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最新7篇

时间:
Anonyme
分享
下载本文

我们在编写教案时,要注意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想要在教学中取得更好成绩,教师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在教案上,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最新7篇,感谢您的参阅。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最新7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

教材分析:

中国有句老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成全一棵树》的作者奇妙地阐释了这句话,使之成为贯串全文的线索。一棵“又细又小,乃至另有一些枯萎”的小树苗,在孩子的经心照料下,茁壮地发展,“比另外树更茂盛、更特立”;一个“一出生腿就残疾了”的孩子,在母亲的经心造就下,走出了一条乐成的人生之路。文章中,两条线索交错着,成为全文情节生长的脉络,使文章布局紧凑,有用地彰显了文章的主旨。本文寓意深远。读完这个故事,每一位读者的魂魄都市被深深震撼:为那棵差点被夺去生活资格而终极高峻特立的树苗的坚固,为那位终于乐成了的残疾男孩儿的自强不断与自大乐观,更为那位玉成了一棵树和一个孩子的巨大母亲的心。实在,玉成便是爱。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大多自私且依赖性强,缺乏自立的精神。所以,这样一篇文章距离学生的生活尤其是心理很远。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更需要懂得自强不息、坚强乐观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品质。母爱不仅仅体现在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更重要的是母亲带给我们的成长,对我们成长的“成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3.学会有一定速度的默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感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成全”的内涵,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同时

2.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感情,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刘若英的歌曲《成全》。成全是所有汉语中有魅力的一个词语。你有过成全别人或被人成全的经历吗?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成全一棵树》。(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刘若英的“成全”为出发点,既自然引出课文,又引发学生对成全的思考。】

二、把握内容,理清思路

1.自读正音,检查指导。

2.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导学生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思考。一位母亲在春天里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栽在门前。这时,她那腿有残疾的小儿子请求母亲种下了一棵被丢弃的快要枯萎的小树苗。(起因)经过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小树茁壮成长,而母亲也改变了想法,将儿子送到了学校。(经过)许多年过去了,小树成材了,那孩子也取得了成功。(结果)

?设计意图:既得出结论,又指导方法,为学生的学习迁移打下基础。】

3.探究线索,理清思路。

?成全一棵树》中,你觉得谁成全了谁?文中的“树”有几层含义?

孩子成全一棵树(明线)母亲成全孩子(暗线)孩子成全自我(板书)文中的“树”一指那棵树,二指那个孩子。

?设计意图:从文章标题入手,既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又能明晰作者写作的思路。】

三、研读课文,探究中心

1.出示中心话题。

孩子成全了一棵树,母亲成全了孩子,这是一棵怎样的树,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设计意图:此中心话题能有效将课文的内容与线索整合在一起,便于学生整体探究,不致将课文肢解。】

2.结合课文谈感受,交流心得

(1)这是一棵差点被夺去生活资格,最终高大挺拔的树。

a.“那树苗是她丢弃的……有一些枯萎。”(开始时,这棵树苗先天条件不好,无人重视,容易被人丢弃。)

b.“可是不久,那棵树苗……也长成一棵树了。”(小树的生活愿望很顽强)

c.“小树一天天长大了……赶上了他们。”

“春去秋来,那棵小树……更挺拔。”

“许多年之后,那几棵树已经有一抱粗了。”

(这棵树已彻底摆脱随时被人丢弃的命运,他已是一棵和其他树一样正常,甚至比其他树更高大挺拔的树。)

(2)这是一个自强不息、乐观自信的孩子。

a.“孩子举着树苗,满眼都是渴求。”

(这棵树苗和他同病相怜,它既是为树苗争取生活资格,也是为自己表达心声。)

b.“孩子高兴极了……比母亲挖的要大、要深。”

(他深知这瘦小甚至枯萎的树苗,如果赶上或超过其它树苗的话,除了主观上的努力外,客观上也需要大地母亲给予更多的爱。)

c.“孩子小心翼翼……给他浇水”

