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春的教案模板5篇

时间:
Lonesome
分享
下载本文

编写完善的教案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体现,教案的准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七年级春的教案模板5篇,感谢您的参阅。

七年级春的教案模板5篇

七年级春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探索新知

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 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 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 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

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

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

问题1: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创新探究

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

小结与作业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七年级春的教案篇2

教 案

第一章 有理数

(1)本周小张一共用掉了多少钱?存进了多少钱?

根据上面的记录,问:哪几天生产的摩托车比计划量多?星期几生产的摩托车最多,是多少辆?星期几生产的摩托车最少,是多少辆?

夯实基??

(1)序号为几的零件最接近标准?

④-(-) 0.025.

第2课时 加法运算律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

2.理解加法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作用,适当进行推理训练.

教学重点:如何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思考:在小学里,我们学过的加法运算有哪些运算律?它们的内容是什么?能否举一两个例子来?那这些加法运算律还适用于有理数范围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计算:20+(-30)与(-30)+20两次得到的和相同吗?

得出结论:20+(-30)=(-30)+20

换几组数去试:得到加法交换律:a+b= (学生填).

其实,学生在小学中就已经接触到运算律,此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在小学中除了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还学习了加法的哪种运算律?(结合律)

计算:(1)[8+(-5)]+(-4);

(2)8+[(-5)+(-4)].

得出结论:加法结合律:(a+b)+c= .

【例1】计算:

16+(-25)+24+(-35)

【例2】课本p20例3

说明:把互为相反数的一对数结合起来相加,可以使运算简化,这种方法是使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总结:在进行多个有理数相加时,在下列情况下一般可以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简化运算:①有些加数相加后可以得到整数时,可以先行相加;②有相反数可以互相消去,和为0,可以先行相加;③有许多正数和负数相加时,可以先把符号相同的'数相加,即正数和正数相加,负数和负数相加,再把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相加.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3】 利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计算,使运算简便.

(1)(+9)+(-7)+(+10)+(-3)+(-9)

(2)(+0.36)+(-7.4)+(+0.03)+(-0.6)+(+0.64)

(3)(+1)+(-2)+(+3)+(-4)+…+(+20xx)+(-20xx)

?例4】某出租司机某天下午营运全是在东西走向的人民大道上进行的,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他这天下午行车里程如下:(单位:千米)+15,+14,-3,-11,+10,-12,+4,-15,+16,-18.

(1)他将最后一名乘客送到目的地,该司机与下午出发点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2)若汽车耗油量为a公升/千米,这天下午汽车共耗油多少公升?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本节课我们探索了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灵活运用加法的运算律会使运算简便.一般情况下,我们将互为相反数的数相结合,同分母的分数相结合,能凑整数的数相结合,正数负数分别相加,从而使计算简便.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

1.运用加法的运算律计算(+6)+(-18)+(+4)+(-6.8)+18+(-3.2)最适当的是( )

a.[(+6)+(+4)+18]+[(-18)+(-6.8)+(-3.2)]

b.[(+6)+(-6.8)+(+4)]+[(-18)+18+(-3.2)]

c.[(+6)+(-18)]+[(+4)+(-6.8)]+[18+(-3.2)]

d.[(+6)+(+4)]+[(-3.2)+(-6.8)]+[(-18)+18)]

2.计算:(-2)+4+(-6)+8+…+(-98)+100.

提升能力

3.小李到银行共办理了四笔业务,第一笔存入了120元,第二笔支取了85元,第三笔支取了70元,第四笔存入了130元.如果将这四笔业务合并为一笔,请你替他策划一下这一笔业务该怎样做?

4.某检修小组乘汽车沿公路检修线路,约定前进为正,后退为负.某天自a地出发到收工时所走路线(单位:千米)为:+10,-3,+4,+2,-8,+13,-2,+12,+8,+5.

(1)问收工时距a地多远?

(2)若每千米路程耗油0.2升,问从a地出发到收工共耗油多少升?

第3课时 有理数的减法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

2.会熟练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

教学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和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观察温度计:

你能从温度计看出4℃比-3℃高出多少度吗?

学生普遍能直观地看出4℃比-3℃高7℃,进一步地假定某地一天的气温是-3~4℃,那么温差(减最低气温,单位℃)如何用算式表示?

按照刚才观察到的结果,可知4-(-3)=7 ①,而4+(+3)=7 ②,∴由①②可知:4-(-3)=4+(+3) ③,上述结论的获得应放手让学生回答.

(二)动手实践,发现新知

观察、探究、讨论:从③式能看出减-3相当于加哪个数吗?

结论:减去-3等于加上-3的相反数+3.

(三)类比探究,总结提高

如果将4换成-1,还有类似于上述的结论吗?

先让学生直观观察,然后教师再利用“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去验算.

计算(-1)-(-3)就是要求一个数x,使x与-3相加得-1,因为2与-3相加得-1,所以x应是2,即(-1)-(-3)=2 ①,

又因为(-1)+(+3)=2 ②,

由①②有(-1)-(-3)=-1+(+3) ③,

即上述结论依然成立.

