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读后感6篇

时间:
Surplus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传达我们对书中情感和冲突的理解,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对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行审视和调整,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王阳明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王阳明读后感6篇

王阳明读后感篇1

寒假里,我认认真真地读了《传奇王阳明》一书。王阳明是家乡余姚的先贤,之前我参观过“王阳明故居”和“余姚名人馆”,看到过许多关于王阳明先生的事迹,这次当我读到这本书时,感到特别亲切,而且书中情节引人入胜,看得我都入迷了。

书中对王阳明先生各个时期的成长过程、坎坷经历以及最终成为了一代圣贤的描写,让我内心真切地感受到了王阳明的.传奇与勇敢、智慧与高尚。但在整本书中,令我最受启发、印象最深的是他“从小立志做圣贤”那远大的人生目标。

王阳明小时候非常调皮,喜欢恶作剧,有意打闹,又有许多怪想法。有一次,他突发奇想便问起老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人生头等大事是什么?”先生回答:“读书才能有功名,头等大事是登第做状元。”他却说:“不对!人生头等大事是做圣贤。”当他在有了这想法之后,他的一切行动都为实现这个梦想而不断努力着,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多大的挫折,始终没有放弃。后来王守仁真成了圣贤!

通过阅读本书,我认为,我们只要有自己的目标,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付出,又能真正做到如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把知识当作是实践过程,把实践过程还原为知识”,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取得成功获得收获的。

这是我读了《传奇王阳明》之后想到的,现在我懂了,如果要想自己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那么必须从小树立正确的理想,并且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

王阳明读后感篇2

最开始认识王阳明是高中时期一个朋友从北大图书馆借来一本王阳明传记,当时才开始接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论。相对于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这类唯物主义言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这般主观唯心观点更加吸引我。“心”相对“物”来说灵动而富有朝气,是一个有万般可能的字眼,一如阳明心学创造的所有奇迹。

我并不否认我国推行的唯物主义,但曾国潘、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的大力推崇,阳明心学影响下发动的“明治维新”,所有的一切都无可置疑的表明,心学是一门能让人乃至一个国家迅速强大起来的学说,它绝对存在可取之处。

王阳明画像

明朝时期理学被打造成国家意识形态,朱元璋更是将理学之外的所有学说统统列入异端,这对于国家的管理无可厚非,但也严重制约了国民的现象力和探索精神。在这样理学作为绝对权威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思想家越有天赋,便意味着他的一生将更加曲折。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少年时代的王阳明将“做圣贤”作为第一等事,立志成为孔子一般的人,他说“都是人,怎么就不能比”,使我深受触动,我想这绝不能用“年少轻狂”来形容,只有意气风发才是少年王阳明的代名词,也只有他这样的性子,才能在死气沉沉的文坛界打开一扇天窗。

王阳明格竹子一事向来为人们津津乐道,朱熹的《四书集注》是科考指定教材,其中提到“格物致知”方可“悟道”,于是王阳明拉起好友在家中准备“格竹”,希望能悟透其变化规律,朋友格了三天三夜,倒下了,他格了七天七夜,也倒下了。也由此开始了对理学的初步怀疑,但由于在理学绝对权威的大环境下,加之屡不中第,陷入迷茫、彷徨,开始怀疑自己,空有经略四方的志向而没有施展的空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地动心为耻”,道尽心中苦涩。他对落第可以无动于衷,但不能实现圣贤的理想才是他真正伤心之处。

刘瑾当权时期,贪赃枉法,无恶不作。许多有识之士上奏疏抗议,王阳明也不例外,只是将希望寄托于玩性不减的皇帝身上,便注定了失败:被贬去贵州龙场当驿丞,刘瑾甚至派人在途中暗杀。好在阳明机敏,制造跳水自杀的假象逃过一劫。龙场人烟稀少、荆棘丛生,王阳明某日却在山洞中顿悟,“心学”这一学说竟就这样开创了。他当时也绝对想不到在龙场中悟到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将在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王琼是王阳明的贵人,他们初见之时王阳明的心学已颇有一番成就,王琼意识到这是一个能堪大用的人才,答应给他一个平台,让他实现经略四方的理想。要知道王阳明一直有“为万世开太平”的目标,在军事方面可谓做足了功夫,从年少时单枪匹马私出居庸关,排兵布阵的玩闹可见一斑。史实也证明王阳明确有超绝的军事才能:平定南赣汀漳(盗匪),平定宁王(王爷叛乱),平定广西思恩、田州(少数民族民变),平定八寨、断藤峡(盗匪)都是不可复制的神话,就连日本的海军战神——东乡平八郎也对其军事思想推崇之至,很难想象一个自小体弱多病的文人会在军事方面流传千古。

