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中国》心得7篇

时间:
Indulgence
分享
下载本文

其实写心得体会是一种整理思绪、总结经验的方式,有价值的心得体会是会给读者带去深远的影响的,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航拍中国》心得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航拍中国》心得7篇

《航拍中国》心得篇1

新疆,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蓝天、草原、高山、流水,在新疆是最常见的,但也是最美丽的景色。水果、舞蹈和音乐,是新疆最有特色的东西。

远远望去是一块辽阔的平地,两边似乎没有了界线。黄土、绿草、布满这片平原。绿色的青草是一块又一块的平铺在平原上,没有突然凸起的地方,也没有坑地。像是一块块绿色的地毯,延伸开来,最末一端,便消失在茫茫苍穹和边缘大地的那一条地平线上。一些没有青草覆盖的地方,裸露着黄土。那土并不是干的,一脚踩上去,是又软又有弹性,但是若一不小心,便会摔在上面。可是当你爬起来的时候,身上不会有泥土,而是一滴又一滴的水珠。平原一直摊开至那条横在平原上的小河。远看,就像一条反射着银光的丝带。那河水并不是银色的,而是青色的,青中透蓝,就像是一块碧蓝色的玻璃,在阳光下闪烁着。在河流的中间,一块突起的岩石挡在了中间。河水抽打在石头的上面,分开成了两股水流。拍打出来的水花就从石头的边缘溅了起来,大片的水花,形成了两条仿佛在流动的丝绸。

被河流分割出来的高山,一直屹立在那儿。从平原开始拢起,越来越高,越来越崎岖,一直到顶峰,没有一处不是被青草覆盖的,也没有一处不是被阳光照得闪闪发亮的。山太高,虽然看不见山的背面,但能望见顶峰上方的天空。一望无际的天穹只飘着几株散开的白云,稀疏的白色云团在悠闲地飘着,一直飘到那条银丝般的地平线。

是那一个个美丽壮观的自然景观,造就了香甜的新疆水果。走进果园,一阵绿意扑面而来。一个个架子,攀爬着一根又一根的枝条,一根根枝条上,挂着硕大无比的哈密瓜。绿色的哈密瓜垂直得挂在枝条上。一条又一条翠色的花纹爬满了这一个个哈密瓜。在瓜架边,堆着一堆又一堆的蓝色哈密瓜。一个个黄得发亮,黄得透光。架子上还挂满了葡萄。走入了葡萄的天堂,一个个还未成熟的小葡萄多得就已经把枝条给压弯了,可是那树葡萄看上去还是长不够,深紫色的葡萄就像一个个美丽的珍珠,没有阳光的照射,但还是晶莹剔透,闪闪发亮。

壮丽的景观,充满魅力的风土造就了新疆的舞蹈。一名名中年男子,长着较短的黑胡子,颇有绅士风度地握着女子的手,另只手高高举起,弯曲着,摇动着。又把左手放在胸前,专注得忘记了周围的所有人,仿佛世界只有自己一个人在跳舞,脸上充满着欢快的笑容,是在自享受。

新疆,果真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

《航拍中国》心得篇2

?航拍中国》是一部以空中视角俯瞰中国,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中国历史人文景观、自然地理风貌及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纪录片。运用大量长镜头去跟踪航拍,长镜头是本片纪实风格的主要标志之一,在画面语言诸多要素里,远景,固定镜头、自然光线构成本片纪实风格。以空中飞行线路为线索,以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展现一个观众既熟悉又充满新鲜感的美丽、生态、文明中国。

一、长镜头跟踪纪实航拍,呈现美丽中国的巨幅画卷

?航拍中国》在镜头语言运用方面,科技感超高的航拍与大量长镜头,带来了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例如:本片第一个长镜头便展现的是上海的高空,随着飞行器的运动由湛蓝天空一直到俯拍上海大城市的全景,向观众真实呈现一个现代化的上海,用一种独特的视角,纪实的长镜头去真实记录大时代背景下的中国面貌,向观众展现了一个贴近时代,贴近现实的中国上海,科技与文明共存的美丽都市,人文上海。

二、厚重而悠长的解说,展现出美丽中国人文情?

