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的准备,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有了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教学进度的合理性,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推荐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一类生字9个,二类生字12个,并在准确书写的基础上逐渐达到写好、写快、写规范的目的。
2.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词语或成语的意义。联系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3.通过阅读,感受马所体现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阅读,感受马所体现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生字卡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激趣欣赏,导入新课。
出示关于马的幻灯片,并由此提出问题。欣赏了这些关于马的精彩图片,结合平日你对马的了解,能说一说你眼中的马吗?可以用一个词语或成语概括一下你心目中马的形象或特点吗?那么,课文又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马的世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马》吧!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分别画出9个一类字和12个二类字。
(二)检查一、二类生字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指读、齐读。
2.学生领读课后词语。
(三)学习一类字。
1.学习生字。
畜先查田字旁再查5画 上下结构
ch 字义:禽兽,有时专指家养的`兽类。
组词:六畜(文中)、畜牲、家畜、幼畜、畜力
x 字义:饲养组词:畜产、畜牧业
素s 先查绞丝旁再查4画 上下结构
字义:本色,白色;本来的;蔬菜类的食品(对荤菜说);平素,向来;古代指洁白的生绢。
文中突出了马的朴实、朴素。
组词:素丝、色素、毒素、因素、素菜、素来、素质、平素、素食、素日、素不相识、尺素
扎先查扌旁再查1画左右结构
zhā 字义:刺;驻扎;钻;基础牢固。
组词:扎针、扎花、扎营、扎猛子、扎实、扎根、扎扎实实
zh 字义:勉强支持组词:挣扎
zā 字义:捆,缠束;把儿,捆儿。
组词:扎辫子、扎腿、一扎线
纵 zng 先查纟旁再查4画左右结构
字义:放;放任,不加拘束;身体猛然向前或向上;连词,即使;竖,直,南北的方向,跟横相反;〈方〉起皱纹。
组词:纵虎归山、纵目四望、纵情歌唱、纵马、纵横驰骋、纵横交错、纵队、纵线
演 yǎn 先查氵旁再查11画
字义:把技艺当众表现出来;根据一件事理推广、发挥;演习,依照一定程式练习;不断变化。
组词:演剧、演说、演义、演绎、演变、演进、眼花、演武、表演、演员、演出、演奏、演唱
堂 tng 先查小字头再查8画 上下结构
字义:正房,高大的屋子;专供某种用途的房屋;过去官吏审案办事的地方;表示同祖父的亲属关系。组词:堂屋、礼堂、令堂、殿堂、课堂、堂堂正正、大堂、过堂、堂兄弟、堂姐妹、堂皇、冠冕堂皇、富丽堂皇、相貌堂堂
创 先查刂旁再查4画左右结构
chung 字义:开始,开始做。
组词:创办、创造、首创、创举、原创、创业
chuāng字义:伤。组词:创伤、刀创、予以重创
忠 zhōng 先查心字底再查4画上下结构
字义:赤诚无私,诚心尽力。
组词:忠诚、忠厚、忠贞不渝、忠实
弦 xin 先查弓字旁再查5画左右结构
字义:弓箭上发箭的绳状物;月亮半圆;数学名词;乐器上发声的线;钟表等的发条。
组词:上弦、下弦、三弦、离弦、弦乐、弦切角
2.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畜、素、演(注意不要少写演字中由上的一横)、创(注意人下的横折勾、竖弯钩的写法)的字形。
作业:
1.熟读课文。
2.查找关于马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熟读文章,感悟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马》,让我们跟着作者,深入到文中去读、去感、去想,看看他眼中的马又是怎样的呢?
理解课文:
(一)整体感知。
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些什么?
