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写教案中帮助教师更好地准备教学材料和资源,支持教学实施,我们要意识到教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童趣》教案参考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童趣》教案篇1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童趣》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体验和思考,《童趣》中作者回忆了童稚时代,几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变得美丽而又奇特,从中获得了许多“物外之趣”。阅读此文将引导学生体验人生。
2、教学目标与要求
1)知识和能力
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内容;提高朗读文言文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思考。
理解、背诵全文。
2)过程和方法
设计朗读层次,从掌握字音—把握节奏—理解内容—复述背诵四个层次,由浅入深逐层渐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第一单元初次接触文言文,他们对于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落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让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不搞文白对译,通过反复朗读把文言文学活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通过朗读,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直接真切地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这是实现改变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发现的一个有效方法。因此该教案设计中不用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感悟,而是采用朗读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层次,
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这样由浅入深通过“读”把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2、新课程重视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强调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本课堂安排学生“体验生活,述说自己在童年时代有过的与作者一样的感悟”拉近了学习与生活的距离,因此预计课堂应该生动活泼。
3、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课文内容充满趣味,理解文意不难。新课标要求尽量避免讲到用法,着重放在积累词语、人文体验上,所以避免搞通译。一定要当堂成诵,分段进行较好,让学生自己选择背得最好的一段来试背,有助于提高背诵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引用古诗 导入新课
齐读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作者把月亮想象成了“白玉盘”“ 瑶台镜”,这是作者对朗月的美好感受,但“白玉盘”“ 瑶台镜”都已不是“朗月”本身,这种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乐趣,我们称之为“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共同来体味清代文学家沈复在童稚时代的这种乐趣。
[“物外之趣”是课文的关键语,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又不易理解。导入课文时借阐述“白玉盘”“ 瑶台镜”与“朗月”关系的时机解释“物外之趣”,这样就在形象中比较通俗易懂地理解了抽象概念,为整体把握文意奠定了基础。]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二、课文学习 分层朗读
1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一读课文的设计思路: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其间“鹤唳云端”的“唳”、“癞虾蟆”的“虾”虽是生字难词,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可自主掌握的,教师不可越俎代庖。而“项为之强”的“为”“强”,这些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作稍微的点拨。选用自由朗读的方法更利于学生有自主的空间根据自己的基础个性化学习。]
2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在读准字音基础上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
[二读课文的设计思路:要求理清句意的层次,正确把握句中停顿。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这样就避免了文言文朗读常出现的一字一顿读法和停顿不当(读破句)等弱点。点评后教师指导朗读:小学时为了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习惯于一字一顿的读法;到了中学为了理清句意层次,必须正确把握停顿。教师示范第二节朗读。学生体会怎样正确处理朗读的停顿节奏。]
3读:学生齐读课文并思索理解作者的童趣所在。
[三读课文的设计思路:要求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学生暂时忘记现实的角色,进入文本与作者一起把夏蚊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把草间二虫相斗想象成林中二兽相斗,并“怡然称快”“怡然自得”。 学生寻找表述作者童趣的语句,这时教师指导落实文言词的意思。] 小结:
要求:用“把 想象成 ”的句式来归纳作者的童趣。
思考:是什么使作者成为这样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让学生懂得一件平常的事物,经过明察细看,通过想象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奇特。] 附:板书设计
物 外 之 趣
细察 想象
夏蚊——雷——群鹤 ——怡然称快
丛草——林 虫蚊——兽 土砾——丘、壑——怡然自得
癞虾蟆——庞然大物
4读: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两幅图景的内容。
[四读课文的设计思路:要求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内容,尤其是“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对七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不搞机械的文白对译,以培养他们主动求解的兴趣。复述是读书内化的重要过程,学生进一步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并有助于记忆背诵。]
5读:看着板书尽量用课文的句子描述这两幅图景的内容。
[五读课文的设计思路:要求部分内容当堂成诵。在上面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来完成这一训练要求是不难的。诵读是直接感知课文语言和内容的有效途径,在这之后再与学生交谈“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你还能通过细听来领略物外之趣吗?”等这些话题就显得水到渠成。]
三、体验生活 引发联想
讨论:
1、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2、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3、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体验与反思)
4、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这个环节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架设了教材与生活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正确的审美态度。]
四、拓展延伸 思维扩散
多角度思考:
1、“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珍惜生命,处置有度,本性善良。
2、通过细察和想象来领略物外之趣,还可以通过什么来领略物外之趣?