他在剿匪之时也不忘传授心学理论,同时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理论,简单来说就是将所学的道理付诸实践,不实践就不算真正懂得了这个道理。举个例子,如果看到有人摔倒了,良知会第一时间告诉你去扶,你立刻依照良知去行动,这便是“知行合一”。倘若你有犹豫了,担心被讹而无动于衷,又或者心中想着借机获取某种报酬而行动,这都不能算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知”是“良知”而非“知道”,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所在,但多数人都无法做到,用王阳明的话来说,外部世界已成为一个极其复杂的世界,我们面对它时,首先想到的不时光明自己的良知,而是如何来适应它,如何击败它。这诸多的想法就成了私欲,成了乌云,蒙蔽了我们的良知。

所谓“致良知”,“心即理”是起因,“知行合一”是过程实践,“致良知”是根本目的。

那么如何做到“知行合一”“致良知”呢?

不要拘泥于常规,世界运转总有一套行为准则作为参照物,他可能是法律法规,也可能是道德义务,人们心中思虑时不可避免的要考虑这些,这时一定要以自己的良知为主导,时刻告诫自己摒弃贪欲,随心而动。

不要在意他人的诽谤,世界之大少不了恶人,阳明心学修的是心,是由内而外的自信,对内心强大的人来说,所有的流言蜚语不过是光复良知的垫脚石。

“事上练”,即注重实践,缺少实践的人遇事便手忙脚乱,人必须通过实践来磨砺自己的心境,从而达到“湖水化成冰”的心境,石子落下也泛不起一丝涟漪,使自己在突如其来的事情面前也能从容不迫。

“存天理,灭人欲”,一个没有人欲的人毋庸置疑是一个强大的人,也是阳明心学的终极目标。心学可以强大我们的内心,使我们不被焦虑、恐惧、迷茫所困扰;使我们心念通达,与时俱进;使我们能用更富有智慧的目光看待万事万物。

王阳明读后感篇3

坦白说,这本书看了不下三遍,只记住了书中的故事,对于王阳明的哲学,是完全没有看懂的。尤其是核心思想“知行合一”,越看越是迷糊,只知道,知行合一并不是我们常常说的感知、言语要与行动一致,其中的“知”指的是“良知”,那究竟什么是“良知”,百思不得其解,仿若眼前迷糊,不见真容,甚至有点玄乎。为了弄清,又看了遍《明朝那些事儿》中关于王阳明事迹的片段,也听了樊登读书上《王阳明哲学(蔡仁厚)》《王阳明大传(冈田武彦)》的解说版,解说也是偏故事性,同时也搜索了网络上的一些相关资料,遗憾,还是没有弄明白,感觉像是佛学禅学,但因为不懂佛学禅学,无法断言,无法悟道。在纠结和摸索了近三个月后,由于还是悟不到“知行合一”的真谛,所以本书的读后感不敢就此进行展开,便聊聊几个让自己印象深刻的片段和故事带来的体会吧,待未来某时顿悟了,再来写一写“知行合一”。

关于做圣贤的想法——敢想远方与自我意识。王阳明能够讨匪平乱,立言讲学,确实是圣贤。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中评价曾国藩时同时提出了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这里,我们不讨论评价的内容,可以看看王阳明是在什么时候说出了做圣贤的想法。王阳明在私塾读书时,一日问老师“何谓天下第一等事”,老师告知“读书做大官”,而王阳明反驳老师,认为天下第一等事是读书做圣贤。小小年纪便能够挣脱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束缚,想他人不会想,想他人不敢想,想他人不能想。在生活中蝇营狗苟的我们,何时才能抬头看星星,看月亮,看耀眼的太阳,想一想诗和远方呢。我们可以想,在生活喘息的间隙,在行色匆匆的'路口,在夜深人静的灯下,只有我们自己才真正在意自己的想法,既如此,我们又有何不敢想。那些质疑你,否定你,嘲笑你,肯定你,赞美你,安慰你的声音,便犹如每天的落日,让它沉入大海吧。如王阳明落地之时,亲友安慰,其不以落地为耻,而以落地动心为耻,我动不动心,远比外界的事实和反馈来得更重要。我思故我在,停止了自己的想法,忽略掉自己的内心,我便只剩下各类社会角色,而那个“我”就没有了。

