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迹材料中要注重表现人物对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贡献,激励他人献身奉献,事迹材料也可以为个体或群体的成就和贡献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文天祥英雄事迹8篇,感谢您的参阅。
文天祥英雄事迹篇1
祥兴元年(1278年)八月,刚刚即位不久的卫王赵禺封垂相文天祥为信国公,他想入朝息卫天子,未被批准,要他在外地抗击元兵。元兵在俘虏了宋恭帝、谢太后之后,大举南下,扫荡南宋的残余势力,一直打到广州。这年年底,文天祥屯兵潮阳(今属广东),会合邹讽、刘子俊等将领讨伐剧盗陈鼓、刘兴。
结果刘兴被击毙,陈鼓勾结元军进攻潮阳,而文天祥已移军海丰(今属广东),元军统帅张弘范派他的弟弟张弘正率兵追赶。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埋锅造饭,元兵突然而至,不及迎战,遂被元军俘虏。他吞脑子(一种毒药)自杀,没有成功。
邹讽自姻毙命,刘子俊自称是文天祥,希望文天祥能得机会逃走,不巧和文天祥相遇,二人各争真伪。元兵最后得知刘子俊是冒名顶替,便把他杀死,把文天祥押往潮阳去见张弘范。文天祥见了张弘范,昂然不拜,张弘范释其缚,以客礼待之。文天祥请求一死,张弘范不许,把他禁锢舟中。
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张弘范率兵乘舟追宋帝赵最于压山(今广东新会南),与张世杰率领的宋兵展开激战。张世杰有外甥在元军中,张弘范三次派他招降张世杰,张世杰不理,张弘范又命文天祥写信招降,文天祥说:“我不能捍卫父母,却教人叛父母,可以吗?”张弘范仍固执地要求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便写了一首诗《过零丁洋》给他,其中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句子,张弘范一笑置之。
二月间,压山失守,张世杰堕水溺死,陆秀夫抱着赵禺蹈海,宋朝的残余势力也已荡然不存。张弘范大摆宴席庆功,对文天祥说:“你国己亡,垂相忠孝已经尽了,能倾心事我朝,当不失为宰相。”文天祥法然出涕说:“国亡不能救,当臣子的死有余罪,岂能为逃性命而作贰臣!”张弘范知他是条铮铮汉子,也不难为他,派人把他押送燕京(北京市)。途经吉州(江西吉水)时,文天祥愤而绝食,八天不死,又重新进食。
十月间,文天祥被押至燕京,被安排在释馆,坐以待旦。蒙古人见他不肯屈服,把他移往兵马司,派兵看守。元丞相李罗在枢密院召见他,文天祥长揖不跪。蒙古人强迫他跪,他说:“南方人的礼节是作揖,北方人的礼节是下跪,我是南方人,行南方的礼节,为何要跪?”
李罗命左右拉他下跪,有的按头,有的按背。文天祥不屈,昂首说道:“天下事有兴有废,自古帝王将相灭亡诛戮,哪代没有?天祥只因忠于宋室,才有今日,愿求早死。”学罗说:“你说有兴有废,请问从盘古至今,有几帝几王?”天祥说:“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我今天不是参加博学宏词科、神童科考试,哪有工夫细谈?"
李罗说:“你不肯说兴废事,请问自古以来有把土地、宗庙给人而自己逃走的吗?”文天祥说:“把国家拱手送人,是卖国之臣。卖国者因有利可图,必然不去,去者定非卖国之人。我前辞宰相不受,奉使出使你朝,遭到拘押。不久有贼臣献国投降,国亡当死,我之所以不死,是因为度宗有两个儿子在浙东,我有老母在广东。”