按部分讲读。
1.第一部分(1、2自然段)
(1)指名读,指导读,齐读,讲读。
(2)生活中,你还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人与马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2.第二部分(3自然段)
小组学习,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向全班汇报,内容以马的诗、马的歌、马的传说为主。
3.第三部分(4自然段)
以读为主,注意读出歌颂、赞扬的语气。
作业:
1.书写生字。
2.预习下一课。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巩固,拓展练习。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1、读一读。
2、写一写。
3、写一写六畜。
4、填词语游戏。
5、联系生活。
6、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课外拓展。
阅读课外有关动物的文章。
例:冯骥才《珍珠鸟》;老舍《猫》、《麻雀》等。
三、板书设计:
省略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2
【教材分析】
?搭石》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描写,表现了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的怀念赞美之情。
本文作者刘章是以诗歌著称于文坛的,他的诗质朴纯真而又简约大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课文选的是他的一篇散文,具有同他的诗歌相同的特点。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本文描写了农村生活中非常不起眼的事物搭石及农村生活中的平凡镜头,通过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的美好思想
【学情分析】
作为学习该教学内容的四年级学生来讲,已经有三年的小学语文学习经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联系上下文对有关词句谈出自己的感受,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本课教学将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所描写的平凡事物中所蕴含的美,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既有学习的基础,也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积极引导,创设学生熟知的情境进行体验,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风景、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师:昨天啊我们已经学习了生字词,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课件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板书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昨天,老师要求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同学们再来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多音字“间”的读法并组词,理解间隔的意思)
2、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书上找一找。(脱鞋绾裤,理解绾的意思)
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必须(脱鞋绾裤)师:从这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并再次齐读课文)
3、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自主寻美,体会情感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4自然段,听要求:边读边用波浪线划出描写人们走搭石的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注意多音字“行”的理解)
a、请同学们看一看,这里还有几个新词“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我们来读一读。怎样的动作叫协调有序呢?(生自由回答)
b、我们合作读读,老师读前面的,同学们读“抬起脚来”,老师读后面的,你们读“紧跟上去”。明白了吗?试一试。(读时速度渐快)
c、没有人踩脚,也没有人掉进水里,是有人指挥吗?(没有)没有人指挥,大家的动作那么的整齐,配合得如此默契,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依次解释清波荡漾、人影绰绰并有感情的读。
2、一行人走搭石让我们感受到了画面美、音乐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你有什么体会?(谦让)
假如一位“老人”和一个“青年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生:“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并请同学上来表演这个情景体会这一美好品质)
(四)激发想象,练习说话
1、每天会有许许多多的人来走搭石,同学们想象一下还会有什么样的人走搭石呢?人们又会怎么做?(抱着小孩的妇女、帮她把孩子抱过去)
2、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家乡人的美好品质。其实会有很多很多人来走搭石,尤其会有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来走搭石。请同学动笔写一写。请用上“假如来走小溪边,家乡人会”这样的句式写上一两句就可以了。
【总结本课,布置任务】 看到这一道道风景,一幕幕动人的画面,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写搭石、赞搭石吗?(他还赞美了家乡人的美好品德)所以作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句子,师生齐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家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你能从平常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美吗?请把它写下来,注意把小事的细节写清楚。
【板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初步读懂课文内容,感悟到时间的珍贵
思想教育:感悟到时间的珍贵。
教学重点:
“我”从爸爸的一席话和生活体验中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不断取得成功的。
教学准备:课文挂图,或有关课文插图的多媒体课件。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一分钟能创造多少东西?(农业、工业、科技、体育、军事各方面的例子都可以)哪些人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他们有哪些动人的事迹?搜集最疼爱自己的长辈的照片和自己小时候的照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会不会留意时间的流逝,有没有觉得时间似乎总是有,用也用不完呢?我们学习了第三课,也许你会改变想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哪些事。
三、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一~七自然段。
1.自读课文,边读边将这部分难理解的词句画下来。
2.交流不理解的词句,重点解决思考·练习3中的四个句子。
电脑课件出示这四个句子。
(1)“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这句话是理解的难点,可从以下几方面帮助理解、体会。
让学生出示搜集到的最疼爱自己而已经去世的长辈的照片,谈谈疼爱自己的人逝去了你有什么感受。
读父亲说的话,看看父亲是怎么理解的。
引导学生读读“我”的生活体验,看看“我”怎么理解的:看到太阳下山,知道一天就这么过完了,看到鸟儿飞到天空,想到鸟儿明天即使飞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了。
出示父母或自己小时候的照片,计算一下自己的年龄,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从中感受到“时间一去 不复返”。
指导朗读爸爸的话及“我”的生活体验。
(2)小组合作,交流对第二~四句的理解、体会。并通过朗读,从中感受到时间的宝贵。
3、指导朗读。
朗读课文第一~七自然段,朗读时注意声调应缓慢、低沉些,带有一点淡淡的哀愁。
二、学习第八自然段。
1.时间那么宝贵,我们怎么利用好时间呢?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我”和时间赛跑,课文写了几件事?
