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的英雄事迹5篇

时间:
Monody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仔细分析事迹材料,可以发现一个人在多个领域的成就和影响,这对于全面了解其综合实力至关重要,事迹材料需要细节的写出先进人物在自我完善和不断进取方面的坚持,激发读者学习动力,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文天祥的英雄事迹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5篇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篇1

公元1275年,元军侵略南宋。元军在元朝统帅伯颜的率领下,离南宋的都城临安仅有30里路。大兵压境,南宋朝廷无计可施,决定求降。伯颜声明,仅有南宋的丞相才有资格与他谈判。

这时,南宋朝廷的左右丞相都闻讯逃跑了,朝廷只好让文天祥为右丞相,去和伯颜谈判。

文天祥见了伯颜后,义正词严地问:“贵国是要与我国交好呢,还是要灭掉我国”

“我们不想灭掉宋国!”

“既然如此,请你们后撤百里,以表诚意,否则我们将以死相拼!”

伯颜感到文天祥像是向元朝下挑战书的,就扣留了他,并让其随行人员回去传话说,如果南宋不投降,元军立刻就发起进攻。

南宋朝廷在伯颜的威胁下,向元军投降。文天祥得知真相后,痛哭流涕,仰天长叹。

四年后,文天祥带兵到广东潮阳抗元,全军覆没,文天祥被俘。

元世祖很钦佩文天祥的忠心,把他软禁在大都的“会同馆”里,每一天派人去轮番劝降,但都被文天祥骂走了。元世祖见劝降不成,就把他移送到兵马司衙门,戴上脚镣手铐囚禁起来。在狱中艰苦的环境下,文天祥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正气歌》,其中留下了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了几年,元世祖决定亲自劝降文天祥。

文天祥见了元世祖,不肯下跪。元世祖和颜悦色地劝说道:“你的忠心,我十分佩服。如果你能改变主意,做元朝的臣子,我仍旧让你当丞相,怎样样”

文天祥慷慨地说:“我是宋朝的宰相,怎样能再做元朝的。臣子如果这样,我死了以后,哪还有脸去见地下的忠臣烈士”

元世祖说:“你不愿做丞相,做个枢密使怎样”

文天祥看了看元世祖,斩钉截铁地说:“我别无他求,只求一死!”

元世祖明白劝降已没有期望,就下令把文天祥处死。

刑场上,文天祥面色从容。他对监斩官说:“我的祖国在南方,我要应对南方而死!”说完,整整衣冠,朝南方拜了几拜,仰天长叹道,“我事已毕,心无悔矣!”

文天祥小的时候,父亲教他读书,而且总是喜欢在功课之外给他讲一些做人的道理,这些道理让小文天祥受益匪浅。

一天,父亲和他在书房读书,一陈凉风吹来,窗外的竹叶发出一陈细微的声响。父亲喜欢竹子,所以家里种了好多。小文天祥看着窗外几百棵翠竹,不禁问道:“您为什么这样喜欢竹子?”

父亲拉着他走到窗前指着窗外的亭亭玉立、硬朗有节的绿竹对他说:“你想想看,竹子还在没出土的竹笋时就已经有节了,就像人从小就要有节操;而竹子长到了凌云的高度竹竿里还是空心的,就像很多人在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后依然很虚心一样;竹叶也不像别的树叶天气寒冷就会凋落,现在即使是冬天依然是翠绿的,它有一种坚强不屈的性格。竹子本身也是,你可以将它折断,但却不能让它一直弯曲地存在着,就像人一样宁折不变。所以说,竹子本身的构造很有寓意,象征着人的一些美好品质,做人也要这样才行啊!”文天祥听得入了神,也从心底萌发了对竹子的喜爱之情。还将“像竹子一样做人”的话写成条幅,并当成座右铭贴在床头,挂在书桌前,以警示自己。

文天祥从小就受到这样的教育,所以他暗下决心:“将来,我不但要为国家做事,成就一番事业,还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不屈不挠。”从此后读书更用功了,他要像竹子一样,做很优秀而对社会有用的人。