本片除了纪实的长镜头,另一个亮点就是解说,本片的解说充分的弥补了画面宽度,例如:解说词中一段“朱家角已经度过了1700年的时光”。将画面的单一性弥补,画面中简单的房子在解说的解读下带上了历史的厚重,岁月的痕迹,也使画面的意义有了深度,增加了宽度,让观众坠入历史的长河中,让解说具有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本片解说词的另一个作用就是渲染气氛,统一节奏,随着镜头的运动,解说将一个没有情感的现场鲜活起来,利用细节的魅力去讲述上海的故事,过去的故事与现在的故事。

三、故事化的叙事结构去讲述大时代下的东方明珠

本片以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展现一个观众既熟悉又充满新鲜感的美丽上海,本片用夹议夹叙的故事化叙事风格去讲述了上海在过去与现在变革的故事,一个标志性建筑就带表了一个历史故事,代表的是过去的故事,一个现代化的大楼就代表了一个现在的故事,一个活力都市变迁的影像故事,在大时代背景下变迁的记忆,用故事真实地再现我们身边发生的一切,用故事去讲述一个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国际化大都市的魅力。

?航拍中国》用大量长镜头去纪实一个活力中国,人文中国,美丽中国。反手,解说词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十分出彩。它串联、递进、深化内容,在这样的片子里,画面再美,没有解说就是半个哑巴,所以本片除了长镜头,解说是本片最大的助推剂。

《航拍中国》心得篇3

近几年,含有“中国元素”的自然纪录片在国外电视台里频繁出现,宣传中国。于是今年年初,中央电视台终于筹划了一档专注于介绍中国美丽自然风光的纪录片《航拍中国》。从上映开始,这部纪录片就大获好评,从文案到配乐都美到极致。成为即《舌尖上的中国》后有一档,口碑收视双好评的纪录片。

?航拍中国》采用航拍技术以高空视角俯瞰整个中国。每一集片中都会有几百个美景镜头。画面之精美,气势之宏大。航拍最能体现,雄伟河山的广大和人文之美。纪录片的第一季共播出了6集,包括了我国海南、陕西、黑龙江等地区。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冬夏风情浓厚的黑龙江。

片中,北国雪境的气质一览无遗。在库尔滨,雾凇不仅美得晶莹剔透,更拥有长达四个月的漫长“花期”。亚布力滑雪场上的人群在欢乐滑雪中体验风的速度。松花江上,冰面被切割成一块块重达500公斤以上的巨大冰块,远看像一颗颗甜蜜的冰糖。就是这些大冰糖,在能工巧匠的手中,变成冰雪派对的现场,搭建出哈尔滨每年一度的`冬日盛典。

通过《航拍中国》了解到了镜泊湖是中国最大的高山熔岩堰塞湖,水流和崖壁凝为一体,形成了冰瀑奇观。悬崖之下,是60米深的黑龙潭,水底的温度却常年保持在10摄氏度以上!老人纵身一跃,人与自然合二为一。黑龙江这集除了片中秀美风景之外,更值得一提的还有当地人与景的故事结合。

短短一集不到50分钟拍摄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地形、变幻莫测的自然气候,更加强调的是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的故事。片子以独特的上帝视角,呈现出了一部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相结合,帧帧是美景,秒秒为经典!

虽然这几年各类真人秀综艺在荧屏上异常火爆,所有节目无一例外的都会在风景秀美的地方取景。但没有一个节目,会从纯粹的自然风光着手,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的美。

孩童时从父母空中了解世界、上学时从课本里了解中国、工作时又从手机中了解社会。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却忘记了这一切都不如“行万里路”。悠悠古国,万里河山。几千年的峥嵘岁月已无法复刻,祖国的山河便成了那段历史留给后辈最终的遗物。

《航拍中国》心得篇4

毫不夸张地说,《航拍中国》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中国旅游大片,集自然景观之壮丽宏伟,集人文历史之渊远流长,分分秒秒让你悦目、赏心、激情、震撼……看后余味无穷、浮想联翩……美丽祖国,为你自豪!伟大中华,更看今朝!

