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好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能力,提升学生对我们的认可和尊重,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编写教案来规划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步骤,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树叶画教案优秀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树叶画教案篇1
一、主题背景分析
随着天气的变化,逐渐进入了秋季。秋天是一个迷人的季节,色彩斑斓、秋高气爽、菊黄蟹肥、瓜果飘香……,我们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去捡落叶一起去发现秋叶的多姿多彩,,一起品尝橘子的酸甜,一起玩大风和树叶的游戏,一起唱秋天的歌,一起涂涂、印印、剪剪、贴贴,用各种感官去发现大自然的奇妙变化,把美丽的秋天带到我们的身边。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也体现了纲要中让幼儿接触自然,亲近动植物,有认识与探索的兴趣,感受生活中的美的要求。所以,在秋天里的主题活动就孕育而生了。
二、分析教材
随着主题的开展,我们进入到了“秋天的树”的小主题。孩子们在捡落叶等活动中初步感受到了秋叶的飘落,但是孩子们对他们的关注程度不够,没有观察与探索的兴趣,这对我们主题的开展与深入是相当不利的。于是我选择了“树叶”这篇散文,散文里:小蚂蚁捡起一片树叶,这是我的渡船等生动的情景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为了帮助小动物他们就会乐意的去观察树叶,从而去关注树木的变化,对主题的发展有着积极地推进作用。所以在此时进行这次儿歌活动是相当有价值的。那么,作为一次主题背景下的语言活动,我该从哪个点去丰富与提升孩子的语言经验呢?经过分析我将重点与难点放在了学学念念与能用不同的声音表现角色,尝试有感情地朗诵儿歌上。
原因:
1、中班语言目标中提出了让幼儿理解简短的文学作品内容,初步感受语言美,培养表达能力的要求。现在孩子们在朗诵方面是比较欠缺的,所以有必要提升他们朗诵的技巧,让孩子们体会到散文中语言的美和动物的聪明、可爱。
2、在故事活动中我班孩子们对动物的`语音变化有了初步的感知,而且这篇散文的结构简单,容易掌握,经过改编的散文中的动物形象也十分分明,有利于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
根据中班语言教育目标,教材特点、主题要求及班级幼儿的情况我制定了本活动的目标为:
1、在活动中感知与理解散文的内容,有进一步观察树叶及其变化的兴趣和欲望。
2、在学学念念儿歌的过程中尝试用不同的声音表现不同的角色并进行朗诵。
活动的重点:理解、掌握儿歌内容
活动的难点:尝试用不同的声音表现不同的角色
二、设计思路
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儿童发展是他们自己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构建起来的,儿童语言的发展也是通过个体与外界环境中各种语言信息、非语言信息交互作用逐步实现的,因此在活动我采用情景创设法、多媒体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地与同伴互动与老师互动与环境互动,充分他们活动的积极主动性,来达成本次活动的目的。如:在理解学习散文这一环节我重点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方法,因为中班孩子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只有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儿歌内容所以我通过ppt的演示来吸引孩子,使幼儿对儿歌有整体的印象,通过问题情景帮助幼儿用儿散文中的语言进行梳理达到理解和学习散文的目的。又如在难点问题的解决中我采用了设疑法和讨论法“咦?他们的声音会是一样的吗?”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思考和讨论。自由、大胆地表现,让他们的已有经验与同伴的经验相互碰撞,擦出新的火花,体验成功的喜悦。最后环节我又利用情景创设来激发幼儿去观察和寻找各种各样的树叶的欲望,同时又为后续的活动做了铺垫。
三、活动流程:
活动延伸
探索表现
理解学习
导入活动
附散文:
秋风起了,一片片树叶落在地面。
小蚂蚁捡起一片树叶,这是我的渡船。
小老鼠捡起一片树叶,这是我的雨伞。
小狗熊捡起一片树叶,这是我的花帽。
大象捡起一片树叶,这是我的饼干。
大家一起捡树叶,捡得真欢喜。
树叶画教案篇2
学情分析:
一、顺“天时”
?小树叶》是一首小学一年级音乐新教材中的歌曲。我们学唱这首歌曲的时候,正当瓜果飘香、金风送爽的季节——应了“天时”。
二、应“地利”。
再说“地利”:我们庙港实验小学,座落在太湖之滨,在教学楼上,即能饱览烟波浩渺的太湖碧波风光。校园里一番浓浓的秋意,仿佛是秋姑娘精心所作的浓墨重彩的画卷——那红枫如火红的霞,那一树金黄的银杏是翩翩的蝶……师生们耳濡目染的美景,本是一本绝妙的关于“美”的教材教具。
三、“和谐课堂”要“人和”。
1、为师之“道”
老师要充分地熟悉歌曲和音乐的前奏、间奏,在给学生伴奏的时候做到“心中有谱”不用看书,“手上长眼”不用看键盘,把自己90%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表现和选择相应的教学措施上。引导小朋友感受:一首优美的歌曲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学唱歌曲,体会大树妈妈和小树叶娃娃之间的“真情告白”,感受其中的深情。第一段歌词表现了大树妈妈的慈爱,对小树叶娃娃的怜惜和不舍;第二段歌词表现的是小树叶的勇敢和乐观。
2、助生过“坎”
?小树叶》和学生之间有一道坎:农村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还不能认全歌词,演唱的时候会形成一个“认字”的难点,所以在上课之前,先布置好“预习”的作业:回到家里,让爸爸妈妈或者认字的爷爷奶奶教小朋友读歌词,看谁读得好,肯定学唱歌学得好。
3、“真心”唤“真情”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的自己的一腔“真心”来给学生作音乐表现的示范,以此唤起学生有感情地演唱《小树叶》。“以声传情,以情带声”,教师要用自己真挚的情怀,对学生的表现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并以评价为指路灯,一可肯定小朋友已经付出的努力,二来可以激励全体小朋友学习的志向——“我要做得更好!”