文天祥长大后果然实现了自己的誓言,在元朝军队入侵宋朝时,他自己招募军队,反抗“侵略”。在不幸被俘后,面对高官厚禄的引诱不为所动,最后被杀,成为著名的民族英雄。而他的壮节高义,也鼓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篇2

文天祥十九岁时获庐陵乡考第一名,第二年进入吉州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南宋首都临安应试。在殿试中,他所作的「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宋理宗亲拔为状元,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

公元1275年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防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拿出家产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起兵勤王,组织义军三万,开赴临安,以文官之身走上战场。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纷纷出逃。文天祥被任命为左丞相兼枢密使南宋大臣,派他出城与元军伯颜谈判。但与此同时,南宋朝廷却派人到文天祥军营,解散他的军队来讨好元军,文天祥于是被伯颜抓捕。但他宁死不屈,被押解去北方,途中得当地义士相救脱险。之后南宋朝廷投降了元军,但文天祥仍带领宋朝军民坚持抗战。公元1278年战败,为元军所俘。

元将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大臣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便将自我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他。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廿天后,南宋灭亡。张弘范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理文天祥,忽必烈说:“谁家无忠臣?”命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待。他因为始终不肯投降元朝,在监狱中度过了数年。

1282年三月,元世祖问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谁是渠能?”群臣回答:“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于是,元世祖下了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显位的命令。文天祥的一些降元旧友纷纷劝说他投降,遭到文天祥的拒绝。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说:“你在那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虑,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那朕能够在中书省给你一个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当久生。”元世祖又问:“那你愿意怎样样?”文天祥回答:“但愿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第二天,文天祥被押赴刑场,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年47岁。

文天祥被捕之后写下了许多诗文,流传后世;他的气节光耀千秋。这是人们明白的一面。可是在这期间,他得遇道家高人,修炼“大光明正法”的事,却鲜为人知。

经考证,在一本《分类古今笔记精华》,又名《古今笔记精华录》的“卷二十”中,有《文文山遇仙》一篇,文章未署作者姓名。但却记录了下头的资料:

宋代文天祥,号文山,在他的《指南后录》中,记述他以往遇到一位道家高人,名叫“灵阳子”,向他讲述过道家的学问。文天祥事后写了一首诗,抒发自我的感情:“昔我爱泉石,长揖离公卿。结屋青山下,咫尺蓬与瀛;至人不可见,世尘忽相撄。业风吹浩劫,蜗角争浮名。偶遇大吕公,如有夙世盟。相从语寥廓,俯仰万虑轻。”文天祥在这首诗中,叙述自我以往远离嚣尘,结屋青山;想遇高人,不能如愿;回身尘世,争名染业;现遇吕公(灵阳子),大受教益。

之后文天祥写了另一首诗,根据诗的题序,该书的作者认为:那是文天祥被俘后,在狱中遇到异人后所写。但这位作者自我未修炼,他不懂得那位异人怎样会进到狱中,传授修道之法给文天祥呢?其实,视监狱若无物,来去又自如的异人多的是,不足为奇。

文天祥是怎样在狱中“遇异人,指示大光明正法;于是,死生脱然若遗矣!”的呢?他在诗中写道:“谁知真患难,忽悟大光明。日出云俱静,风消水自平。功名几灭性,忠孝大劳生。天下惟豪杰,神仙立地成。”如果说,文天祥的前一首诗,是写他从灵阳子处闻道受益;那么,这后一首诗,就是写他得道修炼了。诗的一、二句“谁知真患难,忽悟大光明。”写他在遭逢大患难后,命在旦夕之间,得到大光明正法,了悟人生。三、四句“日出云俱静,风消水自平。”是写他修炼大光明法,到了那种异常平静的境界,超脱了生死的恐惧,心胸豁然开朗。五、六句“功名几灭性,忠孝大劳生。”写他对过往人生经历的认识,已经看淡人世间的功名利禄,乃至忠孝仁义,将这些视为“灭性”和“劳生”的枷锁。最终两句“天下惟豪杰,神仙立地成。”是说真正顶天立地的豪杰,心性极高的人,才能超脱人世间的一切,能够很快修成为更高级的生命——神仙,这也是他的“夫子自谓”。

