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有趣的教案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教师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案,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三年级下数学教案优秀6篇,感谢您的参阅。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三步式题.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演示动画“混合运算”】
出示:
8+3×7 9×2+4×3 6×(50-46)
36÷3-5 63÷9×6 (48+32)+5
教师提问: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如果有小括号,先算括号内后算括号外.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1:计算74+100÷5×3
(1)请学生读题,教师提问:看到题目后你想给同学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①这道题包含哪些运算?
②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汇报
(3)学生动手独立完成例1,全班共同订正:
教师提问:你能按照这道题的运算顺序读题吗?
请学生两人一组用数学术语尝试读题.
教师订正:74加10 0除以5所得的商再乘3的积,和是多少?
(4)教师将上题变成74+100×3÷5和74—100×3 ÷5两题.
教师提问:谁能按照运算顺序读出题来?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5)先说出下面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指名板演并订正)
65-6×4÷2 38+56÷7×3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演算这几道混合运算式题,你有什么发现?
使学生明确: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式题里,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出示例2:计算(440-280)×(300—260)
(1)学生自读题目:440减280的差乘300减260的差,积是多少?
(2)引导学生思考:这道题含有哪些运算,与前边的习题比较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
(3)学生试做.
可能出现两种不同解法,板贴出来:
让学生比较评议以上两种解法,哪种解法更简便?
教师提问:看到这道题的简便解法你联想到什么?这种格式与复习的哪道题相似?
(4)教师让学生先按照运算顺序用数学用语读题再独立完成.
(59+21)×(96÷8) (220-100)÷(15×2)
教师提问:通过计算这三道题,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三、巩固提高.
1.计算下面各题(试着用术语读出下面各题)
700-8×5×4 (275-35)÷(17+43)
480÷(96÷16+6) (15×40—360)÷6
注意强调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要明确:括号里有两级运算,同样先算乘除法,后做加减法,小括号要照抄下来.
2.按照各图制定的运算顺序,在□里填上得数.
填数后,根据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订正.
四、课堂小结.
要完成一道混合运算,它的计算步骤是:
①审题,看清运算符号、数字、有没有小括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计算.
③检验,包括运算顺序,计算是否正确.
五、布置作业.
14+16×4-50 74+(96÷6-8)
72-45+121÷11 2520÷18×(806-799)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习。
指名口算。
63 82 93 55
口答。
46里面有( )个十( )个一。
95里面有( )个十( )个一。
8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73里面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1、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 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 讨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 小棒可以演示。
? 讨论第二个问题:平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 归纳: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 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 603 642 555
505 804 844 363
4、教学竖式计算。
?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 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 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 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 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 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 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 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1克的实际质量,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掌握1千克=1000克。
(三)教学难点:
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轻重。
(四)教学准备:
课件、台秤、天平、2分硬币、小食品、六袋重1千克的物品、味精、弹簧秤等。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游戏:背一背。
指一名同学分别背起一胖一瘦两位学生。
2、汇报调查情况。
你所看到的物品的净含量。
3、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千克 克
二、探究新知
1、生活中常见的秤。
(1)说一说。
你认识哪些秤。
(2)认一认。
课件出示几种秤,介绍弹簧秤的用法。
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2、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
(1)猜一猜。
猜老师讲桌上的物品谁轻谁重。
(2)称一称,掂一掂。
每组领取一袋物品称一称,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3)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4)估一估。
估计同学的体重并验证。
(5)称一称。
称盆子里任意一件物品。
3、认识克,感受1克。
(1)称一称,掂一掂。
教师用天平称出10个2分硬币,引出1个2分硬币重1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2)比一比。
两手分别掂量1克和1千克,比较谈感受。
(3)找一找,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4)感受10克、100克、、、、、、、
先猜再看。
4、了解千克和克的关系。
(1)算一算,称一称,想一想。
思考:1袋味精是100克,10袋是多少呢?
(2)讨论、总结。
讨论: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
板书:1000克=1千克
(3)扩充。
2千克是多少克?5千克、8千克呢?