“孩子经常给小树浇水。”

“上了学的孩子还总是惦记……水塘和树之间。”

(这棵先天不足的树需要他更多的照顾,一如先天残疾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爱。)

(孩子既是为小树,也是为自己争取机会,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孩子的自强不息。)

d.“孩子背着书包……给他一个绰号:阳光。”

(虽然先天残疾,但是他依旧那样阳光,那样自信、乐观。)

(3)这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成全孩子的母亲。

a.“母亲望着孩子……母亲点点头。”

(母亲懂孩子的心。)

b.“这棵树能长大吗?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长成一棵大树。”

“这年冬天,母亲做了一项重大决定……让这个孩子进学校。”

(母亲从孩子精心照料小树的行动上看到了孩子那颗自强不息的心,她要给这个孩子机会,就像给那棵小树机会一样。他相信孩子会像小树一样顽强地生长,会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

c.“母亲望着已到中年的儿子……偷偷地喂那棵树哇!”

(母亲当年没有说破秘密,就像当年孩子偷偷地喂那棵树一样,母亲也在偷偷地关爱着孩子。其实,文中的孩子就是小树,母亲成全孩子,就像孩子成全那棵树一样。)

?设计意图:从以上三个方面小树、孩子、母亲来理解课文,能比较完整、准确地理解课文。】

四、回顾课文,融情入心

从小树、孩子、母切身上,你看到了哪些闪光的品格?或学习了这一课,你意会到了些什么?

?计划意图:学习此篇课文,旨在让学生在意会的底子上能接洽并引导自己的生活,学后受到开导,在自己的生活中像谁人孩子一样刚强、乐观,学会关爱,才是学习本课的意义。】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2

一、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明白要求

1.在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并结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

2.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二、找出课文中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1.找出有关的句段,并读一读。

2.读后体会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同桌互相说)

3.全班交流。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回顾·拓展八教案教学设计

(1)《月光曲》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月光曲》那种不断跳跃的音符所蕴涵的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使我们虽然没有听到贝多芬的《月光曲》,但已经感受到了乐曲的旋律就像大海一样由弱到强,由轻到重,起伏不定,扣人心炫,并让学生明白写文章的时候,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恰当地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更富有感染力。

(2)《蒙娜丽莎之约》一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对蒙娜丽莎神秘而迷人的微笑诠释得淋漓尽致,使蒙娜丽莎的永恒美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让学生明白恰当的联想和想象,会是文章充实,意境更深刻。

4.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习作,举一些运用得比较好的例子,或者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的。

三、教师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交流第二个方面的内容

1.学生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说说自己课外是怎样学习语文的。(小组说,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学生的成功做法,推广一些课外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有些学生课外阅读养成好习惯,有些学生生活中交际能力很强,有些学生是有心人,经常采用”采蜜本”摘抄好词佳句,有些学生坚持写日记或小练笔,有些学生注重生活中积累语文知识。

3.通过交流让学生知道课外学习语文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随时随地都可以学语文。

四、学生自己读这些成语,说说这些成语和什么有密切的联系

五、自己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如查成语词典,还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

六、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读到过或听到过这些成语,说说这些成语的出处,还可以让学生自主说一说同类的其他成语。

七、背一背这些成语,看谁先记下来。

八、学生自己读成语故事,并读懂内容。

九、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响是指声响;遏是指阻止,使停止;行云是指流动的云彩。想遏行云指声音高亢阻拦了天上的流云,多用形容声音响亮。)

十、再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和受到的启发,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十一、拓展练习: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奴隶制社会的黑暗和奴隶们起义反抗的必然性。学习从人物语言、神态、动作了解人物的内心。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从斯巴达克和奴隶们的对话中,了解奴隶的悲惨命运,体会奴隶起义的原因。

教学构想:

本篇课文的教学以自学为主,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最后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教学准备:

投影片、道具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题目中的奴隶英雄指的是谁?(中等生)

