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一份合理的教案,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通过教案的写作,我们可以让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进步,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语文《春》教案模板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语文《春》教案篇1
目标:
1.在做做玩玩中,初步感受和体验散文中展示的语言美和快乐的情绪。
2.愿意并大声说出自己体验和学习橘子花的感受。
3.在教师的提醒下,学习安静地倾听。
准备:
橘子若干,自制背景大树,音乐录音
过程:
1.运用操作活动,引发幼儿欣赏散文的兴趣。
(1) 师生共同制作橘子花,请幼儿说说橘子花象什么。
(2) 教师引导幼儿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橘子花,说出自己的感受。
提问:
闻一闻橘子花,闻起来怎么样?(清香)。
摸一摸橘子花,感觉怎么样?(软软的)
每人拿一个橘瓣,尝一尝,味道怎么样?(又酸又甜)
可以请幼儿先与身边的同伴说说,再请若干幼儿在集体中大声说出自己的感受。
2.欣赏散文,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1) 教师配乐朗诵散文,请幼儿说说“散文的名字是什么”“什么地方最好听”。
(2) 教师手托橘子花,配以体态动作,再次朗诵后请小朋友讨论:
散文中橘子是什么颜色.(金黄的)
橘子脱下金黄的外衣,橘瓣就会怎么样?(害羞的,紧紧地抱在一起。)
闻一闻橘子花,怎么样?(一股清香扑面而来。)
摸一摸橘子花,感觉怎么样?(软软的,象小姑娘的手。)
尝一尝橘子花,味道怎么样?(又酸又甜)
(先请幼儿和旁边的同伴说说,然后再请若干幼儿在集体中发言,提醒幼儿注意倾听他人发言。)
3.教师与幼儿手托橘子花,共同倾听散文录音。
讨论:你喜欢《橘子花》这首散文吗?为什么?
4.制作橘子花树,体验散文中展示的语言美和快乐的情感。
放配音录音,幼儿与教师一起将自己制作的橘子花挂到背景大树上。
语文《春》教案篇2
教材简介:
?巨人的花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筑起高墙把到花园来玩的孩子们拒之墙外,从此,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拆除了围墙,花园里又迎来了美好的春天,巨人也感到无比幸福。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揭示了“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的道理。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学生个性朗读,想象画面,心理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思想启迪,领悟深刻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溢、添”等8个生字,会写“墙、牌”等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
想象画面,体会人物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童话采用对比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的突出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粗知课文内容。
1、板书课题。
2、检查学生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分两组出示词语。分组对比读,读准字音。
鲜花盛开 绿树成阴 鲜果飘香 草翠花??
狂风大作 雪花飞舞 冰雪覆盖 鲜花凋谢
3、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设计意图:童话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课前检查生字预习时,教师也将两组词语对比出示,给学生感觉上以直观的暗示,为下一步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对比读文,充分想象,强化体验。
1、(演示):花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画面。
教师相机板书:鲜花盛开 绿树成阴 鲜果飘香
引导学生想象:在这样美丽的花园里,你会做些什么?心情如何?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在花园里捉蝴蝶,看蜜蜂采蜜,听小鸟鸣叫等。心情无比舒畅。
带着自己无比欢乐的心情朗读课文1、2自然段。
2、巨人回来了,但是花园却完全变了样,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此时的花园用什么词来形容最恰当?
板书:狂风大作 雪花飞舞
(演示):花园周围砌起了高大的围墙,上面竖起一块写有“禁止如内”四个大字的告示牌。指导“牌”字的写法。
同学们,看到这个告示牌,你有什么想法?从高高大大的围墙边走过,你又是什么样的心情?
(设计意图:本文教学的难点就在于体会对比的表达方法,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进行第一次对比学习,把鲜花盛开、绿树成阴的花园与狂风大作、雪花飞舞的花园相对比,把孩子们前后截然不同的心情相对比,让学生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感受文本。)
3、过渡:巨人在孤独与寒冷中不知过去了多久,一天,他突然看到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他的花园又一次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
引导学生自由读第7自然段,找出对比描写的语句练习朗读。
板书:草翠花??