近期央视一套重播《航拍中国》,开场——新疆篇( 10月13日中午),画面之精美,气势之宏大,让人叹为观止! 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六分之一的新疆,原本在一般人心中,除了面积最大,其它都是“差”了 :边远、沙漠、寒冷、荒凉、落后……而《航拍中国》彻底颠覆了人们的新疆“三观”(景观、人文观、价值观):新疆大美,美到你难以想象…… 大漠戈壁,浩瀚深远;高山雪原,云海苍茫;峡谷盆地,悠悠沉淀;绿草清湖,塞外江南……

看那:天池之水天上来,清纯滋润着万物生长; 喀纳斯湖传水怪,千年万年说不完的神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深埋着无数的古代文明;而500多公里的开都河,更是拐了万条弯,看见九个太阳已不是神话……

看那:这片幅员辽阔的西北边陲,是新中国给了她无限生机,开辟了崭新的百万疆域。广袤田园,白的棉,绿的果,棉田万里,瓜果飘香;更有那红色的洋,出了世界四分之一的番茄酱,还有那最醒目的世界最大的红椒五星红旗,“辣”的世界都“眼红”; 而曾经最让人们“讨厌”的荒漠戈壁,荒凉广阔的无边无际,但你万万也想不到,他深埋着无数无尽的宝藏,蕴藏着中国陆地三分之一的石油及天然气……

大美新疆:浩瀚无边,气势磅礴,绘斑斓世界,藏万古精华。鬼斧神工天地造,神仙抽象江山来,看不尽的娇美,叹不完的壮丽,一生一世的向往…………。

还有:海南、黑龙江、上海、陕西、江西……航拍中国的千山万水…………江山如此多娇,还看今朝!

向本片导演余乐、林婕等致敬! 向解说李龙滨及撰稿黄康源、杨梦娟致敬!向航拍、作曲等所有工作人员致敬! 良心之作,旅游大片,收藏精品!

《航拍中国》心得篇5

作为《航拍中国》的总导演,余乐坦言,直到看到网上观众评价,他才松口气。毕竟,这是一个以80后为主体的新鲜团队,能够给观众带来多大的惊喜,还是取决于团队是否提供了清新的语言,与观众是否保持了平等沟通的姿态,并且最终节目本身是否呈现出了该有的质量。

六集纪录片中,最令人关注的,除了航拍下的美景外,人文因素贯穿其中,也成为一大看点。在“新疆篇”中,绿洲文明的特色,驼队、登山队、转场的牧民、城市的繁华都成为一部纪录片中令人惊艳的成分。

“人文的部分必须要关注。如果只拍风景,没有人类参加,就太孤单太冷艳了,人文跟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在新疆,自古人类逐水而居,绿洲文明是我们看新疆的总体方向。而且,新疆位于内陆腹地,亚洲中心,与多个国家接壤,与多个文明在历史上有交融,在大部分人眼里,新疆这种独特的人文特点,给人带来新奇的感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向全世界介绍新疆。”余乐说。

拍人文纪录片并不容易,更何况,还是一个50分钟航拍的片子,要让观众有耐心地看,并心生喜欢,更加不易。毕竟,社会发展已令大部分人被新型的生活模式划分到不同空间,要从空中看,无法施展手脚,而室外的航拍,只能大部分还是以农业文明为主。

“所以在新疆,我们尽量以农牧业文明来展示人文环境。比如哈萨克牧民的转场,非常适合于航拍,他们经历了很长的路线,每个路段又有不同,整体拍摄下来,壮观震撼。”他说。

而对于王连明,更大的感受是遗憾:“没拍够,还是有很多镜头没有呈现得太理想。比如沙漠、戈壁,应该加入一些更有生机的元素,比如人,以及更能体现新疆野性的元素。”他说,“新疆篇”只是一次预演,自己的公司已打算拍电影版新疆,真正想把新疆的魅力拍出来,还得是在大银幕上:“虽然航拍中国得到较好的反映,

但我觉得,新疆魅力只释放了一半。还要再下点功夫,会更美,更震撼。”王连明说。

《航拍中国》心得篇6

泱泱华夏,历史上经历了繁多的苦难,在二十一世纪我们已经看见了美好的明天,中国正在腾飞。中华之崛起已然起势,华夏之创作者已然用新科技手段进行潮流创作。导演用贯穿全片的人文精神与对中华美好山河的无限赞美,饱蘸着浓烈的华夏精神。宏观的叙事逻辑没有带来细碎繁杂,渲染的是立体饱满的江西形象。创者的浓浓自豪之情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镜头展现的淋漓尽致。导演用一双纵览全局的高空眼睛,自然地展示俯瞰视角下的清丽脱俗与奇巍秀丽。