关于龙场悟道——遇挫坚韧与悦纳现实。在被迫害,被贬至苦荒之地,瘴气湿重,言语不通等艰苦条件下能够得大道,总少不了坚韧的品质和对艰苦现实的悦纳。这让我也想到我的父亲,前两周,查出了疑似声门癌,在做各项术前检查时,他发出了感慨,大意是“我这一生怎么这样,这么坎坎坷坷”。确实,儿时玩耍,从三楼之高阳台跌落,幸得同村大叔路过伸手接住;少时外出务工,被滚烫的开水烫伤大腿,高烧不退,幸得当地老奶奶草药相助悉心照料;青年远洋潜水求生绳索被卡,拉回甲板时脸色已青紫,竟也奇迹般苏醒;关岛海域触礁沉船,幸得当地驻军所救,通过卫星电话与外交官员汇报沉船细节及伤亡情况,安抚船员并协助组织船员回国;在甲板上被钢索狠狠打中头部,身体被甩出甲板,所幸没有葬入大海…如此这般,竟是关关难过,关关过。上帝的眷顾,海员的坚毅,不困于过往,悦纳后前行,才创造了这些奇迹。他的经历,于大多数人和我而言,太过跌宕起伏,而我这只小小的帆船,怎能遇到一些小风小浪就放弃远航。平凡的我们可能难以悟得大道,但可以坚韧,可以努力悦纳一切。

关于平匪平乱的套路——发挥特长与谋定后胜。王阳明擅于写文章,擅于传播自己的思想,这些都成为他平匪平乱谋略的来源与支撑。中外不少名将,擅长的战术不同,但通过攻心来攻城,上胜。由此,我们反思,在工作生活中,我们是否更倾向于蛮干,确实,从生物本能来看,动手可比动脑容易得多,但我们努力的,不就是克服自己的生物本能吗。工作,家庭,生活,社交,尽可能去发挥自己的特长,创造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可能工作我们很难把控,毕竟大部分的我们,在工作中还难以做到自己说了算的程度。但家庭,生活和社交,我们是可以的。比如我不擅长带孩子玩,那就把带玩这件事情交给更擅长的成员去做。我不是个天生的社交达人,那就不求自己朋友遍地,经营好现有的朋友关系即可。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是一件投入产出比最高的,不在于事情取得的成效,而在于做这个事情时,我们的感受愉快,那便足够啦。

读这本书的收获,暂未收获心学的真谛,但从王阳明生平的几个标示性事件中能够有所启发,足矣。我想,这便是读书的魅力吧。

王阳明读后感篇4

1.初遇王阳明

第一次听说王阳明是在高中政治课上,讲他对人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课本上将他批判为典型的唯心主义——你看不看花,花都客观存在。作为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我从此也把王阳明和唯心主义打入了深渊。

2.再遇王阳明

第二次遇见王阳明,是看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把王阳明列为明朝近300年历史上的第1人。作为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以洪武帝为代表,明朝的英雄好汉层出不穷,各领风骚数载,能在这个英雄榜上排第一,王阳明绝对不同凡响。书中的王阳明是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还有教育家。这几个头衔随便拿出一个都可以名垂千古,没想到他短暂的一生就铸就了这么多辉煌。他的道德品格、政治操守、军事才能、哲学思想和教育情怀都让我觉得十分佩服。当年明月把明朝那些事儿最后的篇章留给徐霞客,我想也是和王阳明心学呼应。徐霞客就是心学最好的实践者,在一个200多年不断纷争的政治帝国面前,徐霞客和王阳明就像一股春风,耳目一新,敢于跳出程朱理学和科举桎梏,做到真正的自由自在。王阳明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的发端。

3.知行合一王阳明

所以,接下来就看了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从他的生平事迹中探寻他心学的真谛。对于我来说,读心学的感受就是从心所欲,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要被外在的欲望、物质、言语所左右,真正的去修炼自己的心,知道什么是善恶,能够去恶从善,能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最后就是回到自己本真的状态,也就是直觉。通过知行合一,不断充实自己的身心感受。这让我想到了《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所说的,人有两个系统:

(1)系统1是直觉情感的直观感受系统;

(2)系统2是逻辑,理性的间接系统。

王阳明所做的就是让我们找回那系统1,并且通过系统2不断的修炼,让系统1不断锐化,变得更为理智,生命也会变得更加从容和睿智,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而坚守。

正如王阳明所说,我们从出生开始,就能分辨好坏,但在漫长的学习与社会的磨砺中,模糊了善恶之间的距离,正如韩寒所言:“成人世界没有对错,只有利弊。”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迷失自我,失去力量,慢慢都被磨平了,变成了无趣的”社畜“。

