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的书写中我们能够更加敏锐地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细节,从而提升我们的观察力,作文是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我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苏轼作文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苏轼作文篇1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风云人物。他的一生,创下了许多传奇。苏轼一生起起落落,却从未放弃,苏轼是个乐观的人。
从苏轼在被贬黄州时写出的《记承天寺夜游》就能看出他的乐观。当别人被贬时,通常都会意志消沉,难以振作起来。比如柳宗元在被贬时写下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就显得冷冰冰的,让人觉得有意志消沉的感觉。而苏轼却依旧能去与好友赏月。无论在什么时候,苏轼总能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也是苏轼能成为家中的主心骨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从《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能看出,哪怕被贬,苏轼的心态也依然乐观。能写出如此心底澄澈空明的诗句,心境往往是与诗文相通的。真不愧是宋朝最大的大文豪!
苏轼一生创下了数不胜数的作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的词中的代表作。在宋朝,文人称词为“诗余”,要求作词要典雅纯正,读起来令人感到婉转凄美。但在苏轼的词中却让人感到豪放,不拘一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千古吟诵的佳句。读着它,仿佛看到了那战争时的场景:无数飞石穿越天空,在水中激起千万层浪拍在岸边,卷起的浪花仿佛冬日的千堆雪,让人热血沸腾。同时,苏轼还有一首名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在古今中外也极负盛名,它被现代人重新谱曲,成了许多人都会唱的经典歌曲。
这,就是我印象中的苏轼——豪迈、乐观!
苏轼作文篇2
窗外,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我点上了一炷香,静静地坐在那里,听着头顶上细碎的雨滴声,看着香炉中碧色的青烟孤独地升腾着,慢慢散开一缕缕,成了数千细雾,恍惚缥缈间化在了空气。
我随手抓起一本书,随即冲入眼眶的是一本《苏东坡诗词》。
翻开书,便与一首《定风波》撞了个满怀。一根翠竹杖,一坛花雕酒,一双旧芒鞋,一个在风雨中也不畏惧的苏东坡。
眼前仿佛映着一个在风雨中潇洒饮酒的苏轼。山头斜照的微弱阳光打在树梢上,被树叶割成点点光斑,映在他的蓑衣上。“被贬又如何?就似这风雨,终会烟消云散。”仰头一口酒入喉,几滴酒落在领口,他也浑然不在意,潇洒笑道:“也无风雨也无晴。”
再翻一页,一句“家童鼾声已雷鸣,敲门都不应。”浅浅的伏在泛黄的书页上,就似一朵朵墨色的花朵在纸上绽放。
家童的鼾声与沉闷的敲门声在寂静的夜晚格外突兀。皎洁的明月吝啬的发出光芒,映在汹涌的江上,为暗黑的江面着上了淡淡的白色,似一幅写意山水画。
江水一浪一浪的循环往复,苏东坡倚着翠竹杖,观望着波涛汹涌的江水,倾听着江水波动的声音,感受微风吹在脸上的凉爽,脸上挂着放荡不羁的笑容。
烟雾逐渐散开,窗外的雨还是在下着,缥缈的烟雾向窗外奔去,渐行渐远渐无声。
苏轼作文篇3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首妇孺皆知的词是我最早接触的诗词。而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作者也下辈我最崇拜的古代大文学家——苏轼。
苏轼你一定耳熟能详,他又号称东坡居士。读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不难看出,他的词豪放清新,令人格外震撼。苏轼是个全才,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而且他通晓书法绘画,在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词在当时的北宋被很多人争相传唱。但不幸的是,苏轼政治生涯非常坎坷,多次遭贬,甚至一贬再贬。
苏轼的一生虽然坎坷不平,但他却以他独特的方式快乐地生活着。