2.在书中标上序号,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地说说内容要点。
(和太阳比赛更快地回家,跑赢了太阳;一个暑假的作业十天就完成了,跑赢了时间;读三年级时,就做五年级的作业,走在了时间的前面。)
3.画出写“我”跑赢了时间的感受的句子,读一读。
4.追问学生:你跑赢了时间了吗?了解昨晚完成作业的时间。
学生可列举生活中的例子,体会自己赢得时间后的心情,与作者产生共鸣。
5.指导朗读,体会“我”与时间赛跑取得成功的快乐。朗读时,力求体现出跑在时间前面的胜利者的喜悦和自豪。
三、学习第九、十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作者和时间赛跑后的体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受益无穷”。
2.自由读课文,找出最能表达“我”和时间赛跑深刻体会的句子,并画上“ ”。
3.投影或课件出示句子:“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1)读读句子。用换词法理解“假若”。(如果、假如、要是。)
(2)小组合作讨论:你同意这个说法吗?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名人的事例来说明,谈谈自己的看法。
4.电脑出示填空题。
在战斗中和时间赛跑,________;在工农业生产中和时间赛跑,________;在体育比赛中和时间赛跑,________;在科学研究中和时间赛跑,________;在学习上和时间赛跑,________。
让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完成该题,并交流。
5.指导朗读第九、十自然段,可读得慢一些。
四、总结课文。
说说自己学习课文后的体会。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
板书设计:
和太阳比
和西北风比 获得成功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及丰富的想象力和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2、能抓住课文中表现叙述顺序的句子了解叙述顺序。了解课文是按火烧云的“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叙述的。并懂得课文以“变”为主线,突出火烧云变化“多”与“快”两个特点。
3、学会6个生字:积累11个词语;会用“必须”一词造句;会照样子写“abb”形式和用某种事物命名的表示色彩的词。
4、体会排比句在课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及丰富的想象力和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能抓住课文中表现叙述顺序的句子了解叙述顺序。了解课文是按火烧云的“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叙述的。并懂得课文以“变”为主线,突出火烧云变化“多”与“快”两个特点。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简介作者、出示课题。
自然界里有许多奇丽的景象,引动了无数的作家、诗人去描绘它们,赞美它们。今天我们学习的《火烧云》是已故的优秀女作家萧红的作品。
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萧红。(萧红是三十年代的青年女作家,曾受到过鲁迅先生的关怀和帮助。)
天空中的云来去匆匆,我们只觉得它美,但很难把这种美景写下来。六、七十年前,作家肖红却以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火烧云图景。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纷繁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检查生字词,指生读,小组读。
3、读后反馈:
a、指名分节朗读。
b、说说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些奇妙的美景?
c、出示图片(投影)并作归纳,理清文章思路。
教师归纳:火烧云上来时,大地笼罩在光亮的晚霞之中,色彩繁多形态多变。火烧云下去了,恍恍惚惚。
三、美读课文,品味语??
