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0教案反思参考6篇

时间:
tddiction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灵活应对突发情况,保持课堂的活跃性,详细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清晰地传达课堂目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数学0教案反思参考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数学0教案反思参考6篇

数学0教案反思篇1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性的操作活动,学习将一个整体分成相等的两份,感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愿意参与讨论活动,探索不同材料的二等分方法。

二、活动准备:

1、分别在两块黑板上布置小熊宝宝和小熊贝贝及它们的大盘子。

2、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彩色纸若干,剪刀人手一把。

3、每人一份食物:饮料、糖果、花生、方形面包片、豆腐干、干果。

4、人手一套工具:两个小盘子、两个小量杯、纸条、线、尺、餐刀。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熊妈妈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小熊宝宝,另外一个是小熊。贝贝,这一天熊妈妈买了一些各种口味的饼干,小熊宝宝和小熊贝贝吵着要吃到每种口味的饼干,这可难住了熊妈妈,怎么办呢?

(二)、第一次尝试:二等分长方形

1、请幼儿尝试将长方形分成一样大的两份。

师:现在请小朋友试一试,看能用什么方法把长方形的饼干分成一样大的两份,好吗?

2、幼儿尝试操作,将长方形二等分,教师巡回观察幼儿的操作,鼓励幼儿想想有几种分法。

3、尝试操作后提问

(1)师:请小朋友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分的?怎么知道分出来的两份是一样大的?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边操作课件边提问:原来长方形的饼干和现在分出来的一份饼干,谁大谁小?

(2)小结:像这样把一件东西分成一样大的两份叫做二等分,二等分后的每一份都是一样大的。而且每一份都比原来的整体小,整体比部分大。

4、师:现在我们把二等分后的饼干分别送给小熊宝宝和小熊贝贝吧!(幼儿把分好的饼干分别放进宝宝和贝贝的大盘子)

(三)、第二次尝试:二等分正方形、圆形、椭圆形

1、熊妈妈这里还有许多各种形状的饼干要分给宝宝和贝贝,你们愿意再来帮熊妈妈分一分吗?记住要二等分噢,不然宝宝和贝贝会不高兴的。

2、幼儿自由选择图形进行二等分操作。

3、幼儿将各种形状二等分后,贴到宝宝和贝贝的盘中。

(四)、第三次尝试:实物二等分

1、师:为了感谢小朋友,熊妈妈为小朋友准备了好多好吃的东西,有、面包、豆腐干、花生、糖果、饮料……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它们分成相等的两份呢?

2、师带领幼儿集体观察、交流:你分的是什么?使用什么方法来分的?(用了什么工具)分得对吗?为什么?有不同的方法吗?哪个方法更好?为什么?

(五)、师:现在让我们拿着自己二等分后的食物一起回教室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分享吧!

四、活动反思:

在我园“园本教研”中,我有幸参加了“一课多研”活动,我把大班的“二等分”这一活动经过了“设计-教学-再设计-再教学”,其中自己也经历了不断的反思。

在数学活动中,幼儿是通过活动、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的,教师设计的材料是否适宜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操作兴趣,探索效果也直接影响教育目标的达成。

紧扣活动目标,遵循数学知识内部的逻辑规律操作材料的特点以及由这些特点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幼儿能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获得哪些方面的发展,所以“操作材料应暗含幼儿通过操作能够达到适宜的教育目标的内容。”在第一次设计的二等分图形材料,请幼儿帮忙分窗纸,通过这样的操作,幼儿能将材料分成。

数学0教案反思篇2

教学内容:

小数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一)通过观察,从分数的意义上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原理。

(二)会计算分母不超过10、结果不需要约分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三)初步知道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同时,这个分数就是1,从而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理解分数加法的运算原理、会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二)难点:从理解分数意义入手,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原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吗?谁来说给我们听听?

生:…。

师:猪八戒为这事可后悔了。一天它又找到了一个西瓜。这次它变聪明了,请看,(展示)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几块?

生:……

师: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课件演示)

师:从图中你能找出哪些分数?

生:……

师:这些分数里有几个1/8呢?

生……(师依次出示几个分数卡片)

二、教学例1、2、3

1.分西瓜

师:大家猜猜猪八戒是怎样分西瓜的?

生:……

师(出示猪的分法)看看,多贪心的猪八戒啊。师父吃西瓜的1/8,大师哥吃西瓜的1/8,沙师弟吃西瓜的1/8,自己却吃了西瓜的4/8了。

2.发现问题

师: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师:请小组长拿出纸和笔做好记录。

(学生活动)。

3.解决问题

师:告诉大家你们提出的问题。(师根据学生的说明贴出相应的图片)

师:谁能列出算式?

