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招聘课心得体会5篇

时间:
Lonesome
分享
下载本文

每一篇心得体会都是心灵的一次沉淀,是在文字中找到平静与成熟,在心得体会记录中我们能找到生命的答案,也悟到内心的力量,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模拟招聘课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模拟招聘课心得体会5篇

模拟招聘课心得体会篇1

这个星期六,我们参加了一次人才招聘会,收获了很多知识,也获得了很多心得体会。与其说是参加,还不如说是参观。因为不是第一次参加招聘会,所以这次跟往常一样主要是从招聘会中感受一下就业形势。星期六那天一早我就去招聘会感受氛围,一到现场,那场面多少有点吃惊,我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走进大厅,到处都挂招聘企业的信息,人们都紧张而有序的抄着各个公司的招聘条件和岗位。之所以选择去参加招聘会,是因为我想学习一些关于招聘会上所要走的一些程序守则,同时我也想积累一些关于招聘会的经验,为以后走好自己的路打下坚实的人生基础。但本次招聘会却让我有另一番见解。

本次招聘会几乎不需要真正意义上的高水平人才,很多公司都只是招聘文秘技工、营销人员,90%以上的学历要求是大中专以上。有部分岗位虽对身高、年龄、工作经验提出要求,但总的来说,对学历的要求低,岗位偏向于简单的操作、销售。经过在里面一个近小时的观察,我发现,这里面没有适合我的公司或者岗位,也没有我所需要的。或许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高了一些吧。招聘会上人山人海,人挨人,人挤人。虽然看上去人才济济,但大多都是徒有其表。总体而言,应聘者的专业水平不足。

看着大家很焦急的寻找自己想要的岗位,我们的心情还是挺平静的,但也总结出不少问题。不少前辈得出了各种大学生就业难的理由:第一,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变成一个结构性的困难而长期无法解决,以后会表现得越来越严重,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第二,由于急剧扩招带来需求关系的变化,因此在择业方面大学生的谈判地位急剧下降,这不仅表现在收入水平的下降,还表现在就业单位因此提出许多不合理的要求,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

还有一个主要原因,与整个社会环境的变换有关。今天的分配上完全短期化,福利安排的个人化和市场化,缺乏保障个人基本福利的整体利益安排和长期激励,严重不利于大学生就业早期的稳定性,使得就业单位和大学生个人之间的选择顺序无法吻合,造成严重的矛盾。虽然有众多的原因存在。但我个人认为,大学生认为工作难找,竞争太激烈,自己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我们有更多的实践经验,能很快的将自己所学的理论与工作需要向结合,那么实践经验就不可能成为我们的绊脚石;如果,我们的学历不是停留在本科,而是由进一步的发展,那么,我们就不会被种.种限制压迫,而可以脱颖而出;如果,我们能有长远的眼光,不奢望一步登天,我们就可以在合适的城市找到一份相对有保障的工作;如果,我们愿意在工作中从零开始,踏踏实实,我相信我们的人生不会停滞。

面对金融危机,面对就业寒冬,要适时调整自己的计划,既然无法逃避,就做好最坏的打算,坚定自己的信念,相信总有一天会有所成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要有长远的眼光,宽阔的眼界,扎实的专业,丰富的实践,踏实的态度,务实的心态,相信拥有这些,对于工作,对于未来,我们会心想事成的。

模拟招聘课心得体会篇2

大门一关,李勇生要隐藏起名字和年龄——包括他是一名盲人的事实。

这里与外界隔绝,他的身份是一串工号,职责是劝人活着。出了这扇门,他们在电话里聊起的一切,都将被秘密掩埋。

“希望24热线”,400-1619995,谐音“要留、要救、救救我”,一条专门面向企图自杀、有抑郁倾向的人的生命援助热线,全年24小时无休。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自杀已成为15岁至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仅次于道路伤害,每年有近80万人死于自杀。