1、反复吟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
2、晶读,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火烧云的美?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如第一自然段,作者一连用?个“……了”的句式,写在霞光的照射下,大地万物都改变了自己的颜色,也写出了当时人们的欢乐愉悦的心情;第3自然段,作者用三种不同形式的词语写出了色彩的纷繁;4、5、6三个自然段,分别用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三幅图写出火烧云瞬息万变,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后不见了的变化过程……)
3、人们为什么将一种云称为“火烧云”?课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题意?
(第一段第2节)
出示: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4、自由反复朗读这句话,从词入手,请你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同桌讨论)
①从这句话看出火烧云有什么特点?(红)
②“烧”的意思和作用?
(“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速度(动态)、范围以及“火烧云”名字的由来。)
③除了“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这句话中还有哪些词也表现了火烧云的红?(红彤彤、一直、烧、好像……着了火)
5、边朗读边体会这些词的作用。
四、品读感悟
1.个别朗读第一节、思考:红红的火烧云的形成需要怎样的'条件?你从哪里看出来?(傍晚——晚饭过后;夏季——乘凉)
2.引读: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大白狗变成——,红公鸡变成——,黑母鸡变成——,小白猪变成了——,老爷爷的胡子变成——。
(1)它们的颜色为什么都变了?
(2)出示:“紫檀色”
注意“檀”的右下字形。
(3)为什么黑母鸡变成了“紫檀色”?
(黑+红=紫,紫檀木就是那样的颜色,看彩图左上角。)
(4)出示课后题3:
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霞光照得动物的颜色都变了。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
红公鸡变成金的了。
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像这样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紧密关联的短语或句子连成一串的修辞手法,叫“排比”。
指名一人读第一句,一人读二、三、四句,比较、体会。
(突出了地面上的景物在霞光映照下颜色变化的奇妙。)
3.人们对火烧云的出现是什么态度?(“笑盈盈”)
4.请你带着笑意朗读第一段。
以“变”为主线的,描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多”和“快”两个特点。
(一)出示自学题:(分组学习)
1.小组朗读第二段,找到分别描写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小节;
2.小组讨论,完成课后题1/②,用直线划出有关词语;
3.独立完成:把颜色归类,每一类再另外写几种
(二)大组交流:
1.指名小组朗读描写颜色的小节,填空并归类:(出示课后题1/②)
颜色变化(多):红彤彤金灿灿……
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2.四个“一会儿”构成了排比句式,齐读,体会作用。
师提示:除了表示变化快外,还表示了什么?
(突出了颜色变化之多,之快。)
讨论:一般情况下,“一会儿”表示时间短,为什么在这里能表现出“变化多”呢?
3.师生配合朗读。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
4.指名小组朗读描写形状的小节,填空。
出示:形状:变化(多):马狗狮子
变化(快):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转眼
5.自由朗读4-6节,体会马、狗、狮子的变化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清晰(逼真)——模糊(不见了)
6.小组分配朗读,两人读描写形状“清晰”的句子,两人读描写形状“模糊直至不见了”的句子,并圈出描写“清晰”和“模糊”的词语。
文章中哪句话可解释“恍恍惚惚”,齐读。这句话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多。
补充板书: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师引读: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
最后一句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快。
3.背诵这段。
四、总结并朗读全文。
火烧云下去了,将迎来一个晴朗的夜晚。大自然就是这样,此起彼落,彼落此起。无限循环,变化万千。不但诗人、作家热爱它,我们每个人都热爱它。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5
教学要求
1、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的兴趣和培养探究。
2、积累词语。
3、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4、掌握钢笔字和毛笔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的书写方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收集漫画
第一课时
一、处处留心
1、自读短文
2、你受到了什幺启发?