试一试:如果把4换成0、-5,用上面的方法考虑0-(-3),(-5)-(-3),这些数减-3的结果与它加上+3的结果相同吗?

让学生利用“减法是加法的相反运算”得出结果,再与加法算式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这些数减-3的结果与它们加+3的结果相同的结论.

再试:把减数-3换成正数,结果又如何呢?

计算9-8与9+(-8);15-7与15+(-7)

从中又能有新发现吗?

让学生通过计算总结如下结论:减去一个正数等于加上这个正数的相反数.

归纳:由上述实验可发现,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来进行.

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用字母表示:a-b=a+(-b).

(在上述实验中,逐步渗透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

(四)例题分析,运用法则

【例】计算:

(1)(-3)-(-5); (2)0-7;

(3)7.2-(-4.8);(4)-3-5.

(五)总结巩固,初步应用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你能说一说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回忆交流,教师和学生一起补充完善,使学生更加明晰所学的知识.

七年级春的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理解生字词,能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2、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并能从写作方法上理解本诗。

学习方法:自我感知,读、议、说,展示成果。

导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学法提示:预习课文,独立完成,各组上黑板展示,并讲解。比一比,谁书写工整,讲得出色

1、作者及写作背景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稍后因鄂北组织被破坏,失掉党的组织关系。30年代起从事进步的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1936年在武汉发表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由阎述诗谱曲后,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广泛传唱。1937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他的《街头剧创作集》出版。1939年1月,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由晋西抗日游击区奔赴延安。同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在艺术上,全诗构思完整,布局讲究,以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为贯穿形象,熔铸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诗呈现出强大的力度。同时由于诗人从中国传统诗词表现手法上汲收借鉴,组诗节奏明快,语言凝炼。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澎湃( ) 狂澜( ) 屏障( ) 一泻万丈( )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摇篮:屏障: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各组分别朗读课文,看谁朗读的最好,选一名代表展示。)2、精读课文,思考下列各题:(学法提示:用心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

①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其中的“望”字统领的什么地方,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②本文从哪三个角度讴歌了黄河的伟大精神?

三、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并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1。诗中“啊!黄河!”出现了三次,这是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2。《黄河颂》中的黄河并不仅仅是地理学上的黄河,而且表现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中,“体魄”能否换成“身躯”?为什么?(可查阅两个词在字典中的解释)

2、“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的铁臂”,是什么意思?(发挥你的想象)

五、个性化备课

六、教学反思

七年级春的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3、学生查找丰子恺的漫画或散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儿歌《影子》导入,学生齐读儿歌:

影子

影子在前,

影子在后,

影子是个小黑狗,

常常跟着我;

影子在左,

影子在右,

影子是个好朋友,

常常陪着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影子有关的文章──《竹影》。(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1、小组内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漫画作品、散文;

2、请同学在班上介绍丰子恺的情况,明确丰子恺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及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⑴ 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及其注音。

⑵ 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讨论、明确中心:

问题:本文中除了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及哪一方面的内容?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四、探究交流

1、再读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生动形象的描写,并试着说明理由。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找生动形象的描写句,并陈述理由。

五、质疑问难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班上交流,共同解决。

六、延伸拓展

1、小结导入:本文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它与上学期所学的《童趣》一文相映成趣,下面请大家不妨回忆一下《童趣》。

2、复习旧课,请同学背《童趣》,其他作评价、修正、补充。

3、延伸拓展:

⑴ 述说一段童年往事,要求语言简洁,尽量表现童真、童趣,时间不超过2分钟。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述说,然后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⑵ 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⑶ 教师小结。

七、巩固拓展

1、丰子恺的成功与其父的教育引导有关吗?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以“如果我是家长”为题写一篇短文,畅谈自己的教育构想。

2、细读课文第6段,归纳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然后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与美术课完成一幅水彩画或一幅国画。

【课后记】

本文充满了童趣,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进行思考;同时,也可以借助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生活中处处有美,但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的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

七年级春的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在掌握自尊含义的基础上,理解自尊与尊重他人相互关系、密不可分;充分认识到维护人格最重要。

2、学会宽容待人的方法,做到自尊者达观。

3、在生活中培养善于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学习重点:

善于尊重他人,自尊者达观。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我学习,我快乐)

1、阅读教材,回答书上的问题。

2、通过教材p13的“讨论题”,说说维护人格的办法有哪些?人格尊严与哪些因素无关?

3、教材p14司马懿的故事。请分析:怎样对待他人的议论?

