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设计应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活动,通过编写教案,我们能够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展,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以下是写文书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6年级美术教案参考6篇,供大家参考。
6年级美术教案篇1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综合运用本单位学习的有关家居布置知识,设计制作一个布局合理、使用美观、富有个性的学生居室模型。在设计过程中,认识造型、色彩、情调等设计因素在设计中所起的作用。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设计自己的居室,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中的设计,提高审美品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居室的审美情趣。包括品味、个性、居室布置的各种因素。
难点:纸模型的制作。包括时间(课时可能不够)、比例(家居与房间的比例)造型(各种家居的制作)。
课前准备
工具:刻刀、尺子、胶水。
材料:废鞋盒、各色硬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对教科书中居室布置的分析。书上的几件学生房间模型与实例,有它的优点也存在不足,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从家居造型、色彩搭配、空间利用、房间装饰几方面谈实用、品味、性格以及制作技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制作模型做铺垫。
二、学生设计制作
制作时注意几点:
1.模型一般有地面和两面或者三面墙组成,像装修的样板间。制作材料可用鞋盒代替。
2.家具与房间应有一定的尺度感,家具大了,房间就显小,家具小了,房间就显大。家具之间也要注意比例,如写字台和椅子的`大小比例。
3.颜色最好用纸的本色,如上色应先画图案再制作。如果模型做成后再着色,模型就会变形,所以应先涂色后制作。
三、展示交流,合作定位。
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谈自己的想法。模型有多种布置形式,如挪动家具位置、变化房间装饰等方法,让学生进行尝试、讨论。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四、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及收获。居室中各种物品摆放。合理利用空间。
五、拓展延伸。
设计自己未来理想的居室。
6年级美术教案篇2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师生一起分析《捣练图》,使学生对于我国唐代的绘画题材与风格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与认识。
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以点带面,通过对《捣练图》的欣赏使学生对于唐代的时代背景、审美标准、绘画发展、以及当时的总体文化背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课的设计与串讲中要很好地把握好课的条理与节奏。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电脑、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设计:
⑴、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在课前可以展示一些与唐代有关系的文物图片
⑵、引入新课:再出示一组唐代的特色建筑物、文物、绘画作品的图片,同时让学生根据图片说出它们的名字:大雁塔、“开元通宝”货币、三彩骆驼俑、敦煌壁画、《簪花仕女图》.
继续,让学生根据图片:
这些图片都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唐代的作品)
通过图片所反映的唐代都有什么特色呢?(人们生活很安逸,在佛教、诗歌、经济、贸易等许多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大雁塔:在唐代,佛教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无论是唐玄奘西行取经还是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宣扬佛法,都发生在这个时期,所以唐代的佛教文化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普及。
“开元通宝”货币:唐代的经济也是在空前的发展,从当时货币的样式到普及制作,充分显示出唐代时期人们生活的富有与经济上的繁荣。
三彩骆驼俑:用是一种陪伴死者的随葬品,“唐三彩”是在武则天时期得到的发展,是唐代陶瓷上的创举,所谓的“三彩”是以铅为熔剂制成的其中以黄(赭)、绿、蓝为主色施于白底胎上。从上面表现的人物来看,人物多为西域等地的商人,所以充分显示出唐代商贸的发达,“丝绸古道”也是在这个时期成型的。
敦煌壁画“西方净土变”:唐代佛教的盛行也使得艺术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佛教氛围,我国各地佛教建筑、雕像、壁画的大面积出现,使得在人们心中产生了一种佛教文化。“西方净土变”画面表现了在西方极乐世界中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画面中的伎乐天的形象生动多姿,特别是其中的“反弹琵琶”造型更是敦煌壁画中的精品,画面中一片喜庆、祥和的景象。
⑶、《簪花仕女图》:盛唐时期的工笔重彩代表作,画面表现盛唐时期几位头簪大花的贵族妇女在私家庭院中闲庭漫步的情景,画面人物体态丰肥,衣着华丽,动作轻柔舒展。绘画技法娴熟,色彩浓艳又不失和谐。通过看这幅作品。带领学生在图上寻找他们认为怪异的装扮:学生提问:人物面部的眉毛比较有特点,这是怎么回事?
