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优秀的教案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寻找风的教案精选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寻找风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悻悻、诳”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的感情变化,说说自己对“幸运”的理解。品读描写寻找花瓣的句子,体验这一过程,感悟其中收获的快乐。
3.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这快乐是源于一个新的发现?幸运也许是一种心灵感受?”的含义。激发学生珍惜、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的.感情变化。品读描写寻找花瓣的句子,体验这一过程,感悟其中收获的快乐。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这快乐是源于一个新的发现?幸运也许是一种心灵感受?”的含义。激发学生珍惜、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板书课题
1、板书“寻找”,提问:同学们你们在平时学习生活中都会寻找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交流,相机板书“花瓣”。
2、今天我们就学习与别的花不同的花瓣,那就是“幸运花瓣”相机补充“幸运”。
3、齐读课题。指名说说“幸运”的意思?
二、追寻过程 体会情感
1、自由快速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作者几次寻找五瓣幸运花瓣。
2、小组合作,从三次寻找幸运瓣的语段中找出“我”寻找幸运瓣的语句,并用“——”划出来;找出“我”寻找幸运瓣时心情的语句,并用“~~~”划出来。
3、全班交流
三、 揭示主题,升华情感。
1、我找到了五瓣儿丁香,我将得到什么幸运呢?我得到了什么呢?
2、理解“乐此不疲”,(板书:快乐源于发现)“幸运”是什么呢?(板书:幸运是心灵感受)
3、通过寻找幸运花瓣儿,“我”感悟到了什么?理解最后一段。
4、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寻找幸运花瓣》教材解读
金波的作品,总是那么淡淡地叙说,一个故事,一点感悟,从孩子的角度孩子的眼光去看,似乎简单,却又意味深长。
这篇课文很有特色,首先,我注意到它的第二人称叙述方式,而且文章的开头很奇特:“那天,你猛然间问我:丁香有几个花瓣?”感觉这样的人称使用,让我对故事的主角有了一些猜想,是谁对谁说,这样的开头会预示着怎样的故事?读完课文,我还在猜想,是学生对老师说的吗?或者是同学对同学说的?也许是老师对学生说的?给阅读着一些空间去想象,使这篇文章有了更大的语言张力。
其次,文章以“我”的心情变化作为线索,希望而至失望,失望继而希望,希望而至惊喜,心情在希望与失望之间起起落落,让一件平常事有了跌宕起伏之感,让读者也满含期待。直至终于寻到五瓣儿丁香,宛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让人欣喜不已。
再次,文章写了三次寻找五瓣儿丁香的过程,略写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寻找,而详细描写了第三次寻找五瓣儿丁香的经过。因为前两次寻找过程的衬托,铺垫,第三次寻找格外引人关注。为何不详写第一次寻找的过程呢?详略之间,让人感悟到“专心致志即能找到快乐。”文中的“你”,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激发,是他让人体会到生活中的乐趣。文中的“我”,充满希望、乐于发现、坚持不懈、专心致志,更善于感悟生活。更让我们关注的是,作者的故事究竟带给我们什么感悟?我读了好几遍,还是觉得有些迷惘,如果说《寻找幸运花瓣》这篇课文是为了告诉大家:幸运是一种心灵感受,孕育希望,努力实现希望就是幸运,那么,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我回味着这几天乐此不疲的寻找,又回味着找到时的惊喜,这些都是我从未体验过的快乐。这快乐是源于一个发现吧?”似乎主题落脚到了“快乐”,写作者对快乐的感悟,即过程即快乐,专心即快乐,发现即快乐。那么“幸运”的感悟呢?不是寻找幸运花瓣吗?后来在网上一查,原来课文删掉了原文的两个自然段:幸运也许只是一种心灵感受?
当你心中萌发了一个希望的时候,于此同时,你又有了一种实现这一希望的力量,继而你终于把希望变成了现实。这时候,你就可以对自己说:“我是一个幸运的人。”
我不明白编者为什么删掉这两段,而且把课后题设置为:你品尝过“发现”的快乐吗?快乐还源于什么?难道只想让学生理解到:幸运花瓣并不能带来幸运,但是能够带来快乐?快乐,源于发现?