李勇生是天津接线团的团长,也是国内第一个从事自杀干预的盲人接线员。

李勇生做了一个比喻:有自杀意图的人,会穿过一间间黑屋子,最后抵达灰暗的迷宫,没有活下去的动力。但在每次进入下一个黑色房间前,他们都会向外释放求救的信号。

热线是最后一道生门,李勇生要做的,就是在系统崩塌瓦解前,建立支撑点,做最后的挽救。“做他们的朋友,走进去,和他们站在一起。”

李勇生在接听来电。图片来自《三月风》杂志

01 角色

李勇生有一双灰蓝色的眼睛,这是视神经萎缩留下的痕迹。一位给他拍过纪录片的记者说,他戴墨镜的样子,像日本导演北野武。

在深夜的接线室里,李勇生确实像一名导演。工作前,他要把门窗紧闭,保证安静氛围,方便进入角色。他在众多场景里穿梭,每通电话结束后,他需要时间,在大脑里进行角色转换。

晚上6点,李勇生叩开接线室的大门。这里位于天津一处写字楼内,十来平,两部电话,两人值班。“你打来电话,那我就是你的朋友,你什么都可以说,我陪你聊天,咱们共同面对,好吗?”

自杀干预将企图自杀的人群分为4类,7个等级,26个级别。4个等级分别是轻度、中度、重度和急迫。“面对学生,我通常扮的是家长,如果是校园问题,我会扮演老师,职场白领打来的话,我就演同事。”

拿起电话,李勇生会仔细听对方的环境声,接着听对方气息的变化、停顿时间、声音高低。5分钟内,李勇生能判断出危险等级,迅速建立一套干预方案——在此前的1000多通高危来电中,他的成功率达90%以上。

“基本聊5分钟,我就知道我能帮助他,没问题。他能投掷出求救的信号,我就知道,这人能救回来。”李勇生说。

他记得一个凌晨的电话。来电的是个女孩,李勇生听出,电话那头,有车流声,风声很大。他迅速判断出,这是一个高危来电——女孩可能在马路边或高架桥。

情况危急,李勇生调高了声音,音量与嘈杂的背景差不多大。事情在他的预料之中,女孩站在大桥上,准备往下跳。

在聊天的过程中,他抓准时机:“现在这个环境太吵了,我想听更多,你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吗?找一个车辆少,能避风的地方,咱俩好好说一说。”

连线半小时后,女孩来到距离大桥200米的公交站。一个小时后,女孩听从了他的建议,回了家。“当她能和你诉说心里话的时候,危机的大门基本已经关闭了。”

每一通电话,都是一次漫长的拉锯战,反复地在希望的产生和破灭中拉扯。

李勇生能体会对方的状态:“他走到这一步,不知道深思熟虑多长时间,没有亲人和朋友的支持,任何的信念系统都没有了,他只想结束生命来获得解脱。”

他要做的,就是建立“拉力系统”,建立支撑点,打开对方的心结。“能打进电话的这部分人群,他内心还保留着一些对生的希望。这是他们的求救信号,他们还在挣扎之中。”

李勇生有自己的方法:说话时不打断对方,让对话一直延续。与对方情绪同步,琢磨对方的需要,抚平对方的焦虑。“他说出这句话,可能是求石问路,我要知道,他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他说完后,我必须连接上他的话,给他帮助。”

这也有一定的风险。如果技术不熟练,一句话刺激到他,不但不能将他拉出来,反而会激怒他的情绪,让他的心理产生瞬间剧烈的波动。

“尤其针对想自杀的人,他最怕的是一种负担,你可不要死啊,你死了以后你妈妈怎么办?你爸爸怎么办?他最怕听到这些。”

02 盲人的世界

盲人眼前的世界,并不是永恒的黑暗。

李勇生从事自杀干预接线员,已有7年的时间。谈起初衷,他说,既是助人,也是自救。“对方的包袱卸下后,我的包袱也卸下了,虽然我看不到,但感觉心里面是亮的,天空也是亮的,一切就不一样的感觉。”