3、简介时代背景:两千多年前,罗马是奴隶制社会,罗马人征服别的国家就把当地居民变成奴隶。奴隶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他们是主人的`财产和商品,没有任何权利和自由。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指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3、这篇课文与以前学过的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4、根据剧情的发展,把这个剧本分成四个部分,看看各部分讲了什么内容?(全班学生)

⑴通过两个男女观众的对话,反映当时的社会情况,交代斯巴达克的身份和特点。⑵斯巴达克打死了狮子,司令官下令让他和十个奴隶打,带上武器。⑶斯巴达克启发奴隶诉说苦难,激发他们的仇恨,鼓动他们起来反抗。⑷奴隶在斯巴达克的带领下冲出铁门,举行起义。

三、体会人物内心,理解课文中心。

1、分角色有感情朗读。

2、自己读一读,哪个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互相交流)

3、你认为斯巴达克是一个怎样的奴隶?他是怎样由奴隶变为英雄的?讨论交流。

4、总结中心。

四、小组组织同学上台表演,评出优胜奖。

作业设计:

表演课本剧给家长看。

板书设计:

奴隶英雄

没有人身自由

仇恨、反抗没有生活保障勇猛起义

没有生命保障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会写“缀、幽”等11个生字,会写“宅院、幽雅”等19个词语。

2.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

3.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

2.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会写19个词语。

2.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重点)

一、交流预学,初赏丁香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走进了辽阔的《草原》。今天我们跟随宗璞先生去赏丁香。(板书课题:丁香结,并齐读)

2.放声朗读课文,看看宗璞先生笔下的丁香是怎样的。(生自由读)

3.借助预学单,小组分享重点字词。

4.指导书写:“幽、薄”两个字。

幽,半包围结构,笔顺是先内后外,先写一竖,再写两个“幺”,最后写竖折和竖。

薄,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5.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宅院 幽雅 伏案 浑浊 笨拙 眼帘 参差 单薄 照耀 文思

梦想 迷蒙 模糊 花蕾 衣襟 恍然 愁怨 顺心 平淡

6.出示句子,朗读体会。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二、整体感知,再赏丁香

(一)理解内容,提问质疑。

1.说一说,在预习当中,你批注了哪些读不懂的地方?

预设:课文题目是“丁香结”,为什么还写了丁香花呢?

2.为什么“月光下的丁香白的潇洒,紫的朦胧”呢?

3.为什么说丁香“莹白”,但绿叶“参差”呢?

4.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是什么意思呢?

……

(二)梳理疑问,聚焦问题。

作者笔下的丁香到底有多美?

(三)整体把握,理出脉络。

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板书结构图,见板书设计)

预设:

课文第一部分写丁香花,是“赏花”部分。

课文第二部分写丁香结,是“悟花”部分。

课文第一部分描写丁香花的颜色、香味、形状,以及丁香花陪伴“我”写作。

三、品读语句,三赏丁香

(一)自由读文,批注丁香之美。

主问题:作者笔下的丁香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描写丁香花的语句,批注自己认为最美的画面描写。

(二)从和谐的色彩感受“美”。

从你们批画的语句看,文中有不少描写丁香色彩的语句:月光下的丁香,春来窗前的丁香,细雨中的丁香,呈现出不同的色彩美。

1.创设情境,感受月光下丁香的色彩美。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1)感受表达效果:想一想,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创设情境读:一轮明月挂在夜空中,洁白的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而下。看那白丁香,好像更有光泽了,它们——(学生接)还有那紫丁香,紫得更柔和了,它们——(学生接)

2.想象画面,感受窗前丁香的色彩美。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抓颜色想象:莹白、绿、红,各种色彩交相辉映,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啊!

抓对比想象:一片莹白中透出参差的绿,可见花团锦簇,挤挤挨挨,绿叶只能从花的缝隙里钻出来啊!