我的理解是:“我”在寻找五瓣儿丁香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快乐,也感悟到了幸运即是萌发希望与实现希望。
另外,这篇课文几处细节值得注意:
1.第一、四自然段中,两处有“你”说的话,却没有用引号,但是第十自然段同样引用“你”的话,却用了引号。
2.有两个自然段,为了突出,把冒号后面的语言另起一行,学生可能会认为是两个自然段。
3.课文中“四瓣儿”出现了六次,每出现一次代表了什么心情,课文为什么这样反复,值得探究。
4.找到五瓣儿丁香后,作者数花瓣应该怎么理解,此处用了顿号,表达了什么心情,可以探究。
5.这篇课文全是短句段,显得干净利落。
可以从“乐此不疲”入手,详读“第三次寻找”,体会“专心致志”。串上“希望”“坚持”“发现”,课应可成。
寻找风的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辨别标记图。
2、尝试不同的方式搬运蛋、懂得保护好蛋、体验探索的快乐。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蛋若干个
2、动物图片(鸡、鸭、鹅、鸟)
3、小标记图(人手一个)大方位图一张(幼儿园操场)
4、塑料袋等运蛋的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几张动物图片,师:来我们和妈妈们问好,幼:鸡妈妈好,鸭妈妈好、鹅妈妈好、鸟妈妈好。
2、师:今天,这些妈妈们的宝宝们要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蛋宝宝们都藏在我们的大操场上,想知道它们藏在大操场的什么地方吗?这些卡片能告诉我们,卡片上有数字、有蛋宝宝躲的地方,还有蛋宝宝,你们能看懂吗?
二、寻找蛋宝宝
1、师:现在每人来拿一张卡片,按照上面的位置,把蛋宝宝全部安全地带回来,放在自己座位的前面,我们出发吧!
2、幼儿到操场上去寻找
三、讨论
1、出示大方位图请幼儿分别举起自己的卡片告诉大家,我在哪里找到了几个蛋宝宝。教师根据幼儿所说的位置在方位图上作上标记。
2、提问:我是怎样把蛋宝宝运回家的?(用手或者用其他东西帮忙)
四、运蛋
1、讨论现在要把我们的蛋宝宝们送到楼上的妈妈那里去,想一想怎么运才能又方便有省力,还能安全地运到蛋宝宝的家中,不坏掉。幼儿讨论
2、教师提供一些方便运蛋的材料(如:塑料袋,碗,报纸、筐子等)
3、幼儿运蛋教师在过程中提醒幼儿要保护好蛋宝宝
五、观察
1、数数我们的蛋宝宝有没有都回家
2、每人领一个蛋宝宝,做蛋宝宝的妈妈,保护好它,比比谁把宝宝带得最好。
活动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寻找风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查阅秋天的相关作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畅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
2、细致观察秋天的特点,用心体验秋景唤起的思绪,情景交融的进行习作。
【教学重点】:
读秋 感秋
【教学难点】:
写秋 画秋
【教学方法】:
综合实践法
【教学过程】:
引言:“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年年岁岁有秋季,岁岁年年秋不同。就算是同一个地方的同一个秋天,在不同的人眼里,也会感觉景致迥异——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秋天,去寻找属于我们的那一季“秋天”!
一、读秋
1. 小组头脑风暴:看看哪组说出的咏秋诗句多。
2. 将头脑风暴中说出的诗句归类,看看哪些诗句包含的作者的感情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
3. 总结归纳:情调积极的诗句通常写到秋天的哪些景致?情调消极的诗句通常又写秋天的哪些景致?
