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心得体会是会给读者带去积极的思想的,通过心得体会的书写我们可以总结出很好的经验,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给教师的一百条的读书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给教师的一百条的读书心得体会篇1
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学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一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让作为刚进入教育岗位的我受益匪浅,读着此书,就好像这位智者就站在我的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恼,给我指点迷津。他又好像一位平易近人而又学识渊博的老人,在我遇到种种困难时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有了明确的方向,给我以极大的鼓励,他就像一盏明灯一样,让我对未来的事业前景充满信心。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对于刚踏入教育行业的我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如若这桶水不及时予以添加,也会有用尽的那一天。“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所以,我现在的任务不仅仅是认真尽责地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及时的充电是必须的,只有多读书多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才会将教育工作完成得更出色。而且教师是否热爱读书,精神世界是否充实,对学生有很深的影响。教师知识渊博、谈吐不凡会让学生对老师充满敬佩之情,对知识充满渴望。所以想要成为一名好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读书,和你的学生一同走进知识的世界,在世界里遨游!曾经,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读书需要一定的时间,那么,我们的时间怎么够分配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仔细阅读了苏霍姆林斯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讲述一个问题都会有生动的事例为证,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些大都是苏霍姆林斯教育教学的实例,他娓娓道来,有益于提高我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其中“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昼夜只有24小时。”为我解答了这个疑惑。书中说:“每天不间断的读书,给书结下终身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四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在科学知识的海洋里,我所教给学生的这些科学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所以教师的时间跟教育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棵大树,需要雨水滋润它,怎样才能让雨水源源不断使这棵大树永远苍翠有力,生机勃勃呢?这是我们要想清楚的。
给教师的一百条的读书心得体会篇2
看了《给教师一百条建议》,在结合螺小开展的读书交流活动,深有感悟。在《给教师一百条建议》中书中有这样一条建议,牢记犹新——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提高教师角色的转变的重要途径学习心得体会,
阅读对老师和学生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老师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需要大量地阅读书籍,后进学生想要改变糟糕的学习状况更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例如他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说:“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联系实际看来,这里的让学困生阅读应该不是那种放任自由的读,而是因人而异,有指导性的阅读。不仅学生要读书,老师也要坚持读书,“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俗话说的好:站得高,看得远。你书读得越多,你掌握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就越多,思维开阔了,在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就有办法解决了。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为了孩子们的一生发展,也为了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开心工作,让我们来阅读吧!
给教师的一百条的读书心得体会篇3
读完《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是:教师走进课堂不仅带着"智力"、"体力"去,还得带着"心"去,尽力忘"我",忘了我的身份,忘了我的年龄。
读了这些,我恍然大悟,我才意识到我们平时上课也正是缺少这些呀,新课程给师生双方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它要求孩子要改变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记忆、模仿的过程变为主动探究,自主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变化,教师不再告诉,不再包办代替,教师成为孩子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
作者认为幸福分三层,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保障",第二层是"艺术生活",而第三层则是"独立思想"。而这三层分别代表三种教师类型,第一类将教师工作仅仅当作应付的工作,不得已混口饭吃,这类教师不大可能有很大长进,他们平时表现出来的就是有钱的多干点,不给钱的少干些,甚至不干;上班最好晚点来,下班最好早点走。因为他们的精神生活这二、三层还没建起来,所以他们活着未必真正幸福。第二类教师以教师工作为乐趣,他们觉得教书就是艺术。这类教师会把课尽量上得生动些、新颖些,他们和孩子有着影子般的感情,因为爱而无比幸福。第三类教师将教育工作当作思想的起点,在一生的教育活动中,不断探索,不停地追问自己,非常理性而充满智慧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经常会有一些心得,经常会求教于书本和理论,若干年后他们会成为专家,教书对他们而言简直就是对生命的一次次体验,他会很幸福和满足。