抓顺序想象:作者从外面回来,她的观察顺序是怎样的呢?最先看到的是花,然后是叶,最后才是两扇红窗,这红窗恰似画框一般。赏花就成了赏画。

3.借助图片,感受雨中丁香的色彩美。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1)展示印象派的画,发现雨中丁香特点。

让我们来欣赏几幅印象派的代表作,印象派突出光和色彩,不强调清晰、细腻。再读读句子,雨中的丁香就是这样的一幅印象派画作。

(2)理解“渗”过来,感受色彩的交融。

这紫色因为线条模糊,没有了限制,仿佛流动起来,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于是两种颜色交融在了一起——(学生读句子)。

(3)配乐读,感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联系上下文,再读一读,为什么作者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音乐起)在细雨迷蒙中——(学生读)

(三)从生动的描写感受“美”。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里将花写成了什么?你从哪些词语读到的?

预设:“星星”——小巧、亮。

“窥”——活泼、灵动,像孩子一样。

2.“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预设:读到“檐前积雪”,你想到了哪首诗?——“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作者写丁香与王安石写梅,有异曲同工之妙。

3.“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预设:朗读句子说画面。

说说作者的描写顺序是怎样的。

丁香对作者有怎样的影响呢?

窗外的丁香,也许增益了作者的文思,更引起了作者尺幅千里的想象……

四、理解提升,回味丁香

1.朗读、回味丁香美。

读作者笔下的丁香,更能触摸到自然的可爱——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2.质疑引入“丁香结”。

作者不止写了丁香花的美,在赏花美之后,还展开联想,感悟了“丁香结”,这“丁香结”到底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去感悟“丁香结”背后的人生启示。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描写丁香结的部分,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语句。

2.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难点)

一、复习引入,初读“丁香结”

1.直接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这篇课文。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丁香花的美,这节课我们聚焦丁香结,看看它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2.整体感知,再读课文,回顾丁香结这部分作者都写了些什么呢?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古人为什么发明了丁香结这样的说法?

为什么说丁香结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呢?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聚焦主问题: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二、朗读理解,读懂“丁香结”

(一)感受形似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1.请你观察课文插图,看一看丁香花苞的形状,你有什么发现?

2.欣赏古代服饰,再结合古代服饰中女子衣服上的盘花扣,你又有什么发现?

原来,丁香花苞,小小的,圆圆的,鼓鼓的,恰如盘花扣,正是丁香结啊!

(二)了解象征

1.品读文中诗句,这些诗句描写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释义:蕉心紧裹未展,丁香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释义:青鸟无法传递远方思念的人的音讯,那绵绵的春雨中绽开的丁香花蕾让我想起凝结的愁怨。

2.拓读链接诗句,不仅这几句诗,我们还会读到——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冯延巳《醉花间》

可见,自古以来,丁香结都有愁怨难解的象征意义。

(三)领悟思考

从古至今,有关丁香结的诗句被传承着,丁香结的意象被继承着,人的生命、情感有许多的共通之处。正如作者所写——“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但是,作者对丁香结却有了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1.联系上下文,朗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懂得了什么?

预设:学习压力很大考试中失利与朋友发生争吵

联系生活实际,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你和作者是不是也有共鸣?既然“结”是难免的,我们何不积极面对?如果生活总是一帆风顺,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面对“结”,解开“结”,这也是生活的滋味。

三、拓展练笔,延读“丁香结”

1.同学们,《丁香结》原文还有一个结尾,读读——“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需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2.默读课文,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你的心中此时有什么想说的吗?请批注在课文结尾处。