用师生携手的“真意”,来表现歌曲的“真”“善”“美”。用真诚的心来打造“和谐”课堂。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树叶》歌曲中两段歌词所表达的不同情感。用连贯、舒缓与断顿、跳跃的歌声表现(两段歌词)歌曲。
2、根据对歌词的理解,有感情的表演唱。
教学重、难点:
1、清晰地吐字咬字。
2、在唱对歌词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3、表演唱的韵味。
教学准备:
课件、钢琴、故事、道具大树一棵、道具小树叶等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学生安静地进入音乐教室,听音乐进行律动表演唱。
1、进教室。
2、跟着伴奏音乐,唱学过的歌(三首,每首歌3遍),跟随老师进行歌表演。
[设计意图:奏响“专注”的乐章。在低年级音乐课堂,成功的组织教学由为重要。注意力的集中是教学效果的保证。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课堂伊始5分钟的歌表演,是引导学生进入音乐课氛围的一种最佳选择。]
二、谜语故事导入。
教师:请小朋友听故事,猜谜语。
故事中有个妈妈,请你猜猜她是谁?故事中有个娃娃,请你猜猜他又是谁?(边听边猜)
妈妈穿着灰褐色的衣服,长的高高大大的,妈妈有千百个娃娃。娃娃刚生下来只有米粒大,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中,慢慢长到手掌大,娃娃穿着绿衣服。秋姑娘来了,娃娃有的换上了黄衣服,有的换上了红衣服,换了衣服的娃娃该跟妈妈说再见了……小朋友,你知道这个妈妈是谁了吗?你知道这个娃娃是谁了吗?”
设计意图:
1、奏响“童趣”的乐章。
考虑到一年级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所以关键是教师要“童化”自己,和孩子拉近距离,“以童心唤童趣”。在教学中要用生动的语言来引发他们的关注。在老师、学生、教材三方之间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饶有兴趣中接受教师的授课内容。请小朋友听故事,猜谜语。
2、让学生明确歌曲中的两个角色。
听音乐之前的心理准备,也为学生学习并记忆歌词埋下了第一处伏笔。我在讲这个“谜语故事”的过程中,很多小朋友争先恐后举手,从最初的“小鱼”、“小动物”……到最后,大家都知道了故事的谜底是“树妈妈和小树叶娃娃”。小朋友很有成就感,对“树妈妈”、“小树叶娃娃”的印象很深刻。]
三、引导欣赏歌曲《小树叶》。
1、师:当代少儿音乐家“陈鎰康”爷爷把树妈妈和小树叶娃娃的故事写进了歌词,“茅光里”爷爷谱了曲,请听歌曲《小树叶》,想一想:歌曲中写了大树妈妈和树叶娃娃之间怎样的一个故事。
[设计意图:当代音乐家,孩子了解多少?“陈鎰康”、“茅光里”是两位当代的音乐家。让孩子增进对中国当代音乐家的了解。]
2、听歌曲录音后,师生谈话。小朋友说听后的感受,教师适当引导设疑,进入下个环节“听老师范唱”。
3、看课件,听老师有感情地唱《小树叶》的歌,重点引导学生倾听歌词内容。
4、结合课件,教师说故事并范唱。
师:大树妈妈最近有一件心事。什么心事呢?哦,原来是这样的。秋天到了,秋风吹来了,可爱的孩子们——小树叶娃娃,一片片落下来了,离开了树妈妈。小树叶,小树叶,你要飘向哪里?你害怕吗?(老师唱第一段歌词。)
小树叶沙沙沙,好象在勇敢地说话呢:妈妈别难过,春天再来的时候,我就会再回来,把妈妈您打扮得更漂亮(老师范唱第二段。)
[设计意图:给学生树立一个对歌曲的完整深刻的印象。第一遍是录音,用纯粹的音响效果来感染孩子们。第二遍欣赏音乐是视听结合,看优美的课件画面,听老师是如何来用声音和姿态语言诠释歌曲的。]
四、学习第一段歌词。
1、跟着老师朗读第一段歌词。
2、分乐句学唱第一段。(第一遍跟唱是老师很清晰地唱,第二遍跟唱老师轻声唱,第三遍跟唱老师无声唱,引导学生从“跟”到“听琴声”。)
7、7|7765|6。1|2-|
重难点乐句:“飘呀飘呀飘向哪里?”
