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编写教案,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和任务,教案的编写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以下是写文书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村晚的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村晚的教案篇1
教学要求:
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生、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发展和变化的。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构想:
教学中应抓住事情的发生、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发展和变化的这一条线索来理解课文内容。介绍作者引入新课,理清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重点逐段学习。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带、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抓住重点逐段学习。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介绍托尔斯泰)
2、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课文。
二、初步理解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认真读课文,想想事情发生的地方,是怎样引起的,结果怎样。再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四段。
2、学生自学,巡视指导。
3、讨论交流。
(1)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事情是怎样引起的?水手逗猴子取乐,有哪几个原因?两个:一是完成了任务,心情愉快;二是风平浪静,水手们没有什么事情。
(2)猴子怎样把玩笑开到孩子身上的?(让学生用简单的话说说。)
(3)孩子为什么会走到顶端的横木的?
(4)结果怎样?
(5)指名感情朗读课文。
三、抓住重点,深入理解课文。
1、孩子为什么追猴子?(因为猴子戏弄孩子,水手们又笑他,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2、划出猴子放肆的句子,划出水手的表现,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3、孩子遇到生命危险,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4、理解“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掉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5、理解“甲板上的水手都吓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6、理解“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7、谁出现了,他是怎样使孩子转危为安的?
8、水手们救孩子只用了四十秒钟,为什么大家觉得四十秒钟的时间太长了?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从课文中,你觉得孩子的得救有几方面的原因?有什么启发?
作业设计:
1、感情朗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理清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白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道理,引导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检查朗读。
1、同桌互读互查,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指名朗读。
二、引导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的关系。
1、孩子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1)客观上:猴子的戏弄,水手们的笑,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2)主观上:孩子在气急了的情况下,没有考虑事情的后果。
2、孩子得救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1)是船长果断逼孩子跳水;
(2)是孩子及时明白了爸爸的意思,“往下一纵身”跳到了水里;
(3)是水手们在短短的四十秒中里就把孩子救上了甲板。
三、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你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最深切的体会畅所欲言)
学生可能会想到:
1、遇到危险的情况要像船长那样冷静果断的采取措施。
2、做事要考虑后果,不能意识生气而不顾危险。
3、开玩笑要注意分寸,等等。
四、写一写读后感
1、说说从本文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此类的事情,你是怎样处理的?
3、把你所想到的写下来。
作业设计: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你想到了什么?请写下来。
2、感情朗读课文。
村晚的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托尔斯泰的一篇精彩短文,记叙了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的惊险故事。文章通过描写孩子、猴子、水手、船长几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来表现船长在危急时刻的机智果断,沉着冷静。同时告诉人们做事的道理。
二、设计意图:
本文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其中最吸引人的还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两部分,因此,我把这两部分作重点教学,学会从文字表面读出背后的故事,同时结合课后习题,让学生明白文章要表明的中心:船长的冷静沉着,机智果断,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三、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生字生词,明白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2、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
4、学习作者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叙述故事的方法。
5、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四、教学重点:
了解孩子、水手及船长在同一事件中的不同表现,从而体会船长的性格特点和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
五、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列夫··托尔斯泰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不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只要求查找关于托尔斯泰的资料。
(设计意图:学习这样的文章,如果提前预习就没有了跟随着事情一步步发展的激动紧张的感受,因此不要求孩子提前看课文。)
二、激趣导入:
1、孩子们,都看过福尔摩斯的故事吧,他之所以引人入胜就是一个个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而且能从结果推断出故事的所有过程。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带来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出示故事结局即课文最后一段)
2、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一下。
3、你也做一回福尔摩斯,对于这段文字你有哪些疑问?又推断出文字背后怎样的故事?
预设:学生读出——①孩子遇到了危险,或者是从海中的轮船上掉下水的。
②四十秒都觉得长,可见当时情况一定非常危险,孩子的生命危在旦夕。(由此讲解破折号的作用)
学生疑问——孩子怎么会从船上掉进海里呢?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以及联系文本的想象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
4、到底是怎么遇险的呢?请大家看这一段。(发放印有第5段的纸张)
5、请大家默读这部分,说说你从文字中又读出了什么?(写上批注)
预设:学生读出——
①从“瞄准儿子”看出一定是情况非常紧急,要不船长是不会用枪对准自己的孩子的。
②从两次“喊”看出一定是离孩子很远,这个孩子一定在很高的地方,不喊是听不到的。同时也能看出船长当时也为孩子捏着一把汗。
③从船长两次说的话中可以体会到当时的情况太危险了,连着用了几个感叹号而且还在“喊”着“一!二!”
