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准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编写完善的教案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体现,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一年级上册《画》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一年级上册《画》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并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通过各种活动准确的体验一分、一秒。
3、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认识秒,并准确建立一分、一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分秒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自制钟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出示钟面唤起学生记忆,并拨几个学生熟悉的时间让学生认读。
师:大家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谁能说说关于时钟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有时针和分针。(与学生共同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是及时补充)
生: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也就是一小时。(若是学生说的不够完整,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进行复习)
师:同学们的记忆里可真好,看来大家学过的知识是难不倒你们了!那你们能正确迅速的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吗?来比比赛!(教师拨时间,学生认读,对于不正确的给予指正,并说说是怎样认读的?)
二、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啊!敢不敢继续挑战自己?大家仔细看看老师出示的这些钟面上针的多少,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的钟面上有三种针,有的钟面上有两种针。(师提示:较短的一根指针叫时针,它表示多少时;较长的一根指针叫分针,它表示多少分。)
师:你知道最长最细的是什么针吗?秒针走一小格是多少呢?对,就是一秒!
今天咱们就来一起来认识一下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2、说说是几秒,教师提问:秒针走一大格表示几秒,从1走到4表示几秒,从7走到1是几秒,……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3、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适当的给学生讲解秒表的读法)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这是什么发出的滴答声?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看了你们刚才的表演,你觉得1秒的时间过得怎样?(学生畅谈1秒时间感受)是呀,1秒的时间很短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出示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学习1分=60秒,并体验1分钟
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一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让学生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
问: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请你选一个你喜欢的活动,咱们来做一个1分钟的体验活动。
师生共同总结一分钟可以做的事。
三、联系巩固
1、填单位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知道了1分=60秒,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呀?现在老师想来考考你们,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人每天睡觉大约9()系红领巾大约20()煮饭大约30()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秒。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计量时间的单位——-秒。知道了1分=60秒,一秒过得快不快?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浪费1秒钟!
五、课外作业。(略)
一年级上册《画》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理解“数不清”,“飘落”,读准“雨点儿、地方”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重点:
1.认写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数不清、飘落”等词语和有感情地朗读大小雨点儿的对话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今天雨点儿来到我们的课堂,想带你们做一次有趣的旅行,愿意吗?现在让我们邀请雨点儿出场吧,注意邀请新朋友时要把名字读准喔!雨点儿可爱极了,所以我们加上一个“儿”字,读起来既亲切又可爱,这就叫做儿化音。请大家跟我读(借助手势:读完之后舌头往上一卷就行了。请同学们举起小手和老师一块写下它的名字(板书:雨点儿)→还有谁想喊喊?→让我们一起带看甜甜的微笑美美地叫一声
二、新授
(一)第一部分
1.雨点儿太喜欢你们了,还给你们带来了生字礼物,让我们再来检测一下你们的生字词掌握情况,课件出示生字词,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2.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小雨点和大雨点一起去旅行吧,(张贴小雨点和大雨点)学习第一自然段,教师范读。
(1)出示动画雨点飘落的情景,这么可爱又活泼的雨儿跳出来了,我真想一个个认识他们,你们帮我一起数一数,好吗?能数得过来吗?你能用课文里的一个词来说一说吗?(数不清)你知道生活中还有什么是“数不清”的吗?
(雪花、头发、沙子、星星……)
只要你细心观察,生活中数不清的东西还有很多。看,老师这儿有一根羽毛,多好玩啊。这根大羽毛就是由数不清的小绒毛组成的。
(2)现在,请小朋友们注意观察,想想你能用哪个词来说出我做的动作。(把羽毛高高地举起,然后轻轻放下,羽毛轻轻落在地上。)对了,这个词就是“飘落”。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飘落”的意思吗?(轻轻落下)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用上“飘落”这个词?(花瓣、雪花、树叶……)
(3)用“数不清”和“飘落”说一句话,并引导学生说得更具体,加上什么东西,从什么地方飘落下来。
3.这些数不清的雨点儿是从哪里飘落下来的?(云,云朵)是啊,云朵还有另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云彩”,跟老师读一读这个词。
4.有位作家把这三个词语写到一句话中,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二)对话
1.雨点儿飘呀飘,一边飘落还一边说话呢?他们会说什么呢?竖起小耳朵听一听。(课体播放对话录音)同桌合作在课文中找一找大雨点和小雨点说的话。(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并用横线画出小雨点说的话)怎样画呢?教师讲解怎样画大雨点的话,只画冒号后面大雨点说的话
2.课件出示小雨点儿和大雨点的对话,看看你画的和老师的一样吗?