要求:引导学生唱对歌词节奏,唱出重音。
解决办法:(1)多次听老师范唱歌词。
(2)结合视唱,分析音符的知识。
(3)动手划拍明确“附点四分音符唱一拍半”。
3、完整练唱第一段歌词。
五、学唱第二段歌词。
让小朋友听老师伴奏直接唱出第二段歌词。
要求:1、重点关注歌词和旋律的匹配。
2、音准以及发音模糊的字。
六、完整演唱歌曲《小树叶》。
1、第一遍完整唱的要求:准确清晰的吐字咬字。
老师扮演“大树妈妈”唱第一段,表现树妈妈不舍的心情;小朋友扮演“树叶娃娃”唱第二段。突出小树叶的坚定勇敢。
2、第二遍练唱要求:引导学生表现二拍子的“强弱”。
老师用指挥的动作提醒小朋友表现强拍。
3、第三遍练唱要求:有感情地表现歌曲。
从理论上明确:第一段讲:小树叶离开妈妈,是什么样的心情?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唱?(连贯、舒缓)第二段讲小树叶好像在说话,说的是什么?我们又用什么样的声音来唱?(断顿、跳跃)。共3页,当前第2页123
采用的形式:比一比。男生和女声分别演唱歌曲,比谁唱得好。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歌曲的“味道”。
学生对所学的音乐歌曲的兴趣,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所要教授的音乐所抱的态度、理解。教师所具备的知识和要教给儿童的知识的比例的理想是50:1甚至更多。这样老师才能把自身的注意力更多地分配在学生的表现和纠正对策上。
要找出音乐的重点、难点、还要找出与之关联的各种因果联系,交叉集结的地方,难点正是从这些联系中产生的,而难点所出现的错误、疑问本身就是一种激发学生求知探索愿望的刺激物。
步骤
(一)读
流利地读是“唱”的基础。如果没有学会迅速地、有理解地、有表情地阅读和感知所读的东西,那么他的“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学生的`歌唱水平的提高取决于阅读歌词的能力是否流畅、对歌词的理解能力、对音乐旋律的感受力。用他求知的指挥和敏感的心灵来感知音乐。
(二)观察
观察,观察音乐的书面的记谱旋律,观察音乐的口头的范唱,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必须教给他观察和发展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的关系。对产生错误的节奏进行深入的分析,结合歌词与旋律节奏之间的因果联系。知道的越多,掌握新知识就越容易,学习就越轻松。
(三)思考
要借助已经学会的东西不断的获取新知识。在歌唱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表现音乐。
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成功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
懂得不等于已知,理解不等于掌握,为了更牢固掌握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教学的首要任务: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和善于说话,用语言来表达。
(四)表现
流畅地,有理解地歌唱,在歌唱的同时进行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表现音乐。
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中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
深刻地理解歌词,避免机械识记和死记硬背——有利于培养对歌曲的热情。按照逻辑本身,把歌词保持在记忆中,记住歌词就是很自然的事情。当唱没有变成一种半自动化的过程,就不能进行“表演唱”。
当孩子熟练地演唱歌词,并具备了在歌唱中边唱边思考的习惯,并掌握了一定的音乐表现的技能技巧,才能在歌唱中表现出“音乐的味道”。]
七、歌表演
用动作来表现歌曲。跟着歌唱做表演动作,跟着伴奏边唱边表演。
在表演唱中结束本课教学。
正确演唱歌词是“有表情”的前提,有了“唱对”这个基础,歌词才能和孩子的心灵碰撞唤起“共鸣”。
树叶画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朗读小兔、小猴子、小熊的话,体会小动物的心理。
2、通过学习懂得应该怎样爱护树木,明白“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小兔、小猴子、小熊的话,体会小动物的心理。
教学难点:
明白“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课件小动物的卡片
一、由复习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片树叶》,板书课题。
2、小椿树要考考大家,他的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词语,看我们能不能准确、响亮地读出
二、细读感悟
过渡:小椿树漂亮吗?喜欢吗?(板书:喜欢)还有谁喜欢小椿树?贴图片(板书:喜欢)
1、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先读一读(2—7自然段)
(2)找一找、用——画出你是从哪句子或词语体会到它喜欢小椿树的。
(3)与同伴说一说。
小组学习后汇报。
生2:小兔子、小猴子、小熊……(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学习,课件出示相应的内容并随机板书)
如:小兔子:
生1:从小兔子说的话我知道它喜欢小椿树。
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评议)
生2:从欣赏可以看出它喜欢小椿树。
你能用欣赏说一句话吗?