4. 小组交流:说说你读过的关于“秋”的散文名篇,其中哪一篇写得最好,是怎么写的。
二、感秋
由老师统一组织或某个休息日由家长陪伴,走向大自然,去感知“秋”,寻找属于自已的秋天。
要留心观察这个季节与春、夏、冬三季有什么不同,注意观察山、水、天空、树木、鸟兽、空气、人的着装等等,将自己所认为的这个季节最大的特点或自己最大的感受记录下来。
三、写秋
1. 按一定的'顺序将自己观察到秋景有选择地写下来。
2. 读读自己笔下的秋景,看看这些景物的色调是冷的还是暖的,你对秋的倾向是褒还是贬。然后想一想,你观察秋景或描写秋景时的心境怎样,这种心境对你描写的秋景有无影响。
3. 修改你的文章,试着让它表达一种情感,或体现自己的一种感慨、表达自己的一种认识。
四、画秋
1. 欣赏课本前的《山行》图及其它关于“秋”的图画。
2. 选取恰当的景致,选择恰当的色调,将自己心中的“秋”描绘出来。
【板书设计】: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寻找自己的秋天
一、读秋
二、感秋
三、写秋
四、画秋
【教后反思】
寻找风的教案篇4
小动物找食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点数的兴趣和爱好
2、引导幼儿正确点数7以内的物品的数量。
3、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活动准备:
多种玩具充当饼干
重点难点:
对掉下的饼干不多数。
活动地点:
活动室
活动形式:
集体活动
活动过程:
1、幼儿扮演小动物,小动物饿了,需要找食物吃。
2、小动物去找好心的婆婆要吃的,好心的婆婆有要求,每个小动物一次只能够拿5块饼干,幼儿到婆婆那里取饼干。
3、小动物还是很饿,又去找糕点店的阿姨寻找吃的。阿姨也有要求,每个小动物一次只能够拿6块糕点。
4、小动物没有吃饱,又去超市买了每人7个草莓,他们吃得好开心啊。
5、小动物吃完了,感觉特别高兴,一起出去到草地上玩捉迷藏。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寻找风的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充分感受秋天色彩的丰富多样,尝试探索、发现色彩的变化。
2、乐意用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自制拉拉书一本,三原色塑料片每人一份,“树”卡片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进入情境
1、教师讲述故事第一段,引发幼儿兴趣。
师:小兔看到了红红的枫树、黄黄的银杏树、蓝蓝的天空,你们看到这些颜色了吗?
师:想想看,可以用什么办法看到这些颜色呢?
(教师用故事情境引导幼儿尝试使用新材料,发现用新的方法看书很有趣。)
2、幼儿自由尝试使用各种颜色的塑料片看图书。
3、教师将相应颜色的塑料片贴在拉拉书的相应位置上,以进一步引发幼儿的好奇心。
(幼儿刚开始的探索是随意的、不稳定的,大多会尝试着不断变换颜色。教师将塑料片贴到书上去能帮助他们验证,同时引导他们慢慢积聚起热爱秋天的情感。)
师:请你们看我是怎么让树和天空变颜色的。(教师操作。)
师:现在它们变成怎么样了?
二、小实验,发现秘密
1、教师讲述故事第二段,引出问题情境。
师:怎么才能看到绿色的松树呢?
2、幼儿开展小实验:尝试变出绿色。
师:你能看到绿绿的树吗?你是怎么看到绿色的树的?
(幼儿对色彩的变化充满兴趣,乐意摆弄探索,发现颜色的变化。
教师不可操之过急,应该给予幼儿充分探索的时间,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师:原来两张塑料片叠在一起就能看到绿绿的树,是哪两种颜色的塑料片叠在一起呢?请你们再试试。
师:还可以变出其他颜色吗?
(教师鼓励幼儿从小实验中逐渐发现颜色是可以变化的,感受这种变化的有趣。同时鼓励幼儿有更多的发现。)
3、教师将其他颜色的塑料片继续贴在拉拉书上,变化出多种颜色。
4、交流、讨论。
师:三张塑料片怎么会变出这么多颜色呢?
(幼儿已经通过小实验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教师用这种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进行简单的梳理,形成初步的颜色变化的概念,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三、设情境,引发探索
1、引导幼儿欣赏彩色的拉拉书,感受颜色变化的有趣。
师:快来看看,我们这本书现在变得怎么样了?怎么会有这么神奇的变化?