冰雪覆盖 鲜花凋谢
4、站在树下的小男孩再一次创造了奇迹。仔细默读8-11自然段,画一画,小男孩创造了哪些奇迹?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会找出这样几点:
小男孩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使巨人心里感到火辣辣的;
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小男孩使巨人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小男孩在巨人宽大的脸颊上亲了一下,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
巨人拆除了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
5、想象:小男孩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他可能会对巨人说些什么?巨人从小男孩的眼里读懂了什么?
6、小组合作,讨论理解句子:
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换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设计意图:本环节紧紧围绕课文,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书中了解课文内容,对比人物态度和感觉;在读书中合作交流,训练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在读书中拓展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在读书中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和谐的统一。)
三、看图想象,续编故事,编排课本剧。
1、指导看图,用学习本课积累的词语,生动地描绘画面的内容。
2、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想象他们之间的对话,把故事继续编下去。
3、小组分工合作,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板书设计:
巨人的花园
鲜花盛开 绿树成阴 鲜果飘香 草翠花??
狂风大作 雪花飞舞 鲜花凋谢 冰雪覆盖
分享快乐 无比幸福
语文《春》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火灾危险警告讯号。
2、认识在旅游时烧烤地点标志。
3、知道山火对大自然造成的危害。
4、享受听故事的乐趣。
5、享受集体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故事图片《发生山火了》、录音机、音乐磁带、火灾危险警告标志
活动过程:1、老师出示《秋风吹呀吹》幼儿用书,请幼儿描述两副照片的内容,说说自己较喜欢哪个环境?讨论:为什么照片中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景?
2、请幼儿讨论:说说发生山火时,小动物们会受到什么影响?老师出示故事图片,讲述故事《发生山火了》。
发生山火了
小熊、长颈鹿、小鸟是住在美丽树林里的动物,那里有葱绿的草地、高大的树木、美味的水果。一天,当它们在草地上睡觉时,小熊突然闻到烧焦的气味,于是赶紧叫醒长颈鹿,长颈鹿伸长脖子,看见远处冒出浓烟,觉得不对劲,又叫醒小鸟。小鸟飞到那里,才知道是发生了山火。于是,动物们决定立刻离开树林。半路上,它们遇见了一队大象。大象得知发生了山火后,连忙来到湖边吸水,然后喷水救火。
终于,山火被大象扑灭了,但花草树木都被烧掉了,美丽树林再也没有食物给动物吃了。于是,动物来到另一个树林,收集花草树木的幼苗,并把幼苗种在美丽树林里。过了很久,花草树木长大了,美丽树林恢复了当初的美丽景象。
3、老师与幼儿共同讨论故事的情节:
(1) 小动物是怎样发生有山火的?
(2) 山火是怎样被扑灭的?
(3) 如果你是树林里的小动物,你应该怎样防止山火再发生?
4、老师请幼儿讨论:山火对大自然造成的危害有哪些方面?
5、老师请幼儿想象自己就是故事中大象的鼻子,玩救山火游戏。请幼儿排成一行,双手放在前面幼儿腰部。播放音乐,请幼儿随着音乐摆动队伍,模仿象鼻喷水救火时的动作。
语文《春》教案篇4
教学理念: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智力,每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自的智力组装在一起的。在教学中,我们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给予每个学生最大限制的发展机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节课教学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统一的^答~`案,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化一的理解指导。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灵性服务。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12个生字。
2、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感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个性化学习,让学生懂得雨点儿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学时间:20xx年11月
教学地点:教室(一年一班)
教学手段:利用课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感悟语言文字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课题
1、播放电脑课件,欣赏《小雨沙沙》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歌,会唱的同学请跟着唱。
2、问:看了课件后,你有什么体会?