教师解释:唐代追求“以胖为美”的审美准则,所以人物的种种设计都是由它的美学的原理构成的。唐代人比较胖,每个人的脸型都是圆脸,大家想想看,在一个很大的脸上画一个细细的柳叶眉好看吗?(学生回答:当然不好看,主要是不协调。)那么这种眉毛画在脸上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学生回答:与人物的圆脸产生形象上的呼应。)所以聪明的唐代人就以雄蛾子的触角得到了启发,发明了“蛾眉”,为的就是在脸上和脸型呼应。
在唐代妇女的生活十分单调,每天只是在属于自己的世界中单调的'活动,化装便是她们每天的重要消遣。各种新鲜的发式便是妇女们日常花功夫捉摸的地方。高髻便是在唐代妇女发式中用得比较多的一种,在《章怀太子墓壁画》、《执扇仕女图》中均有较多的表现。它的主要特点是在头上先用假发把头发垫高,然后用真头发包在外面,使得头发高高的立于头上,体现出人物的高耸的头型,既提高了人物的身高,又使得雍容、华丽的发簪得以展示。而在高髻上簪花更突出了这个特点,收到了雍容华贵的效果。
在每个人物的面部,还体现了古代妇女的主要化妆方法,其中在每个主要人物的面部都有黄金花子的体现,“花子”是古代妇女的常见的装饰物,在古代的名《木兰辞》中就讲到:“当户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其中的“花黄”便是这里提到的花子。它是一种用金箔剪刻出的装饰图案,通常贴于前额、两鬓的位置,花子在敦煌壁画中也有大量的出现。
看过了每个人物的头部装饰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在人物身上的表现。首先受到人物身材、地理位置的条件决定,画面中人物主要的服装材料都是纱质服装,这不但透气性好,还很轻盈,在画面中画家以十分写实的手法,表现出画家高超的绘画技巧。服装中大量的花卉图案充满了富贵的气息,层层的晕染加上细致的勾描表现出层层的图案从纱的下面隐隐的露出来的效果。最后带学生分析画面的人物动作以及画面构图方法,再让学生体会画面中的人物是什么样的心态?
在我国的古代,许多妇女在外表上看过着十分富有的生活,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她们的生活还是十分寂寞与无聊的,所以在《簪花仕女图》中每个人物都是在拈花、逗狗、戏蝴蝶……从外表看来他们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实际上她们内心的空虚、寂寞是今天的人们无法理解的,我们只能通过绘画作品来洞悉她们的内心世界,从而感受到作为古代的妇女可悲、可怜的心灵世界……
⑷看过了《簪花仕女图》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唐代另一位绘画高手张萱的作品《捣练图》。这是一张反映唐代劳动妇女生活的画面,主要表现的是在丝织品作坊中的劳动场面,一共表现了十二个人,有中年妇女、年轻女子以及五、六岁的小女孩儿,她们对于劳动有着不同的反应:有的认真工作;有的正在休息;还有的在劳动环境中嬉戏、玩耍……让学生分析画面中的人物动作,劳动内容。让学生分析对比《捣练图》与《簪花仕女图》在题材、人物上的差异。最后由学生两件作品在艺术上的贡献,我们通过了解两件作品了解了唐代文化的哪些方面?通过课件进行展示、。
最后布置课下观察作业:到生活中去寻找唐代的艺术品,看看能否利用课上的分析方法去解读它们,能否取用独立的眼光去发现藏在艺术品细节中的信息,做一个会发现美、会体会美的学生。
6年级美术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能观察感受田野美景的构成;流畅稳定地画出较长的线条,有意交织划分田地;认识常用的颜色,有意味地涂画田地的`色彩,表现出一片想象中的田野。
2、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3、体验线与色有机结合的造型乐趣,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重点:认识颜色,用各种颜色涂画出一片田野。
教学难点:
1、流畅的运用曲线或直线交织出田地;
2、运用各种颜色效果表现出不同的田地。
教学准备:课件、水彩笔、油画棒、展示板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和学生一起做游戏—分格子—。
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分格子的游戏中把分割方法和画线条的方法教授给学生
让单调的分割练习变的有了趣味性。
(二)启发想象
1、联想与想象。把画面想象成一块肥沃的土地,而我们划出的线就是一条条田间小路,那我们周围全是庄稼地,今天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揭题《田野的色彩》
2、庄稼地有了,我们要在地里种些什么呢
3、色彩认知,参观田野:
我们来向农民伯伯学习学习。农民伯伯说要先要考考大家——知识抢答。(课件出示几种代表性的田地)认识它吗?是什么颜色的?