(幼儿通过小实验寻找到了颜色的变化规律,发现黑白的书变成了彩色的书,这个过程对幼儿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教师在这个环节里充满感情地引导幼儿欣赏,有效激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2、投放更多的塑料片,引发幼儿新的探索活动。
师:其实这些塑料片还可以变出很多你们没有变出来的颜色,你们还想玩吗?
(这个活动的目标是引导幼儿通过小实验发现色彩的变化,并乐意不断地尝试、探索。因此,该活动仅仅是一个引子,教师可引导幼儿到日常生活中接着玩。)
幼儿园寻找秋天教案,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当秋天到来,大自然会变得不一样,小朋友们可以通过自己寻找秋天的不一样来深入了解秋天这个季节。
寻找风的教案篇6
活动设计背景
秋天到了,天气凉了。秋天更是一片优美的景色:菊花开放、树叶满天飞。所以我设计了这次活动,让幼儿感受秋天的优美风景。
活动目标
1、能安静地倾听散文并理解散文内容。
2、创编散文内容并加上相对应的动作。
3、发展幼儿的想象创造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安静地倾听散文并理解散文内容。
活动难点:创编散文内容并加上相对应的动作。
活动准备
秋天风景图一张、小鱼、小蚂蚁、蛐蛐动物图片各一只、树叶三片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秋天风景图,引出下文
1)、秋天到了,树上的树叶怎么样了?(掉下来了)
2)、树叶宝宝从树上掉下来会遇到谁呢?
二、教师示范讲述散文一遍,边出示想对应的小动物图片,幼儿安静地倾听。
三、提问散文中的问题,以便幼儿更进一步的`理解散文内容。
1)、秋天到了,天气怎么样了?树叶有怎么了?
2)、飘到草地上,小蚂蚁把它当成了什么?
3)、飘到河里,小鱼把它当成了什么?
4)、飘到了花丛中,蛐蛐怎么说?
四、幼儿理解散文后,与教师一起讲述散文一遍并加上动作。
五、请幼儿大胆联想并创编散文的内容:
如:树叶飘到山坡上,毛毛虫爬过来把它当作了小床。
六、可请幼儿把创编好的内容与原文一起讲述,并加上相对应的动作。
五、活动延伸
游戏:儿歌复习
目标:复述已学过的儿歌,巩固知识内容。
寻找风的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喜欢关于空气的实验活动,积极探究空气的秘密。
2、通过实验操作和生活联想,观察力、探究力、说明性语言讲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知道空气无处不在,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重难点
知道空气无处不在,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
幼儿运用规范、准确、简单明了的说明性语言讲述空气的特点。
活动准备
幼儿已有经验:幼儿仅仅了解空气的存在,但不能全面了解空气的特点,也不了解空气与我们生活的联系,更不能够用规范、准确、简单明了的语言讲述空气的特点。
物体材料准备:幼儿每人提前收集一袋空气、餐巾纸、一盆水、一个大的透明的缸、10个玻璃杯、10个塑料杯、10支蜡烛,课件ppt。
活动过程
一、交流讨论和实验操作,使幼儿了解空气的'无处不在
师:我们小朋友每人收集了一袋空气,请问大家是从哪里收集的空气?
除了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那空气还会藏在哪里呢?请大家看任老师拿来一个玻璃杯,杯子里有什么?(杯子里没有东西,杯子是空的)
1、老师操作,幼儿观察。
将干干的餐巾纸塞入杯底,把杯子垂直倒扣着压入水下,一会儿取出来,看看餐巾纸有什么现象?
2、讨论:杯中的餐巾纸依然是干干的?水为什么进不了杯子?杯子里有什么东西不让水进去呢?
师:活动结束后,老师会在区角里投放更多的材料,大家可以亲自做一做这个实验。
3、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杯子里有空气,哪里还有空气呢?