3、板书课题:雨点儿
师:你知道怎么读题吗?(这一教学过程通过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巧妙地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二、知全文
1、自由阅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画出不懂的词句;标出自然段。
2、交流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从整体入手,以读为主。充分的自学为合作学习和全班交流做好准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巧识字
1、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词句。
2、引导学生理解,如“数不清”、“飘落”、“云彩”等词。
(1)出示“数”字,问:在哪儿见过这个字?出示“清”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出示词语“数不清”,读一读,找一找,文中指什么数不清。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数不清。(如天上的星星数不清,秋天的落叶数不清,漫天飞舞的雪花数不清)
(4)认读“云彩”“飘落”。
(播放课件:落叶飘落。)“飘落”就是飘着落下来。再用“飘落”练习说话。
(5)在文中找出带有“数不清”“云彩”“飘落”这三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3、读理解“问”、“回答”。
(1)出示生字“问”,读一读,找一找,文中写的是谁问谁?问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指导朗读问句“你要到哪里去?”
(3)读课文找一找,小雨点儿是怎样回答的。出示新词“回答”,指导学生读正确。
(4)小雨点儿回答大雨点儿的话后又问道:“你哪?”引导学生读大雨点的话,把这句话补充完整:“你要到哪里去?”
4、读“方”。
仔细读课文中带有“方”的句子,引导学生读“地方”这个词中“方”读轻声。
5、桌间相互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借助课件阅读,使各种感官都沉浸在课文中,调动视觉智能、语言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形象感知事物,从而获得丰富、生动、独特的感受。)
四、读中悟
1、学生自主读第5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教师边范读第5自然段,边演示雨后草长花的动画,让学生初步感受雨点儿给植物带来的变化。
3、出示句子:“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让学生结合动画情景,展开想象,模仿该句子说说雨后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
小花从。
从。
4、顺承说话练习形成的语境气氛,让学生在自由练读的基础上齐读第5自然段。
5、讨论交流:这都是谁的功劳?你想对雨点儿说些什么?
6、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带着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谢或佩服的感情,把第5自然段读给好朋友听。
7、请学生推荐读得好的朋友为师生做朗读表演。
(尊重学生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的差异,不设定统一感受知目标,放手让学生自由读文后交流,知道什么说什么,了解多少说多少。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价值,增强做学习主人翁的意识。)
五、悟中品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2、全班交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样读。交流中,引导学生评价自己,互相评价。
(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表化表现,应该带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应引领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实践与体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宣泄。)
教学回顾:
这节课的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育的讲解分析,以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教师只是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为张扬学生个性,激扬学生灵性服务。落实了创新智能的培养目标。
本节教学的启发是,过于强调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以基础知识没有真正地落实,尤其中识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地完善。
语文《春》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字词,了解翠鸟美丽的外形特点和生动有趣的活动特点,教育学生从小要爱护鸟类。
2、学习作者先总写后分述,先总说再举例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翠鸟美丽可爱的外形和生动有趣的活动特点。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同学们,你们都认识哪些鸟?(生答)大家认识的鸟真多!你们认识这种鸟吗?(投影仪出示翠鸟图,生答,不认识)它的名字叫翠鸟(板书课题)大家看翠鸟的羽毛大多数是什么颜色?(绿色)那么翠就是绿色。
二、讲授新棵
1、指生读文:
想:翠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答师板书)美丽可爱。
2、自由读文:
想:这篇文章可分几段?每段都写了什么?
3、检查分段和概括段意的情况。
4、逐段学习:
⑴ 指生读第一段:
想:
① 作者是抓住哪几方面写翠鸟外形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
② 翠鸟的爪子是什么样的?(指生边看投影边结合课文说)
③ 翠鸟的羽毛是什么样的?
④ 了解作者都拥有了哪些颜色,认识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
⑤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这一段作者用了总分的写法,并用了许多表示颜色的词语把翠鸟的外形写得很美,那么翠鸟活动有哪些特点?