④从“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 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看出当时孩子已经非常危险了,一不小心都有可能掉下来。
6、请你“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把关键的语句有感情地读出来,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彩之处。)
7、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看当时孩子所处的位置,直观了解情况的紧急。
8、读了这样的文字后,你的感觉怎样?(学生谈读后感受)
9、我也和你们一样,就感觉像是有一根绳子在牢牢地牵着我们一步步走进故事当中。下面我们就来全面地读一读这个故事——《跳水》。(板书课题)
10、能写出这样扣人心弦的故事的就是——列夫·托尔斯泰。(板书作者)
11、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请跟大家说一说。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的一生写了许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前面我们还学过他写的《穷人》一文。)
12、请打开书,读一读这个完整的故事。
三、理清课文脉络
1、自由读课文。思考: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说一说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快速读故事,概括说一说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
第二课时
一、回顾全文:本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继续学习课文。
1、故事中的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危险境地的呢?请以小组为单位就这一问题分析一下,然后派代表联系课文内容说明理由。
2、小组讨论上一问题。
3、交流上一问题。
预设:主要是猴子故意挑逗孩子的原因,还有水手拿孩子和猴子开玩笑的原因,也有孩子自己要面子,不知道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原因。
4、让我们先来看看猴子的挑逗,读课文第二段,找出猴子逗孩子的语句,用“△”标出描写猴子动作的词,用直线画出描写孩子当时的神态的词。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动脑,加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作者写作的方法。认识到事物是在不断联系和变化中发展的。)
5、谁给大家读一读这些语句。(猴子的动作:跳到、摘下、戴在、爬上、坐在、咬、撕、抓着、爬。孩子的神态:哭笑不得、脸都红了。)
6、联系这些词语想象当时画面,想想孩子什么感受?
预设:被惹人发笑的猴子戏弄,生气也不是,笑也笑不出来。很是尴尬,感觉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7、按照刚才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也是抓住猴子和孩子两个方面来谈。问题同第二自然段:①找出猴子逗孩子的语句,用“△”标出描写猴子动作的词,用直线画出描写孩子当时的神态的词。②联系这些词语想象当时画面,想想孩子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学习读书方法,能够通过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对课文内容有个全面的认识。在此也是训练孩子语言的感悟能力和根据语句联想的能力。)
8、回过头,我们再看船长,在那种时候,难道就只有用枪逼着孩子跳海这一条路吗?
9、学生就此问题讨论。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创新思维,去想更多的办法,尝试解决问题,从而也能让学生对船长的行为做出进一步肯定。)
10、请看黑板(板书——水手、猴子、孩子、船长),请你把他们的关系用一个字或词连接起来,简单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人物之间的关系,深化本文表现的主题)
三、拓展延伸:
1、学习写作手法:
当我们一步步跟随作者走进故事时,已经被一个个精彩的环节吸引。你觉得最让你难忘的是哪一部分?(预设:文章的最后两段)可见一篇故事,最关键的是高潮部分,作者在这部分都抓住了人物的哪些方面来落笔的呢?(预设:语言、动作、神态等)
回忆《穷人》一课,作者又是抓住人物的哪些方面展开记事的呢?(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还有环境的渲染等)为了让人物更适合故事的情节,运用的描写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文章也要选择更适合表达中心的描写方法,同时在高潮处着重下笔吸引住读者,用细致入微的贴切的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品质。
(设计意图: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能够指导学生今后的写作。)
2、总结文章中心:
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请你说一说。(预设:从孩子那里得到的启示是做事时要考虑后果,不能武断,不假思索;从水手和猴子那里得到的启示是开玩笑要注意火候,不要过分,不要伤害到别人的自尊;从船长那里得到的启示是在危急关头要沉着冷静、果断的处理问题。)
村晚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指导书写生字“矛、盾”和理解“夸口、张口结舌”等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精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成语的寓意,懂得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理解成语的寓意,养成良好的积累知识的习惯。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板书:8、成语故事)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引出《自相矛盾》。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轻声读成语故事《自相矛盾》,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拼读生字表中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指导书写。
三、精读与感悟《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成语中的矛和盾仅仅是指那个楚国人买的兵器矛和盾吗?
