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案不仅包含知识点,还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教师应重视教案的制定与更新,以提升其对教学的指导作用,以下是写文书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横的教学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横的教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体味平桥人淳朴真挚的感情。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疏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和手段】
1、小组互动探究。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二、作者简介,检查字词
三、感知课文,互动交流
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情节。小说的.主要情节:
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3、看社戏前的波折
4、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5、赵庄看社戏
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7、六一公公送豆
四、感悟探究,精读揣摩
1、重点探究课文第11、12自然段。
四人学习小组互动交流、集体交流:
从嗅觉、视觉、听觉等入手,写得有味,有色,有声,更有情。作者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写出了江南水乡的夜晚美景,烘托了“我”看社戏途中愉快的心情。写行船之快,衬托了“我”急于想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2、自选探究:
⑴ 读──读喜爱的语段。
⑵ 说──说探究的内容。
⑶ 问──问不懂的问题。
⑷ 帮──帮助解决疑难。
⑸ 选──选探究优胜者。
四人学习小组互动交流、集体交流。教师强调:“偷豆”的是与非 ?
五、课文小结,反馈拓展
1、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迅哥之意不在戏,在乎山水人和之间也,山水人和之乐,得之心而寓之戏也。
2、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横的教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所表现的童趣,理解儿童之间的纯真的情谊。
2、体会课文中各种描写方法,理解这些描写的作用。?
3、读写结合,进行描写性作文训练,提高描写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小说三要素。理解人物和环境对表现小说的作用。
2、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3、学习生动流畅的语言。
教学难点:
1、景物描写对抒发感情、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2、人物刻画对推动情节发展、表达作者感情的作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
多媒体mp3显示:(欣赏歌曲罗大佑的《童年》)(链接在酷狗音乐)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美好的、快乐的,是充满好奇的、幻想的。在成人之后回忆这段往事,对于当时的人和事,更有一种永生难忘的体验。让鲁迅先生的《社戏》点燃我们追忆童年的情感之火吧!
(板书文题、作者)
二、解题、简介作者及背景
1、解题
什么是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2、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3、文学体裁——小说
回顾小说有关知识: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
4、写作背景简介
5、检查预习
(1)生字读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撺掇cuān duo 凫水fú
惮dàn 踱duó 棹zhào
(2)词语解释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行辈:排行和辈分。
絮叨:翻来覆去地说。
依稀:隐隐约约。
惮:怕,畏惧。
三、速度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的人物有谁?
人物:迅哥儿、双喜、阿发、桂生、六一公公、外祖母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线索——社戏
3、围绕“社戏”这条线索,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
⑴ 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⑵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⑶ 看社戏前的波折。
⑷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⑸ 赵庄看社戏。
⑹ 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⑺ 六一公公送豆。
4、课文以“社戏”为线索,贯穿全文,作者是怎样安排所写的几件事的?
看戏前(1——3) 看戏中(4——30) 看戏后(31——40)
四、细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分析第一部分——看戏前(1——3)
1、平桥村是一个怎样的村庄?
明确:平桥村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2、这样的一个小村庄,在“我”心中却留有深刻的印象, 并且包含着深厚的.情感,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答案。
“但在我是乐土”(指安乐的地方)
3、为什么说平桥村是“我”的乐土?(用原文回答)
明确: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4、我得到了怎样的优待?
明确:(1)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
(2)“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
(3)大家去钓虾,钓的虾“照例是归我吃的”
5、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乐事吗?
明确:一同去放牛;还有后文写到的一起去赵庄看社戏。
6、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1)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
(2)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3)还交代了在平桥村的乐事,为下文写到赵庄去看戏做铺垫。
7、文章是怎样引出第二部分写看社戏的?在文中找出答案。
“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第4段是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堂练习(多媒体显示)
填写关联词:我们年纪都相仿,( )论起行辈来,( )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 )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我们是朋友,( )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 )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第一部分内容导入新课。
二、分析第二部分——看戏中(4——30)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30),并思考问题:
1、第二部分是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明确:
第一层(5—9段): 戏前波折;
第二层(10—13段):月夜行船;
横的教学教案篇3
一、活动背景:
分享阅读作为专门为孩子设计的图书,能引起幼儿较大的阅读、编故事的兴趣,当分享阅读的幼儿将自己所编的故事用各种形式如绘画、粘贴等制作成自己的图书的时候,孩子的成就感充分得到了提高,自信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二、设计思路:
瑞吉欧提出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皮亚杰有“知识的产生有赖于幼儿对材料的操作和摆弄”。这观点自制图书活动中充分体现了这种理念,强调幼儿主动参与,自己动手制作自己的图书。在孩子已经有了创编故事的基础上,都会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把它变成图书。《纲要》中也指出应:“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开展了这次活动。
三、活动目标:
(一)能理解和初步运用自制图书的基本要素,能与其他人进行分工合作。
(二)能用较连贯的语言大胆表述自己续编的故事。
(三)能进行自我评价,并能较客观地评价他人作品。
四、活动准备:
(一)物质准备
1、学具:自制图书自评表、图书内容表、水彩笔、绘画纸
2、教具:自制图书评价表
(二)前期经验:根据读本已创编故事
五、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讨论,切入
1、教师用一本书直接切入:“今天我们要制作图书。”
2、教师:“一本好的图书应当具备那些要素?