(1)出示大雨点和小雨点的第一次对话,指导朗读“地方”要读轻声,练习对话,小雨点要到哪里去啊?(出示“有花有草”贴在黑板上)
(2)出示大雨点和小雨点的第二次对话,“你呢?”要读出轻声和疑问的语气。“你呢?”你还可以怎么问?生回答:你要去哪里?大雨点要到哪里去?(出示“没花没草”贴在黑板上)
(3)出示大雨点和小雨点的两次对话,我们该怎样读他们的对话呢?。教师和学生分角色朗读→同桌分角色读→同桌表演读→男女生读。
3.我们知道了小雨点儿去了有花有草的地方,(出示有花有草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大雨点儿去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出示没花没草的图片贴在黑板上。),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在哪儿呢?(干旱的地方,沙漠)出示干涸的土地和沙漠的图片,启发学生感悟:为什么小雨点儿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而大雨点儿却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
4.如果你也是这样可爱的小雨点中的一滴,你想到哪儿去?
(三)拓展
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分别去了他们想去的地方,那里的景色是不是真的变美了吗?我们一起去看看。
1.课件出示图画,让学生说说,经过雨点儿的滋润,有花有草的地方变成什么样了?(花更红了,草更绿了。在黑板原有的花和草上张贴更红的花,更绿的草。张贴带田字格的“更”),指导朗读。
2.你能用“更”来说一个短语或者句子吗?
3.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有什么变化呢?(学生回答: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教师在褐色的土地上粘贴红的花,绿的草。)带着惊喜的语气来读一读。
4.指导朗读:在雨点儿的帮助下,我们的环境变得格外美丽,那就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第五自然段吧。
5.如果你是小花、小草,你想对雨点儿说什么?(小组讨论后,指名说话。)
三、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雨点儿》一课,知道了小雨点儿去了有花有草的地方,花儿更红,草更绿了;大雨点儿去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那儿就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
你们喜欢雨点儿吗?让我们带着喜欢雨点儿的感情去齐读全文。
作业设计:
回家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让爸爸妈妈也来分享阅读的快乐。
一年级上册《画》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页及练习四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的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有关计算工具,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电子计算器拿出来,今天我们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1。
(1)出示3 86+179=________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计算器计算的。
(2)引导学生按步骤按键计算出结果,试试ce和ac键各有什么功能。
ce:清除功能,ac为0,也相当于清除功能。
(3)自己用计算器试试。
825-138=26×39=312÷8=
(4)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什么?
看清数,别按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教学例2。
(1)出示:9999×1=9999
9999×2=________
9999×3=________
9999×4=________
用计算器算出上面几个算式的结果。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说一说。
从9999×2起,结果是一个五位数,中间是3个9,两头分别是1,8(9×2);2,7(9×3)…
(3)你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结果吗?试一试,很有趣。
9999×5=49995
9999×7=69993
9999×9=89991
(4)9999×6和9999×8的结果又是多少呢?谁能说一说?
9999×6=59994
9999×8=79992
师总结:碰到9999和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最高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5)第26页“做一做“。
用计算器算出前面几道算式的结果,找出规律,再直接写出下面几个算式的结果,然后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三、应用反馈
1.用计算器计算,练习四第1、4、9题。
组织学生独立用计算器算一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计算的结果。
2.练习四第3题。
教师先介绍收据上的内容,并指导学生如何计算相应的金额。
再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人笔算,一人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
五、变式练习
先用简便方法计算,再用计算器验算。
1.297+298+299+300+301+302+303
2.401+402+403+404+405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活动,让学生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让学生能利用发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通过操作、推理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难点:
通过天平游戏,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加(或减去)同一个数,等一式仍然成立。
教具、学具:
天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老师课前给每个组准备了一个天平。你了解天平吗?怎么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 (左右托盘中放入同样重的物品。)
今天我们要利用天平来做游戏,通过游戏同学们将会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东西。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经验基础出发,引导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进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在天平的左侧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两边的质量相等。)能否用一个算式表示:5=5
2、再在天平的左侧再放2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如何才能使天平恢复平衡?(右侧也放入2克的砝码或物品。)
怎样用算式表示?(5+2=5+2)
3、左侧的砝码重x克,右侧放10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你知道左侧的砝码重多少克?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x=10)
4、如果左侧再加上一个5克的砝码,右侧也加上一个5克的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x+5=10+5)
5、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天平的左右两边加上同样中的物品,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6、你们再推想一下如果天平都减去相同质量,天平会怎样。先看书,再动手验证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学生体会到天平的左右两边加上同样中的物品,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后,让学生进行猜测和验证,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思维能力。】
7、通过刚才两组游戏,如果我们把天平作为一个等式的话,你发现什么数学规律?小组交流。(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8、 120+( )=120+35 234-123=234-( )
345-( )=345-( )
三、解释运用
1、(出示图片)这时候天平平衡吗?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这个等式是一个方程。求出x+8=10中的未知数x
(1)你知道这道题中的未知数x等于多少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x+8=10
x+8-8=10-8 方程两边都减去8
x=2
(注意书写格式,等号要对齐。)
(2)x=2对不对呢?你有什么来证明一下吗?