[设题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懂得通过想象,不但可以从细看,也可以从细听等多种角度来领略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如:松树林里风吹过,细听犹如海涛汹涌]
[作业]
1、背诵全文。
2、回忆自己童年时的趣事,试着写出自己所体验到的“物外之趣”,字数500字以上。
《童趣》教案篇2
【课堂整体设计思路】
本文系该届初一新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过早过深的讲授文言知识将影响学生对古文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不宜在字句上过分苛求标准答案;《童趣》一文充满奇思妙想,意趣盎然,正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没有畏难情绪的好教材,可充分利用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自然之趣、生活之趣乃至学习之趣、语文之趣、古文之趣。
基于以上三点,第一课时将侧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章内容之间的共鸣点,来感性认知古文。字字落实及当堂成诵的教学环节将作为第二课时的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
?课题
?童趣》(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2、简要概括。
3、想像联想。
?教学难点
控制好概括复述的'分寸。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字,掌握文章大意并能概括。
2、通过阅读讨论,学习本文运用联想、想像突出“物外之趣”的方法。
3、体验自然之趣,联想之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计时3分钟讨论童年趣事)“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还记得你们的游戏和快乐吗?
二、说趣
(挑选一至两个游戏,请学生讲述)
投影:“趣”
投影:“童趣”
三、投影
“文学常识”
“文章”诵读文章、疏通文字。
“文字注音”。
四、投影:“难句举例”
难句释疑(学生自己讨论,教师点评)学生首先互相提问和回答结合课后练习的译文方法:A加字B换字C用自己的话概括,进行举例说明投影难句,学生运用方法解决。
五、概述文意
(讲述的是故事,不是翻译)
六、学生探究学习、研究课文
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解答,教师协助。
七、投影
1、作者在本文要表现的主题。
2、主要内容。
3、方法:
推出→想像与联想(简释)
八、投影:“同心圆”
想像力训练游戏,体验“趣味”。
《童趣》教案篇3
【课文说明】
课文很有情趣,三种物外之趣都是视觉加想像形成的,这种想像是把对象大化、美化、理想化,诸如蚊子成了白鹤。这一篇课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内容有趣,就不至于对文言文产生畏惧心理。读懂了,会对文言文简洁典雅的特点产生好感。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点、难点】
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人说,童年是一首诗,虽然短暂,却回味无穷。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已的童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趣事童真的记忆
二、整体感知
自主生成问题──合作学习──教师指导
1、教师先讲解一些有关学习文言文的初步知识。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主学习
(结合课文注释、工具书,相关疏通字词句)
三、合作学习
1、认真默读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直译课文,不明白的句子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重点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⑴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蹲其身,使与台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见二虫斗草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然后在学习小组中复述课文内容,要求生动、有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朗读课文
五、小结
老师帮助学生总结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技巧。
六、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
二、问题探究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大班交流,教师评价引导;
1、本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2、本文第二节描写了怎样一幅图画?
3、参照注释,说说作者所指的物外之趣是什么?
4、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三、拓展创新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体验物外之趣的经历?请说给同学们听听。
2、你认为怎样做才能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四、布置作业
发挥你的想像力,续写下列故事:
初一(2)班里静悄悄的,同学们正凝神思考老师的问题,突然一只麻雀从窗户外飞了进来
《童趣》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3、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2、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3、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一、导入:
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真、最纯、最令人难忘的时期,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讲讲你童年中最有趣的事,今天,我们来看一下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年有哪些趣事?