4.阳明与三毛

王阳明的心学让我想起了三毛,她就是心学最好的诠释。三毛从小数学不行,性格又古怪,感觉自己融入不到成人世界中。但她喜欢画画,读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寻找着自己的方向,偏偏在人人避之不及的撒哈拉沙漠,找到了自己的故乡,心归属的地方,也找到了自己爱情。这才有了那么短暂却美好的撒哈拉故事。心之所向,素履所往,这就是心的力量。

5.坚持初心

王阳明的心学,有点唯心也有点禅修的意味,但不同的是,他不是出世的修行,而是儒家入世的实践,不断通过实践来磨练自己的内心,来坚守自己的初心。这也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我曾通过冥想企图断绝一切外部的声音,但心学却要顺其自然,让这些外部声音内化成内心更强大的自己,更加坚定自己内心的声音,坚定自己的梦想,做自己的主人。

王阳明读后感篇5

以前读书均是关于工作方面的内容,但都不能坚持阅读。近期受公司读书汇影响,以及同事推荐王阳明“心学”读物,因此带着向往和好奇借阅了《知行合一王阳明》。

当打开封面内页,对上面的内容感到茫然,因为自己对王阳明的确了解得少。也正因为如此,心中充满了阅读的兴趣......

王阳明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五岁才开口说话;幼年聪颖好学,为求“格物致知”,“格”竹子到晕厥;青年流浪游学;中年被政治迫害流放,蛮荒之地顽强活着;后剿匪荡寇、平朱宸濠之乱等,半生讲学传播心学思想,直至患肺病走到生命尽头。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的形成,是通过他的学习和“事上练”不断积累而成,比如小时候“格”竹子;青年时期骑马吓退蒙古人,为了研究道教,新婚之夜去道观请教高人整夜未归;流放中的苦难经历等。才能在一个机缘合适的时间、地点出现有名的“龙场悟道”,对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了新解,“格”不是重点,“良知”才是重点,且要“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思想,是讲做事发乎于心,每个人都有良知,做事要无愧于人、无愧于心,跟随良知的指引,是王阳明心学所说的真正的“存天理去人欲”,真正的“炼心”。

试问用“知(良知)行合一”这样的态度去面对工作、面对生活能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呢?但当我们有了这样的认知和认同感后,便会多一份信仰,至少可以尝试去做,努力去做!

当整个社会趋同“知行合一”并“事上练”时,我们的全民素质、社会风气是否会变得更好呢?

这本书还不能说拜读完成,但至少从我的角度来讲阅读一本好书,可以洗涤一个人的灵魂认知。虽然做不到以“圣人”的要求标准去衡量自己,但至少可以收获一二并运用到工作及生活中。

王阳明读后感篇6

我们的每个职工对工作都是有“良知”的,即使工作上不上进的职工,我相信在他内心深处还是想把工作干好,想干出点成绩来向领导和同事证明自己的价值。作为管理者,如何唤醒职工的“良知”,如何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就需要利用心学的理论来引导职工了。王阳明的心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新事物新思潮层出不穷的当代社会,我们要用心学来武装自己,要淡定处理身边的每件事。比如供电段,点多线长,职工众多,职工思想千变万化,车间班组中的各种“疑难杂症”怎么处理?则就要求管理干部不但要有深厚的'技术底蕴,还要有优秀的管理才能,而“知行合一”无疑是解决这些疑难杂症的良方。首先是知,干部要学好业务知识,在技术层面上要能够服众。有了“知”做理论基础,做起事情来才有理有据,安排起工作来才会目的明确,思路清晰。其次是“行”,干部要多下现场,多巡视设备,多了解工区现状,多掌握职工思想动态。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作为管理干部只有在充分了解现场实际情况后才能避免盲人摸象、盲目指挥情况的出现。最后是“合”,专业干部要善于思考、勤于琢磨,要把认知和实践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升华理论。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前面已经讲了知行合一具体到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本书的作者度阴山在书的后记中也写道:“王阳明的心学不是理论,而是生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有多少人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是高大上的理论,是“故弄玄虚”的学术,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关系不大。但是我们看了这本书后,才发现心学就是我们生存于世的工具。在我们做人做事中,心学的应用太广泛了。学以致用,就是我们阅读此书的终极目标。

王阳明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暖爱》读后感6篇

飘读后感200字读后感6篇

背影读后感6篇

《读写》读后感6篇

三体》读后感6篇

作文读后感模板6篇

解析读后感6篇

除夕读后感6篇

1字读后感6篇

《小学》读后感6篇

王阳明读后感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9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