4.计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分数的简单计算)

a.加法

师:猜猜1/8加1/8等于多少?

生:……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

师小结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b.减法

师:4/8减1/8又等于多少呢?

生:

师小结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c.1减一个分数

师:黎老师提个问题,猪八戒吃了一块西瓜后,还剩下多少?

生:.……

师:想想怎样计算?

生:……

师小结:1减去几分之几,先把1写成与它分母相同的分数,再用两个分数相减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2.计算:(并说明你是怎样想的)

3.判断:(在正确的算式后面画√,错的画×)

3/88=1/8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更进一步认识了分数,原来这个朋友也可以像我们以前所学的整数、自然数一样进行加减,注意只有分母相同的时候才可以直接相加减。你觉得还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3、4、5、6、7题。

数学0教案反思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自由探索多种操作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初步体验面积的守恒,发展观察力、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验创造的乐趣,激发好奇心及求知欲。

3、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洞洞板学具图形袋人手一份空白纸两大张

活动过程:

一、出示正方形与长方形,引导幼儿探讨两图形面积大小,初步感知面积守恒。

1.教师出示正方形与长方形,提问:小朋友,老师手里拿的什么?这两个图形一样大吗?为什么?

2.讨论:可用什么办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3.幼儿第一次操作,探索比较大小的方法。

方法1:可以用拼一拼的方法,两个图形重叠,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方法2: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

方法3:用洞洞板学具摆棋子的办法

4.师幼验证寻找的方法,尝试学习用摆棋子的方法比较大小。

1)幼儿讲述所找到的各种办法,师幼验证。

2)学习移动棋子的方法比较两图形大小

在图形上摆上棋子,根据棋子所占格子的数量得出结论。移动棋子位置,把两个图形变成不同图形,比较另一图形的所占棋子的多少。

3)小结:原来面积同样大小的图形,形状可以不一样。

二.为幼儿园设计“草坪”幼儿第二次动手操作,进一步面积守恒。

1.教师提出任务:幼儿园要修草坪,请小朋友来设计草坪的外形!

2.教师出示自己设计的草坪,请幼儿观察。

3.幼儿第二次操作,要求:和老师设计的草坪面积一样大,形状不一样。

4.教师展示所设计草坪,师幼验证面积是否一样。

三.幼儿分组操作作业单

1.师:在小朋友的作业纸上,有一些图形,请你们看一看,哪些图形是一样大小的。请你用一定的标记把它标出来。

2.幼儿分组操作作业单。

四.师幼讲评作业单,幼儿整理操作材料。

课后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在这个活动中教师选择了对大班幼儿比较难理解的面积守恒作为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初步理解面积守恒概念,教师能将这一知识点转化成一节操作性和探究性很强的一节教学活动,同时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幼儿通过活动初步感知测量物体面积的大小可以转化成数单位格子的大小或移动棋子的面积与个数的方法。整个活动由浅入深,幼儿能积极参与,对活动充满兴趣。幼儿在解决问题时进行了充分的思考、探索、创造,较好的完成了预期的目标。

数学0教案反思篇4

活动设计背景

本班幼儿活泼好动,对数字比较敏感,加之19数字刚学完,为了让幼儿认识数字0,于是设计了这节课。

活动目标

1、感知数字0的外部特征,能够正确认读。

2、理解数字0的实际意义,提高对数的抽象的理解。

3、感知数字游戏的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数字0

难点:理解数字0的实际意义

活动准备

数字卡09、糖果(装在小袋里)、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活动

说谜语,教师出示数字卡0,幼儿传递触摸。

二、集体活动

(感官感知)请幼儿正确认读数字,可以用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速度练读。

(游戏体验)

教师将0~9的数字卡倒扣,请10名幼儿任意抽取一张后,按照数字到教室去相应的`物体回来,将取回的物体与数字卡放在一起,大家一起点数是几个。

教师问抽到0的幼儿:你去了几个东西?为什么你没有取?引导幼儿理解0是没有的意思。

三、探索操作

请幼儿每人取10块积木摆成一列火车,依次在上面摆上数字并念出数字,教师要提问:如果要按数字往火车上装糖果,每节车厢应装几个糖果?那节车厢不用装糖果?为什么?

四、0在哪里

请幼儿在各种生活用品上找0。如秒表、体重秤、记分牌等,说说它们都表示什么意思。

五、组织幼儿讨论:0还有什么用处?没有0可以吗?