导演对纪录片的个人诠释,包含着浓郁的民族自豪。华夏文明拥有博大的文化脉络,历史文化的积淀充斥着人文精神。导演通过航拍的手段构筑中国形象,弘扬中国精神,是文艺创作者的担当。可见,在华夏崛起的步伐中,编导者们感悟到了民族精神。时代在变,心态在变,视野在变,角度在变。导演渴望通过记录现在,反映民族气质,启迪未来。大国气质正在成型,更需要新的角度进行鉴赏、品味。

?航拍中国》以宏观的叙事逻辑来链接板块,结构清晰具体,合理有效的建构了主体框架。在片子中,编导按照江西的.自然地貌,以众多小版块例如城市、名山为线索,交织成完整的江西印象。在详细的叙事线索之下,片子整体构建显得极其自然,在完整逻辑框架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衔接自然而干脆,以相近的点进行链接,相互堆叠下串联成立体的完整映像。在这里面,每一个小版块都有各自的精彩。板块之间以动画生成的方式进行延续,逐渐生成,画风自然清新,独具特色。

从天空俯瞰时,观众的视角与常时完全不一样,会受到巨大的冲击力。上帝视角下所展示的大自然塑造的形状,具有与生俱来的浪漫。奇诡的上堡梯田垂直落差近千米,形状在空中得以呈现。新中国人气昌隆,人烟繁盛。徽宅的对称在与寻常视角高度不一致的地方得以体现;舞灯长龙在视线内连绵不绝,中华人烟兴盛至此。同期声中的鸟声与水声接着白鹿洞书院的埙声,音乐音响化,音响音乐化。音乐是创作者情绪的表达,贯穿全片的舒缓音乐正是创作者对美好山河的欣喜。空镜头的使用,供给观众思考的余地,增加影片抒情性,相当于国画中的留白,掌控影片节奏,并给观众带入生命历程的时间。

无论经历多少曲折,总能迎来圆满的结局。心态在变,角度在变。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逐步提高,带给国民的是思维高度的拔高。这也正是《超级工程》《航拍中国》等宣扬中国大国姿态的影片受到追捧的原因。《航拍中国》所表现出的对现实和历史新的观照角度和更通俗的表达方式,更加关注的是人类的普遍意义的情感,对家乡,对祖国大地的血脉相牵的感情。

《航拍中国》心得篇7

近几年,在国内纪录片开始从小众领域进入大众视野,从《舌尖上的中国》到《我在故宫修文物》再到最近的《航拍中国》,都能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一部《望长城》打开了中国纪录片的转折点,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纪录片的标志。与一些综艺娱乐节目不同的是,纪录片是对真实素材作有创意的处理,其首要原则是真实和立于现实基础。

?航拍中国》这部纪录片在豆瓣评分9.3分,超过72%的人给了5分。这部作品实现了创作理念的精细化和观众口碑的双丰收。所以,想借这个机会学习一下这部优秀的纪录片。

1纪录片创作整体氛围

随着新世纪经济文化水平显著发展,社会文化思潮的多样化,观众审美水平也在显著提高,著名的剧作家罗伯特·麦基曾说,现在也许是有史以来,对有志于当一名作家的人要求最严苛的时代。今天的观众饱读故事,与几个世纪前的观众相比,他们一天的阅读量相当于他们一个礼拜的阅读量。所以观众的品味越来越高,对于作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今天观众掌握遥控器和鼠标的世界里,如果前30s没有吸引观众的兴趣,那么观众会迅速转移阵地,寻找能够刺激他兴趣的作品。除了观众的审美水平在挑战着创作者的水平,创作者内部的江河里,也在踊跃着大量的生机,越来越多优秀的创作者,他们富有才华,眼界开阔,思维活跃,他们不断地推出大量卓越的作品问世。

2作品的创作缘由

2015年秋天,中央电视台找到了从事纪录片行业13年的优秀纪录片导演余乐,想让他拍一部反映中国整体风貌的片子。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近些年来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越来越重要,以往的反映中国风貌的纪录片基本都是国外,而且都是立足于某个片面的点来谈的。比如,bbc的《野性中国》(wildchina)是第一部表现中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观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美国国家地理的《鸟瞰中国》(chinafromabove)讲述中国大江南北人文历史,以及日本《中国力量》(chinapower)、韩国的《超级中国》(superchina)等等。