李罗说:“放弃德佑皇帝的嗣君而立赵是、赵二王,这算忠吗?"文天祥说:“当此之时,社樱为重,君为轻,我别立新君,是为宗庙、社樱着想。好比历史上跟随晋怀帝司马炽、晋憨帝司马邺向北去的不是忠臣,跟随晋元帝司马睿到南方去的才是忠臣。跟随徽宗、钦宗到北方者不是忠臣,跟随高宗南迁者才是忠臣。”李罗语塞。
停了片刻又说:“晋元帝、宋高宗都有所受命,算得名正言顺,而二王之立没有名分,应是篡位。”文天祥降,国亡当死,我之所以不死,是因为度宗有两个儿子在浙东,我有老母在广东。”字罗说:“放弃德佑皇帝的嗣君而立赵是、赵二王,这算忠吗?"文天祥说:“当此之时,社樱为重,君为轻,我别立新君,是为宗庙、社稷着想。好比历史上跟随晋怀帝司马炽、晋憨帝司马邺向北去的不是忠臣,跟随晋元帝司马睿到南方去的才是忠臣。跟随徽宗、钦宗到北方者不是忠臣,跟随高宗南迁者才是忠臣。”李罗语塞。
停了片刻又说:“晋元帝、宋高宗都有所受命,算得名正言顺,而二王之立没有名分,应是篡位。”文天祥反驳道:“景炎帝赵呈是度宗长子,德拓帝赵氟亲兄,不能说不正。他登极于德佑帝去位之后,不能说是篡。陈垂相宜中奉太皇太后之命拥立二王,不能说是无所受命。”李罗等无话可说,仍说二王没有天授之命。
文天祥说:“皇天赞成,众望所归,虽无传授之命,推戴拥立,有何不可?”学罗大怒道:“你拥立二王,建立了什么功劳?”文天祥道:“立君以存宗庙社翟,君存一日我尽一日臣子之责,要什么功劳!”学罗不屑他说:“既知立二王建不了什么功劳,为何还要拥立?”文天祥道:“父母有病,虽明知不能治愈,也没有不下药之理,那是尽人子之心,不能治愈,那是天命!天样至此,有死而已,何必多说!”李罗欲杀死天祥,元世祖忽必烈没有同意。
时间一晃就是三年,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朝多次派人劝说,文天祥仍不为所动。这年年底,中山(河北定县)有人自称宋朝天子,拥众千人,声言劫取文丛相。京城也有个名叫薛保住的人上匿名书说:“定于某日烧蓑城苇,率两翼兵为乱,垂相不必优虑。”元世祖恐有骚乱,撤掉蓑城苇,把宋朝宗室迁往上都(内蒙正蓝旗)。
又把文天祥召来说:“把你事宋的忠心用来事我,当封你为垂相。”文天祥说:“天祥为宋朝宰相,岂能事二姓?愿赐之一死!”元世祖不忍,没有答应。他身边的人再三摔掇,元世祖便下诏杀文天祥于柴市,但过了一会儿又后悔了,派人制止,已来不及了。
来揭秘吧据悉文天祥被押至柴市,观者万人。临刑前,文天祥态度从容,问市人哪个方向是南面,有人指出后,他向南再拜说:“我的事办完了。”引颈受戮,颜色不变,享年四十七岁。他的衣带中有一篇赞(文体的一种,多用韵文写成),上面写道:“孔日成仁,孟日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就义这天,大风扬尘,天空阴霆。元世祖在宫中叹息说:“好男子,不为我用,杀掉太可惜了。”文天祥之妻欧阳氏说:“我丈夫不负国家,我岂能负丈夫!”遂自刎而死。文天祥的两个儿子也自杀身亡。文天祥不愧为民族英雄,他的高风亮节,至今仍激励着人们。
文天祥英雄事迹篇2
元朝统治者也想到了用亲人眼泪打动铁汉柔情。女儿柳娘、环娘及两妾“哀哭劝公叛”,文天祥没有犹豫彷徨;其弟文璧来劝同享富贵,文天祥诗讽:“去年我别旋出岭,今年汝来亦至燕。弟兄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一样天。”
文天祥少年时候,有一次跟父亲到侯城书院去。一进大门,只见对面墙上挂着几幅人物画像。
“这是谁呀?”文天祥指着一幅画像问。
“欧阳修。”父亲不假思索地回答。
“我读过他的文章!”文天祥兴致勃勃地说,“那篇《醉翁亭记》,写得妙极了!”