4、教材p15陶行知的故事。你认为:陶校长在看到那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同学,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后,为什么不批评他,反而用糖果奖励他?从“四块糖果”的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5、仔细阅读课本,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二、展示预习成果(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板演展示)

三、合作探究(团结力量大)

1、 什么人最有可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2、小林是七年级的学生。一次,小林为使考试成绩“一鸣惊人”,竟在黄昏破窗跳入老师办公室盗取试卷。正当他寻找试卷时,他的班主任易老师进来了,小林急忙抱头藏在办公桌下。易老师见状,灵机一动说道:“你不要露出你的脸,也不要说话。你回答我的问题,只点头或摇头就行。你来这儿,是找一件你想要的东西吗?”小林点了点头。“这东西是属于你的吗?”小林摇了摇头。“记住我的话,你走吧。明天你来上学的时候,依然是个天真可爱的孩子。”

(1)、你认为易老师这种教育方法可取吗?结合本课所学的内容说明理由。

(2)、当小林走出办公室时,他应该是怎样的心情?请你根据前面的故事情节为这个小故事编一个合理的结局。

3、一次,体育课进行跳马练习。小强个子矮,再加上平时缺乏练习,总是跳不过去,引来周围同学的一阵笑声,小强感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发誓一定要跳过去,而且还要比别人跳得漂亮。从此以后,他加倍练习,逐渐找到了跳马的诀窍。在一次测试中,小强的跳马动作规范而漂亮,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请分析:小强的经历说明了什么?

4、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年轻时在比利时留学。同屋的另一个国家的留学生轻蔑地对童第周说:“你们中国人太笨了,不会管理经济,所以中国的经济太落后!童第周听了很生气,对他说:“你说中国人笨,有什么证据,我不许你诬蔑我的同胞,我的祖国。”接着,他一定一顿地说:“我们来比一比,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代表我的国家,看谁先取得博士学位。怎么样?你敢吗?”此后,童第周更加发奋读书。他发表的论文,水平越来越高,在欧洲生物学界引起了轰动,被推荐给学术委员会。授学位时,在场的教授、专家纷纷向他表示祝贺。童第周激动地说:“我是中国人!我获得了贵国的博士学位,至少可以说明中国人决不比别人笨!”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

①你认为童第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②在当今社会,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我们应怎样表现出中国人的自信?

四、当堂训练(我成功、我快乐)

一、单项选择题

1、自尊的重要表现是( )

a.知耻 b.对自己很失望 c.有竞争能力 d.有强壮的体魄

2、矛盾告诉我们:“既不要妄自菲薄,又不要盲目自夸。”这说明( )

a.每个人都有缺点 b.自尊者达观 c.人要学会谦虚 d.谦虚使人进步

3、尊重他人就是( )

①关注他人的尊严 ②从欣赏、鼓励、期望等角度来善待对方 ③不做有损他人的事情 ④对他人的观点绝对赞同,他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⑤什么事都让着他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

4、爱因斯坦的邻居的一个小孩子经常来爱因斯坦家玩,小女孩的母亲知道后赶紧来道歉,埋怨孩子打扰了教授的宝贵时间.爱因斯坦竟然风趣地说:“噢,不用道歉,她带甜点给我吃,我帮她做数学题。不过,我从她那里学到的东西,恐怕比她从我这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这主要表明爱因斯坦具有的心理品质是( )

①爱慕虚荣,以赢得他人的尊重 ②懂得尊重他人 ③是个谦虚的人④好为人师,诲人不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假设你走在街上,有人用责怪的目光盯着你,因为你毫不在乎地往地上吐了一口痰。这说明( )

a.他人不懂得尊重自己 b.不自尊的人不可能赢得他人尊重

c.他人不懂得自尊 d.自尊与尊重他人没有必然联系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 b、自尊与尊重他人没有必然的联系

c、贫困的人不尊重他人 d、威武的人不能委屈他人

7、获得他人尊重的前提是 ( )

七年级政治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a、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b、学会悦纳自己

c、克服逆反心理 d、自尊和尊重他人

二、多项选择题:

1、生活中,人人都有不如别人的地方,但只要我们( )就可以通过努力,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赢得别人的尊敬,感受自尊的乐趣

a.不气馁、不灰心、不放弃 b.相信自己

c.尊重自己 d.看得起自己

2、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是( )

a.对人有礼貌 b.尊重他人的劳动

c.专讲他人的好话 d.尊重他人的人格

3、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用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我们就要(

a.多学习别人的长处,变为自己的长处

b.相信对人即对己,因此,时刻注意礼貌待人

c.不做有损他人的事情,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d.与人交往,自己不要吃亏,也不要想着去占别人的便宜

三、问答题:

著名作家萧伯纳在国外访问期间,曾遇到一个名叫佩斯来娅的小女孩,并和她在一起玩了很长时间。分别时,萧伯纳对小女孩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一起玩的是萧伯纳。”小女孩望着萧伯纳,学着大人的口气说:“你也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玩的是佩斯来娅。”

1、请问萧伯纳得到的教训是什么?

萧伯纳的教训就在于他把自己看的太高了,忘记了尊重别人,而天真直率的小女孩用独立人格回敬了他的傲慢。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就要学会尊重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劳动。对他人有礼貌,不做伤害他人自尊心的事;要欣赏他人,善待他人,从内心接纳他人。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呢?

五、学后记(我总结、我收获)

七年级春的教案模板5篇相关文章:

七年级这样的人让我作文5篇

我的七年级作文400字5篇

七年级上学期英语工作总结5篇

英语七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划5篇

六年级上册七单元作文通用5篇

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上册5篇

七年级班主任周工作计划最新5篇

七年级班主任周工作计划优质5篇

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精选5篇

七年级组年级组工作计划6篇

七年级春的教案模板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9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