愿每一位教师朋友都能拥有幸福人生。
给教师的一百条的读书心得体会篇4
一本好书犹如一泓清泉,它能让你在困惑之时有醍醐灌顶之感,对我而言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那本著名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使我受益匪浅。我曾迷失过,我曾抱怨过,我曾逃避过,经历了五年的历练,我明白年轻不是我放纵的借口,而是我奋发的资本。
一、年轻,一本认真的书
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三毛
?给教师100条建议》告诉我年轻不是让我们挥霍的,不是让我们放纵的,更不是让我们懈怠的,而应该是一本认真的书。
以前我对计算教学的认识只停留在掌握计算法则,练习中强化法则的应用,达到熟练应用,准确计算的目的,课堂上不是特别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学生只是学会了算法。
在深入学习研究后,我认为在教学《100以内加减法》这类计算教学时,就应该大量使用了数形结合、类比迁移的思想方法。课堂上把画图变成学生的主动需要,让学生自己看图、自己画一画,化抽象为形象。
这样合理运用知识的迁移,以形助教,形象直观,让学生对算法和算理有了更加透彻的理解。在课堂结束的时候,可以带领大家总结了本节课所用的方法,给孩子加深了印象,这样孩子在分析类似问题时会更加有意识的去用这些方法,真正体现了数学思想在整节课中的灌输。
总之,在“有形”的数学知识中,必定蕴含着“无形”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知识是一条明线,写在教材里;数学思想方法是一条暗线,体现在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方法是数学的行为,思想是数学的灵魂。不管是数学概念的建立,数学规律的发现,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乃至整个“数学大厦”的构建,核心问题在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和建立。所以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切实把握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就能为我们的课堂点亮了一盏明灯,会获得高效教学的入场券。
二、年轻,一本奉献的书
“向阳花木易为开”,如果把我的学生们比作是花朵,那么,我甘愿做一颗太阳,一颗把光和热洒向每一位学生的太阳。作为一名教师,我对教书这一职业具有高度的热情,不为名利,不图回报,凭自己一颗火热的心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如果一个人鄙视、厌恶自己的工作,那么他必遭失败,要知道引导成功者的磁石,不是对工作的鄙视与厌恶,而是真挚、乐观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热情。
是的,曾经书本上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对我而言,已经是我人生的追求。
三、年轻,一本体谅的书
陶行知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点灯、学微积分时才认出他们是当年的小学生。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要学会体谅,而不是责备与批评。
孩子就是孩子,是在身心各方面日渐成长走向成熟完善的未成年人,假如他生来就全知全会,他还需要我们老师施以教养干什么?事实上,他们身上肯定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所以才会犯错误,需要我们有爱心和耐心去鼓励他们纠正自己的缺点,提高自己的水平。
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是缺乏自我肯定的能力,需要借由他人的鼓励来肯定其自身价值。如果老师一看到孩子犯错误就斥责,必然会使孩子身心受压抑,久而久之,形成强烈的自卑感,对人对事变得被动。皮鞭不只会降低孩子的尊严,也会毁坏孩子的心灵,会在孩子的心灵中投下最阴暗的阴影。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平心静气地和孩子一块找到问题症结,并给与合理的期望,就能促进孩子自觉纠正过错,充满信心地去提高自己,完善自己。面对犯错误的孩子,我们不妨说一句:不要紧,下次努力就行了。
年轻,不是我们挥霍的借口,而是我们努力的资本。新学期,让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
给教师的一百条的读书心得体会篇5
在教师进修学校的号召下,我利用课余时间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的多篇文章,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感受颇深,启发非浅,深有感触。明确了很多道理。
首先,教育事业是一个崇高的事业。
教师对美好的事物应保持敏锐的态度。教师面对的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他们有纯真的心灵、诚实的态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愿望,如果不能捕捉到那些美,你就辜负了造化的赐予。教师对美好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锐,才会发自内心的爱孩子,并因为爱而满心欢喜。教师要有“赤子之心”。做个很单纯、很简单、很好奇、很幼稚,有时有点傻劲的人。教师应有独立思想,让我经常思考教育问题,思考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将教育活动与人生思索融为一体。
其次,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下,应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
学生作为人,是需要灌输精神理想的,那么教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顺乎人性。学生需值得去珍爱,在工作过程中要学会宽容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另一方面,教师在尊重学生时,也要学会合理合法地惩戒学生,所谓“惩戒”,是指通过对不合规范的行为施以否定性的制裁,从而避免其再次发生,以促进合范行为的产生与巩固。但惩戒必须注意几点:
一、教师惩戒学生应具有教育性;
二、尊重学生人格;
三、惩戒应合理并公正;
四、惩戒要符合相关程序。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学会培养乖孩子。如果我们将一个个乖孩子树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而必然的报应就是,在这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调皮捣蛋的孩子越来越多,而那些当初的乖孩子,将来他们也许就是“弱势群体“,汇入茫茫的失业大军。
总之,通过这一个阶段的学习,自己的理论水平有了提升,思路更明确了,方法更具体了。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这一次的理论学习必将使自己获益匪浅。
给教师的一百条的读书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