他善于捕捉情绪变化的信号,像独独在夜里出航的船,面对漆黑的渺渺大海,总能准确判断出海浪的方向。但人无法四季在纯粹的黑暗里生存,即使他是盲人。成功挽救一个生命的感觉,难以用言语形容。

李勇生能感觉到白天和黑夜的区别,有时,黑夜也不是空洞的黑。他去盲校做过调查,即便是先天全盲的人,眼前也不是漆黑一片。他认为,这是受情绪调节的原因。

“即使没有光感,长时间受想法的强化,他会在脑海这种产生‘亮’的感觉,因为这样会让他感觉舒服,会让他没有压迫感和窒息感。如果在脑海中只有一片黑暗,时间长了,内心再强大的人,也走不出来了。”

李勇生40岁了,但他所有的图像记忆,都停留在10岁以前。失明几乎曾经将他的生活连根拔起。

他现在还会梦见,失明前度过的那个春天。村里有绿皮火车,路上有一些笨笨实实的卡车,车顶插着天线。家乡有一排垂柳,河边有一片青草地,树木发了嫩芽。他再未见过那样浓郁的绿色。

如今,他10岁前的记忆正在消散,他记不清了,连梦境也模糊起来。

失明前,李勇生是村里是出了名的孩子王。10岁那年,他在雪地玩闹,被东西绊倒,脸扎进雪地里,眼球撞上路中间的“铁疙瘩”,一块地泵。雪地上落了血滴,他用手一碰,意识到,两只眼球破了。

路上雪厚,车子难走,去大医院要很长时间。父母带他去附近的医院,做了眼球缝合,没多久就出了院。有亲戚叹息,挺好一孩子,这辈子废了。“我听见这词极不舒服,我怎么就废了?”

李勇生常常觉得,眼前雾蒙蒙的一片,脑袋上像箍了一顶“铁帽子”,他总不自觉地想把头上的“帽子”摘下来。他变得沉默,不似以前活泼,爱待在人少的地方。

他对声音愈发敏感。他判断天气,依赖的是鸟儿的叫声。天气好时,麻雀叽叽喳喳,天气坏时,鸟儿扑簌簌地乱飞,他想可能有一场大雨。他甚至能通过声音,判断马路的宽窄。

李勇生仍记得12岁发生的事情。他和朋友去别人家的菜园子里拔菜,园子主人见后,只打了李勇生。“我觉得这是不公正的,想来想去,为什么欺负我?就因为我看不见,就因为我是累赘,我不行了。”

脑袋上的那顶“铁帽子”,心里的疙瘩,都被一团火烧没了。“我不能这样让别人看不起,我长大了,一定不让别人说我是废人,一定活好了,还要真正活下去。”

叔叔给李勇生买了一台收音机,他靠声音和世界发生连接。他听相声评书,也听心理访谈,他知道,盲人能上盲校,学按摩,学吹打乐,又有了希望。

有次,他拨通了节目热线,一名心理学专家正在讲课。他问,我以后该去干什么?专家说,你可以去做心理咨询师,这很适合你。心理咨询对他而言,还是一个陌生的词。

从盲校毕业后,李勇生做起了盲人推拿。有天,他听说残联要举办针对残疾人的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在北京师范大学上课,一个城市只选两三个人。李勇生被选中了。后来,他顺利考到二级心理咨询师证,开了自己的心理咨询室。

有次,他去长沙参加心理学的课程,知道长沙建了希望热线。“当时就觉得特别适合我,眼前一亮。”

2015年,天津也要办希望热线,李勇生立即去报了名,成为天津首批热线志愿者。

李勇生和全家人一起旅游。图/受访者提供

闲暇时,李勇生也会想,如果没有失明,他该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他可能会去参军,或钻研一门学问,搞创新发明。“因为意外,才走进了这个行业。既然如此,咱别的也不擅长,只会心理咨询,如果能帮助到别人,那是最好的。”