三、理解延伸
课件出示:
1、想一想。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3、找错误。
课件出示小明日记。找出错误并纠正。
四、全课小结
谈收获与感受。
五、课后延伸
实践活动:做妈妈的小帮手。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形成本单元的`知识体系。
2、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课件)、学具袋〔内装小三角形(直角、锐角、钝角)、小长方形、小正方形、圆形、小平行四边形各四个〕长方形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
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玩个数学游戏吧!(投影出示p54图)
1、师讲明游戏规则
①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图形,并涂色。
②描出所画图形的边框。
③相同时间内完成多种画法者为胜。
2、学生独自活动、小组交流推选作品。
3、实物投影展示作品,师生互评。
4、从这个游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面积与周长的含义不同;面积相等,周长不一定相等)
二、整理概括
1、在本单元中,你还学会了面积的哪些知识?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用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总结。
2、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面积
单位及进率
应用
计算方法
3、生活中哪些方面会用到这些知识?
三、实践应用:
1、课件出示p55实践活动的情境图。(小明家厨房装饰,如何选用地砖)。
从中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能帮助小明解决问题吗?动动脑,动动手,看谁是数学小能手。
(1)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发表各自的意见。
课件出示解题过程。
四、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1、用两个边长是6cm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一个卫生间用长方形地砖铺地,每行铺15块,铺了10行。这个卫生间一共铺了多少块地砖?
如果每块地砖长3分米,宽2分米这个卫生间的面积有多大?
五、思维训练
p55画一画的(1)题。
(1)让学生先动手在课本上画一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亲身体验。
(2)问: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三角形和长方形能铺满长方形)
(3)讨论:是不是任意三角形都能铺满长方形?
还有哪些图形能铺满长方形?
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动手拼一拼。
(4)全班交流各自所得。
2、你能设计一种图案使它铺满这个长方形吗?
课下动手画,小组内选出作品贴在“数学一角”。大家评出咱班的小设计师,好吗?
六、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何感受?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篇5
一、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周长
1、剪一剪,初识一周边线
秋天的树叶色彩缤纷,形状各异,每一片叶子都是秋姑娘写给我们的信。老师也收到了秋姑娘送给我的一片树叶。
师:你能帮我剪下来吗?可以怎么剪?(师引导突出一周边线)
师:一定要从他指的这个点开始剪吗?
小结:从哪里开始剪都可以,只要沿着树叶一周的边线,最后回到起点就行了。
(请学生剪下树叶)
2、描一描,再识一周边线
老师这儿还有一片树叶,你能一笔描出它一周的边线吗?[板书:一周边线]
3、比一比,初步认识周长
师:这两片树叶一周的边线一样长吗?
对呀,边线是有长度的,有的边线长一些,有的短一些。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完成板书]
二、结合身边实例,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
1、摸一摸,围一围,说一说
(1)用掌心摸一摸我们坐的课桌的表面。这个课桌面也是有周长的,用手指围一围课桌面的周长在哪里。谁能说说什么叫课桌面的周长?(课桌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课桌面的周长)
(2)拿出数学书,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在哪里?比划给同
桌看。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数学书封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2、辩一辩,找一找,深化理解
(1)出示一个苹果,这个苹果的周长在哪里?
师:苹果是个立体物体,不好表示周长。但是如果我们把苹果切开,就露出了一个切面,像这样的平面就有周长。
谁来指一指苹果切面的周长?
(2)找一找你身边,哪里还能找到周长?
生:黑板面的周长,门表面的周长等
(3)小结:刚才我们认识的这些都是物体表面的周长。其实很多平面图形上也有周长。
(设计意图:对“周长”概念的建立,我设计首先是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进而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其中通过一个立体苹果实物,让学生理解,周长是指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潜移默化中,起到了物体表面与平面图形这两方面的纽带作用。)
三、注重操作辨析,探索平面图形的周长
1、操作交流中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
师: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并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
(几人板演,其它学生完成在书本62页)
2、变式析辨中加深平面图形周长的认识
师:你们看,房子图上开了一扇门,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和原来一样吗?变得怎样了?
学生辩论后明确,周长变了,变长了。
师:呀,房子图上又开了窗,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和开了门的房子图相比,变了吗?
学生辩论后明确:周长没变。
明确:图形的周长只和外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有关,与图形里面的线段无关。
师:这也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认识吗?它有周长吗?为什么?
学生辩论后明确:没有周长,因为从起点围,围不到一周。
师:添上什么它就也有周长了?