由此可见,文天祥之所以能够在生死之间,完全脱然若遗的原因,很得力于大光明法,得力于他在生命最终几年的修炼。根据他自我的文章来说,在这个时候,对成仁的意志,更加确定,把名利情都放了个干净,不再动摇了。

文天祥以状元宰相之身,为国为民,尽职尽责,道德永存。而他自我,晚年闻道得法,到达了他早年所想得到的境界,真是足慰平生。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篇3

文天祥在南宋危亡之际,领兵抗敌,欲挽狂澜于既倒,不幸兵败被俘。在狱中他备尝艰苦,断然拒绝元人的诱降,至死不屈,最终英勇就义。他坚贞的民族气节,万世流芳。文天祥的名篇《正气歌》气势磅礴。他留下的名言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对后人的启发很大。

宋理宗时期,奸相贾似道把朝政弄得一团糟,元世祖忽必烈便加快了兼并南方、统一全国的步伐。

宋理宗死后,他的儿子赵禥即位,就是宋度宗。朝政大权还是掌握在贯似道手中。到了公元1274年,宋度宗生病死了,四岁的赵显登基,成为宋恭帝。第二年,元朝大将伯颜率大军威逼临安,形势危急,朝廷急忙下诏,要各地派兵勤王。可是各地几乎没有人响应,只有文天祥立即召募了义军一万余人。

文天祥,号文山,少有大志,博览群书,二十岁中进士,被宋理宗钦点为状元。主考官王应麟称赞他“忠肝如铁石。”开庆年间,蒙古军队侵宋,文天祥屡次上书,主张抗敌,斥责权贵们惑主误国,竟遭猜忌和迫害,不得不在三十七岁正当盛年时就正式退休。当时有朋友劝他:“你这一万多乌合之众,去同蒙古兵打仗,正像羊入虎口,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文天祥激昂慷慨地回答说:“我岂能不知!但我这样做了,天下义士忠臣就会闻风而起,奋勇保卫国家。”但文天祥带兵到临安后,因投降派的刁难,终于未能上前线抗敌,却被朝廷派到蒙古兵营,去与伯颜谈判投降之事。

当时宋恭帝年幼,朝廷大事都由他的祖母谢太后作主。谢太后见蒙古大军兵临城下,朝内又无抵挡的'兵力,就派人到伯颜军营求和投降。伯颜是元朝的丞相,他提出他只能与宋室丞相等级的人谈判。右丞相陈宜中怕被元兵扣留,先溜走了,左丞相留梦炎则早就逃到南方去了;另一位重要大臣张世杰见朝廷轻率投降,气得从海上出走,另寻机会组织反攻复国。谢太后无可奈何,便升了文天祥的官,派他前往。

文天祥临危受命,来到元军大营中。一见伯颜,双方就唇枪舌剑交锋地论起来。文天祥义正辞严地说:“你们蒙古若想消灭我宋朝,未必有什么好结果,因为我们南方的广大军民一定要同你们抗争到底。”

伯颜威胁说:“你文天祥若不老老实实投降,只怕今日饶不得你。”

文天祥毫不退缩地回答:“我文天祥忠心为国,哪怕刀山火海!”伯颜非常恼怒,就将文天祥囚禁起来。

不久,谢太后和赵显终于投降,他们绕过文天祥,另派贾庆余为右丞相去元营求降。文天祥仰天长叹,把贾庆余痛斥一顿,但南宋向元朝投降称臣已成事实。

但是伯颜并没有善待谢太后和赵显,反而将他们当俘虏押往元大都,并将文天祥也一同押去。途经镇江时,文天祥趁元兵不防备,同他的随从杜浒等十二人连夜逃脱。他们先到真州(今江苏仪征),后过扬州,本想联络各地宋兵,抗元复国。但因为当地宋将轻信元朝的挑拨,怀疑他是元兵的奸细,都不肯接待他,他才不得不继续往南奔走。最后到温州时,文天祥听说张世杰在福州拥立了新皇帝端宗赵昰,就又赶到福州。后来他作为朝廷的大臣,积极招募人马,组织抗元,连续转战于江西、福建各地,多次打败元军,先后收复了不少县城。