他时常感到,他与电话那头的人,处于两个世界。

在那个混乱失序的世界里,最初,他觉得自己像是村长,什么事情都帮着解决。后来,他更像侠客,路见不平,要拔刀相助。如今,他只想做对方的朋友,帮对方理清行动的线头,做力所能及的事,“走进去,和他们站在一起。”

03 一场对人生的模拟

听过成千上万个故事,李勇生发觉,这些相似的情节,有着人生阶段的共性,在不同的人身上挪移重现。

他接到的第一个电话,是一个老人打来的。老人年迈,常年独自生活,身体不好,当下被卖假药的骗了,不想活了。

他发现,这是老年求助者的共同症结。他们寂寞,孤独无助,多数时活在回忆里,抱有对未来的恐慌,日积月累,便产生了心理问题。

“相对而言,老年人好干预,只要让他感觉有人在和他聊天,说什么都支持,类似‘大爷说得太对了’,‘就这样没错’,让他感受到认同感,就会慢慢恢复过来。”

李勇生还遇过欠了巨额赌债的中年失意者。对方认为自己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在酒里泡了一罐安眠药,准备喝下去。他给希望热线打电话,希望自己的事情,能让别人引以为戒。

李勇生成功劝阻了男人。一个多月后,男人的家属给热线打电话致谢,李勇生听接线同事说,男人已经走出了阴霾,他激动地围着椅子转圈。

他说,对于自杀干预热线的接线员而言,最基本的准则是,无论对方说什么,都支持和尊重他,让他感受到真诚,和发自内心的关注。这是建立信任关系的要义,“必须让他感受到,我在听,我在关心,不论说什么我都能接纳。”

在听到孩子的烦恼时,他最容易动情,沉浸在对方的痛苦里。

现实中,李勇生有两个孩子,一个上高中,一个上初中。李勇生还记得,一个13岁的男孩,单亲家庭,父亲嗜酒赌博,男孩总是担心受怕。一个孩子饿着肚子,又怕父亲打人,又担心父亲不回来,他该多么孤独啊。李勇生想到自己的孩子。

接完电话,他站起来喝了一大杯水,出去走了一圈,大脑放空一会,才能从角色里出来。

离开接线室后,外界的声音能把他拉到现实里来。

一路走去,他能听见车子的引擎声,有司机按着喇叭催促前方的车辆,街边小贩在叫喊。这些声音带来生活的实感。

但并非所有接线员都能瞬时走出来。那些困苦的情绪有时会缠绕着他们。一些感情细腻的接线员更为困扰,有人常常担心,他的困境有没有解决?他有没有再次自杀?他家人怎么样了?

“他天天沉浸在这个问题里,就会影响到自己的现实生活,最终也是有一部分人群不干这行了,因为太容易动情。”

这些痛苦也滋养了李勇生,使他对苦难有了预设。

“在这些人身上,我看过了这样那样的故事,需要消化他们的痛苦和磨难,就跟打疫苗一样,咱再遇到同样的问题,处理起来就很自如,甭管过去未来,一切都是人生的反复模拟。”

04 解困

他发现,打给希望24热线的电话逐年增加。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底,接听来电达39.4509万通,青少年来电占比40%,其中有5000余高危案例。

起初那些年,李勇生值班时,常常只有四五个电话。现在,电话几乎是无间断的。“这还是能打进来的,90%以上的电话是(占线)打不进来的。”

来电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学生占比最大。李勇生遇到最小的求助者,只有11岁。

需求量成倍地上升,与此同时,接线员却流失严重,十分紧缺。

据希望24热线数据,2012年热线在上海建立后,为保证专业性,希望热线要求,接线员需持二级心理咨询师证,或参加《心理危机干预实操技术》培训,经过培训和见习才能上岗。

截至2020年10月,现有的志愿者达700多人,其中热线接线员400多人。一名希望热线的工作人员透露,2017年,接线员有700多人,2022年,现有的接线员已不足300人。