⑵ 默读第二段:
① 边读边画出表示翠鸟等鱼动作的词语(生答师板书:贴、飞、停、注视等)
②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贴、疾飞、注视等词。
③ 自由谈翠鸟捉鱼的这部分内容。
想:翠鸟是怎样捉鱼的?(生答师演示翠鸟捉鱼的情景)作者描写翠鸟捉鱼的动作的词语:生答师板书:蹬、飞、叼、贴、飞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⑶ 自学第三段。
⑷ 指一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小结
这篇课文从外形、活动和住处这三方面全面地向我们介绍了翠鸟,由于作者观察细致,抓住翠鸟的特点写出了翠鸟的美丽可爱,表达了作者人喜爱之情。
同学们,鸟是人类的朋友,它不但美丽还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希望大家爱鸟护鸟,成为鸟类忠实的保护者。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外形:颜色鲜艳,小巧玲珑
活动 等鱼:贴、飞、停、注视等
翠鸟 捉鱼:蹬、飞、叨、贴、飞 喜爱
住外:隐蔽
语文《春》教案篇6
教学要求:
1. 思想教育要求:以自问自答的方式突出水乡的四个特点:水多、桥多、船多、歌多。
2. 知识要求:识字、写字是本单元重点
3. 能力要求: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和看图能力以及收集资料的能力。
重点:
1. 识字和写字是本单元重点
2. 利用插图理解课文
难点:
体会南方迷人风光,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具:
生字卡片、挂图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在拼音帮助下,把课文读通,字音读准
2. 指导学生看插图,借助插图理解课文
3.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引题:
1. 同学们,还记得小山村写的是哪里的风光吗?
2. 今天,我们一起到祖国南方去看一看
3. 齐读课题,读后有什么感受
4. 除了水多还有什么多
二、 初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1.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2. 画出生字
3. 指名读,其他同学听一听字音是否读准
4. 学生集体读课文
5. (出示挂图)边看图,边读课文想一想南方的水乡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读出感受
6. 水乡还有什么多指图读一读,说一说
7. 水乡变了!变美了,变富了,谁能读出感受?多种形式练习朗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练习朗读。评选最佳语气奖。
8. 同学们知道什么地方水乡多吗?
三、 扩展练习
说一说自己的家乡在哪里,什么地方美丽?
四、 小结
我们不仅了解自己的家乡,还看过北方和南方两种不同风光的美,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创造美,带着这种感情读课文《小山村》《水乡歌》
五、 板书设计
语文《春》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能从几方面有条理、比较具体地介绍一件小物品
2、懂得对反映事物特点的材料要写得具体一些。
3、培养喜爱小物品的情趣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明确要求
1、揭题
2、带着以下问题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
※本次习作训练的要求是什么?
※课文要求从哪几方面来写小物品?
※应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小物品?
3、反馈、订正
通过上面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安排好介绍顺序”就是“有条理”“反映小物品的特点部分写具体一些”就是落实“比较具体地介绍自己喜欢的一件小物品”的要求。
二、学习教材中的例文——我的小花鹿
1、指名读例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每一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2、重点读议例文第二自然段
※通过引读法理清第二自然段的层次
教师读第一句和圆圆的脑袋上
学生接着读一对粉红……像要跟我说话
教师读小花鹿的身体是桔黄色的
学生接着读上面还有大红色的梅花斑纹
…………
※讨论: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小花鹿”的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句式说,教师用板书引导)
3、齐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中的“小花鹿”指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处?
三、齐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以进一步明确本次习作训练的要求。
第二课时
一、观察小物品
上课时请学生把小物品放在课桌上,老师可从中挑选几件放在讲台上作为教具,进行习作指导。
二、说说作文构思
1、准备介绍一件什么小物品
2、准备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
3、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小物品。
4、你准备怎样把小物品的特点部分介绍具体
三、师生共同评议。
四、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五、习作交流。(抽取有代表性的习作)
1、指名读习作。
2、师生共同评议。(有否基本达到本次习作的要求)
六、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语文《春》教案模板7篇相关文章:
★ 春读后感模板7篇
★ 五上语文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