“这是本朝初期的一位大忠臣,名叫杨邦义,”父亲沉思片刻,又指向另一幅画像,“他被金兵俘虏后,坚贞不屈,宁死不降。金国大将张真怒无可奈何,只得把他杀了,还挖出了他的心……”
“太惨了!”文天祥眼睛里喷射出怒光。
“这边两幅画像,分别画的是周必大和胡铨。他们也都是本朝很得民心的人物。”父亲深情地介绍着,每一言每一语都强烈地撞击着文天祥纯真的心灵。
文天祥决心学习欧阳修的文章道德,周必大的气度学识,杨邦义、胡铨的气节忠勇,长大了报效国家。为表达这种雄心壮志,他当即从附近的山坡上找来五棵柏树苗,栽在书院门前。前四棵柏树,象征欧阳修、周必大、杨邦义、胡铨,第五棵尾梢入士,兜根朝上,代表自己。后来,这五棵柏树不仅全成活了,而且长得格外苍翠。
清代著名诗人胡友梅还写过一首《吊侯城书院古柏》的五言古诗呢!可惜,由于战乱,先后有三棵古柏被大火焚为灰烬。幸存的两棵,现已列为重点保护文物,接受人们的凭吊。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10篇《文天祥的英雄事迹》,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文天祥英雄事迹篇3
文天祥在南宋危亡之际,领兵抗敌,欲挽狂澜于既倒,不幸兵败被俘。在狱中他备尝艰苦,断然拒绝元人的诱降,至死不屈,最终英勇就义。他坚贞的民族气节,万世流芳。文天祥的名篇《正气歌》气势磅礴。他留下的名言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对后人的启发很大。
宋理宗时期,奸相贾似道把朝政弄得一团糟,元世祖忽必烈便加快了兼并南方、统一全国的步伐。
宋理宗死后,他的儿子赵禥即位,就是宋度宗。朝政大权还是掌握在贯似道手中。到了公元1274年,宋度宗生病死了,四岁的赵显登基,成为宋恭帝。第二年,元朝大将伯颜率大军威逼临安,形势危急,朝廷急忙下诏,要各地派兵勤王。可是各地几乎没有人响应,只有文天祥立即召募了义军一万余人。
文天祥,号文山,少有大志,博览群书,二十岁中进士,被宋理宗钦点为状元。主考官王应麟称赞他“忠肝如铁石。”开庆年间,蒙古军队侵宋,文天祥屡次上书,主张抗敌,斥责权贵们惑主误国,竟遭猜忌和迫害,不得不在三十七岁正当盛年时就正式退休。当时有朋友劝他:“你这一万多乌合之众,去同蒙古兵打仗,正像羊入虎口,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文天祥激昂慷慨地回答说:“我岂能不知!但我这样做了,天下义士忠臣就会闻风而起,奋勇保卫国家。”但文天祥带兵到临安后,因投降派的刁难,终于未能上前线抗敌,却被朝廷派到蒙古兵营,去与伯颜谈判投降之事。
当时宋恭帝年幼,朝廷大事都由他的祖母谢太后作主。谢太后见蒙古大军兵临城下,朝内又无抵挡的'兵力,就派人到伯颜军营求和投降。伯颜是元朝的丞相,他提出他只能与宋室丞相等级的人谈判。右丞相陈宜中怕被元兵扣留,先溜走了,左丞相留梦炎则早就逃到南方去了;另一位重要大臣张世杰见朝廷轻率投降,气得从海上出走,另寻机会组织反攻复国。谢太后无可奈何,便升了文天祥的官,派他前往。
文天祥临危受命,来到元军大营中。一见伯颜,双方就唇枪舌剑交锋地论起来。文天祥义正辞严地说:“你们蒙古若想消灭我宋朝,未必有什么好结果,因为我们南方的广大军民一定要同你们抗争到底。”
伯颜威胁说:“你文天祥若不老老实实投降,只怕今日饶不得你。”
文天祥毫不退缩地回答:“我文天祥忠心为国,哪怕刀山火海!”伯颜非常恼怒,就将文天祥囚禁起来。
不久,谢太后和赵显终于投降,他们绕过文天祥,另派贾庆余为右丞相去元营求降。文天祥仰天长叹,把贾庆余痛斥一顿,但南宋向元朝投降称臣已成事实。
但是伯颜并没有善待谢太后和赵显,反而将他们当俘虏押往元大都,并将文天祥也一同押去。途经镇江时,文天祥趁元兵不防备,同他的随从杜浒等十二人连夜逃脱。他们先到真州(今江苏仪征),后过扬州,本想联络各地宋兵,抗元复国。但因为当地宋将轻信元朝的挑拨,怀疑他是元兵的奸细,都不肯接待他,他才不得不继续往南奔走。最后到温州时,文天祥听说张世杰在福州拥立了新皇帝端宗赵昰,就又赶到福州。后来他作为朝廷的大臣,积极招募人马,组织抗元,连续转战于江西、福建各地,多次打败元军,先后收复了不少县城。
端宗死后,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又拥立了赵昺,继续在南海一带抗敌。公元1278年十二月,元军元帅张弘范大举攻打潮州,文天祥被迫率兵转移五坡岭。军中正在吃饭时,元兵突然来到。宋兵作顽强抵抗,最后全军覆灭,文天祥被俘。