这些接线员均为志愿者,没有任何报酬。多数人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老师、公务员、心理咨询师占大多数,业余时间接线。

2015年,李勇生参加了希望24热线的首期培训班,同期的志愿者有350多人“很多人接线不久就走了,留在热线的只有120人左右。”

七年过去,李勇生估算,如今坚持留在热线的首批志愿者,不足20人。

人们离开的理由不一。有的因为工作调动,有的因为搬家,离得远了,有的结婚生了孩子,时间抽不出来。但最大的原因,还是高强度的输入和输出。李勇生说,从事危机干预的接线员,需要较强的学习和探究能力,要不断地吸收知识,再进行大量的实践,是对精力的考验。

今年6月,由世界卫生组织撰写的《世界精神卫生报告》发布,自杀已成为年轻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致辞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全球正在经历一场精神卫生危机,近10亿人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

李勇生也有同样的感受。城市的节奏加快,产生的伤感也越来越多,那些创伤和挫折,还来不及弥合,就有新的创伤填补进来。

他还遇见过热线依赖者——长时间依靠希望热线活着的人。“他们一空闲就打,也有一年打几十次,上百次的。咱从不问他姓氏,也不透露信息,但他一打进来,能听出我们的声音,说,是你啊。”

李勇生从不会让对方挂断,而是继续耐心倾听,“热线是这部分人群的希望,每个人的希望都是平等的,他对热线这么依赖,说明他的社会支持系统非常薄弱。如果唯一的希望再打破,对他们是很大的创伤,我们能帮的话,还是会继续帮下去。”

对于庞大的自杀人数而言,热线仅是干预中的一环。它难以挽救如此多的有自杀意图的人群。

“光靠一个希望热线,真的是杯水车薪,心理咨询师本来就少,里面研究危机个案的就更少了。”李勇生说。

李勇生说,每个企图自杀的人,都会释放出自己的求救信号。“我们心理学叫三托六变,可能会发有托人托物托事的行为,并且在性情等方面会产生变化。”

一个细微的关怀,或是微不足道的一点希望,就可能会挽回一个生命。“如果那时,我们刚好在他们身边,千万不要给他们再添加负担,只要做到一点,真正地支持他们,理解他们、陪伴他们,让他们不再变得那么孤独,就能有挽救的希望。”

来源: 济南经济广播fm90.9

模拟招聘课心得体会篇3

很荣幸今天能够参加招聘会。虽然我没被安排到一个很好的摊位。也没主动跟那些高管去谈(这真的很懊恼,真心不懂怎么去跟他们聊)。不过收获还是很大的。因为我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他们有很多问题,很多想法去表达。虽然自己做得不够好,但是能够从聊天中得到的却是很多的。

我是负责两个摊位的,其中一个招的是销售代表,说得难听的就是打电话销售的那种。我对这个不怎么感兴趣,但不会否认这个工作很差。一个早上只有3个人面试,很少。但我从其中一个面试官那听到了一句话:“在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大家是怎么理解的呢?如果我们进了小公司,很多事情都是要自己去做,我们没办法想象。当我们得到足够的锻炼,经历得足够多的时候,变成一“老油条”的时候,我们就有实力去大公司竞争了。其实怎么说呢,这隐含着的是,对于能力不足的我们,如果刚毕业就想非大公司不去,那么能断定,压力山大。这是好高骛远的节奏吗?社会是残酷的,是多样的。对于还是白纸的我们,你受得了勾心斗角,偶尔的恶性竞争吗?只有成了老油条,你还怕什么?我说得很啰嗦,但这是我心中的感受。我不喜欢勾心斗角,其实很讨厌那什么潜规则,那什么要走的后门。这一段我就不多说了。