其中,《鸟瞰中国》这部纪录片是中美联合拍摄,2015年时在央视纪录片频道首播。不过这部片子只有2集,对于展现整个中国,从宽度和广度来说还不够,因而央视在这个启发下,想要拍一部属于中国人的航拍中国。

1中国

这是这部片子的核心内容,题眼。就像我们拿到作文题目一样,导演拿到这样的题材需要深思熟虑,他需要展现什么。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不好拍吗?中国这么大,随随便便拍一拍剪一剪,片子就出来了。但如果只是单纯堆砌风景的话,这样的风光片有什么意义呢?这个题材,一方面,横向来看,中国面积广大,人口众多,地域类型又多种多样,不同的文化聚集地会很不一样。另外一方面,纵向来看,中国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内容上要体现历史的更迭、文明的进程。所以,这个难度是挺大的。要拍一部反映中国整体风貌的片子,就需要这部片子必须立于足够的高度去纵览整个中国。既要把中国丰富多彩的地理地貌展现出来,又要从历史文化角度纵览整个全局。所以,余乐选择按照省份地域划分去解决广度的问题,在每个具体的点里面解决深度的问题,是很明智的选择。

2航拍

这是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方式,但又不局限于拍摄的方式,而是这部片子的一个总的视角,就像一双纵览中国的眼睛,从空中的视野高度把握全局。

从前期构思的角度来说,要充分运用航拍这种形式,去挖掘其背后可以利用的资源。正像开篇解说词所说的:“当你像鸟儿一样离开地面,冲上云霄,前往平时无法到达的空中,你会看见专属于空中的奇观。”航拍,会带给观众一种全新感受,像鸟儿一样自由翱翔,一层一层揭开大地的面纱,从另一个角度去了解中国。

这种空中的视野不仅让你能够看到更多平时所看不见的景象,比如的八卦形状的村落,陕西华山的巅峰,也会让你对片朝夕相处的土地自然流露出别样的感情。我在看弹幕的时候,很多人留言说离家在外,从来没有过这样看过自己的家乡,想念。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导演会有意拉近和观众的距离,会告诉观众这是一次精彩的空中旅程,带领观众从一个地点飞往另外一个地点,去看不同的奇观。另外,从天空俯瞰,整个眼界会不一样,会弥补观众很多知识上的空白。

3大众

这是这部片子的受众,一部片子导演在创作的时候要考虑它的受众,不同的受众它的基调是不一样的。这部片子,导演在采访时说,这是面向中国大部分百姓,从7岁小孩到80岁老人。“这个片子非常具有家庭观看的可能性,怎么去争取老人、中年人、小孩?让他们的观看变得轻松,而且喜闻乐见?让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去观看——我们正是从这种角度去考虑旁白、音乐的。”所以基于这样的一种考虑,整个片子会以轻松愉悦的氛围去处理,选取一些大众感兴趣的点,知识内容上也简单有趣,尽量贴近科普,解说词的部分远离曲高和寡、阳春白雪,而是选用朴实简单的部分。导演的想法是不给观众上课,而是呈现一部五十分钟精彩的演出。所以在看这部片子时候,留心这些细节可以发现导演的立意和想法。

?航拍中国》是一部以空中视角俯瞰中国整体风貌的纪录片,总共分成34集,以行政区域为划分,展现中国34个省市地区的自然地理风貌、人文历史景观以及城市改革变化。导演的价值观念基石是“自然决定人文”,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地方的自然地理以及位置等等,决定了这个地方的人文。所以放眼中国整个地域,你会看到幅员辽阔的面积底下是一个一个别样精彩的小区域,不管是靠近沿海形成的探索精神,还是山谷里形成的勤恳风貌,这部纪录片会抽丝剥茧,将那些能够看得见的自然风貌和看不见的历史底蕴联系在一切,揭开这层面纱。

1篇章结构

这部片子的叙事结构,和《舌尖上的中国》有些类似,总体上没有一个宏观的逻辑,而是通过故事组合的方式,将几个零散的相近的点以一个小主题串联起来。再把这五六个小主题摆成一个立体的拼盘。在这里面,每个小主题都有自己各自的精彩。