元兵将文天祥押去见张弘范。张弘范钦佩文天祥的骨气,以礼相待,想让他降。但文天祥不理睬,于是他就把文天祥软禁在军营中。当时张世杰正领兵在山抗击,张弘范知道张世杰最钦佩文天祥,便叫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冷冷地回答说:“我自己无力救父母,难道可以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厚着脸皮,反复地威胁利诱,文天祥便将船过零丁洋时所写的一首诗给了张弘范,诗中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读过诗后,苦笑一声,只好下令强攻山。
山被攻破后,元军中摆酒庆贺,张弘范又劝降文天祥说:“现在宋室已经灭亡,你文丞相已经尽忠尽孝。如果你能像对宋朝那样忠心对待元室,你还会当丞相。”文天祥沉痛地回答:“国家我无力救亡,为人臣者即使死了也还有罪,何况叫我投降,改事二主!”张弘范只好派人将文天祥送往元京大都。文天祥一路上绝食八天,以示必死信念。
当时,雄心勃勃的元帝忽必烈正在搜罗中原人才。他先派降臣王积翁去劝降,后来又亲自召见文天祥,问他还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我受国家重托担任宰相,怎能又投降元朝,我的愿望就是赐我一死。”忽必烈不愿杀他,就将他囚禁在元都好多年。在牢房中,文天祥曾写下千古传颂的《正气歌》。他在诗中列举了历史上那些坚持正义的忠臣义士,认为他们都是正气的表现,是自己效法的榜样。其中有两句: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公元1282,民间的义士聚积了兵马数千人,扬言要打破大都,救出文丞相。元世祖为绝后患,终于下令处死文天祥。临刑时,文天祥朝南跪拜,从容地说:“我的事情到此完结了。”然后慷慨就义,时年四十七岁。他的妻子为他大殓时发现,他的衣带中有一篇文章说:“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有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的书,学到了什么?从今以后,我真正做到无愧于己了。”
文天祥有一个信念:精忠报国,不管个人付出多大的代价。在他看来,个人的财产、家庭、名利、官位,与国家和民族大业相比,算不了什么。他有爱国的情感和信念,团结民众,组织义军,全力抗敌,成为人们敬仰的对象和民族英雄;他的民族气节和崇高品德,也成为了当时人推崇的理想人格。
文天祥英雄事迹篇4
公元1275年,元军侵略南宋。元军在元朝统帅伯颜的率领下,离南宋的都城临安仅有30里路。大兵压境,南宋朝廷无计可施,决定求降。伯颜声明,仅有南宋的丞相才有资格与他谈判。
这时,南宋朝廷的左右丞相都闻讯逃跑了,朝廷只好让文天祥为右丞相,去和伯颜谈判。
文天祥见了伯颜后,义正词严地问:“贵国是要与我国交好呢,还是要灭掉我国”
“我们不想灭掉宋国!”
“既然如此,请你们后撤百里,以表诚意,否则我们将以死相拼!”
伯颜感到文天祥像是向元朝下挑战书的,就扣留了他,并让其随行人员回去传话说,如果南宋不投降,元军立刻就发起进攻。
南宋朝廷在伯颜的威胁下,向元军投降。文天祥得知真相后,痛哭流涕,仰天长叹。
四年后,文天祥带兵到广东潮阳抗元,全军覆没,文天祥被俘。
元世祖很钦佩文天祥的忠心,把他软禁在大都的“会同馆”里,每一天派人去轮番劝降,但都被文天祥骂走了。元世祖见劝降不成,就把他移送到兵马司衙门,戴上脚镣手铐囚禁起来。在狱中艰苦的环境下,文天祥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正气歌》,其中留下了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了几年,元世祖决定亲自劝降文天祥。
文天祥见了元世祖,不肯下跪。元世祖和颜悦色地劝说道:“你的忠心,我十分佩服。如果你能改变主意,做元朝的臣子,我仍旧让你当丞相,怎样样”
文天祥慷慨地说:“我是宋朝的宰相,怎样能再做元朝的。臣子如果这样,我死了以后,哪还有脸去见地下的忠臣烈士”
元世祖说:“你不愿做丞相,做个枢密使怎样”
文天祥看了看元世祖,斩钉截铁地说:“我别无他求,只求一死!”
元世祖明白劝降已没有期望,就下令把文天祥处死。
刑场上,文天祥面色从容。他对监斩官说:“我的祖国在南方,我要应对南方而死!”说完,整整衣冠,朝南方拜了几拜,仰天长叹道,“我事已毕,心无悔矣!”
文天祥小的时候,父亲教他读书,而且总是喜欢在功课之外给他讲一些做人的道理,这些道理让小文天祥受益匪浅。
一天,父亲和他在书房读书,一陈凉风吹来,窗外的竹叶发出一陈细微的声响。父亲喜欢竹子,所以家里种了好多。小文天祥看着窗外几百棵翠竹,不禁问道:“您为什么这样喜欢竹子?”