二、作品、作者、文言文特点意义和学习方法简介
1、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2、《浮生六记》:自传体作品《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从中我们能感悟到的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情感,
3、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三、诵读积累,初步感知
1、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
童稚(zhì)藐小(miǎo)项为(wèi)之强(jiāng)鹤唳(lì)怡然(yí)
凹凸(āo tū)为壑(hè)癞虾蟆(há) (ma)土砾lì庞然大物(páng)
2、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3、齐读,读出轻松、愉快、自得其乐的语气。
文言文诵读方法: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任务是诵读,诵读的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清句读和停顿:三是读出语气和感情。
四、解释词义,疏通文意,翻译课文。
1、词语积累:
余(我)张目(睁大眼睛)藐小(细小)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故(所以)时(常常)物外(超出事物本身)私(自己,我)拟(比作)于(在)之(助词)或(有时)昂(抬)首(头)项(脖子、颈项)强(强,通“僵”,僵硬。)素帐(未染色的帐子)徐(慢慢地)以(用)观(景象)果(果真)唳(鸟鸣)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其(自己)以(把)兴(兴趣)盖(原来是)为(被)方(正)鞭(用鞭子抽打)驱(赶、驱逐)之(它,指癞蛤蟆。)
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的东西。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如换词法、加字法、查看法、推断法等等。
2、文言文虚词积累:“之”的用法: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4)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自编口诀:之的用法有多种,位置变化意不同。动后代词名前的,名动中间不翻译。
3、翻译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3)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安适愉快而满足。)
(5)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五、合作、探究、质疑
1、背诵全文,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主旨)
2、找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句话,说说在这句中你看到什么画面?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物外之趣”:(1)把“夏蚊成雷”看做“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看做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时有物外之趣——是观察的收获。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象,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启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多角度思考:
(1)“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始蟆处死?
珍惜生命;处置有度;不忍心。
(2)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六、体验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如:白云朵朵——草原上的羊群夏夜萤火虫——仙女的小灯笼
2、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富于联想和想象,加之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七、总结
?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象。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联想、想象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请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优美的话。
八、作业
1、背诵、翻译课文。
2、回忆自己童年时的趣事,试着写出景或事中所体验到的“物外之趣”。
3、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
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
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九、板书
自然景物思维方式新的形象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联想和想象群鹤舞空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森林、野兽、丘壑、怡然自得
癞蛤蟆庞然大物大快人心(鞭打、驱赶)
《童趣》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词句。
2、感悟物外之趣。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2、掌握字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反复朗读,疏通文意。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板书课题)
作品、作者简介。
二、教师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三、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四、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1、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5)果如鹤唳云端。
(6)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7)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8)以草为林。
(9)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五、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习二。
2、写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2、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复述、背诵、翻译课文。
二、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1)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2)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2、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1)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三、体验与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四、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
1、珍惜生命。
2、处置有度。
五、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将体验反思2写成300字的短文。
六、小结
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板书设计】
思维方式→联想和想象
自然景物、新的形象、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群鹤舞空、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森林、野兽、丘壑、怡然自得
癞蛤蟆、庞然大物、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点评】