由于每集都是介绍一个省市地区,所以这里我以第一集海南来剖析他的内容和结构划分。

首先,每一集开头都有个统一的片头,整个片头制作非常精美大气。以疑问句的开场,和观众建立对话。在娓娓道来的诉说中,邀请观众踏上这次空中旅程,而不是僵硬地给观众灌输知识。这和前面的受众定位有关系。这个片头奠定了整个纪录片的基调,向观众清楚地展示了整个航程的目的。

其次这部片子的内部结构是总分的结构,先整体介绍区域特点,再按照五六个小故事群来阐释。第一,地理位置介绍。这是很多宣传片惯用的开场方式,开篇用一句简单的话语告诉观众具体的地理位置,配上卫星地图。我们来比较下,这部纪录片和许多宣传片在这常见的点上的差距在哪。一般宣传片介绍地理位置开场都是一个地球三维图形,然后聚焦到地球上的某一点,解说词:“xx(城市名),,一座美丽的(形容词)城市,坐落于xx。”

那么同样的内容《航拍中国》是怎么做的呢?首先,用动画逐渐生成的方式展现这个地方的地域,画风自然清新,独具特色。来看它的解说词的部分:“海南省位于中国版图的最南端,它带着南海众多岛屿贡献了相当于中国陆地面积四分之一的广阔海域。南部的南沙群岛,界定了中国最南的国界;北部的琼州海峡,隔开了海南岛与内陆。”

整个解说词的部分做到了平铺直叙,没有过多的形容词烘托,避免了假大空的形式。,简单的四句话,每句话都很实在,向观众传递了不同的信息点。好的解说词是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把感情部分留给观众,让观众通过你的描述和画面语言去感受。而不是硬生生编织了一张华丽的大网,看似华美,但又感受不到这个地方的特色。

2小故事群

就像旅程安排一样,每一段小的旅程会告诉你这一段需要去哪几个地点,这些地点有哪些特色。比如“我们的旅程从北部开始,探索火山如何塑造岛屿,前往一座洋溢着闯荡精神的城市。沿着北部海岸线,邂逅三座风格迥异的灯塔。”画面上也会按照地图的形式,标注每个地点,然后一架飞机按照先后顺序贯穿这些地方。这些独立的景点之间有着某种联系。比如这一集《海南》里面树木与岛的关系,还有第二集《陕西》里面各种动物组成的小篇章。让观众有种宏观把握,大致地理位置怎样,主要看点是什么。

据介绍,前期每集会选取100多个预选拍摄地点,实地拍摄约40个地点,后期剪辑筛选30多个。前期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选取的地点是否有代表性以及这个地方一年四季的景色画面大概什么样子,都要清楚。在选取拍摄过后的地点,还要进行深入的挖掘,看看人文历史方面有哪些有趣的地方。比如,里面讲述一个山林深处的小山村,东方市白查村,这里生活着海南岛的第一批拓荒者。并且通过一个有趣的传说讲述这里的一个独居特色的建筑——船型屋。这也是自然环境决定这里的人文特色。每一集里面大约有六七个这样的小故事群,这些故事群展现了这个地方不同的侧面,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3结尾

“飞行在这片蔚蓝之上,我们可以听到大海平缓的呼吸。面向海洋,更能感受到风的来向。一个新的时代正乘风破浪而来,海洋,愈加成为中国联通世界的桥梁。”一部片子如何收尾是很重要的,就像一个展馆尾厅要让人流连忘返念念不忘,并且引人遐想。所以在一部片子尾部,一定要简短有力,并且点明整个片子的基调。从音乐来说,片尾音乐明显悠扬舒缓许多,解说词部分以抒情收尾为主,片尾立意提升到海洋在整个时代的高度。和前面对比,做到了松弛有度,有张有弛。

总之,在看完这部片子之后,反思自己现在的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既要做到创意构思,思想情怀,又要注重观众的观感和体验,把这两者达到一个平衡。好啦,下次再学习其他的优秀作品,希望有你喜欢的。

《航拍中国》心得7篇相关文章:

中国共产党中国梦心得体会最新8篇

中国共产党中国梦心得体会6篇

《中国机长》心得6篇

《乡土中国》心得8篇

中国机长心得体会6篇

读中国故事心得体会6篇

《乡土中国》心得模板8篇

中国开放心得体会8篇

中国骄傲的心得体会8篇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8篇

《航拍中国》心得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4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