父亲拉着他走到窗前指着窗外的亭亭玉立、硬朗有节的绿竹对他说:“你想想看,竹子还在没出土的竹笋时就已经有节了,就像人从小就要有节操;而竹子长到了凌云的高度竹竿里还是空心的,就像很多人在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后依然很虚心一样;竹叶也不像别的树叶天气寒冷就会凋落,现在即使是冬天依然是翠绿的,它有一种坚强不屈的性格。竹子本身也是,你可以将它折断,但却不能让它一直弯曲地存在着,就像人一样宁折不变。所以说,竹子本身的构造很有寓意,象征着人的一些美好品质,做人也要这样才行啊!”文天祥听得入了神,也从心底萌发了对竹子的喜爱之情。还将“像竹子一样做人”的话写成条幅,并当成座右铭贴在床头,挂在书桌前,以警示自己。
文天祥从小就受到这样的教育,所以他暗下决心:“将来,我不但要为国家做事,成就一番事业,还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不屈不挠。”从此后读书更用功了,他要像竹子一样,做很优秀而对社会有用的人。
文天祥长大后果然实现了自己的誓言,在元朝军队入侵宋朝时,他自己招募军队,反抗“侵略”。在不幸被俘后,面对高官厚禄的引诱不为所动,最后被杀,成为著名的民族英雄。而他的壮节高义,也鼓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
文天祥英雄事迹篇5
文天祥(1236—1283),男,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民族英雄。选中贡士后,他以天祥为名,宝佑四年(1256)中状元,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有传世o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发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驰援独松关。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英勇作战,但最终也未能挡住元军兵锋。
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都纷纷出逃。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与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伯颜扣留。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献城纳土,向元军投降。
元军占领了临安,但两淮、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完全控制和占领。于是,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收拾残局。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于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辗转到达福州,被宋端宗赵昺任命为右丞相。
文天祥对张世杰专制朝政极为不满,又与陈宜中意见不合,于是离开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剑州(治今福建南平)开府,指挥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后转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长汀)、漳州、龙岩、梅州等地,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军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以重兵进攻赣州,以偏师进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收容残部,退往循州(旧治在今广东龙川西)。祥兴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驻厓山,为摆脱艰难处境,便要求率军前往,与南宋行朝会合。由于张世杰坚决反对,文天祥只好作罢,率军退往潮阳县。同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杀未遂,被张弘范押往厓山,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将自我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
南宋在厓山灭亡后,张弘范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理文天祥,元世祖说:「谁家无忠臣」命令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将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软禁在会同馆,决心劝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对文天祥现身说法,进行劝降。文天祥一见留梦炎便怒不可遏,留梦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对赵显说:“圣驾请回!”赵显无话可说,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于是下令将文天祥的双手捆绑,戴上木枷。关进兵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狱十几天,狱卒才给他松了手缚:又过了半月,才给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罗亲自开堂审问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枢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对孛罗行了一个拱手礼。孛罗喝令左右强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挣扎,坐在地上,始终不肯屈服。孛罗问文天祥:“你此刻还有甚么话可说”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兴有衰。国亡受戮,历代皆有。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孛罗大发雷霆,说:“你要死我偏不让你死。我要关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惧,说:“我愿为正义而死,关押我也不怕!”