本学案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教学设计把传统的朗读和背诵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比较恰当的,现了文言文的教学特点。
教学内容方面,把对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基础知识作为训练的重点,符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现阶段的基础情况。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对于文言文教学,也是比较客观实际的。
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容量大,训练多,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基础能力的提高。化难为易、化整为零的教学过程,可扫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障碍,提高教学效率。
实施本教学案,学生在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乃至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应有的训练。
《童趣》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3、把握文言词语解释的最常见方法,积累一点文言词汇。
4、唤起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
【学习重点】
目标1、2、3。
【学习难点】
目标2、4。
【学习安排】
两课时。
【学法指导】
认真阅读预习·导学,知道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再仿照朗读示例,大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然后参照文言词语解释示例,联系上下文,粗知文章内容,练习用自己的话叙述出来。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知道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⑴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⑵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⑶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2、查阅资料,了解一点作者和其作品的知识,写在下面。
3、照下面的朗读示例,大声朗读课文三遍以上,要求读准句子的节奏、停顿:
示例:能/张目·对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说明:/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4、文言词语的解释,最常见的.方法是添字组词法和换用同义词替代法,如: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昂(抬)首(头)观之。请按此方法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
⑴项()为之强
⑵作()青云白鹤观()
⑶果()如鹤唳云端
⑷以丛草为()林()
⑸为()之怡然称快
⑹兴()正浓
⑺方()出神
⑻驱()别院
5、在认真完成上面第3、4题的前提下,尝试着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把你不清楚词义的词语、不理解句意的句子都写在下面。
6、平常的事物或景象,经过想象和联想,往往会变得美丽而奇特,从而获得超出这一事物或景象本身的乐趣。你小时候有过这样的体验或经历吗?请用简洁的话叙述出来,写在下面。
二、学习·研讨
1、导入。
2、简介作者、作品。
3、朗读课文,读准节奏、停顿,粗知文章大意:
(范读、领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
正音:
⑴项为()之强
⑵鹤唳()云端
⑶怡()然称快
⑷凹者为()壑()
⑸土砾()凸者
⑹二虫尽为()所吞
4、疏通文意,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逐段疏通,学生提问不理解的词语义,学生解答,师帮助,生在书上或讲学稿上做好记录,以便积累。)
5、问题研讨:
⑴能梳理出文章的结构吗?试用简洁的话表述。
⑵文章主要叙述了哪两件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能统摄这两件事的词语(主旨)是什么?
⑶为什么说这两件事都有物外之趣(或者说,作者是如何获得物外之趣的)?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三、巩固·延伸
1、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词汇(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或用法)。
⑴故()时有物外之趣
⑵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⑶徐喷以()烟
⑷以()丛草为林
⑸物外之()趣、心之()所向、驱之()别院
3、记住文后列出的本课出现的成语,并在书上解释出它们的意思。
4、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文后习题。
乃如其言,用宜兴窑长方瓮叠起一峰,偏于左而凸于右,背作横方纹,如云林(注:云林,元画家倪云林)石法,岩凹凸,若临江石矶状。虚一角,用河泥种千瓣白萍。石上植茑萝,俗呼云松。经营数日乃成。至深秋,茑萝蔓延满山,如藤萝之悬石壁。花开正红色,白萍亦透水大放。红白相间,神游其中,如登蓬岛。置之檐下,与芸品题:此处宜设水阁,此处宜立茅亭,此处宜凿六字曰落花流水之间,此可以居,此可以钓,此可以眺;
(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⑴给本文拟一标题:______________
⑵这个境界,既有实写,也有想象,请各选一处,写在下面:
实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译出下列句子:
①红白相间,神游其中,如登蓬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胸中丘壑,若将移居者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和《童趣》相联系,说说作者沈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对生活的态度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童趣》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2、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4、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2、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教学设想
1、课前准备: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2、教法:跟读,朗读,讨论,背诵,体会。
3、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
教学步骤:
一、通过观察图片导入新课
1、观察一组有关儿童嬉戏的图片,儿童的这种游戏,已经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这种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乐趣,我们称之为“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共同来体味清代文学家沈复在童稚时代的这种乐趣。
2作者作品简介
沈复(1763—?1822),清代文学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
?浮生六记》一部自传体作品。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浮生六记》共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3、简介文言文及其特点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听课文录音,要求:认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童稚(zhì)藐小(miǎo)
项为之强(jiāng)鹤唳云端(hè)
怡然称快(yí)凹凸(āotū)
土砾(lì)壑(hè)
庞然大物(páng)癞虾蟆(làiháma)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在读准字音基础上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
小学时为了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习惯于一字一顿的读法;到了中学为了理清句意层次,必须正确把握停顿。