1)、这几块田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田?——蓝色,刚刚插秧的水田。
2)、这是什么颜色?生长的是什么?——绿色,没有成熟的水稻
3)、这一片呢?——橙色,成熟的水稻
4)、这是什么颜色?——棕色的土壤。
5)、这个呢?——油菜花、红高粱、紫云英,这些都是田里的庄稼,没想到
有这么多颜色!
(三)涂画田野
看了农民伯伯的田野,农民伯伯也想看看我们小朋友心中的田野,那我们的田野里种些什么呢,是什么颜色的?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画笔画出心中的田野吧。
强调重点:
1、用直线或曲线分割田地(不要分的太多,线条要直)
2、上色(教师示范:一、握笔姿势,二涂色方法,三、先浅后深,四、相邻两块颜色不同。)
3、加装饰(用点表示花、果子等,用小竖线表示禾苗、小树等,用小三角表示麦堆、小松树等。如果你想还可以在一个田里画个田野守护精灵或者是收割机、稻草人、谷仓。)
(四)欣赏范作,明确目标:
(五)学生作业,巡行指导
(六)展评作业,在诗歌背诵《锄禾》中结束本课。
6年级美术教案篇4
布置理想的家居
教材分析:本课设置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对身边熟悉的事物中所包含的美感产生兴趣,探究其中的审美因素,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通过对居室及主题墙面的设计,将学生引导到居室美化这一新知识领域中去,为他们一生在此领域中的探寻和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居室美化的平面设计与效果图制作。a.房间平面尺度与家具一般尺度的基本概念。b.房间使用功能与美化的正确关系。c.房间色彩与情调的营造。d.家居绿化与美化装饰。e.设计效果图的制作完成。
(2)隐性内容与目标:a.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b.细致耐心、认真完成制作的学习态度和良好品质。c.对身边事物观察、理解的敏锐程度。d.自信、个性培养和倾听师长同学意见的包容胸怀。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居室的布置设计方案。
(2)设计中创新意识、功能意识和审美意识的完美结合。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让我们走进不同的房间,看看怎样的家居布置才是最理想的?(看幻灯)
(1)书房的设计最能体现主人的兴趣、爱好和艺术品位
(2)你一定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你能把它布置得既实用又美观吗?
根据学习和休息的需要,合理地划分居室空间。
3、客厅是家庭成员进行交流的场所,请想一想布置一个理想的客厅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1)体现主人的品位和生活情调
(2)家具摆放错落有致、空间利用合理,不过分拥堵
(3)色彩明快,色调和谐而富有变化
(4)合理划分使用区域,满足人们的学习、生活、运动、或娱乐等需要
4、家居设计图中是否可以随意画出家具的大小?为什么?
教师出示设计图。
你能画出自己居室的平面图吗?