[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基于单元人文主题,以第一课为起点,导入第二课,体现上挂下联。通过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优美语句,感受丁香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本文是一篇散文,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不足,难以全面、准确地回答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这个课后问题。我引导学生课前质疑,梳理主问题,同时,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整体把握。此环节,抓住关键点,找准着力点,从两个方面提升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逐步深入文本,引导学生从和谐的色彩和生动的描写两个角度品味语言,欣赏丁香之美。通过再现经典语句片段,回味丁香的美,并由“丁香美”自然过渡到“丁香结”。引导学生读懂“丁香结”意象的文化内涵,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读懂了文章主旨的深刻内涵,解决了学生的人生经历尚不丰富,对文章中“丁香结”引发的人生思考体会不深的问题。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5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文题目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所写。课文题目点明了作者与鲁迅的关系,这篇课文就是通过回忆记叙了伯父鲁迅先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请同学们听课文范读,对课文内容有大概了解。(课件播放课文范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指名学生读。

2、朗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并加小标题。

课文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几件事,以自然空行为标志,把课文分为五段。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通过讨论,确定各段段意并加小标题。小标题是对一段内容的高度概括,他通常用词语或短句标明。

3、讨论、了解鲁迅先生,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三、深入理解课文,学习第三、四段

1、回顾文章内容,了解“伯父”是怎样的人,并画出有关句子。

(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1)学习第四段“救助车夫”,了解鲁迅先生是怎样救护、资助车夫的。

①边读边想,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②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a、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鲁迅救助车夫的动作语句,想想这一段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

a请同学朗读。想想这段话是从哪个方面来进行描写的。(动作)

b请大家在书上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c(课件出示)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脚里的破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扶、洗、敷、扎”等词表现了鲁迅先生关心、爱护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的感情。)

d请同学们再读这段话,体会这一连串动词的用法。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品质。

b还可以从哪些从地方看出鲁迅是一个同情关心劳苦大众的人?

a(课件出示)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悦的表情了,突然变得那么冰冷,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的话,只把那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口气。

b你准备抓住那些重点词语来理解?说说你的理解。

c这一段话是从那方面来进行描写的?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人物神情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

鲁迅先生在救助车夫以后,为什么脸上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什么?

④老师小结。这样一位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的伯父去世了,作者再也见不到他的面了。请同学们回到现实,一起读一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2)学习第三段“笑谈squo;碰壁squo;”,体会鲁迅先生为人民群众的解放进行不懈斗争的精神。

①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读边想:“笑谈squo;碰壁squo;”这件事反映了鲁迅怎样的品质?你从那里看出来的?

②重点学习:“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再读原句,结合资料谈体会。

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各角色的语气。

③老师小结。

(3)学习第二和第五段。

自主学习第二和第五段,同学交流。

学习第二段“谈论《水浒传》”,了解鲁迅先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对下一代的深切关心。

a联系上下文,说说“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是什么意思,这说明“我”读书怎样?(态度不认真)

b“哈哈!还是我记性好。”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我”听了伯父的话后,“羞愧”“悔恨”什么?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听受?

c完成填空练习伯父是一个(关心下一代)的人

d小结

②默读第五段“关心女佣”,体会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a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的?从鲁迅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b默读本段,完成填空练习。

伯父是一个(同情劳动人民)的人。

c小结

请大家再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的情感。

3、总结伯父的品质

(三)学习第一段“深切的怀念”

1、请同学们认真读第一段,了解什么事使“我”惊异。

2、指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思考作者惊异什么。

3、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从三方面来找一找原因。

指导朗读,体会作者因“年纪还小”而产生的“惊异”。

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鲁迅生前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因此人民爱戴他。

(四)总结全文。

1、出示填空

你觉得这是一个(关爱下一代、同情劳苦大众、忧国忧民、爱憎分明、受人爱戴)

2、说说自己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体会刘老师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2、学习本文写人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两件事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及其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8月8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奥运会开幕)那你们知道2008年9月6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

(可能有许多同学不知道)

2008年9月6日,是北京残疾人奥运会开幕日。这其实也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日子。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有许许多多的残疾人,而这当中又许多人身残志坚,在与自己的命运搏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张海迪5岁时高位截瘫,可她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在病床上自学完成了大学学业;霍金年轻时就身患绝症,可他身残志不残,凭着顽强的精神与命运挑战,最终成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个人是一位老师,他没有张海迪、霍金那样闻名,可他同样用他顽强的精神深深的折服了他的学生。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理想的风筝》。