接下来我就旁听了另一个高管跟我们讲的话。具体我也不记得太多了,中途听到的。但是能够肯定的是我们不能整天只对着自己的`专业,出到社会,哪个老板会不喜欢多才的员工呢?你能够做技术也有能力去策划营销,还愁着找工作吗?忘记说了,这个高管以前也好似学计算机的。他毕业时在东莞移动坐台的那种。然后他发现这不合适就转做销售,人力资源这些。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他都经历过。他是一个很重视团队的人。一个人的强大不如一个团队的努力。话说回这个高管跟我们说的话吧。他说职场就是职业的战场。平时多接触不同的知识,充实自己,自己才更有能力去做事。就好比升职,只有你有了能力去担任高级的职位,或者比现在坐在那个位上的人更适合,那么你就升职了。不要想社会有多黑。如果真正有实力,哪个老板不想要?你觉得黑那是因为你还没足够强大到老板必须用你。后来在招聘会快结束的时候,又和一个电子商务的公司董事交流过。人很nice。其实很多都是大同小异的。我从中悟到:学校能给你的是有限的,能交给你的是最基础的。对于出去社区没多大的作用。顺便提一下,今天来招我们专业相关的企业无不看你做过什么项目。你有一大堆证书能说明什么?不能,公司看中的不是你的过去,他要投资的是你的将来。你做过项目了,就证明有一定的实力。我看到不少师兄面试时都提到不少项目。我跟自己说,我实在太弱了。两年后的我根本就没有实力去应聘这些岗位。大学,你学什么?不如学习怎么去接项目,怎么在社会中知道发展的前景,让自己做好准备,以致于我们出来工作的时候能够顺利过渡。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学校没做过项目,没多与社会接触。在学校只学到的基础只会让我们在工作中更辛苦,因为很多问题不会处理,不会应对。现在的你还整天沉迷那dota,lol?自己衡量吧。

说的很啰嗦,很不好。但毕竟是我自己的体会。希望大家在剩下的时间珍惜好,好好去做有用的事情。

模拟招聘课心得体会篇4

在最后一节学习“求职“的就业指导课上,老师让我们组织了一场小型的模拟招聘会。这个活动既让我们切身地体会到了那种应聘的紧张心情与氛围,也给我们提供了一次机会得以将之前课上所提到的各种应聘技巧运用于实践,为毕业后的面试求职做好准备,可谓是一举多得。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老师决定只是让每个班组织一支队伍,并让几名同学分别扮演应聘者、面试官等不同的角色,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模拟公司招聘的面试现场。虽然我没有亲身参与到模拟招聘的过程中,但作为一名观众,我则可以更好的观察、分析和比较,也同样收获颇多,对比之下发现,好多问题之前都被自己忽视了,而且那些参加应聘的同学身上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感受谈几点关于参加这次模拟招聘会的心得和体会。

一、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第一印象的重要性是毋庸赘言的,美好的第一印象可以在面试官的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并有可能影响到后面的谈话。虽然人不可貌相,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但是在短短几分钟之内人家就对你有了第一印象,可能你的能力不能作为他选择你的理由,但是你的第一印象将会给你创造机会。你的自信,良好的精神面貌,都可能是关键的一环。第一印象包括外貌、着装、礼仪等,这些看起来都是细节,却常常因此被忽略,从而给面试官留下不好的印象。这次模拟招聘会上,老师就提到了这样一些细节,比如开始和结束时的一些必要动作——

开始前对面试官表示尊重的鞠躬、在回答完问题时的示意等。还有面试时你的眼神、站姿(或坐姿)、手脚摆放的位置等,也许你只是一个习惯性的动作,但在面试官看来,这一个小小的习惯就能决定你是否被录用。所以,在平时我们就该注意,改正一些不好的习惯。

二、时刻记住的`“针对性”