生:
总结:看来,只有怎样的平面图形才有周长?(起点和终点手拉手,封闭起来的图形只有周长)
(设计意图: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在描周长、剪周长的具体活动中并不能完全建立“周长”的概念,它还需要一定的观察、比较、思辨等思维活动的参与。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较为丰富而深刻的“周长”概念呢?我设计了一个逐步递进的冲突情境——开门的房子、开窗的房子、以前学过的角,让学生在经历冲突的过程中深化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四、自主动手操作、测量计算周长
学到这儿,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有周长,封闭的平面图形也有周长。
1、探索规则图形的周长测量计算的方法
我想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有什么好办法?同桌论讨商量。
(用尺量,再计算)
请两位同学合作到黑板上测量,其它同学在本子上算一算
用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可以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用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知道黑板上哪些图形的周长?为什么?
小结:用线段围起来的图形,都可以用尺直接量一量,再计算的方法得到周长。
2、探索不规则图形周长测量的方法
要是我想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可怎么办呢?同桌再商量商量(用线围一围,再量出线的长度)
两位学生上台操作,得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大约57厘米。
3、在图形的变化中体验周长的变化
这是一个方格图,每个方格的边长是多少?
(1)求一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在这个方格图中来求正方形的周长,我们既可以数,也可以算,都是求这个正方形所有边线的`总和。
(2)求3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图形是由3个方格拼成的,你觉得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预设:12厘米、8厘米、10厘米
师:答案不一样了,你支持哪种答案的说说你的理由。如果你不同意他的观点可以举手提问或反驳。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辩论,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图形的周长就是它一周边线的长度,要求周长,关键是找准图形的一周边线。
(3)求4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图形是由4个方格拼成的,你认为它的周长又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有不同的答案吗?
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8厘米,但是你看看它们形状一样吗?
那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由3个方格拼成的图形并不是3个方格周长的总和。我利用这个“认识易错点”显现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争辩中深入思考,从而强化学生对“周长”的正确认识,有效地避免了错误。)
五、实践应用周长,积累测量经验
今天,我们和周长交上了朋友,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周长呢?那就让我们来执行几项任务吧。
1、先请4人小组的组长来抽取任务
2、在做任务时可能需要一些工具(软尺,米尺等)可以由组长到工具角借,请工具管理员介绍工具的用法3、小组合作,教师指导
1号任务:测量一元硬币的周长
2号任务:测量课桌面的周长。
3号任务:小组内选一位同学,测量它的腰围
4号任务:沿中间曲线剪开,想办法弄清楚剪开后两个图形的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
①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提示:可以直接比,也可以把图形剪开来比。)
4、汇报交流
5、教师评价,评选出“智慧小组”、“团结小组”、“文明小组”
(设计意图:采用分小组来抽取任务的形式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小组间产生竞争意识,能更有效地完成任务。学生在自主测量物体和图形周长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测量、计算和交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实际中去认识和理解,让孩子们在操作中经历,在经历中应用数学知识。)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46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理解笔算的算理,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笔算的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掌握笔算乘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理解笔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板、点子图。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2×20=11×30=14×10=
11×4=12×3=14×2=
2、抽查学生笔算,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3、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书店买书呢?林老师这个周末也去书店买了一批书,请看屏幕(课件演示)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41页例1主题图。你能帮林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2)要算一共买了多少本书,该怎么列式呢?为什么要用乘法?(板书:14×12=)
(3)师:同学们,两位数乘一位数我们已经学会了,那么两位数乘两位数又该如何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林老师要跟同学们一起解决的问题。(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4)引导学生利用复习题的两位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计算结果。
(5)小组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计算结果。
(6)汇报:抽查小组成员上台板演,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7)过渡:孩子们真聪明,利用前面我们学过的知识,成功的找到
14×12的计算结果,非常棒,继续加油哦。我们已经知道14×12=
168,怎样把它写成像14×2那样,列竖式计算呢?那么请继续跟林
老师一起学习。
2、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结合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的关系。
第一步:先算2套书的本数,就是求2个14。先算(2×4=8)那么8代表的是什么呢?应该写在哪一位?(抽查学生上台写)再算2个10,写在哪一位?求出2套书是28本。
第二步:再算10套书,就是求10个14,我们先怎么乘?按照前面乘的方法,我们是先用十位上的1与个位的4相乘,得到4个十(课件演示10×4=40),40该怎么写?(请一位同学上台写)还有哪一位没算?再算十位上的1与十位的1相乘,得到1个百(课件演示10×10=100)该怎么写?算出10套书是140本。
第三步:最后要算12套书,该怎么做?(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28+140=168)(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3、讨论:第二层积个位上的“0”写不写?
(因为4在十位就代表40,不影响计算的结果,可以省略不写)
4、回顾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课件演示)
5、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
2、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五、板书设计: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优秀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