生3:从赞叹可以看出它喜欢小椿树。
你能带着赞叹的语气读一读吗?(评议,师可以范读)你从哪听出喜欢了?
生4:从小兔子小心地摘下一片叶子知道它喜欢小椿树。
小猴子:
生1:从它说的话知道它喜欢小椿树。
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评议)
生2:它只要一片,也说明它喜欢小椿树。
生3:从欢呼看出它喜欢小椿树。
带着欢呼的语气读一读。(师评)
你们高兴时是怎样欢呼的?让我们一起来欢呼吧。
生4:仔细的掐下了一片叶子。
小熊:
生1:从小熊的动作:看了又看,闻了又闻,咂着嘴说。
你什么时候也有过看了又看,闻了又闻的感觉?
生2:从小熊说的话。为了爱护小树,我绝对不采第二片叶子。
生3:这棵小树不只长得好看,还有股醉人的香味。
2、你觉得小兔、小猴、小熊用它们的方式爱护小树对吗?说说为什么?
生:他们虽懂得爱护小树却都伤害了小树
师:对呀!我们不但要懂得爱护树木,还要真正地做到,不要伤害树木。
导语:它们这样做不但没有爱护小树,反而伤害了小树。(板书:伤害)
你觉得应该怎样爱护小树?(小组讨论)
3、你知道还有哪些小动物也来摘树叶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体会……的作用
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深长选择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
4.师:最后小树怎么样了呢?
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呀,每一个路过的小家伙,都取下了一片树叶,仅仅过了一天,当小黄牛再来看时,惊得目瞪口呆:小椿树一片叶子也不剩了!
(1)仅仅——你能换一个词吗?
生1:刚刚
生2:才
(2)目瞪口呆——你知道目瞪口呆是什么样吗?做一个目瞪口呆的表情。
人还还有哪些面目表情?
5、师:小椿树一片叶子也没有了,这时,它会对小黄牛说些什么?(课件出示一棵光秃秃的小椿树)
生1:他们把我的叶子都摘光了。
生2:他们太狠了。
生3:他们为什么要摘我的叶子呢?
6、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遍课文吧。
(师生分角色读:1、9自然段齐读,)
7、小椿树怎么一片叶子也不剩了?每个路过的小动物不是只摘了一片吗?(讨论)
三、拓展延伸
1、如果这时小兔、小猴、小熊回来看到光秃秃的小椿树,会怎么想,怎么说?
2、小动物们知道自己错了,让我们把小树叶替小动物们贴上吧。(将刚才摘下的树叶贴上)树叶背面有要写的字。先读一读,将“漂、接、伙、呆”露在外面。
四、指导书写。
漂:
1、怎样能写对?写漂亮?
2、板演。
3、学生写,展示,评议。
4、再写,并与书比较。(自评,互评,最漂亮的画一个笑脸)
五、总结
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你有什么话要说?
师总结: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谁真正地爱护小树了么?……对,是小黄牛。
2、现在,你知道“一片叶子”与一棵大树有什么关系了么?