2、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这个老师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二、学生带着质疑的问题自由读文。

三、读后交流。

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感悟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老师的品质

四、再次读文,深入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围绕“阅读提示”内容探究

(1)本课“阅读提示”中为我们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

(2)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4、围绕“阅读提示”内容,进行合作探究。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提出自己的问题。

①、从作者回忆的两件事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②、课文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怎样理解课题?

③、刘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2)、按照提出的问题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①、从中我们体会到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体会到他那顽强执着的精神。

②、从老师放风筝的情景我们体会到:放风筝除了代表刘老师对生活的向往执着追求,还寄托着老师对学生寄托的希望。

③、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五、品读课文

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读读,谈谈你为什么感动?

1、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2、逢到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教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每次旋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3、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

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充满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4、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六、总结

1、感情读文。

2、谈读后感。

七、作业

搜集有关“身残志不残”的有关故事,下节课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刘老师的深情回忆,深刻反映了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这篇课文文笔优美而又感人,读后无不让读者为之感动。

这篇课文是阅读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小组的合作探究来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人物内心情感,体会人物品质。内外通过朗读、品读来更深层次的感悟文中的人情美。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习作者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入情入理的论证特色;学会通过圈点关键词来概括、理解文章的主旨。

2、 情感目标: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能让学生树立自信心,能认识生命的价值在于不断努力与奋斗,能够认识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对社会的重要性。

3、 能力目标:通过对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学习,能用其中的三种以上反馈到写作练习中。

教学重点:

通过圈点文中关键词、朗读课文重点语段等方法理解本文的主旨。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运用欲扬先抑这种写作方法的目的与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设疑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设故事导入,激起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多媒体投影故事内容)

20__年,美国一家公司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运营状况不是很好,公司高层考虑再三决定用裁员这种办法来度过危机,最后这样三种人员进入了被裁的行列:公司的保洁员、送货司机、仓库保管员。一天,负责人事的领导把这三类人员集合起来,告诉他们有一半人员将被解雇,假设你是从事这三种工作的一种,想保住这份工作,你该如何陈述自己的理由呢?(学生只要答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及价值就应给予充分肯定)

教师结合回答进行总结:(多媒体投影)

保洁员: 我很重要,我们让每个员工有整洁舒适的工作环境。

送货司机: 我很重要,我们让货物安全到达目的地。

仓库保管员: 我很重要,只有我们保管好材料、物品、生产才能正常进行。

教师简要补充故事结局:公司高层听到员工这样的回答,感悟到每位员工都全身心地热爱、投入工作,于是决定不再裁员,改变策略,并在公司各个醒目的地方打上“我很重要”的标语,公司的每一个员工看到标语都认为自己对公司来说是很重的,更加积极努力的投入工作,这家公司终于渡过难关。

二、整体感知课文,梳理作者写作思路,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来说理的方法。

1、简述学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引导他们对自我价值的正确认识

我们同学们因为学习成绩的原因不能进入普高学习,在我们职业学校学习一项技能,将来从事某一项工作,可能一开始有些同学对将来失去信心,但我们刚才看了这样一个故事后,自信心肯定是提高了许多。下面我们一起来进入毕淑敏的《我很重要》,看看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向我们论述的?