从此,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儿的来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然而,文天祥尽管心如刀割,却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我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那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狱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强忍痛苦,写出了不少诗篇。《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权臣阿合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没阿合马的家财、追查阿合马的罪恶,并任命和礼霍孙为右丞相。和礼霍孙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国,颇得元世祖赞同。八月,元世祖问议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谁是贤能”群臣回答:“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于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显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旧友立即向文天祥通报了此事,并劝说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绝。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对元世祖仍然是长揖不跪。元世祖也没有强迫他下跪,只是说:“你在那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虑,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那朕能够在中书省给你一个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当久生。”元世祖又问:“那你愿意怎样样”文天祥回答:“但愿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巿口刑场。监斩官问:“丞相还有甚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甚么可说的”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死后在他的带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死时年仅四十七岁。
文天祥英雄事迹篇6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1236年(理宗端平三年)出生于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文天祥出生的前两年,蒙古汗国灭金后锋芒转向南京,发动了长达40年的战争。复杂动乱的社会,使文天祥从小就有了救国的抱负。一次他在县里一处祠庙中见到庐陵名人欧阳修、杨邦父、胡铨的遗像,听说他们的事迹,非常仰慕地说:“我将来的名字若不与他们并列,就不是大丈夫”。
文天祥一表人材,体貌丰伟,美誓如玉,秀眉长目,炯炯有神。他聪颖好学,才华横溢,20岁中进士,对策集英殿。针对理宗在位日久,朝政逐渐懈急,以“法天不息”为对,长达万余言,希望朝廷自强不息,富民强国。理宗闻后,亲自选他为第一名,考官王应麟奏说:“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
1259年(开庆元年),蒙古军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甚为恐惧,劝理宗迁都,朝廷上下没有人敢反对。当时文天祥是宁海节度判官,知道此事后,上书皇帝,坚决反对这种逃跑主义的主张,请斩董宋臣,以安人心,一致抗元,并提出御敌之策。但董宋臣是理宗宠信的人,理宗对文天祥的奏疏置于一旁不理。
在政治腐败的南宋朝廷中,文天祥是一位不畏权贵、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官吏。当时贾似道位居相位,权高势重,连皇帝都惧他三分。他陷害忠良,欺骗皇帝,并托病辞官,要挟度宗,度宗哭哭啼啼,要文天样起草挽留贾似道的文诰。文天祥秉笔直书,没有阿庚奉承贾似道的话,反而义正辞严地谴责他的过失。贾大为恼火,指使心腹弹劾文天祥。1275年恭帝德佑元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后继续进攻南宋,逼近京城临安,恭帝下诏要各地起兵“勤王”。
在赣州(今江西赣县)任知州的文天样召募义兵3万多人,并拿出全部家产充作军费。他的朋友忧虑地劝阻说:“如今元兵三路大军进攻,其势汹汹,你以万名乌合之众抗击,与赶着群羊去同猛虎拼斗有什么不同?”文天祥回答道:“我也知道是这样,但今国家有难,竟然无人奋起解救,我最痛恨这样的事。所以我自不量力,愿以身殉国,激起天下忠臣义士抗元救国。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这样国家还是可以保全的”。文天祥率领这支部队开赴前线,保卫临安,并上书皇帝提出建立四镇以分散敌兵,解除临安之危的主张。可是腐朽的南宋王朝在投降主义者把持下,对文天祥四镇起兵的方略置之不理,反而对他的抗元斗争进行限制和打击。
1276年元军兵临临安,宋廷乱成一团,宰相陈宜中出逃。文天祥出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中谈判。文天祥痛斥元军元帅伯颜无理进犯,要他们先撤兵后议和,伯颜扣留了文天样,想迫使其投降。在这同时,南宋王朝把持朝政的谢太后已遗散“勤王”军,委派使臣正式请降。伯颜见文天祥毫无投降之意,强行将他解往元京大都(今北京),与请降使臣一起北上。
途中文天祥机智脱险,历尽艰辛,辗转福州,与张世杰、陆秀夫等一道继续坚持抗元。1277年率兵进人江西,江西各地纷纷响应。文天祥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进人会昌,在雩都大败元军,进而攻下兴国,收复赣州、吉州等州县多处。一时之间颇有复兴之势。但终因寡不敌众,连遭失败,只得退兵广东。1278年在五岭坡(今广东海丰北)兵败被俘。
元将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他严辞拒绝说:“吾不能捍父母,乃数人叛父母,可乎?”在元兵押他由海道至崖山,经过珠江口外零丁洋时,文天祥想起江河破碎,抗战的失利和飘摇的身世,触景生情,百感交集,挥笔写下了《过零丁洋》以明志,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已成为千百余年来激励人们为正义而献身的名言。1279年春,文天祥目睹了南宋最后一个小朝廷的灭亡。
元军在海战中大败宋军,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禺跳海而死。张世杰兵败突围遇台风落海牺牲,文天样被囚在敌船上,看到亡国惨状,向南痛哭,精神上倍受折磨,却又欲死不能。崖山被元军攻破后,元军大宴众兵将,张弘范又对文天祥说:“现在宋朝已亡,你的忠孝也尽了,你若能改变主意为朝廷效劳,仍然可作宰相。”文天祥悲愤而泣,说:“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张弘范无奈,只得遣兵将把他送往大都发落。