方法一、用单色线条绘制的居室平面图:准确、清晰
方法二、用色彩绘制的居室平面图:直观、鲜明
方法三、用彩纸拼贴的居室平面图:装饰性强
方法四、用纸片拼摆的方法展示居室布局:可变换家具摆放的位置
5、主题墙的设计是居室设计的点睛之笔。
6、小结:发挥创造力,按着个人品味、感觉或顏色喜好,隨意自由组合自己的家居布置,设计独一无二的理想家居,甚至因不同的时间活动及节日,为家居加添色彩和心思,增加生活情趣。
教学反思:由于平时学生一般不会注意房间的大小和家具的尺寸,因此这节课对于这些常规的知识反而是一个难点。上课前可有意让学生去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或者让爸爸妈妈带着到家居市场去看一看,对上课是很有好处的,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也是有帮助的。比例知识的应用也是本课的一个目的。平时数学课中很少有机会像本课一样实际运用到比例知识,因此,在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先计算出比例,再画图,不要什么都是近似的,导致最后的比例失调,使设计出来的房间和实际相差太大。
通过本课的教学给我们的启示是,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努力的传播美术文化,而且同样要注意在自已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和教师的创新能力、人文意识、环境意识。
6年级美术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的欣赏和比较,让学生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文化的关系。
2.并对“美术作品以它独特的方式承载,展示人类文化”这一观点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3.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从而更加喜爱美术,更加珍惜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美术是人类造型文化的载体“这一基本认识。
2.美术作品与特定时代文化的联系。
教具:
幻灯片,教材,白纸,笔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上课,同学们好!
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是《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我们要来欣赏美术作品带给我们那些感受?并来分析美术与政治,经济,历史,社会生活,社会生产有哪些联系?
青铜文化
唐代人物画
建筑文化
服饰文化
新授设计:
一,青铜文化
在欣赏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如下三个问题:
1.为什么称商周为青铜时代?
2.青铜器是实用品吗?
3.青铜器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美感?
(设计意图):
如何来理解“美术是人类造型文化的载体”这句话,让学生带着问题从如下几个方面进入学习。
a司母戊方鼎
商代后期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因其腹内刻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现藏于国家博物院,是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已缺损一个,后来根据原有的又补上,耳部外侧雕刻着2只相对的猛虎,张着大口衔着人头,充满了神秘色彩。
b人面纹铜钺
这件铜钺体型巨大,两面都雕刻着五官都突起,极力夸张狰狞可怕,令人望而生畏,据史书记载,钺是一种古代兵器,青铜制圆刃或平刃,安装木柄用来砍杀。
c虎食人卣
食人卣是青铜器珍品,造型取自虎与人相抱的姿态,虎的后腿和虎尾支撑地面,构成卣的三足,虎前抓抱一人,人面朝虎胸蹲坐,虎口大张,齿牙森列,虎身有各种纹饰,以人兽为题材,表现了怪异的,虎是奴隶主的象征,人是奴隶的象征。
d莲鹤方壶
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一件藏于河南博物馆,壶盖呈双层盛开的莲花形,中间立一展翅欲飞的仙鹤,胡耳是两只龙型怪兽,通体雕有蟠螭纹,四角各立一小兽,构思新颖,设计巧妙,被誉为时代的象征,壶是古代酒具的一种,也是礼器的重要种类之一,《诗经》中有记载“清酒百壶”,指的就是这类器物。
回到问题:
1、为什么称其为青铜时代?
公元前八世纪的商代和西周初期,青铜工艺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显示冶铜铸器工艺阶段的到来,标志着人类文明历程的一个新时代。
2、青铜器是实用品吗?
是,实用美术,顾名思义,一是实用,二是美观,现在因为年代久远,成为古董文物。
3、从下面选项中选择一词概括青铜器带给我们??
么样的美感?
①柔美②优美③壮美④凄美⑤狞厉美
因为青铜器是生活用品,同时又是兵器或礼器,所以
它具有一定的震慑作用,所以他是一种狞厉美。
(设计意图):
通过对青铜文化的学习,了解这一古老器物的造型特点,造型题材以及它的多种作用,学生对于这一陌生又古老的青铜器物有了更新更准确地理解,同时也了解了商周时期的社会审美,社会发展程度。
二,唐代人物画
接下来我们进入唐代人物画阶段,同样的,边看边思考:
1.你从唐代的绘画作品中看到那些信息?