“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苏轼喜好游山玩水。虽然他多次被贬,但他每到一处,就放开心胸,尽情地走进深山,走进河滩,到自然中寻找精神上的解。与其说是游山玩水,不如说是走进另一个真实的世界,可以使心灵平静,继而去关于思考关于人生的一些问题。正如《西江月》中所写:“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解鞍敧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在山水中,看见的不仅仅是美丽和寂然,更多的是寻求心里的寄托,不断关于思考人生的哲理。这些确实能使他忘记或暂存被一的痛苦与屈辱。“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不正是他对人生的哲理的诠释吗?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喜好交友。他被流放到哪里,哪里就关于朋友遍地。他的关于朋友不分身份贵贱,从农民到官员,从文人到侠客……可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赤子之心。他们之间流动着一种宝贵的气息——侠义。而且他对关于朋友以诚相待,总有许多关于朋友在身边。聚合后来他被贬,人们躲他还来不及,他的关于朋友们却始终陪伴着他共渡难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满庭芳》
苏轼淡薄名利,不慕虚荣。官场上,官员们必须阿谀逢迎,不小心就会丢掉性命,甚至牵扯一家老小。尽管如此,仍然有无数人不顾一切跻身官场,而且还低声下气,只为荣华富贵。而苏轼却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不看重名利金钱,在得到朝廷重用的时候仍然选择远离官场。多么超然脱俗的一种境界啊!我想,正是因为他看透一切尘世烦恼,才使得他如此乐观豁达,人格高尚。
这就是苏轼,这就是豁达乐观的苏轼,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苏轼。
苏轼作文篇4
苏轼虽然早已逝,不朽诗篇流万世。——题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话选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字东坡,号东坡居士,诗词量仅次于李白。他曾经在京城做过三品的礼部尚书。后因修改宰相王安石的著作,被调到西湖去当太守,他修建了苏堤,无意中还发明了“东坡肉”,且治民有方,所以整个西湖的百姓都很爱戴他。他天性风流,常放下太守的架子去钓鱼;坐船去欣赏风景;去游览各地名胜;品尝杭州自己独有的各色美食……颇有一股要踏遍杭州西湖的气势,他还美其名曰:与民同乐。他生性嗜酒,颇有一股豪放之气,常常在酒楼里大醉而归。许多著名的作品就是他酒后挥毫洒墨,应运而生的。我认为还是有那么一点儿小小的遗憾,因为他生在宋朝,如果他生在唐玄宗时期,肯定不会比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逊色。我从以上资料看出他不但人长得帅,心灵也很美。
可潘贵他也很得帅,但他见风使舵,金钱至上,完全与托德和衣店的老板有得一拼。据说他坐马车经过大街时许多妇女都把水果糕点往他手里塞。他还巴结权贵,拼命往前挤,当个知府还不满足。最后还是落了个人头落地的下场。为他的贪婪无耻、势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走近苏轼,让我领略拥有一颗美心,才能拥有流芳百世的美文。
苏轼作文篇5
雨下的很大,有雨具的人已匆匆离去,留下同行的人被雨淋得满身狼狈,只有他脚踏芒鞋,处变不惊,静静地站在那里。
他,就是苏轼。这个名字,我从小学听到高中,他的事迹也耳熟能详,似乎在他身上有着某些特殊的地方,几乎吸引了所有曾教授我的语文老师对他的偏爱,使得我怀着疑问之心也踏入了苏轼这张迷魂网,成了他忠实粉丝。
众所周知,苏轼极富才华。自科考欧阳修文章认错为曾巩所做,换为第二后,开榜后欧阳修说:“今天大家都读我的文章,十年后我的文章就无人读,都去读苏轼的了。”便可看出其才华之高。而此后苏轼的人生也仿佛开了挂,仕途顺利。
诗书画琴棋无不精通,优秀的人总会招人嫉妒,很快一桩乌台诗案将他打入谷底,接着贬谪黄州,又是他诗作创作巅峰的开始,《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生还酹江月。”彻底奠定苏轼并立于唐宋八大家的地位。
都说苏轼豁达,但他初到黄州时也有一段低迷期,比如《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可他最吸引人的地方,也就是低迷时的自我调节。
我最喜爱《定风波》,你看,大雨滂沱,同行人皆一身狼狈,怨声载道,只有苏轼,他徐徐而行,一蓑烟雨任平生。尤其喜爱老师对“顺其自然”的解释,那就是——竭尽全力后的不强求。他尽力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情,也无晴。
苏轼作文篇6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在那被狂暴的海风卷起千层雪、波澜壮阔的赤壁陡岩上。是谁?在为那周瑜也为自己而鸣不平?
在那被黑暗笼罩的、冰冷寺庙蒲团上。是谁?接着那一豆烛光,借笔墨向他人将自己的无奈渲染?