元朝统治者费尽心机,软硬兼施,企图收买他,劝降的接踵而来。第一个是降元的南宋左丞相留梦炎,他企图用现身说法来劝降,被严厉痛斥。第二个是八岁的灜国公赵显(即宋恭帝,降元后被削去帝号,封为滚国公)。赵显不懂劝降,元朝只想利用旧的君臣关系来降服文天祥。文天祥见赵显到来,跪于地,痛哭流涕地说:“圣驾请回。”赵显见状,无话可说,只好怏怏而去。后来,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召见文天祥,在大殿上文天祥正气凛然,请求速死。忽必烈许以宰相或枢密使的高官,都被文天祥拒绝,他的最后回答是:愿意一死报国。
文天祥历经种种严酷考验,终不变节,写下了许多诗篇表达他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和抗元到底的坚强决心,就连元朝人也为之“相顾动色,称为丈夫。"1283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年),文天祥以死报国,临刑时神色自若,毫无畏惧,向南跪拜从容就义,年仅47岁。就义之际他在衣带上留下《绝笔自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不仅是南宋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民族英雄,而且是名垂千古的爱国文学家。他的诗、词、文章都写得很好,沉郁悲壮,直抒胸怀,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他的诗词是赤诚报国的强者之歌,既有巨大的政治鼓励性,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他于所遭险难及平生战友事迹,都作有诗歌,题名《指南京》,被誉为诗史。在大都狱中所作《正气歌》尤为世所传诵。文天祥被囚禁的地方,是一间很小的土屋,潮湿阴暗,恶气熏人。他把那里的恶秽之气总括为水气、土气、日气、火气、水气、秽气七种。
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很少有不得病的,但是文天祥却顽强地活下来,直到被害为止。他自己说,他之所以能战胜这些恶气,是因为他有一种“浩然之气,”也就是“正气”。他说“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敌七,吾何患焉?”有了这种正气,就可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可以把生死置之度外,抗击一切邪恶的侵袭。这也就是《正气歌》的主题思想。诗中从“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到“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集中强烈地表现出作者浩然的正气和坚贞的节操,突出了全篇主题,展现出诗人光辉的思想和高尚的胸怀,展示了他崇高的精神面貌,把爱国主义精神发挥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后世的志士仁人有巨大的影响。
文天祥不仅写诗抒发胸臆,而且还采用宋代最流行的词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他在被押送大都的途中与同乡好友邓光荐“共患难者数月”,一路上时相唱和,写下了赤心报国的强者之歌《醉江月》,慷慨激昂,苍凉悲壮。不仅表现了他“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的英雄气概,而且抒发了极为可贵的乐观主义豪情:“江流如此,方还有英杰”。
文天祥用自己的言行实践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言,他那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民族气节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成为我国历史上高风亮节的楷模。这种气节在《正气歌》中称之为正气,尽管这种正气留有封建时代的印记,既反映了历史的光彩,也显现了历史的阴影,然而它却是中华民族气节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天样的浩然正气是永存的,永远是中华民族的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文天祥英雄事迹篇7
文天祥十九岁时获庐陵乡考第一名,第二年进入吉州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南宋首都临安应试。在殿试中,他所作的「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宋理宗亲拔为状元,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
公元1275年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防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拿出家产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起兵勤王,组织义军三万,开赴临安,以文官之身走上战场。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纷纷出逃。文天祥被任命为左丞相兼枢密使南宋大臣,派他出城与元军伯颜谈判。但与此同时,南宋朝廷却派人到文天祥军营,解散他的军队来讨好元军,文天祥于是被伯颜抓捕。但他宁死不屈,被押解去北方,途中得当地义士相救脱险。之后南宋朝廷投降了元军,但文天祥仍带领宋朝军民坚持抗战。公元1278年战败,为元军所俘。
元将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大臣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便将自我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他。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廿天后,南宋灭亡。张弘范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理文天祥,忽必烈说:“谁家无忠臣?”命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待。他因为始终不肯投降元朝,在监狱中度过了数年。
