作的,读后感是人们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一种文体,以下是写文书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了爱莲说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读了爱莲说读后感篇1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众”。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者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已比喻为君子。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纯净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锒锒上口,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品。在赏析此文的时候,如果能感动于文中的志节,这也就是读此文的最佳所得吧。
读了爱莲说读后感篇2
前二天偶然读到一篇古文,是宋代大哲学家周敦颐写的《爱莲说》。虽然有个别地方不太懂,但我还是能体会到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大家都见过莲花,可又有几个能体会出莲花的高洁,莲花的君子气概呢?在文中,作者用婉转的语言表达了对莲花的赞美之情。文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美丽的莲花不正像作者所描写的那样吗?
开放的莲花朵朵清香,打着骨朵的莲花含苞欲放,楚楚动人。早上的莲花精神抖擞,朝气蓬勃;晚上的莲花,若隐若现,朵朵幽芳。近看莲花,像一个宁静素雅的少女;远看莲花,好像很多身穿纱裙的女孩在舞蹈。总之,莲花就是给人一种身心清爽舒畅的感觉。
作者虽写的是莲花,但他却是借莲花来说做人的道理。“莲,花之君子者也”。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君子就是道德高尚,品格正直的人。文中说:“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悲惨世界》里的主人公冉阿让,他不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吗?”他生活在那么一个悲惨黑暗的社会里,到处充满着阴谋与欺骗,可他却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善良人品,不被那些“淤泥”污染。这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品格吗?
我相信,如果人人都像莲花那样正直善良,世界的明天就会更美好!
读了爱莲说读后感篇3
莲不比挺拔的松柏,莲不比傲雪怒放的腊梅,莲不比勇斗秋风的黄菊,但莲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爱莲“出污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漫步荷田之畔,见荷花各式各样,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似娇似羞,惹人遐思;盛开的花儿,似笑似舞,让人驻足;还有的迫不及待蜕去外边的几瓣,中间的莲蓬,让人想起母亲,想起孕育,想起希望。微风吹来,荷花左右摇摆,翩翩起舞。莲叶托着荷花,有节奏地跳舞。莲花衬着莲叶,美丽极了莲的颜色是淡淡的粉红,花瓣上略带点白,给人一种纯洁的感觉。莲的一生几经磨难,却依旧傲然挺立。支撑它的一根纤细而又娇嫩的茎,好像一掐就能掐出水了。一根不起眼的绿茎,把整朵花抬得稳稳当当。一股狂风吹过,它轻轻地摇曳几下;一阵暴雨打来,它依旧屹立在雨幕之中。照耀它的不是温柔的春光,而是毒辣的烈日;滋润它的不是甘甜的泉水,而是污泥中的浊水;吹拂它的不是轻柔的春风而是一阵阵的热浪。莲的一生不知经历了多少的磨难,却依旧傲然挺立。面对挫折,开得更灿烂。
爱莲的文化。《爱莲说》里,我独爱那一句“予独爱莲之处淤泥而不染”它赢得了多少清高之士的赞许,赢得了多少同感之人强烈的共鸣。再看看诗人李白称赞荷花,他的眼中,荷花成了艳丽无比的女子,在阳光的照耀下顿时散发出无比得绚烂,异常诱人,用“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的诗句形容不足为过。当然,写荷花的诗句还有很多,比如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成了夏日风景的制造者;比如乐府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爱莲一身的宝贝。荷花,莲子、莲衣、莲房、莲须、莲子心、荷梗、藕节都可药用。荷花能活血止血、去湿消风、清心凉血、解热解毒。莲子能养心、益肾、补脾、涩肠。莲须能清心、益肾、涩精、止血、解暑除烦,生津止渴。莲叶能清暑利湿、升阳止血。藕节能止血、散瘀、解热毒。荷梗能清热解暑、通气行水、泻火清心。莲一生都为人们奉献着。
陆上百花竞芬芳,碧水潭泮默默香。不与桃李争春风。七月流火送清凉。爱莲清幽淡定的君子之美;爱莲孤芳自赏的清高之雅,爱莲不惧风雨的坚强之勇。
读了爱莲说读后感篇4
古往今来,莲花一直有“花中君子”的美名,追其缘由,向来是出自背诵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这篇爱莲、赞莲的美文,历经千年,多少文人墨客说诵吟咏。由此,莲花也不再是亭亭玉立的出水芙蓉,人们赋予了它心的生命意义。读完这篇千古美文,心中存有些许疑惑。
周敦颐爱莲、赞莲,因为它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同时“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也是他认为莲花所具有的可贵之处。而我对此却有着不同的理解。“中通外直”的释义是“中间是空的,外身挺直”。而中间是空的不正是“腹中空空无点墨”吗?如此华而不实的花又怎能称之为“花中君子”呢?
周敦颐还认为,莲花的君子之风还体现在它的“不蔓不枝”。“不蔓不枝”的释义是“不生枝蔓,不长枝节”。周敦颐认为这正体现了君子不爱慕名利,不攀权附贵的高贵品质。而我认为,不生枝蔓,不长枝节是莲花的一个缺憾。因为它决定了莲花不能向更高处攀爬,如此不思进取的花,还能称得上是“花中君子”吗?孟子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鲁迅先生曾经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由此可见,君子不该安于现状。
同时,“亭亭玉立”的莲花十分清高,它是不愿与人亲近的,甚至有一点儿桀骜不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告诫刘禅:“诚意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可见,清高实际上就是在堵塞忠谏之路。所以,作为君子,应该放下清高的姿态,广泛去听取别人的意见。
君子之风,并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应该从内而外散发的气节。
读了爱莲说读后感篇5
世间花卉品种繁多,特点各异。牡丹冠绝群芳,海棠娇艳超凡,水仙雅洁清馨,可宋朝的周敦颐却独钟情于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
起初,我百思不得其解,可读了周敦颐的《爱莲说》后我才恍然大悟。莲花的外观、精神、修养无一不让我为之动容,无一不让我陷入无尽的感染中。
作者用《爱莲说》这篇文章中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了正直高尚的气节,鄙弃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借以表现出作者自身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对莲花的描写正是作者对文章中心的最好的诠释。试问,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呢?
封建统治时期,那鸣冤的鼓声不绝于耳,可那些所遇的青天大老爷们却在后堂面不改色心不跳地数着做案人送来的“白花花”的银子。当今现代,家长掀着大包小包的礼品乐滋滋地叩响老师家门的人也不在少数。
莲花尚且能够做到不愿意隐退,不贪图荣华富贵,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而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
当然,所谓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并非是指像刘禹锡那样隐居山林,从此不问世事,这是断然不可取的。如果不问世事,只关心自己,确实也可称为“洁身自好”,可是换一种方式,这就成了自私只在乎自己,而不管他人死活。
“濯清涟而不妖”也并不是指整天穿着麻衣、布鞋这就叫做“不妖”,社会总在进步,人的思想也不能停滞不前,而是指莲花在清澈的水中不断洗濯、涤荡,唯恐蒙受些微不洁的心态,这便很容易使人想起莲花素净雅致,仪态庄重的本质,而并非思想的止步不前。
?爱莲说》这篇文章教会我们要有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鄙弃追名逐利,趋炎附垫的恶浊世风,要做到真正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这篇文章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读了爱莲说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读了的读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