请正确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蹲其身,使/与台齐。
(7)、见/二虫斗草间。
(8)、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教师示范第二节朗读。学生体会怎样正确处理朗读的停顿节奏。
4、在正音、正确划分节奏的基础上,全班齐读,力求读得流畅、自然。
三、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1、理解词语的意思。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试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
(1)项为之强(脖子)
(2)果如鹤唳云端(果然)
(3)以丛草为林(树林)
(4)兴正浓(兴趣)
(5)方出神&nb(正)
(6)驱之别院(驱赶)
2、下列词语一直沿用到现在,有的已经化为成语,请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3、疏通课文内容: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连最细微的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每次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我私下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一想,眼前果然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观看它们,脖子因此而变得僵硬。
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当作一幅青云白鹤图观赏,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因此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凸出来的土块当成丘陵,凹的部分当成山沟,想象着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感到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动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打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四、研读课文,品味童趣。
1、课文一共写了童年时的几件趣事?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鹤唳云端”。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像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这是一幅凭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
②把草、虫土砾拟作森林、野兽、丘壑。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想像成树林,把虫蚊想像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像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
③惩治虾蟆,为小虫抱不平。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伸舌,便将两兽一齐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无主;待到清醒过来,幻觉消失,才发现此前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虾蟆。他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树枝吧?他惩罚癞虾蟆,可能含有为两小虫复仇的意思,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语来统摄以上二事,意在说明他幼年时已有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五、四边互动,合作探究。
1、多角度思考:“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将癞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而不是将它处死?
参考答案
①、珍惜生命,热爱小动物。
②、处置有度。
③、不忍心。
2、作者是怎样获得物外之趣的?
作者以生动的笔调,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并通过“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呀然惊恐”等语句表明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
3、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和感受?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富有情趣的人。
六、话说童年,拓展延伸
童年的确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满阳光、充满诗意、充满幻想、充满希冀,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学生说话,教师整理。
童年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
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
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
童年是刚出土的新芽;
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
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
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
童年是一支自己射出很快飞逝不见的箭;
童年是一颗方糖,甜在心里;
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
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
童年是那无忧无虑四处游荡的风;
童年是妈妈的摇车不停地摇啊摇;
童年是奶奶的'传说充满好奇与幻想……
教师小结:你们看,我们每个人说一句很美的话,组合起来还是一篇散文诗呢!
七、课堂小结
童年是一个充满诗意和希冀的字眼,更是意趣盎然的人生体验,沈复的《童趣》使我们又重温了记忆中那充溢雅趣的欢乐时光,正如同学们所说,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愿我们带着这份童心启程,在秀水蓝天之间放飞希望。
八、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二,积累语言材料。
九、板书设计
童藐小微物──────────物外之趣
想象、联想
趣戏蚊之趣(群鹤舞空、鹤唳云端)
丛草之趣(林、兽、丘、壑,二虫相斗)
十、教学反思:
?童趣》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把握,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对文言文的兴趣,所以这堂课我把教学重点主要放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引发童趣,营造“乐学”的氛围。纵观全课教学,一个“趣”字贯穿始终,学生置身于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之中,创造的潜能得到了激发。
2、让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在课堂中得到了实现。知识与技能得到了落实(主要表现为语言的习得,如正确的朗读、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等);过程与方法得到了重视(主要表现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如品位“戏蚊之趣”和“丛早之趣”等环节);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了熏陶(分享了作者的“物外之趣”,感受到了作者爱护动物、热爱生命的善良品格)。
当然,对于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在教学时再增加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实物,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来锻炼自己的想象力,我想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童趣》教案参考7篇相关文章:
★ 图形教案参考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