1282年三月,元世祖问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谁是渠能?”群臣回答:“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于是,元世祖下了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显位的命令。文天祥的一些降元旧友纷纷劝说他投降,遭到文天祥的拒绝。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说:“你在那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虑,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那朕能够在中书省给你一个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当久生。”元世祖又问:“那你愿意怎样样?”文天祥回答:“但愿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第二天,文天祥被押赴刑场,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年47岁。
文天祥被捕之后写下了许多诗文,流传后世;他的气节光耀千秋。这是人们明白的一面。可是在这期间,他得遇道家高人,修炼“大光明正法”的事,却鲜为人知。
经考证,在一本《分类古今笔记精华》,又名《古今笔记精华录》的“卷二十”中,有《文文山遇仙》一篇,文章未署作者姓名。但却记录了下头的资料:
宋代文天祥,号文山,在他的《指南后录》中,记述他以往遇到一位道家高人,名叫“灵阳子”,向他讲述过道家的学问。文天祥事后写了一首诗,抒发自我的感情:“昔我爱泉石,长揖离公卿。结屋青山下,咫尺蓬与瀛;至人不可见,世尘忽相撄。业风吹浩劫,蜗角争浮名。偶遇大吕公,如有夙世盟。相从语寥廓,俯仰万虑轻。”文天祥在这首诗中,叙述自我以往远离嚣尘,结屋青山;想遇高人,不能如愿;回身尘世,争名染业;现遇吕公(灵阳子),大受教益。
之后文天祥写了另一首诗,根据诗的题序,该书的作者认为:那是文天祥被俘后,在狱中遇到异人后所写。但这位作者自我未修炼,他不懂得那位异人怎样会进到狱中,传授修道之法给文天祥呢?其实,视监狱若无物,来去又自如的异人多的是,不足为奇。
文天祥是怎样在狱中“遇异人,指示大光明正法;于是,死生脱然若遗矣!”的呢?他在诗中写道:“谁知真患难,忽悟大光明。日出云俱静,风消水自平。功名几灭性,忠孝大劳生。天下惟豪杰,神仙立地成。”如果说,文天祥的前一首诗,是写他从灵阳子处闻道受益;那么,这后一首诗,就是写他得道修炼了。诗的一、二句“谁知真患难,忽悟大光明。”写他在遭逢大患难后,命在旦夕之间,得到大光明正法,了悟人生。三、四句“日出云俱静,风消水自平。”是写他修炼大光明法,到了那种异常平静的境界,超脱了生死的恐惧,心胸豁然开朗。五、六句“功名几灭性,忠孝大劳生。”写他对过往人生经历的认识,已经看淡人世间的功名利禄,乃至忠孝仁义,将这些视为“灭性”和“劳生”的枷锁。最终两句“天下惟豪杰,神仙立地成。”是说真正顶天立地的豪杰,心性极高的人,才能超脱人世间的一切,能够很快修成为更高级的生命——神仙,这也是他的“夫子自谓”。
由此可见,文天祥之所以能够在生死之间,完全脱然若遗的原因,很得力于大光明法,得力于他在生命最终几年的。修炼。根据他自我的文章来说,在这个时候,对成仁的意志,更加确定,把名利情都放了个干净,不再动摇了。
文天祥以状元宰相之身,为国为民,尽职尽责,道德永存。而他自我,晚年闻道得法,到达了他早年所想得到的境界,真是足慰平生。
公元1275年,元军侵略南宋。元军在元朝统帅伯颜的率领下,离南宋的都城临安只有30里路。大兵压境,南宋朝廷无计可施,决定求降。伯颜声明,只有南宋的丞相才有资格与他谈判。
这时,南宋朝廷的左右丞相都闻讯逃跑了,朝廷只好让文天祥为右丞相,去和伯颜谈判。
文天祥见了伯颜后,义正词严地问:“贵国是要与我国交好呢,还是要灭掉我国?”
“我们不想灭掉宋国!”
“既然如此,请你们后撤百里,以表诚意,否则我们将以死相拼!”
伯颜感到文天祥像是向元朝下挑战书的,就扣留了他,并让其随行人员回去传话说,如果南宋不投降,元军马上就发起进攻。
南宋朝廷在伯颜的威胁下,向元军投降。文天祥得知真相后,痛哭流涕,仰天长叹。
四年后,文天祥带兵到广东潮阳抗元,全军覆没,文天祥被俘。
元世祖很钦佩文天祥的忠心,把他软禁在大都的“会同馆”里,每天派人去轮番劝降,但都被文天祥骂走了。元世祖见劝降不成,就把他移送到兵马司衙门,戴上脚镣手铐囚禁起来。在狱中艰苦的环境下,文天祥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正气歌》,其中留下了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了几年,元世祖决定亲自劝降文天祥。
文天祥见了元世祖,不肯下跪。元世祖和颜悦色地劝说道:“你的忠心,我非常佩服。如果你能改变主意,做元朝的臣子,我仍旧让你当丞相,怎么样?”
文天祥慷慨地说:“我是宋朝的宰相,怎么能再做元朝的。臣子?如果这样,我死了以后,哪还有脸去见地下的忠臣烈士?”
元世祖说:“你不愿做丞相,做个枢密使怎样?”
文天祥看了看元世祖,斩钉截铁地说:“我别无他求,只求一死!”
元世祖知道劝降已没有希望,就下令把文天祥处死。
刑场上,文天祥面色从容。他对监斩官说:“我的祖国在南方,我要面对南方而死!”说完,整整衣冠,朝南方拜了几拜,仰天长叹道,“我事已毕,心无悔矣!”
文天祥英雄事迹篇8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吉安县)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因父丧未受官职。开庆初年(1259)蒙古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请理宗迁都以避敌锋,文天祥上疏请斩董宋臣,以振奋人心,并献御敌之计,未被采纳。后历任刑部郎官,知瑞州等职。咸淳六年(1270),因得罪*相贾似道而遭到罢斥。德佑元年(1275)正月,闻元军东下,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杭州,当时南宋的京城)。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其时元军已进逼临安,被派往元营中谈判,遭扣留,押往北就。二月底,天祥与其客杜浒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复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不久,为元重兵所败,妻子儿女皆被执,将士牺牲甚众,天祥只身逃脱,乃退广东继续抗元。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元将张弘范迫其招降张世杰,乃书《过零丁洋》诗以诉之。末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不屈。于1283年从容就义,年仅47岁。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以上内容就是一秘为您提供的5篇《中国历史英雄人物事迹》,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文天祥英雄事迹8篇相关文章:
★ 英雄村读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