?设计意图:在教学之前,让学生先自己体会,独立完成解方程的题目,然后再由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点评,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会更加高效。】
2、试一试:求未知数x
独立完成,全班反馈,交流。
3、全课小结。
一年级上册《画》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理解0表示没有的这一实际意义、会读,会写0,2、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初步知道0的含义;2、能正确的书写0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个小玩意,大家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生:想
师:(拿出盒子)看!(摇一摇)你们知道里面放了什么吗?
生:(摇摇头)不知道!
师:那哪位小朋友敢上来把小手伸进这盒子里,摸摸,感受一下,这里面究竟放的是什么呢?
生:(踊跃举手)
师:你来!
生1:(把手伸进去。)
师:你摸到了什么?告诉大家是什么感觉?
生1:好像有几根小棒!师:哦,你说有小棒。好的,你也摸摸,摸到了什么?
生2:圆圆的东西!
师:圆圆的东西它是什么呢?你猜猜,大家也来帮他想想!你也上来摸摸。(再请一位学生)
生3:应该是棒棒糖!
师:你说是棒棒糖,那你拿出来给大家看看,是不是的呢?
生3:(拿出一个)是的,老师,是棒棒糖!
师:哇,这位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那老师就把这个棒棒糖奖给你!
生3:谢谢老师。
师:(摇摇盒子)同学们,里面还有棒棒糖么?
生:有!
师:现在呢,老师把这它拿出来,(又摇摇,无声)现在还有么?
生:没有了。
师:那么老师一共在盒子里面放了几个棒棒糖?用什么数字来表示?
生:2个!
师:那现在呢?盒子里还有吗?
生:没有了
师:那谁知道没有了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
生4:没有了用0来表示。
师:真棒!
这位小朋友肯定在家里的时候就已经把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预习了,大家要向他学习!老师现在把这棒棒糖给你,作为奖励!今天我们就是要跟0交朋友,大家愿意么?(板书:0的认识)
生:愿意
二、提升巩固
师:好的!从刚才的游戏中,我们知道了,没有了就用……(提示大家一起回答)
生:0来表示。
师:非常好!大家看,老师的手里有几支铅笔?
生:三支!
师:是的,有三支铅笔。那我现在把这支借给这位小朋友,同学们再看,我手里,还有几支铅笔?
生:两支!
师:哦,两支。那如果老师把这两支铅笔都借给他了呢?那老师就没有铅笔了!那么……?(被打断)
生:用0来表示!老师现在有0支铅笔
三、0的写法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声音也很洪亮。那就是说,老师有……
生:0支铅笔(一起回答)
师:说了这么久,大家想知道,我们的好朋友0到底长什么样吗?
生:想!
师:(拿出卡片)这就是我们的好朋友0,大家仔细想想,你们见过它么?是不是很像鸡蛋?(提示)
生:对,还像乒乓球、鸭蛋、鹅蛋……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现在拿出你们的小手来,跟着老师一起认真地学习写0。(老师边写边说)从上线中间起,碰左线腿着地,再转到右边,碰右线回到起点相交。我们再来写一遍,从上线中间起,碰左线腿着地,再转到右边,碰右线回到起点。同学们要注意了,0像鸡蛋圆溜溜,可不能把它写成了方形,也不能把它写成这样,有棱角(在黑板上作错误的示范),要把0写成椭圆形,圆溜溜的,这样,它就很漂亮了。大家都会了么?