3、读短文后面的题目。
4、根据题目自由交流。
二、读读背背
1、读成语,说说你知道哪些成语的意思。
2、齐读成语。
3、师生比赛背诵成语。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说漫画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喜欢看漫画吗?漫画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往往不需要一个字就能表达出深刻的,让读者在会心一笑中受到启发。
二、欣赏漫画
1、出示漫画
生自由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结合学生实际。
2、同学们还看过其它漫画吗?,把你印象深刻的漫画拿出来和同学们交流吧。
小组交流
班内交流
第三课时
一、写好钢笔字
1、观察这几个字
2、看看旁边的提示。
3、指导书写这种类型的字。
二、学写毛笔字
1、观察单人旁和双人旁的写法。
2、指导书写。
3、自由练习。
4、展示。赏析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忧、哀”等6个生字。会写“赛、疼”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赛跑、假若”等19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积累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搜集、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体会时间的意义,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教具准备:收集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珍惜时间的格言,谁来说一说。
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关于时间的课文《和时间赛跑》,齐读课题,读了以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3.同桌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指名读。
5.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6.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7.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理解不懂的词语。
(1)提出不懂的词。
(2)指名理解不懂的词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3)师归纳方法:①联系上下文理解。②查词典。③问父母。④上网。
2.了解各段主要内容。
(1)让学生自由的读课文。
3.说说你知道哪段主要写的什么。(学生想说哪段就说哪边读边想,简要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了解本文主要内容。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写的13个字,并分别组词。
2.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
3.写字练习。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3、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警句。
教学后记:在学习生字中,学生易把“赢”与“羸”写错。本节课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不够清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请读课题。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请回忆一下,读小学的时候,我的外祖母去世了。外祖母生前最疼爱我。我对外祖母又怎样呢?(很好)请同学们自读第一自然段,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体会到了什么?
(二)学习二──四自然段。
1.老师引读课文二──四自然段。
2.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从哪里知道的?
3.你还有什么疑问?
4.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学习五、六自然段。
1.齐读课文五、六自然段。
2.你想到了些什么?
3.齐读课文。
(四)学习第七自然段。
1.自读课文。
2.“我”为什么“着急”“悲伤”,又为什么“高兴”“快乐”呢?
3.齐读课文。
(五)学习第八、九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说一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齐读课文。
三、明白道理
1.学习了这一课,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受到了什么启发。
四、交流体会,谈感受
1.齐读格言。
2.同桌互相交流看后的心得体会。
五、作业:抄写珍惜时间的警句。
板书设计:
13.和时间赛跑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光阴似箭 日月如梭
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7
【教材简析】
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他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春、夏、秋都不肯光临,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来,春天也就跟着孩子们来了,园里立刻变得生机勃勃。当他把孩子们再次赶出花园之后,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随即拆除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
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课前准备】
课件;回顾已经阅读过的童话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为什么?你们都读过谁写的哪些童话呢?请你告诉大家。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读了故事的名字,你最想知道什么呢?这篇文章将给我们带来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小朋友们带着思考进入故事。
二、初读读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问题。
3.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再指名提出不懂的词句。
重点解决:洋溢、喧闹、训斥、叱责、隆冬、瑟瑟、冷酷
4.指名分段读故事,思考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正音,如:“火辣辣”后两个字读平音。
(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他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春、夏、秋都不肯光临,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来,春天也就跟着孩子们来了,园里立刻变得生机勃勃。当他把孩子们再次赶出花园之后,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随即拆除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主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是围绕花园的变化和巨人的变化还写的。
2.理清层次
第一段(1、2):写村子里的花园洋溢着孩子们的欢笑。
第二段(3-6):写巨人在花园周围筑起高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花园里一片荒凉,只有隆冬。