2.唐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3.唐代社会崇尚什么样的审美观念?
有一首诗,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宋,张俞)
这里的罗绮者,罗绮人物指的就是:身穿绫罗绸缎的宫廷贵族
a簪花仕女图
画面描绘的是五个宫廷贵妇在庭院中游乐的场景,全卷共分为:采花,赏花,漫步,戏犬
b捣练图
这幅画的名字大家再熟悉不过了,“练”是一种丝织品,刚织成的时候质地坚硬,需要经过沸煮,漂白,再用杵捣,才会变得柔软洁白,全卷按照劳动工序分为:捣练,缝制,熨练。
第一幅描绘的是四个人用木杵捣练的场景,第二幅中一个人坐在地毡上线,另一人坐在木凳上缝制,第三幅是几人熨烫的场景,还有一个顽皮的小女孩,在布下面窜来窜去。画家采用“散点式”构图,不仅生动地图解了这一劳动场景和工序,还注重了细节的刻画,比如捣练时上挽的衣袖,扯练时为了用力的微微的后倾,几个小孩的穿插,还有唐朝熨斗的受热过程,使整个画面人物与场景都真实生动,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一个是隋代人物造像,一个是唐代人物造像,不同时代的审美标准。
回答问题:
1你从唐代的绘画作品中看到那些信息?
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构图讲究,显示了唐代高超的绘画艺术水平,同时生动地体现了当时社会高度繁荣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染织技术等,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
2唐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是我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其影响之大,以至于现在华人在国外居住的地方还叫做“唐人街”
3唐代社会崇尚什么样的审美观念?
以胖为美,代表人物——杨玉环
(设计意图):
以最典型的唐朝人物画,引申出画面表现出的多种文化内涵,比如政治,经济,绘画,纺织技术,审美水平等,再联系学习过的历史知识,就能够非常直观和准确地从画面上看出整个的唐代社会。从而达到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一主题。
三,建筑文化
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体现出的`人文内涵也是不同的。
问题:
1.说一说这些建筑是哪个国家的?说一说他们不同的建筑风格。
2.这些建筑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与?强调了什么?
a白云观
道教是的本土宗教,道观更是对佛寺的模仿,以砖木结构为主,建于山林之中,体现了人与自然融合的哲学。白云观有“全真第一丛林”的美称,是北京最大的道观,也是古代北方道教的中心。
b伦敦圣保罗天主教堂
建于城市,采用的是石料和水泥,并沿用了古希腊的的立柱和罗马穹隆顶,高耸的尖顶将人的意识引入导入天国,当你站在这样的一个地方,阳光透过玻璃窗,投射到你面前的是五彩斑斓的光芒,你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设计意图):
通过中西方建筑的对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审美标准是完全不同的,不同的艺术主题表现出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审美标准和理想形象。
四,服饰文化
郭沫若说:衣裳是文化的象征,是的形象。
请思考:
1.你从服装的演变中看到什么?
2.服装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欣赏中提问和解答问题
a晚清女装:中式,布料,缠足,反映了当时传统文化的强烈影响
b民国女装:中西式,小皮包,烫发,反映出当时社会已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女性在一定程度上从家庭走向社会
猜一猜哪个时期的照片?
三十年代:剪发盛行,发式多变,旗袍更是进入盛时,称为女装的代表
c时尚女装:现代社会,生活质量被提到首位,品味和格调使得我们的着装更加多元化,个性化
从服装的演变,我们能够看到社会的大变革
(设计意图):
服装体现了一个社会的审美标准,从服装能看到清末民初,到现在现代社会一路服装的变革,以及女性所展现出来不同的风貌,都能使学生感受到文化影响了服饰,服饰代表了文化。
从青铜文化,唐代人物画,建筑文化和服装文化四个部分来分析美术作品通过不同的载体来体现和表达出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信息.