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说,他们花这么大精力和成本来招聘人才,其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要用最少的成本找到最合适的人才。那么可想而知,当一个面试官问我们问题时,必定是有针对性的,这种针对性一方面是对应聘者的,另一方面是对岗位的要求。当面试官问我们:“最近你在看什么书?”时,我们最好从跟工作有关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他可能是想看看我们是否关注该专业领域的最新知识,所以我们的回答也应该从这个角度出发。面试官既然给了面试机会,他应该已经研究过你的简历了,以便他据此设计面试问题来进一步了解你,所以你回答他的问题时应该一方面证明你的简历上的信息是真实的,另一方面还应该有所发展。面试官常常会在面试一开始时让我们自我介绍,此时你可以将一些简历上没有的但你又认为非常重要的信息告诉面试官,而面试官常常也会以此展开话题,问一些问题来深入了解你。此外在面试的过程中还要时刻记住“针对性”,我们是去应聘职位的,不是去聊天,所以回答问题时应该知道什么是重点,而我们就是要突出该重点。

三、谈及薪酬的方法要巧妙!

无论谁都会遇到这类问题,招聘者在听回答的时候不在于要求的

多少,因为多少是可以商量的,关键在于回答时候的那种语气。很多应聘者特别是毕业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都带有商量的口气。“因为我没有什么经验??刚刚到公司没有什么??如果贵公司认为这个要求?我也可以?”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的价值进行评估,最终的结果决定于公司的制度和对你价值的评估。在这种事情上人们都喜欢做事干脆的而且自信,不是拖泥带水没有信心。但是能否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也是很重要的,有很多人并没有这种认识,上来要价很高,这种过于自信甚至自大的心态会使人对你的印象大打折扣。

通过参加这次的模拟招聘会,我学到了很多,发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和被忽略的地方,同时也让我了解到找一份工作需要的是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的有效结合。

模拟招聘课心得体会篇5

11月25日,学校发给我们的通知单上说这天有招聘会,于是我和同学冒着风雨到了民大。可是刚到门口,就被保安拦住了说是招聘会昨天就结束了,于是我们郁闷地回到了学校,打算参加明天在地大举行的招聘会。

11月26日,我们于中午2点赶到了地质大学的体育馆,可是眼前的景象却是一片荒凉。工作人员说招聘会已经开了两天了,今天只开半天。通过这两天的经验,我发现看来赶招聘会也是要技巧的,一是早,第二是要有足够的信息量,不能只看学校给发的单子。

于是我们赶紧通过在上网的同学帮我们查到了这天在武汉大学还有一场招聘会,就这样我们倒了几次车,终于来到了武汉大学工学部体育馆,当时的感觉就是:找工作真的很辛苦。

赶到武大时,已是5点,门口已经不再收门票了,招聘会场也时一片荒凉,只有几家企业还在继续招聘。可以说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招聘会。我逛了一圈,发现很多企业都需要国际贸易的人才,但是大多都已经离开了会场。剩下四家与我们专业对口的企业,一家外资企业,一家玻璃厂,一家广东的企业,名字我记不清了,还有一家叫澳洋顺昌。

外资企业的人太多,而且竞争太强了,所以我没在这里逗留太久。然后我到玻璃厂去看看,准备投一份简历。围在招聘者前面的人不多,于是我先看看别人面试的过程:

应聘者:这是我的简历,我是国际贸易专业的。

招聘者:英语怎么样?

应聘者:我过了六级。

招聘者拿出一张报纸:给我现场翻译一下这篇文章吧。

应聘者沉默了一会,然后开始翻译。

招聘者:简历我先留下,有什么消息我会联系你的。

看到这里,我把刚拿出来的简历又放了回去,继续看看后来的同学面试或者向招聘者提问题。招聘者说目前来看,贸易的人才太多了,每一家单位都是这样,而且国贸的居多。而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模具方面的人才,如果有的话,可以考虑降低标准。