端宗死后,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又拥立了赵昺,继续在南海一带抗敌。公元1278年十二月,元军元帅张弘范大举攻打潮州,文天祥被迫率兵转移五坡岭。军中正在吃饭时,元兵突然来到。宋兵作顽强抵抗,最后全军覆灭,文天祥被俘。

元兵将文天祥押去见张弘范。张弘范钦佩文天祥的骨气,以礼相待,想让他降。但文天祥不理睬,于是他就把文天祥软禁在军营中。当时张世杰正领兵在山抗击,张弘范知道张世杰最钦佩文天祥,便叫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冷冷地回答说:“我自己无力救父母,难道可以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厚着脸皮,反复地威胁利诱,文天祥便将船过零丁洋时所写的一首诗给了张弘范,诗中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读过诗后,苦笑一声,只好下令强攻山。

山被攻破后,元军中摆酒庆贺,张弘范又劝降文天祥说:“现在宋室已经灭亡,你文丞相已经尽忠尽孝。如果你能像对宋朝那样忠心对待元室,你还会当丞相。”文天祥沉痛地回答:“国家我无力救亡,为人臣者即使死了也还有罪,何况叫我投降,改事二主!”张弘范只好派人将文天祥送往元京大都。文天祥一路上绝食八天,以示必死信念。

当时,雄心勃勃的元帝忽必烈正在搜罗中原人才。他先派降臣王积翁去劝降,后来又亲自召见文天祥,问他还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我受国家重托担任宰相,怎能又投降元朝,我的愿望就是赐我一死。”忽必烈不愿杀他,就将他囚禁在元都好多年。在牢房中,文天祥曾写下千古传颂的《正气歌》。他在诗中列举了历史上那些坚持正义的忠臣义士,认为他们都是正气的表现,是自己效法的榜样。其中有两句: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公元1282,民间的义士聚积了兵马数千人,扬言要打破大都,救出文丞相。元世祖为绝后患,终于下令处死文天祥。临刑时,文天祥朝南跪拜,从容地说:“我的事情到此完结了。”然后慷慨就义,时年四十七岁。他的妻子为他大殓时发现,他的衣带中有一篇文章说:“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有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的书,学到了什么?从今以后,我真正做到无愧于己了。”

文天祥有一个信念:精忠报国,不管个人付出多大的代价。在他看来,个人的财产、家庭、名利、官位,与国家和民族大业相比,算不了什么。他有爱国的情感和信念,团结民众,组织义军,全力抗敌,成为人们敬仰的对象和民族英雄;他的民族气节和崇高品德,也成为了当时人推崇的理想人格。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篇4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1236年(理宗端平三年)出生于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文天祥出生的前两年,蒙古汗国灭金后锋芒转向南京,发动了长达40年的战争。复杂动乱的社会,使文天祥从小就有了救国的抱负。一次他在县里一处祠庙中见到庐陵名人欧阳修、杨邦父、胡铨的遗像,听说他们的事迹,非常仰慕地说:“我将来的名字若不与他们并列,就不是大丈夫”。

文天祥一表人材,体貌丰伟,美誓如玉,秀眉长目,炯炯有神。他聪颖好学,才华横溢,20岁中进士,对策集英殿。针对理宗在位日久,朝政逐渐懈急,以“法天不息”为对,长达万余言,希望朝廷自强不息,富民强国。理宗闻后,亲自选他为第一名,考官王应麟奏说:“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

1259年(开庆元年),蒙古军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甚为恐惧,劝理宗迁都,朝廷上下没有人敢反对。当时文天祥是宁海节度判官,知道此事后,上书皇帝,坚决反对这种逃跑主义的主张,请斩董宋臣,以安人心,一致抗元,并提出御敌之策。但董宋臣是理宗宠信的人,理宗对文天祥的奏疏置于一旁不理。

在政治腐败的南宋朝廷中,文天祥是一位不畏权贵、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官吏。当时贾似道位居相位,权高势重,连皇帝都惧他三分。他陷害忠良,欺骗皇帝,并托病辞官,要挟度宗,度宗哭哭啼啼,要文天样起草挽留贾似道的文诰。文天祥秉笔直书,没有阿庚奉承贾似道的话,反而义正辞严地谴责他的过失。贾大为恼火,指使心腹弹劾文天祥。1275年恭帝德佑元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后继续进攻南宋,逼近京城临安,恭帝下诏要各地起兵“勤王”。