感受与实践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存世的唯一一幅珍品,被称为“活化石”,它生动地展现了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描绘了清明时节汴京的繁荣景象,是当年汴京繁荣景象的见证。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昨天对于今天来说,就是今天的历史,《清明上河图》就是一幅看得见的历史,现在请你表现现代都市,你将采用哪些元素?一些提示,街道的景象,建筑,人的面貌……等等
(设计意图):
清明上河图就是一个典型直观的描绘了社会生活的艺术作品,学生会按照清明上河图的指引,用构思绘画的方式来表现现在的都市生活,用实践的方式来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课后:
通过学习,大家是不是了解了“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句话的含义,在人类没有创造文字之前,我们对历史的了解就是通过一些造型实物,比如:雕塑,绘画,工艺品等,即便是有了文字之后呢,我们仍然需要通过造型实物来给与直观的印证,所以,一件美术作品不仅具有美学价值和实用性,它的造型和形象因素同时向我们了一个地域,一段时期社会的文化及诸多方面。
(设计意图):
告诉学生美术与人类文化的传承关系,使学生善于观察,并且体会不同的造型实物能够表现不同的文化特征,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力和联系多学科的思考能力,形成一种良好的美术欣赏习惯和发现各种关系的综合思维能力。课后反思:通过对一些作品的欣赏、比较,学生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文化的关系,对《美术作品以他独特的方式承载、展示人类文化的观点》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6年级美术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纸板的切割、折曲,设计制作造型美观、功能适用的椅子或沙发。初步了解立体构成知识及在设计中的应用;
2、通过椅子的设计,使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认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培养敢于想象,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和立体造型的设计能力。
教学重点
设计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生活中充满了设计,设计的前提是敢于创造。引导学生通过设计椅子,关注生活中的其他设计,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教学难点
设计构思,纸板的联想。教学材料
工具:剪刀、胶水;
材料:较硬的纸,如卡片纸、废纸盒、硬包装纸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展示。结合教学重点,理解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可用图片和实物,展示现代座椅的设计,如造型新颖的沙发、生活用椅、办公用椅、学生座椅、公共用椅等,并分析其社会功能、造型特点,结合书上的范图和教师的示范作品,引出纸板的联想。
(二)设问。
以问题的形式来共同研讨。1、在生活中,你都看到过哪些座椅?摆放在什么环境中?座椅的造型给你怎样的感觉?
2、座椅的结构你了解么?你看到的椅子都是有几条腿制成的?它们稳定么?为什么?
3、你能用纸板设计制作椅子造型么?看到这些纸板,你能联想到多少椅子造型?
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先讨论再回答,也可直接回答后由教师或其他学生补充,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要及时鼓励和引导。
二演示
教师即兴发挥用纸板以简单快捷的方法制作一把椅子。因为这种形象的演示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技法研讨
(一)讲授椅子的功能和结构。
以与学生共同讨论的形式,共同总结得出:座椅具有实用、舒适、稳定的特点。座椅的结构一般为腿(支撑点)、面(承重点)、靠背。
(二)分析课本中的范例。
通过书上的范例,分析使用何种形状的纸制作的?如何剪切的?如何折曲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鼓励。
通过对椅子造型的理解,使学生对立体构成有个初步的认识,并激发学生动手制作椅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学生设计与制作椅子
1、根据情况,每人制作1~2个椅子,也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制作一组椅子或沙发。教师应随时给予指导。
2、纸材应稍硬,造型才能有力度。椅子上可画或贴些图案,增加椅子的色彩效果。
3、可把椅子或沙发设置于一块硬纸上,形成一个展示台。
学生在制作椅子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指导。
五学生作品展示与讨论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谈谈自己的创意:椅子的'造型特点、最合适的安放环境等等;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联想:如果真的投产,用何种材料制作最能展示自己的创意。
教学反思:
本节课并不单单是单纯的手工制作课,在课堂教学中,我在对学生进行课题——纸板的联想的引导的同时,以最大的可行性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联想,其主要的目的就是想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乐于发现的习惯,激发学生进行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这节课与我预期的课堂效果稍有偏差。
6年级美术教案参考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