我想我是没有希望了,于是去找找我的同学,看看她那边怎么样了。我同学站在一家广东的企业的柜台旁边,她说这家招国际贸易的人,但只要男的,她想问问为什么只要男的。招聘者说因为他们公司有很多女业务员,没有男的,所以现在想招几个个男的。我同学问:“那就不要女的了吗?”招聘者说:“要啊!但只要有经验的。”于是,我发挥了我的口才,告诉她我们学校的教育体系,告诉她我们的教育是给了我们充分的经验等等。我想我把这位招聘者说动了,她向我们要了简历,说有消息通知我们。我很不情愿地将简历给了她,因为我明白这句话意味着我的简历将石沉大海了。

投完简历,我到江苏澳洋顺昌的柜台前看了一下,发现他们的业务和我们的专业非常对口,于是就开始排队。到我面试的时候,我先学别人交了简历,说明我要应聘进出口部门。应聘人员(以下称林总)让我介绍自己,说实话,我没有准备。我来参加招聘会只是想看看行情,并不打算应聘。既来之则安之,我也就硬着头皮开始介绍我自己。林总根本就没有看我,而是低头看我的简历。当我介绍完我的基本情况以后林总还是没看我,没有眼神的交流,我突然不知所措,但我知道不能冷场,于是就冷静下来,开始说我的优点和缺点。当我说完以后,林总还是没有看我。现在想想,他应该是对我的描述不感兴趣,但当时我没意识到。好在我看到他一直在看我的简历中社会实践那一栏,于是,我就把我参加过的社会活动介绍了一下。当我说到我当过旅游宣传大使时,林总终于开口了,他问我为什么不去应聘一下旅游行业的单位?我当时觉得这个问题很可笑,我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啊!现在想想这是个陷阱!他在考验我的反应能力和我的心里承受能力。当时我的回答是:旅游业有很多旅游专业的人才,我是学国际贸易的,当然更熟悉国际贸易啦,而你们公司正好与我们的专业对口……接下来林总还是问一些关于转行的问题,这绝对是一场心里考验!还好我都重容的应付了,之后林总问了一个我看了n次的问题:“你之前看到多少人应聘这个部门?”“两三个吧。”“那你说说你和他们比有什么样的竞争力呢?为什么我要你不要他们?”这个问题问得好,看似很旧的问题却很新,他不拿我和名牌大学的学生比,也不拿我和有经验的人比,而是和在我之前的应聘者比,他们和我一样没有经验,没有高学历,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我和他们比有什么不同。但我当时非常冷静,把我的优点说了一下,然后介绍了一下我们的学习过程,告诉他我是多么熟悉单证等等。每次我举出我的一项优点的时候,林总就开始回击我,有时候让我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么优点了。最后林总笑了笑说:“你挺有自信的,明天来面试吧!”此时我松了口气,突然意识到,他是在看我的反应能力,我也笑了笑说:“谢谢!”

就这样,我投了两份简历,得到了一次面试的机会。

我自己也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

1.招聘会只是一个平台,在应聘之前应该选好自己的心中公司,查找相关资不要在应聘现场想盲头苍蝇一样见有喜欢的企业就乱面试,不但会降低自己的自信心,也会带给企业不好的形象。

2.一定要事前做好准备,特别是英语方面,平时多注意会话,可以根据不同的企业设置不同的对话场景,多些练习。

3.为了避免冷场,自己可以主动的提出问题,最好在应聘之前列出一些经典问题 方便自己到时提问,或者是主动介绍自己的情况,对这些职位的了解等等。

4.应聘中要时刻注意招聘者的一举一动,然后冷静地分析。我在做自我介绍的时候就一直在观察林总,然后一边说一边想他在干什么,在看什么,我是他的话,我会怎么想。

模拟招聘课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

色彩课心得体会5篇

5.9思政课心得体会精选5篇

5.9思政课心得体会通用5篇

听微型课心得体会5篇

教国学课心得体会5篇

社团课心得体会500字5篇

孩子上网课家长心得体会5篇

幼儿园帮扶课心得体会5篇

安全体验课心得体会5篇

爱党建课心得体会模板5篇

模拟招聘课心得体会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