在那夜深人静、空际孤独的林深处。是谁?迷迷糊糊却不肯入睡,想着当朝世外的繁华似锦?
夜不寐,前尘恍惚如隔世,悄然谢幕。情难绝,泪眸问花花不语,独对空闺,花残无人叹。孤枕邀落寞之怨,彼岸是谁频频呼唤,令我难眠。
沧桑的岁月,魂无处归,离人泪,不忘黯然。炊烟升腾,撩起难言的心事。痴情如此,无情亦如此,谁怜他?
桥上的花再一次开了。
而我,终于遇见了你—--苏轼。
只看见,青青的竹枝,绿绿的芒鞋,以及被雨淋湿的衣裳。你的笑容从容洒脱,幽然超俗,你的眼神,更是令人心动,秋风碧水泛清波。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常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也归他所有。
真想问你一句:“难道你不埋怨世俗吗?难道你甘心被贬吗?”
久久不言,如一夜春风带来满地伤寒,轻颤指尖。夜漫长,愁肠心间,眼帘低垂,雨中潮湿了伤痕。点点忧伤,乱了心绪,过眼烟云,尘埃飞扬,呓语断续,不堪回首,相思淡淡亦浓浓,眉梢情字陷沉思。十指相扣,愁绪同落花。我早已猜到他的答案,他早已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罢了。
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却见他在灯火阑珊处。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倩影迷离,皓月当空,朝朝暮暮,一笔一字总关爱恨情愁。祭暗香,葬笑颜,掬泪花,漫遐思,听雨声声,篇篇哀字。梦如蝶舞之艳美,奢华的帷幕,寂寥寥,倦叶悲哀,潇潇冷月。流星滑过,许个愿。岸边,花儿静默。他永不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切做一回闲人,跟随你的足迹。
折一枝早春的寒梅,为你放入素瓶内;泡一杯温暖的龙井,替你装进紫砂壶。
坐在你对面的蒲团,对你浅浅笑……
赤壁,记载了苏轼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轼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轼的豪迈。
赤壁,只因苏轼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苏轼作文篇7
苏轼,在我没有走近他时,他只是一个文学家、书画家;但当真正走入他的世界,才发为他找到一个合适的标签是如此困难。还在冥思苦想时,笔已经在纸上轻轻勾勒出了我眼中的那个苏轼——哲学家。
苏轼后半生一直在探索人生奥秘,而这种思考,已经将他铸造成了哲学家,清冷秋季,雾气笼着茫茫大江,水天一色,不由使人感叹世界的宏大与自己的渺小,苏轼却坐在船头饮酒,缓缓吟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却与柏拉图的学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苏轼,在这一刻已不是单纯的乐观,而是彻底蜕变为了理性的哲学家:常人看到的,是片面上的万物流动,生生灭灭,那只不过是感官世界罢了;苏轼深邃的目光,却望透了那重重迷雾,用不朽的灵魂,追随到了永恒不变的理型世界。于是,他淡然了,成熟了,厚重了,心也如冰般透彻且不易被外界事物打扰了,如同他诗中的梨花,将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轼深刻的思考,使他成为哲学家。常人看到的只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他,却调转笔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庐山美景中,他能写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坚信,这一切决不是苏轼有意而为,而是在电光石火间很自然的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即使时再普通的的事物,他都能输灌以深刻的思想,反倒让人们看到的是他的乐观与豁达,忽视了他的理性与深刻。而他这种深刻,不是有生俱来的,而是经过了坎坷的磨练后沉淀下来的,如厚茧老皮。
苏轼还拥有一个哲学家应有的智慧。他信仰儒佛道三教,用自己超人的智慧将其巧妙地融为一体。当他胸怀天下却屡屡碰壁时,能在道教的“我命在我,不属天地”中找到精神慰藉;他一生像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般四处行善,却不失旷达与洒脱。他用自己的智慧将这三教中的精华集于一身,这无疑加速形成了他独特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成为哲学家。
就这样,在柏拉图一千四百多年后,中国有一位叫苏轼的文人追随他脚步,像一个真正的哲学家那样,冲破了肉体的枷锁,释放了灵魂,踏上了回归理型世界的旅程。而我们代代相传的那些诗词,不过是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哲学家灵魂的脚印,在那里呢喃着不知名的歌。
苏轼作文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