在赣州(今江西赣县)任知州的文天样召募义兵3万多人,并拿出全部家产充作军费。他的朋友忧虑地劝阻说:“如今元兵三路大军进攻,其势汹汹,你以万名乌合之众抗击,与赶着群羊去同猛虎拼斗有什么不同?”文天祥回答道:“我也知道是这样,但今国家有难,竟然无人奋起解救,我最痛恨这样的事。所以我自不量力,愿以身殉国,激起天下忠臣义士抗元救国。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这样国家还是可以保全的”。文天祥率领这支部队开赴前线,保卫临安,并上书皇帝提出建立四镇以分散敌兵,解除临安之危的主张。可是腐朽的南宋王朝在投降主义者把持下,对文天祥四镇起兵的方略置之不理,反而对他的抗元斗争进行限制和打击。

1276年元军兵临临安,宋廷乱成一团,宰相陈宜中出逃。文天祥出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中谈判。文天祥痛斥元军元帅伯颜无理进犯,要他们先撤兵后议和,伯颜扣留了文天样,想迫使其投降。在这同时,南宋王朝把持朝政的谢太后已遗散“勤王”军,委派使臣正式请降。伯颜见文天祥毫无投降之意,强行将他解往元京大都(今北京),与请降使臣一起北上。

途中文天祥机智脱险,历尽艰辛,辗转福州,与张世杰、陆秀夫等一道继续坚持抗元。1277年率兵进人江西,江西各地纷纷响应。文天祥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进人会昌,在雩都大败元军,进而攻下兴国,收复赣州、吉州等州县多处。一时之间颇有复兴之势。但终因寡不敌众,连遭失败,只得退兵广东。1278年在五岭坡(今广东海丰北)兵败被俘。

元将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他严辞拒绝说:“吾不能捍父母,乃数人叛父母,可乎?”在元兵押他由海道至崖山,经过珠江口外零丁洋时,文天祥想起江河破碎,抗战的失利和飘摇的身世,触景生情,百感交集,挥笔写下了《过零丁洋》以明志,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已成为千百余年来激励人们为正义而献身的名言。1279年春,文天祥目睹了南宋最后一个小朝廷的灭亡。

元军在海战中大败宋军,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禺跳海而死。张世杰兵败突围遇台风落海牺牲,文天样被囚在敌船上,看到亡国惨状,向南痛哭,精神上倍受折磨,却又欲死不能。崖山被元军攻破后,元军大宴众兵将,张弘范又对文天祥说:“现在宋朝已亡,你的忠孝也尽了,你若能改变主意为朝廷效劳,仍然可作宰相。”文天祥悲愤而泣,说:“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张弘范无奈,只得遣兵将把他送往大都发落。

元朝统治者费尽心机,软硬兼施,企图收买他,劝降的接踵而来。第一个是降元的南宋左丞相留梦炎,他企图用现身说法来劝降,被严厉痛斥。第二个是八岁的灜国公赵显(即宋恭帝,降元后被削去帝号,封为滚国公)。赵显不懂劝降,元朝只想利用旧的君臣关系来降服文天祥。文天祥见赵显到来,跪于地,痛哭流涕地说:“圣驾请回。”赵显见状,无话可说,只好怏怏而去。后来,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召见文天祥,在大殿上文天祥正气凛然,请求速死。忽必烈许以宰相或枢密使的高官,都被文天祥拒绝,他的最后回答是:愿意一死报国。

文天祥历经种种严酷考验,终不变节,写下了许多诗篇表达他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和抗元到底的坚强决心,就连元朝人也为之“相顾动色,称为丈夫。"1283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年),文天祥以死报国,临刑时神色自若,毫无畏惧,向南跪拜从容就义,年仅47岁。就义之际他在衣带上留下《绝笔自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不仅是南宋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民族英雄,而且是名垂千古的爱国文学家。他的诗、词、文章都写得很好,沉郁悲壮,直抒胸怀,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他的诗词是赤诚报国的强者之歌,既有巨大的政治鼓励性,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他于所遭险难及平生战友事迹,都作有诗歌,题名《指南京》,被誉为诗史。在大都狱中所作《正气歌》尤为世所传诵。文天祥被囚禁的地方,是一间很小的土屋,潮湿阴暗,恶气熏人。他把那里的恶秽之气总括为水气、土气、日气、火气、水气、秽气七种。