生:会了。
四、动手练习,家庭作业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笔和纸,动动你的小手,试着自己写几个0,老师要看看,哪位小朋友能够写得又快又好!
如果有同学不是很会写的话,请举手,老师来帮帮你。(学生写,老师下去走走,指导)看来同学们都写得不错!回家之后多练习几遍,给爸爸妈妈看看,下次课上,老师要请同学上讲台来展示!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一年级上册《画》教案篇5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孩子非常喜欢小动物,对于奇特的动物尾巴更是兴趣盎然。在学前教育中大多数孩子们接触过这首儿歌,这些有利因素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教师思考: 儿歌抓住各种小动物尾巴特点,以“比”的形式为主线,充分调动孩子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同时儿歌形式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朗读训练为切入口,拓展学习资源,让学生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认识“比、尾、巴”等12个生字,会写“云、公、车”3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信息资源:
1、猴子、兔子、公鸡等各种动物图片及相关动物尾巴图。
2、学生收集查找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文字、图片、玩具或模型等资料,注意留心它们尾巴的特点。
3、认读生字的相关课件。(生字卡片也可以) 重点难点:练习朗读和认字是教学重点;读好书中问句是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根据教学实际自行安排)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以“动物王国要举行比赛”为题谈话导入,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认识“比、尾、巴”三个生字,注意“尾巴”的轻音读法。 (从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出发,先让学生试读、领读,然后教师再重点指导轻声的读法。) 3、释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边读边圈划出生字。要求:读正确。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同座互相练读,会读的读给小伙伴听,不会读的互相帮助,然后请4个小伙伴合作读,尝试互相评价,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3、指名汇报读,请学生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知道什么说什么,了解多少说多少,教师不设定统一的感知目标。)
三、随文识字,感情朗读。
1、认读理解带动物名称的生字。
(1)逐一出示生字“猴”、“松鼠”、“公”、“鸭”,看拼音读准字音。
(2)不带拼音,学生自由练读,然后开火车读。
(3)把生字卡片贴在对应的动物图上,指名领读。
(4)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2、认读理解“短”、“扁”、“最”。
(1)出示生字“短”、“扁”、“最”,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2)重点指导问句的读法: 谁的尾巴短?兔子尾巴短。(教师重点范读指导好问句末尾词语的升调.学生做游戏,两个小朋友,我问你读,你问我读,看谁的语气读的.最像。)
(3)其他几句问句学生可结合生活实际,体验、尝试读。 在问句的指导中,教师帮助学生比较各种动物尾巴,顺势理解“最”的意思。
(4)联系生活实际,拓展运用词语。日常生活中什么东西长?什么东西短?“扁”用在什么地方?和“弯”相反的词是什么?
3、利用字族“巴”认识“把”,教师重点指导长句“松鼠的尾巴好象一把伞”的停顿和断句。学生感悟体验着模仿读。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师生、生生引读、对读。
2、同座拍手读。
3、加上动作表演读。
4、男女生比赛读
5、小组内评读、推荐读
6、开展“比尾巴”表演赛(背诵) (多给学生展示、评价的机会,如“你喜欢背哪部分?”“你哪里比他读的还好?比试着读读。”“谁还想读,站起来一起读。”“对于他的朗读,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挖掘课外资源,拓展运用。
1、贴画,说尾巴。结合书后“读读画画”让学生贴(指名贴)、画(全班学生在书上画)。然后教师再鼓励学生说说它们尾巴的特点。
2、开展“动物尾巴介绍会”。让学生以小解说员的形式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动物尾巴的资料,表达形式不限,能用上今天学习的词语更好。 (充分展示学生课外的学习资源,如图片、玩具、模型等。)
3、有能力的学生还可模仿书上的句子也编几句小儿歌。
六、指导书写“云、公、车”。
1、学生仔细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引导学生发现写好这三个字的关键,教师范写。
3、学生描红,练写,看谁写的正确美观,写几个不限,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4、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及时展示写得好的学生作业。
七、课外建议:
1、回家把这首儿歌背给爸爸妈妈听。
2、请爸爸妈妈帮忙继续查找有关动物尾巴的资料,文字和图片资料整理好放在成长档案袋中,课余时间和小伙伴交流。
一年级上册《画》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