活动延伸:

将0贴在教室里,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随时认读。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幼儿的活动积极性高,师幼配合较好,大多数幼儿理解了数字0的实际意义,教学效果较好。但在第三个环节探索操作中,我对幼儿的理解能力估计过高,有个别幼儿操作出现了失误,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在游戏体验环节中多设计游戏,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

数学0教案反思篇5

活动目标:

1、能不受物品的颜色、形状、大小以及空间排列形式、空间距离等的因素的影响,行成数的守恒能力。

2、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3、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准备:

海洋背景图一张;小鱼贴板共六个;茶杯、茶盘共六套;玻璃杯2个;碗一个;木珠若干;小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复习点数6。

海洋里要举行音乐舞会,与妈妈带小鱼来参加,请幼儿点数有多少条鱼。

二.学习数的守恒。

1.幼儿表演。

(1)鱼妈妈和她的小鱼们表演第一个动作,排成一个漂亮的队形,请幼儿点数有几条鱼。

(2)鱼妈妈和她的小鱼们变换第二个队形,请幼儿点数有几条鱼。

(3)鱼妈妈和她的小鱼们变换第三个队形,请幼儿点数有几条鱼。

(4)请幼儿讨论得出结论,无论排成什么样的队形,鱼的数目不变。

2.茶杯配茶盘。

(1)我们给每个茶杯配一个茶盘,看看茶盘够不够。配好后问:“茶杯和茶盘一样多吗?”

(2)将茶盘摆成一排,茶杯收拢或堆起,问:“想一想茶杯和茶盘一样多吗?”在将茶杯一一放在茶盘里。

(3)在将茶杯放开,茶盘叠在一起,再提问。

(4)总结:虽然茶杯和茶盘不一样大小、颜色、形状,但数目一样多。

3.将两只玻璃杯摆成一排,旁边放着装木珠的盒子,教师两只手各拿一个木珠,同时分别放在两个玻璃杯中,放在杯子1/2时问:“这个杯中木珠与那个杯中木珠一样多吗?”如不一样重新在做。

4.请幼儿做两种难度的操作单。

活动延伸:

1.用磁性围棋排列图案,看看能排出多少种图案,并尝试记录。

2.室外游戏——春风吹。

(1)幼儿自行分成若干组,每组幼儿人数相等。

(2)教师念儿歌:春风吹,春风轻轻的吹,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吹来了燕子,吹醒了青蛙。

(3)儿歌一停,要求每组幼儿编排出各种各样的队形,然后说说:“我们组是3个人。

活动反思:

活动前,我引导幼儿用儿歌的形式对五以内的数字复习,激发了幼儿扩展的兴趣,颜色不一的魔术帽激发幼儿自主探索的好奇心,从颜色到大小不同的变化,能更直观体验数值的守恒,整个活动体现了孩子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和谐师生关系,绝大多数幼儿能主动去学,发现,探索,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还是有些不足之处,从大小,颜色,空间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有些幼儿会中途失去耐心和兴趣,另外,整个节奏感还要强些,内容紧凑些。

数学0教案反思篇6

教学案例: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画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角。

教学难点:

正确画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

2、提问:从图中你发现什么?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联系实际,找角

1、说一说你从图中发现什么?

2、小组活动:找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现在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

(二)初步感知,指角

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请几个学生上台指)

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

生:不是,这是个点。

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学生活动)

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

(再一次请同学上台指)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 ),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

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教师示范)

会指了吗?在小组里再互相指指

(三)小组合作,折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圆形的纸,这张纸有角吗?

生:没有。

师:怎样才能折成一个角?(师生折角,生高举角展示)

师:这里面有好多小秘密,用这个尖尖的扎扎手,有什么感觉,再摸一摸两边,有什么感觉?

谁能给这尖尖的取个名字?谁能给这两条直直的取个名字?

师:像这样从一点引出两条直直的线的图形,就可以说它是一个角。

谁能告诉大家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同桌互说:自己折的角的顶点、边在哪里?

(四)动手操作,演示活动角

1、师:(出示活动角,两边重合)

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跟老师一起做(师让活动角慢慢张开)

你发现角有什么变化?

师:请你跟我这样做。

你又发现角有什么变化?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知道角有大有小,角的大小跟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边叉得越开,角就越大。

2、魔术

师:同学们表现真好,老师送你们一个魔术。

数学0教案反思参考6篇相关文章:

数学7教案反思推荐8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5篇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反思7篇

观潮教案反思参考6篇

0-9的认识教案优质6篇

桥教案反思参考6篇

教案教学与反思参考6篇

0到10的认识教案模板6篇

小班水教案反思参考6篇

0-9的认识教案通用6篇

数学0教案反思参考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69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