3、细读课文,抓关键词句,在交流讨论中感受人物形象和文章寓意。
预设: “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 指导朗读好人物语言。
这个楚国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结果怎样?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 周围人怎样看他?
你又怎样看他? 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 文章为什么到这就结束了? &b&b&b&b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小结
五、拓展与延伸
1、用今天学到的学习成语故事的方法,学习《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这两个成语故事。
2、阅读《成语故事》,积累更多的成语。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盾坚固 都戳不穿 自相矛盾 矛锐利 都能戳穿
说话前后抵触 矛戳盾 会怎么样
村晚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3个字,会写“妒忌、军事”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试着阅读名著《三国演义》。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关于三国的故事,最著名的莫过于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大家都看过这本书吗?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些人物?(生自由讨论发言)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喜欢诸葛亮,谁能说说喜欢他的理由?(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也和诸葛亮有关。(板书课题)看了课题,大家有什么想问的吗?(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借到了吗?怎么借的?)现在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一读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你想知道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着重指导: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生字,师指导正音。
(2)注意:“忌”的上面是“己”,不要写成“已”;“督”的下面是“目”,不要写成“日”。
(3)(出示生词)指定学生带读。
3.学生正确流利地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描写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段落,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些什么。
起因(1~2自然段);
经过(3~9自然段);
结果(10自然段)。
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与诸葛亮约定在三天之内造好十万只箭,想借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四、小结。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却将计就计,承诺三天就能办好。接下来,他如何在三天内成功造好十万支箭呢?且看下回分解。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为什么会发生“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并初步了解了四个人物,那么,请你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故事中的四个人物进行排名,你觉得可以怎么排?(学生自主排名,展示)
每位同学都给四个人物打了分,尽管答案不同,但是有一点是毫无异议的: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诸葛亮排第一。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真让人佩服。
二、深入体会,感知人物形象。
1.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线画出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从中体会后再小组交流。
(学生读课文并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对天气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兵,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①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漫天呢?联系上文说说。(“诸葛亮说:squo;只要三天。squo;”“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找到文中这两处,引导学生诵读,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从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知道这天有大雾。)
②我觉得“第一天……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唆,前两天没有动静,是否可以删去,直接写“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组织学生讨论)
小结:不能删,因为通过具体写前两天没动静,我们才能把时间快速流逝与诸葛亮从容的行为作对比,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2)“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隙,使受箭面积达到最大。)
(3)“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造声势,又是为了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和方向。)
(4)“鲁肃吃惊地说:squo;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squo;诸葛亮笑着说:squo;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squo;”
诸葛亮是笑着说这句话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诸葛亮的自信、镇定。(齐读)诸葛亮在笑什么?这一笑表现了什么?小声诵读,仔细思考。(自由汇报)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是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兵,只会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一笑表现了诸葛亮的自信、大度、胸有成竹、运筹帷幄。
(5)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出示:“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squo;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squo;”