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很少有不得病的,但是文天祥却顽强地活下来,直到被害为止。他自己说,他之所以能战胜这些恶气,是因为他有一种“浩然之气,”也就是“正气”。他说“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敌七,吾何患焉?”有了这种正气,就可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可以把生死置之度外,抗击一切邪恶的侵袭。这也就是《正气歌》的主题思想。诗中从“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到“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集中强烈地表现出作者浩然的正气和坚贞的节操,突出了全篇主题,展现出诗人光辉的思想和高尚的胸怀,展示了他崇高的精神面貌,把爱国主义精神发挥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后世的志士仁人有巨大的影响。

文天祥不仅写诗抒发胸臆,而且还采用宋代最流行的词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他在被押送大都的途中与同乡好友邓光荐“共患难者数月”,一路上时相唱和,写下了赤心报国的强者之歌《醉江月》,慷慨激昂,苍凉悲壮。不仅表现了他“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的英雄气概,而且抒发了极为可贵的乐观主义豪情:“江流如此,方还有英杰”。

文天祥用自己的言行实践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言,他那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民族气节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成为我国历史上高风亮节的楷模。这种气节在《正气歌》中称之为正气,尽管这种正气留有封建时代的印记,既反映了历史的光彩,也显现了历史的阴影,然而它却是中华民族气节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天样的浩然正气是永存的,永远是中华民族的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篇5

元朝统治者也想到了用亲人眼泪打动铁汉柔情。女儿柳娘、环娘及两妾“哀哭劝公叛”,文天祥没有犹豫彷徨;其弟文璧来劝同享富贵,文天祥诗讽:“去年我别旋出岭,今年汝来亦至燕。弟兄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一样天。”

文天祥少年时候,有一次跟父亲到侯城书院去。一进大门,只见对面墙上挂着几幅人物画像。

“这是谁呀?”文天祥指着一幅画像问。

“欧阳修。”父亲不假思索地回答。

“我读过他的文章!”文天祥兴致勃勃地说,“那篇《醉翁亭记》,写得妙极了!”

“这是本朝初期的一位大忠臣,名叫杨邦义,”父亲沉思片刻,又指向另一幅画像,“他被金兵俘虏后,坚贞不屈,宁死不降。金国大将张真怒无可奈何,只得把他杀了,还挖出了他的心……”

“太惨了!”文天祥眼睛里喷射出怒光。

“这边两幅画像,分别画的是周必大和胡铨。他们也都是本朝很得民心的人物。”父亲深情地介绍着,每一言每一语都强烈地撞击着文天祥纯真的心灵。

文天祥决心学习欧阳修的文章道德,周必大的气度学识,杨邦义、胡铨的气节忠勇,长大了报效国家。为表达这种雄心壮志,他当即从附近的山坡上找来五棵柏树苗,栽在书院门前。前四棵柏树,象征欧阳修、周必大、杨邦义、胡铨,第五棵尾梢入士,兜根朝上,代表自己。后来,这五棵柏树不仅全成活了,而且长得格外苍翠。

清代著名诗人胡友梅还写过一首《吊侯城书院古柏》的五言古诗呢!可惜,由于战乱,先后有三棵古柏被大火焚为灰烬。幸存的两棵,现已列为重点保护文物,接受人们的凭吊。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10篇《文天祥的英雄事迹》,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5篇相关文章:

水浒英雄作文5篇

袁隆平的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篇

抗击疫情的英雄致敬作文8篇

英雄气为主题的作文8篇

反英雄读后感5篇

讲英雄演讲稿精选5篇

英雄连读后感5篇

颂英雄作文800字5篇

想对英雄说作文优质5篇

想对英雄说作文通用5篇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0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