师:请一位小朋友将粉笔放入水中,大家一起观察有什么出现?(粉笔放水中,会有泡泡说明有空气,衣服、包里都有空气)
师:空气在我们周围,在杯子、粉笔、衣服、鞋子里,还有田野里、天空中。许多地方都有空气,请用一个词语来描述空气的存在。
教师小结:空气是无处不在的。
(环节评析:教师通过活动前引导幼儿自己收集空气并表述出其收集来源的环节,让幼儿直接体验并感受到了“空气无处不在”,教师的这种活动设计即巧妙又富有说服力。同时,教师在进行第一个“干餐巾纸塞入杯子并将其垂直倒扣入水中”的实验时,鉴于幼儿的操作经验不足便为其进行了直接的示范与演示,这不仅保证且规范了实验的准确性,也为幼儿接下来的亲身实验做了指导与铺垫。)
二、交流讨论,使幼儿进一步了解空气的特点
师:空气无处不在,那空气是什么样子的呢?现在请大家把塑料袋里的空气放出来,看看空气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
小结:原来空气不仅无处不在,空气还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
(环节评析:教师在引导幼儿讨论“空气是什么样子的?”时针对幼儿表述经验不足的实际,通过“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的方式进行引导,以此帮助幼儿进行理解与表达,这也体现了教师别具匠心的引导方式,最大限度激发了幼儿的发散思维。同时,图标的出示更加深了幼儿对于空气特点的进一步的了解与认知。)
三、互动游戏和实验操作,使幼儿了解空气的用途
师:我们知道了空气无处不在、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那么空气有什么用途呢?
(一)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
请幼儿闭紧嘴,捏住鼻子,问幼儿有什么感觉?(有点儿憋气,很难受。)为什么?(不能呼吸到空气。)
得出结论:人需要空气,没有空气,人会窒息而死。
师:除了人类需要空气,谁还还需要空气?
(二)还有一种特殊的事物需要空气。
教师做实验:点燃蜡烛,用玻璃杯罩住燃烧的蜡烛,幼儿观察。
师:蜡烛为什么慢慢熄灭呢?用杯子将燃烧的蜡烛与外界的空气隔离,空气进不去,蜡烛就熄灭了。所以说明了谁还需要空气?
得出结论:燃烧需要空气。
幼儿分组做实验,观察火焰的变化。
师:大家想想做这个实验,请大家分组做实验,要求仔细观察火焰的变化,并用“火焰先……再……最后……”来讲述火焰的变化。
师:杯子将燃烧的蜡烛与外界的空气隔离,能使蜡烛熄灭,那如果我们家做饭时油锅着火了,怎么办?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可以将安全小知识告诉自己的家人,但我们太小,不能自己独立操作。
(环节评析:教师利用互动游戏,使幼儿真实体验到了空气对人类的用途,接着引导和追问的方法,使幼儿进一步了解了动物和植物也需要空气。教师还运用了具体形象的图标来表示火焰的变化,使幼儿按一定的顺序,较为规范、准确地讲述火焰的变化。最后教师运用实验来引导幼儿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
四、生活迁移
师:刚才提到空气对于人类如此重要,可是请看图片,因为个别人们垃圾乱堆乱放、大量砍伐树木,汽车尾气和工厂有害气体排放,使我们的空气被污染,那我们应该怎样做?
教师小结:希望大家成为环境小卫士,时刻提醒周围人们保护我们的环境,相信我们会生活在一个清新的环境里。
(环节评析:本环节教师通过图片引导幼儿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巨大危害,激发其保护环境的意识,这也真正实现了科学活动“学以致用”引导其利用科学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即科学服务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活动延伸
1、幼儿每人拿一个塑料袋,到户外收集空气,放飞“风筝”。
2、将杯子、蜡烛、火柴、水盆、毛巾投放在区域中,幼儿可以自主操作,进一步观察、探究空气的秘密。
3、幼儿作为环境小卫士,制作海报、标志等呼吁人们保护环境。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寻找风的教案精选7篇相关文章:
★ 寻找话题作文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