(6)“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都考虑得周密、滴水不漏,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7)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了这样一句话:“(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1)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
(2)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漫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
(3)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3.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
三、拓展延伸,读后感悟。
1.在学习课文之前,大家觉得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人,那么学了课文之后,大家对文中的人物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诸葛亮:有胆有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才智超群。
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
鲁肃:忠厚守信,顾全大局。
曹操:生性多疑,谨慎小心。
2.思考:诸葛亮借箭成功,除了自身才智,还有哪些因素?(天时、地利、人和)
四、小结。
相信我们每一个同学对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和理解。回家以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吧!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教学反思
本课是精读课文,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比较多。首先,在情节的理解上,讲解详细有层次,学生可以一步步掌握内容;其次,在人物特点的分析中,通过抓住重点语句去体会;最后,安排学生讨论、总结人物特点,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村晚的教案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古诗生字,会书写“蓑”,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通过注释以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且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意境,渗透学习古诗。
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情怀。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一曲笛子独奏——《小放牛》。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欣赏一曲笛子独奏——《小放牛》。
上课:
一、启:牧童身影越千年
我看同学们刚才很陶醉的样子,说说吧,这样的曲子,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这悠扬的笛声自然而然地就让我们联想到了牧童放牛的画面,我们学过一首写牧童的诗,还记得吗?指名背。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袁枚《所见》
今天,我们也要学一首与牧童有关的诗。题目就叫《牧童》。
二、承:牧童身影整体显
(出示)自己先读读吧,读上两至三遍,把它读正确,读通顺。(读诗一定要投入,就像你们现在这状态,非常好。
指名诵读:谁来单独为大家读读
正音:这个“蓑”字,是平舌音,写的时候要注意它是草字头,有一种草就叫蓑衣草呢!用手指书空一遍,可别漏了中间的一横。(过渡:一丝不苟,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还要读出节奏和味道来。师声配合读。
齐读:好,我们一起来读读
过渡:诗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画面。你读后眼前有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三、入:牧童身影在眼前
过渡:刚才我们看到的是远景,现在就象拍电影一样,让我们把镜头慢慢拉近。你肯定会有新的收获。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想像画面,看哪些字词激起了你的想像?
a 草铺横野六七里
“铺”(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
指名说,你找得很好,(板书“铺”字)我们平时铺什么?
出示:草长横野六七里
草冒横野六七里
草铺横野六七里
与“长、冒”比较,铺感受到草的多和广。再读这一句学生说道六七里:真的六七里吗?“六七里”在这里是虚指,就是说呀,这原野——非常广阔,你读读。铺得再广阔些,再读。
看着这样的原野,你脑海中会出现哪些词,指名说。出示:
郁郁葱葱青草繁茂绿茵遍野绿毡铺地绿草如毯铺青迭翠绿草如茵一碧千里生机盎然绿草茸茸绿草如毡
( 草地仿佛一块无暇的绿毡,在铺展。
郁郁葱葱像碧绿的画卷在铺展再读
在这么广阔的草地上,牧童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小结:对,牧童就是这样,在原野上自在地玩,自由地乐。这广阔的原野带给了牧童多少的乐趣啊,一起读读这句
板书:自由!
过渡:一个“铺”字激活了我们想象,再往下读读,让我们再往下读读,我们还看到怎样的画面?
b 笛弄晚风三四声
“弄”:(板书“弄”字)
组词:诗中弄笛就是——(玩弄笛子)
怎样就叫“逗弄、玩弄”笛子呢?这问题不急着回答。也许读懂了这句诗你也就明白了弄字。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北宋]雷震《村晚》
看看注释,你读懂这句了吗?不成曲调,想怎么吹就怎么吹。这就是“短笛无腔信口吹。”“笛弄”就是-“短笛无腔信口吹”啊。
指导朗读:笛声高了,引读笛弄晚风三四声低了引读
(联系生活)我们班很多孩子也在学乐器!那你们学乐器能不能说“弄”?(时间、地点、目的、心情)根据学生所说的,给予回应:你说的是地点不同
哦,你是为了形成一样技能,目的不一样啊心态也不一样呢
我听出来了,他的弄笛比我们多了几分轻松,几分自由,少了几分压力,几分紧张。心情也是自由自在啊!这就是““笛弄”啊。
板书:自在!再读“笛弄晚风三四声”
过渡:看到牧童在晚风中怎样吹笛子了吗?请你把看到的写下来。
写话
你可以写第一句,也可以写第二句,能干的同学也可以把第一、二句都写下来。要做到下笔如有神。
交流。回读第一二句。
拓展:
刚才,你们这么一想象啊,牧童仿佛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出示画面),他也出现在其他诗人的诗句里:(师读)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你也读读,(生读……)见到牧童了吗?他正干吗呢?
是呀,牧童骑着牛,披着蓑衣,吹着短笛,游荡在青山青草里。这样的生活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哪,我们一起读: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带着对这两幅画的美好印象,让我们再读吕岩的这两句诗,读出牧童的悠闲与自在:(齐读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过渡: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哪个字又激活了你的想象?
c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请你看看插图,你仿佛又看到了怎样的话面?指名说。再读诗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卧:想象一下,他是怎么卧的?