3、观察自评表,讨论图书要素的条件
(二)教师出示自制图书自评表,请幼儿说出想要制作一本好的图书,这些图书的要素应该达到什么条件?
(三)分组商量,将故事融入图书,填写图书内容表。
1、组织幼儿按编故事的小组分组,讨论上一次根据《贪吃的小猫》所编的故事该怎样编成小书,将故事内容融入图书,成为图书的一部分,填写图书内容表,商量图书每一页的内容是什么?
2、小组共同协商分工合作。
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方式,进行分工,将封面、第一页、第二页、第三页具体分工,防止出现抢着绘制封面、第一页的情况,并将商量结果显示在图书内容表上,分工后接下来的页数按照绘制的速度来分配。
(四)分工合作,绘制小书,并进行自评。
每一组按照自己的分工开始绘制图书,教师将自评表发下,让幼儿在绘制的`过程中进行对照,并在结束后进行自评。
(五)共同分享,阅读自制图书
教师和幼儿一起阅读幼儿合作绘制的图书,分享孩子的阅读乐趣。请每一组派一个代表上台讲述自己组的故事。教师出示自制图书互评表,小组之间互相评价。
六、活动延伸
1、活动后,教师和幼儿将图书装订好,并将文字进行补充。
2、在图书后面附一张红花表格,放在阅读角,幼儿阅读后,喜欢就画上一朵红花。
横的教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教学难点: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猜谜激趣:看不到,摸不着;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板书:风)
2、你知道哪些风?
二、识字
1、老师带来了3位小朋友。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请小老师领读他们的名字。
2、号召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
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出示幻灯)
3、小组合作学习“宋、涛、陈、丹、赵、艺、显”生字。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互相请教。
2、出示生字“显”,多音字“旗杆”、“呼呼地转”。
3、出示课文的新词,认读词语。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文中把词语涂好。
4、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5、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自读自悟
1、他们是怎样画风的?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出答案。
课文2-8自然段具体写他们是怎样画风的。请你默读这几个自然段, 想想你喜欢谁? 老师把这几个自然段搬到屏幕上来了,谁来说说你喜欢谁?
(1) 喜欢小艺。
a、因为她第一个画出风。b、因为她爱动脑筋。她画出风来了吗?c、因为她画出了飘动的旗子和转动的风车。她为什么要画?)你从哪里知道她画出风来了?她还画了什么?为什么要画飘着的旗子,呼呼转的风车?你能读读写小艺画风的句子吗?[点小艺画风的句子]小艺第一个画出了风,她心里会怎样?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老师也来读一读行吗?谁想向老师挑战!谁来评评谁最棒!他还加上了动作!
[板:飘着的旗子][呼呼转的风车]
(2) 喜欢宋涛。
因为宋涛爱提问题。他提了什么问题?读出问的语气。他画出风来了吗?画的是什么?
[板:斜斜的雨丝]他画出风来了,高兴吗?你能边想象他那高兴劲,边读读李卫画风的句子吗?[点李卫画风的句子]
为什么画斜斜的雨丝?如果能把“斜斜的.”读的重点儿会更好!谁愿意再试试?(齐读。)
(3) 喜欢丹丹。
丹丹也很聪明是吗?她也学会了画风,谁能说说她是怎样画风的?[板:弯弯的小树。]谁再来读一读丹丹画风的句子。[点丹丹画风的句子]
通过刚才的讨论,大家知道了宋涛、小艺、丹丹画的风在哪里了吗?老师找还没回答问题的同 学来回答。[指板]在飘着的旗子里,呼呼转的风车里,斜斜的雨丝里,弯弯的小树里。有了风,画面美吗?我们来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下面我们来分角色读课文,好吗?你可以自由组合,扮演你最喜欢的角色。 那个小组愿意上来读?他们读得棒不棒?
2、全班交流。
①随学生回答出示相关的片子和句子。
⑴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⑵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⑶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⑷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②句子中的“她”“他”分别指什么,代进去读一读。
③请学生欣赏文中的景色。
④当小诗人说一说:风来了------,风------------里,风藏在---------------里。同时指导朗读。
3、实践活动:你有更好的画法吗?风还可以藏在什么地方?(发散学生的思维)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实践活动:
五、总结延伸
爱动脑筋的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可见,任何事情,只要你愿意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和思考,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都是可以解决的。我愿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做一个善观察、勤思考的孩子!