板书设计:
一片树叶
喜欢伤害
小兔小心地摘
小猴仔细地掐
小熊看闻捋
小羊
小猪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树叶画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歌曲《小树叶》第一段和第二段音乐中所表达的不同情感,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
2、在感知和理解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初步学习用歌声(轻缓连贯、响亮跳跃)、表情、动作来表现音乐的内容。
二、教学准备:
1、有意识地在户外散步时指导幼儿观察各种树的姿态及树叶飘落的情景。
2、两棵“大树妈妈”,若干片“小树叶”。
3、多媒体课件《小树叶》、歌曲磁带、录音机。
三、教学过程
(一)律动进场,调动情绪
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表演活泼诙谐的律动《小毛驴》进入课堂。
(二)练声
1、气息练习:慢吸慢呼,快吸快呼。
2、练声曲:练习轻缓连贯、欢快跳跃两种不同旋律风格的唱法。
(三)学习歌曲
1、设置情境 感受旋律
在所设置的落叶场景中教师与幼儿共同捡起落叶,并伴随音乐做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以及树叶在风中飘舞的动作,初步感受《小树叶》的音乐旋律。
2、欣赏童话 理解作品
教师讲述童话故事,并有机地将范唱溶入其中,引导幼儿初步感受音乐作品内容。
提问:你们听到故事里讲了什么?你们伤心的时候会怎样?你们快乐的时候会怎样?
3、整曲欣赏 感受音乐
观看多媒体课件,完整欣赏歌曲《小树叶》。
提问: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你听到歌曲里唱了些什么?
4、分段感受 加深理解
分段欣赏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比较歌曲《小树叶》第一段和第二段中不同音乐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并让幼儿自主讨论应分别用什么样的心情来唱这两段。
5、学唱歌曲
1)利用多媒体引导幼儿跟着歌曲旋律朗诵歌词。
2)用单音“啦”来哼唱旋律,进一步熟悉音乐旋律。
3)完整演唱歌曲,引导幼儿用轻缓连贯的歌声演唱第一段,用欢快跳跃的歌声演唱第二段。
(四)自由表现,体验乐趣
幼儿与老师一起手拿小树叶扮演树叶娃娃,随着《小树叶》的音乐自由表现。
树叶画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用不同形状的树叶进行拼图、组合,并能表现出物体的主要形象特征。
2、学习正确的粘贴方法。
3、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发展。
活动准备:
1、在平时散步时已认识多种不同形状的树叶。
2、各种不同形状的树叶、画纸、剪刀、浆糊。
活动过程:
1欣赏各种树叶,知道它们有大有小,形状不一,可以组成多种图形。
教师:“前几天呀,我们一起在幼儿园拣了好多小树叶,那你们来看一看这些叶子像什么呢?”(幼儿观察讨论)
教师小结:哎呀!我们小朋友的眼睛真亮!原来这些小树叶呀,它们状都是不一样的,有大的,有小的,有长的,短的。
2出示范画。
1)诶!很神奇的!今天呀刘老师把这些小树叶来变一变魔术,你们想看吗?(想)
2)出示“金鱼”。
教师:“看!刘老师呀把小树叶放在一起变成了什么呀?(小金鱼)那我们来看看小金鱼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幼儿观察讨论)再来看看它的眼睛是什么形状的叶子变出来的?(圆圆的叶子)
那它的尾巴又是什么样子的叶子变出来的呢?(有点像花的叶子变出来的)
教师:“别着急,刘老师这里还有呢!(出示孔雀)看看这像什么呀?(幼儿欣赏)
3)小结:原来呀,每一片树叶和不同的树叶组合就会变出不同的图形。
3、绍树叶粘贴的方法。
教师:“那小朋友,你们也想来把这些小树叶变一变魔术吗?(想)
那你想变什么呢?轻轻地跟你边上的好朋友说一说。(幼儿讨论,教师可以问几个小朋友)
教师:“好,那么接下来呀,我们要把小树叶来变魔术了。你呀可以先请出小树叶,在你的画纸上摆一摆,拼一拼,如果没有你需要的形状怎么办呢?(幼儿:可以用剪刀剪)
对了,你可以用剪刀在树叶上剪出你需要的形状。
“我们在摆的时候要先想好它的位置,不要挤在一块儿,这样才好看!图形拼好后,再一片片地在树叶的背后均匀地抹上浆糊,贴在画纸上,再用手轻轻压一压。
4、幼儿进行树叶贴画。
教师先巡视一遍,然后再个别给予指导,重点帮助幼儿正确地构图布局。
先变好的小朋友可以用蜡笔来打扮一下你的图形。
5、幼儿作品欣赏。
请完成的小朋友把图画贴在黑板上,互相看一看,跟你的好朋友或者爸爸妈妈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幅?为什么喜欢它?
教师可以挑出几幅好的画稍作讲评。“这几幅画呀,构图较好,画面很满,添加的装饰不多,但是却很像。”
树叶画教案优秀5篇相关文章:
★ 美丽的画教案5篇
★ 草莓画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