他就是这样,随心所欲地,想怎么卧就怎么卧,多自在啊,谁读读这句?透过插图和这个卧字,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板书:悠闲
这么自在的感觉,我们一起在读中享受
有诗人直接写出了他的悠闲和自在。:引入,师读: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你),无是亦无非。(生交流)自己读一读(……)什么意思?你读明白了吗?谁能像你这样,过着无是无非的生活呢!
是啊,何人得似尔,引读: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何人得似尔,引读: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音乐起)来,让我们连起来读整首诗,再次体会牧童的这份悠闲与自在。
四、合:牧童身影在人间
通过刚才的学,诗人笔下的牧童仿佛就在我们面前闪现。吕岩为什么会写这样的牧童呢?让我们看一下吕岩的资料
吕岩:字洞宾,唐代末年进士,当过两次县令。正遇到农民起义,兵荒马乱的,带领家人逃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传说到山中学道,不知所终。
这回你知道他为什么写牧童了么?——吕岩渴望过上这样休闲自在的生活。
总结:其实,向往这样的生活的又何止吕岩一人呢?
刚才我们在学习《牧童>诗的过程中,读到了栖蟾的几句诗,连起来其实就是一首完整的诗,题目也叫《牧童》。(出示)让我们一起连起来读读——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北宋]雷震《村晚》)
回读生齐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清]
这些诗都是写牧童的。
有位专家他专门做过一个统计,在古人的诗作中以牧童为主题的诗在不同的朝代中曾出现过二十多次。
诗人想表达的都是对乡村牧童生活的向往啊。而这二十多首写牧童的诗,都是表达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的向往和追求。像这样写牧童的诗,它不仅仅是一个个方块的文字,也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它更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文化。板书:文化
如果你以后再听到短笛声,——你可能会想起一个人——(生:吕岩);你可能会在心中念起一首诗——(生背诵《牧童》,再齐背诵。)
师:从此,你对牧童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年。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也相信写牧童的诗还会延续,写牧童的歌不会间断。
作业菜单:选做
(1)课外收集以牧童为主题的诗,与同学分享感受。
(2)把《牧童》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3)默写《牧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受到美的熏陶。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间心灵对话的过程,古诗教学也是如此。要结合古诗凝练含蓄、意在言外、言约而旨丰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古诗的方法,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改变古诗逐诗逐词逐句的教学方法。注重诗中句与句间的整合,同体诗与诗内涵的延伸拓展。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尝试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深入感悟,在感悟的过程中领略古诗的情感和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对这首诗歌的教学,我觉得:①首先要注意对诗歌整体意思的把握;②要指导学生在一次次“创境想象”、“涵咏诵读”中,进入诗境,感受诗歌中的“儿童”形象——孩童无忧无虑、充满童稚和奇思妙想的形象,感悟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品味童年生活的情趣;③最后通过“品味精妙诗句”、“整合品读”其他优秀的描写童真童趣的诗歌,加深对诗歌的喜欢,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村晚的教案篇6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课文中4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过程与方法:
在不同形式的诵读中,感悟理解诗意。
情感与态度:
在诵读中了解诗句大概意思,感受如画的田园风光,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生字,能用普通话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
在诵读中了解诗句大概意思,感受如画的田园风光,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
教学准备:
能演绎古诗意境的图画或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设疑导入。
1、读诗题,说说自己的疑问与理解。
2、带着问题来读读古诗吧!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圈出生字多读几遍;自己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可以向老师、同学请教。
2、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同学评议读音。
4、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再来读一读古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三、诵读古诗。
1、让学生说出自己已经读懂了什么,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古诗。
2、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疑惑,教师解惑并范读古诗。
3、以自由读、指名读、同位互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帮助学生感悟理解诗意。
四、品读古诗。
1、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自由诵读古诗。想象一下古诗描绘的画面。
2、交流自己的想象。
五、背诵古诗。
六、识记生字。
村晚的教案6篇相关文章:
★ 《人生》教案6篇
★ 望月教案6篇
★ 绳子游戏教案6篇
★ 洗手教案模板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