六、课后作业
和风一样,声音、气味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能把它们也画出来吗?大家下课后可以画一画,说一说。
横的教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读成语,培养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文的综合素养。
2、学习读书方法——读书要有自己的见解,并把感受和体会写下来。
3、乐意与人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4、自主阅读,感受阅读的快乐,培养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或挂图、小黑板。
学生:搜集八字成语。
教学时数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用“——”勾画出下面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再说说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指名说,再理解成语意思,感悟其作用。
比较:
(1)柔柔的微风吹来,河蚌感到舒服。
柔柔的微风吹来,河蚌感到心旷神怡。
(2)我以为,经这么一撞,蜘蛛大概已经摔死了。
我以为,经这么一撞,蜘蛛大概已经粉身碎骨了。
小结:在句子中恰当运用成语,可以简洁、形象、生动地表达出相应的意思。
2、默读书上的四个句子,根据句意,说说带点成语的意思。
3、全班交流成语意思。
4、小结:成语同一般词汇相比,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更加典型、系统、丰富,它是历史的沉淀,民族智慧的结晶,语言文化的精华,可以说成语是现在仍然使用,但又反映了历史典故的“活化石”。它对于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说话或写作时,正确运用成语,可以使文句生动活泼,更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语海拾贝
过渡:成语都是四个字吗?成语不仅有四个字的,还有三个字、五个字、六个字、七个字、八个字、十个字的,还有更多字数的。
1、今天,我们要见识一下八个字的成语,自由读成语,读熟,尽量达到背诵。
2、合作读背成语,与同桌、全班、老师等合作用喜欢的方式读背成语。
3、在能背诵成语的基础上做个小游戏。
游戏:我说你对或你说我对。
(1)同桌合作做游戏。
(2)师生合作。
4、读了成语,你有什么发现吗?左边是讲争斗的害处,右边是讲如何对待别人,都是讲与人和谐相处的道理。
5、共享资源:全班交流搜集的这种结构的词语。
6、课后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收集其他字数的成语,我们再组织开展一次“成语擂台赛”。
三、互动平台
1、导语:同学们,你们有读书的好方法吗?能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吗?
2、同学们的方法都不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种读书的好方法。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对话。(可自己放声读、默读、与同桌分角色读,甚至请老师与你一起合作读)要求读通顺、读流畅。
3、全班师生对读。
4、说说你从对话中读懂了什么,还想到些什么。
(1)读书后,要做好笔记。
(2)读书笔记的好处:
a、做读书笔记可帮助记忆,弥补脑力不足,有效提高读书效率。
b、做读书笔记可锻炼思考能力。读完书用笔记下来,想一想,这便是思考,常思考,可锻炼人的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分析综合能力。
c、可积累有用材料,开阔视野,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d、做笔记会产生新的思考,有利于发现新问题,有利于研究新问题。
(3)读书笔记的`内容:一是读全文写体会,一是摘录重点句写感受。
(4)常用的形式有:提纲式、摘录式、仿写式、评论式、心得式、存疑式、简缩式。
5、读书笔记还可以写哪些?讨论后指名说。
6、小结: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由此可以看出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四、口语交际
1、谈话引出话题。孩子们都认识蚂蚁,你了解蚂蚁吗?指名说。
2、今天,老师要介绍两只去完成一项任务的蚂蚁。请同学们默读这段话,边读边想。
3、分两组进行辩论。
提要求:
(1)要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在谈感受时,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生活、思想实际,要有真情实感。
(2)只要有道理,就允许有不同的意见。
(3)辩论时要注意礼貌,不能用言语伤害别人。
4、小结: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人生价值取向、情感态度等都不同,所以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认识也就不一样。
五、习作百花园
过渡:读了两只蚂蚁的故事,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感受、观点、体会等,在口语交际中,不光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还用了事例加以说明。如果把你刚才所想、所说的写下来,一定是一篇有意思的习作。
1、读习作要求。
2、简单回忆读后感的写法。
3、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习作交流。
(1)抽不同感受的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可全篇,可片断。
(2)师生共同评议:欣赏的地方或建议。
5、自改习作。
6、同桌交流、互评。
7、自己再修改,并认真誊写。
六、自主阅读园地
1、导语。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是呀,自信是战鼓,是号角,是旌旗,催人勇往直前,大胆挺进,日日精进;自信是阳光,是雨露,是琼浆,助人思维敏捷,精神抖擞,挥洒一切;自信是阳光,是海岸,是蓝天,是命运的决定者,它可以送你走上成功之路。许多诗歌也写出了自信的作用,今天,我们就要读一读这样的一首诗。
2、用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小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尽量达到背诵。
3、朗读展示。
4、交流读后的感受。
5、摘抄喜欢的诗句。
6、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学着写一写关于自信心的小诗。
横的教学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