2、通读课文,用圈点的方法梳理作者写作思路。

①投影课文重点字词读音及意义

扼(è)要 菽粟(shū sù) 濡(rú)养 粗糙(cāo)

瞳(tónɡ)孔 裸(luǒ)露 混淆(xiáo) 琴弦(xián)

翱(áo)翔 寰(huán)宇 微蹙(cù) 回溯(sù)

嵌(qiàn)合 怅(chànɡ)然

濡养:滋养。

粗糙:不精细,不光滑。

微蹙:眉头收缩。

回溯:回顾,回忆。

万劫不复:表示永远不能恢复。

生死攸关:生与死的关键时刻。

②设置提问: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用笔圈点出有关“我很重要”的关键语句,并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面对 我很重要

参考答案示例如下;

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很重要

面对我们的父母我很重要

面对相濡以沫的同道我很重要

面对后代我很重要

面对友情我很重要

面对我的工作和事业我很重要

3赏读重点语段,品味作者运用多种修辞入情入理的写作特色。

①作者写了那么多我很重要的理由。哪个方面你认为写得?请朗读你认为写得好的段落。(如果大多数同学意见统一就集体朗读;如果不统一就以小组为单位朗读两个方面)

②这些段落为什么让我们读起来能产生共鸣?——因为作者的语言,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让语言生动形象,说理透彻,我们以“面对我们父母”为例来学习。请同学们以文中的句子为例说说都用了什么修辞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拟人:他们的心就会皱缩成石块。(皱缩俩字形象写出父母伤心地速度和成程度)

排比:假如…假如…假如…(增强语气,强调我们对于父母亲的重要性)

夸张: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写出父母伤心的程度)

反问: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们不重要吗?(增强语气)

比喻: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孤本强调独一无二,性)

三、简要分析作者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理解文章主旨

1、设疑:既然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我很重要”,那作者开头写的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里的“我”该怎样解释?

参考回答:千百年来,人们所受的价值观、传统理念的影响非常巨大,认为个体是微不足道的,文中用一系列排比写出了原因;这样写的好处是和下文作者要表达的主旨形成强烈对比,更加突出作者要表达的观点,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这里的“我”指代的是与集体相对应的一个个单独的个体。

投影欲扬先抑的解释:在作文中,采用这种手法,先表达对所描写的事物或人的不满之情。然后,一般来说,总是在一两件小事中,突然转变了看法。但在转变过程中,情感自然,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种手法的好处是,能够很好的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感情。

2、设疑:开头我们一起学习的故事中,为什么公司高层经过考虑将保洁员、送货司机、仓库保管员纳入裁员的行列?

参考回答:一般学生都可能会回答出这三种人员技术含量低,对公司的发展没有很大的作用。

教师语:幸亏这些工作人员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对自己充满自信,令领导改变了策略,否则真的是要丢了工作。

3、设疑:那么一开始公司高层是从什么角度来评价“我是不是重要”?作者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评价的?(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参考答案:从成就事业的角度;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承诺。

教师语: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作者那样响亮大声地说:“我很重要”。并要求同学集体朗读“我很重要。我对自己小声说到课文最后”(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旨)

四、相信自己

播放歌曲《相信自己》和本校优秀毕业生生方毅、闵琪等成功的事例及照片

例子一:我校05届电子专业学生方毅,07年获得浙江省电子比赛三等奖,毕业后自己经营电子厂,并在20__年被评为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

例子二:闵琪,05届数控专业学生,08年在全国六部委举办的数控加工比赛项目中获得一等奖中的第一名,学校破格聘任他为数控实习指导老师。

在同学们深受感染之时,让学生以《相信自己》为题,发现自己的优点,写一段话,选取2—3位同学发言。

教师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每位同学对自己充满信心,正确认识自我的价值,认真刻苦学习自己的专业,必定会学有所得。

五、课堂小结

也许将来我们不一定每个人都会成功,但我们每个人都是对社会有用的人。因为唐代大诗人李白说过“天生我材必有用”,因为“我们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努力奋斗着”,因为“我很重要”。

六、作业巩固

1、思考题:能不能把题目改成《我最重要》,请说说你的观点?

2、继续完成《相信自己》的小作文300字左后,要求:必须运用三种以上修辞方法。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最新7篇相关文章:

鲁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篇

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教案5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质8篇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课后反思6篇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及反思6篇

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7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最新7篇

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教案7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最新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6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