第三段(7-11):写孩子们的进出使花园又一次变化,后来巨人在小男孩的启发下醒悟拆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感到无比幸福。
四、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思考:巨人在回来前,回来后,醒悟后态度的变化,使花园也发生了不同的情况,多神奇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讨论。
2.抄写生字词。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8
一、 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
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
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了解全诗内容,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三、 教学建议
1、课前学生搜集阅读有关延安的资料,对抗战时期的延安有更多的了解。教师准备课文挂图,或把课文挂图,课文重点语句制成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2、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再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作者到延安追寻什么?为什么追寻?把诗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找出来,在读中想象,体会它的意义,然后把自己的见解和同学交流。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可让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这首诗听起来这么悦耳,读起来琅琅上口?要让学生明确到这首诗隔句押韵,并用“· ”把韵脚“ang”标出来。朗读时,把韵脚适当加以突出。第一节:光、阳,第二节:香、场,第三节:琅、炕,第四节:响、梁,第五节:煌、翔,第六节:想、阳。还要让学生明确到这首诗多用排比句,朗读起来节奏感很强。朗读时,要读出排比句的气势。
4、诗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教学。
(1)第二节的四个“追寻”。
可用投影片或录像帮助学生了解“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了解延安精神。放映录像或投影片时要加以简要的解说。“延河”,清晨、傍晚,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道理;“枣园”,曾是党中央的所在地;“南泥湾”,当年359旅曾在这里恳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杨家岭”,那里有中央礼堂和党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会议在这里召开。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就是追寻延安精神,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力求上进、永不满足的精神,执着地追求理想并为之献身的精神。
(2)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坑。
“告别破旧茅屋”就是告别落后,忘不了“温热的土坑”,就是忘不了密切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
(3)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丢掉了老牛破车”,就是丢掉落后,“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就是要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4)如果一旦失去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讲失去延安精神的严重性。)
(5)第六节的三个“追寻”。
(“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追寻温暖,追寻光明。诗句中的“延安”仍指延安精神。)
4、在深入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后,可用引读的方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 参考资料
难忘延河
祈念曾(新闻工作者,现居深圳)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我8年前的一首诗作,没想到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第12册语文课本中。回忆这首诗的写作过程,心中再次涌起火辣辣的激情和沉甸甸的思索……。1968年,我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陕西工作。我曾多次到延安参观采访。当时,正是十年动乱时期,延安的面貌变化不大。1974年我到延安采访,那里的人民依然比较贫困,我心里难过极了。归来后,写一首《延安,我为你哭泣》的诗,留在我的日记本上。粉碎“四人~”以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延安的面貌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延安人民丢掉了老牛破车,通了飞机、火车,窑洞变成了林立的高楼大厦,人民越来越富裕。1991年,我随中央电视台《黄河》创作组再次不定期到延安采访,参观了枣园、杨家岭、宝塔山、南泥湾等地,浮想联翩,遐思漫伸…… 我看到当年南泥湾开荒的镢头,在大生产运动中开垦出陕北的锦绣江南;我望着延河清澈的流水,这河水曾哺育了无数中华民族秀、最有觉悟的先锋战士;我闻着枣园梨花的清香,当年毛主席在这里写下了彪炳史册的革命雄文;我走进杨家岭“鲁艺”的礼堂,毛泽东那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又回响在我的再边。追寻当年革命前辈的足迹,我更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培育的延安精神是革命的传家宝,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时代发展了,生活富裕了,但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延安精神不能丢。延安精神既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理想,又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英雄气概。在我们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进程中,延安精神更要发扬光大,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更要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
基于这种认识,我开始构思,创作了《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诗。
诗写完后,1992年,收入我的诗集《人生之恋》(陕西人民出版社),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好评。评论家马莹伯撰文说:“这首诗以高昂的激情和生动的形象讴歌了延安精神,强调了改革开放条件下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极端重要性。”这首诗,1993年荣获全国诗歌“菊花奖”,1994年入选《新时期诗歌精选》。1997年选入5年制语文课本第10册,今后又选入6 年制语文课本第12册。
1992年,我来到深圳,虽然离开了生活工作20多年的黄土地,但延河永远在我心中流淌,融入我的血管,净化我的灵魂。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推荐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