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就像一面镜子,能够反映出我对书中情节和人物的真实感受,一篇优质的文章读完后最重要的就是认真写好读后感,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傅雷家书的读后感200字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200字篇1
寒假有三本学校要求必读的书,其中一本是《傅雷家书》。
金庸先生曾评价说:“傅雷先生的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这是这本书最精辟的概括,但是对于傅雷与儿子傅聪的父子关系可不是这样仅仅二十几个字一样。作为一个孩子,我起初认为傅雷对待傅聪是在实施强制性家长制。
从书中看,傅雷是一个在生活中对于一些“chores”(乏味的重复性例行公事)上极其严苛挑剔的人。作为中国君子,他适时教导改正儿子的举止、做人行事的态度和方法,关心他到了规定大衣的摆放位置,或者是信件的落款称呼,教导他从社会伦理到乐理、国学、外国文学等方面,照料他到无微不至,关注他到片刻不停。但是类似不回家书都会受到责备、做决定一律经过父母的这些琐碎而又吹毛求疵的章法规矩,这就有些敏锐且反常了,这种过于关心孩子生活的方式会不会有些太过?我是越看越不明白,于是也就不免想弄明白。
翻看一些资料发现,正当壮年时期的傅雷对于教育自己的孩子过于严格。同样地,在《傅雷家书》“代序”的作者,同时也是傅雷的老友楼适夷的一句话中,也可以读出早期傅雷的教育方式。“傅雷的孩子们在他面前都小心翼翼,畏畏缩缩,大气不敢出,只有等他出门了,才敢放心地大声笑闹。”他是一个“严父”,严到他硬性要求孩子应该怎样说话,怎样行动,怎样表达,不能容忍有任何逾矩行为。世人皆知傅雷对作品相当严苛把关,绝不允许出毛病。殊不知,在教育孩子上,他也同样严苛,更是硬生生把孩子当作了自己的校稿,几乎到了苛求的地步,一遍一遍抽打,正如身为翻译家的傅雷最拿得出手的一招——一遍一遍斟酌字眼一样。从日常生活到课业选择,比方上桌是否妨碍了同席的别人,吞咽咀嚼是否有教养……这完全都是傅雷的行事作风,他照搬到了孩子身上,要求两个儿子都必须无条件服从他的命令,包括重大选择,完全由父亲傅雷决定,孩子没有自主权。
不难发现,在家中,傅雷作为父亲的权威,不容置喙。通常他和儿子存在不对等地位、权势、尊卑的对峙中,孩子是弱者,傅雷会表示出十分的强权,不会俯身听从孩子。孩子会想着给自己辩白,无奈终究胳膊拧不过大腿,父亲作为一家之主,还是要做主的,把关最后的决定。傅雷他就是完完全全家中的权威,不会被家中任何人所左右,傅雷一旦打定了主意,用十头牛来拉,他也不会回头。他打压孩子,用棍棒式的父权专制方式解决家庭问题,有些极端。这就似乎应了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以“差序格局”为中心概念的一番话,乡土中国的几大特征——自我中心的伦理价值观;礼治秩序,即利用传统的人际关系和伦理维持社会秩序;长老统治的政治机制尤为常见、常用,这就是常提的“父权”,在父权为主的家庭,儿童就是泄气的沙包,会过得战战兢兢。
如若是傅雷坏脾气正在气头上,看到孩子的任何一点不足或是不当就会冒火,在盛怒之下的他连脸都会气青,当着外人的面把还年幼的孩子拎出家门,厉声呵喝,无端苛责一番,孩子们吓得不敢乱说一句,而他的夫人朱梅馥此时会温言相劝,赶紧调解,让他赶紧熄火。
所谓“像硬米粒儿一样的傅雷”无非在指他的面色严肃和过分偏执,“说起傅雷,总不免说到他的严厉”“傅雷只是不轻易笑”足以看出在家中他不可撼动的权势。
初为人父的前些年他从没有和他的两个儿子促膝谈心,他也从来没有给过他们自由和独立。他的大儿子傅聪在他的决定之下,选择了钢琴。钢琴是傅聪的避难所,可以心无旁骛地练琴练上十几个小时。
后来傅聪练琴有时懒惰,傅雷以为是儿子拂逆父亲,被他用藤条打得半死,还被父亲绑在门口的树干上反省。还有次,傅聪因懈怠练琴,傅雷抓起蚊香盘就抡砸了过去,正中傅聪的鼻梁,顿时鲜血如注,此后傅聪的鼻梁上就留下了一道明显疤痕。傅雷的一生都苛求完美,所以教子甚严,傅聪常常因为不好练琴而受到惩罚。朱梅馥对此无可奈何,只能在一旁无声地陪着哭。在傅雷眼中,这不过是小教训,这是家庭教育的常态。这样的不得当教育所流露的父爱,给了傅聪一个饱受摧折的童年。
壮年之后,逐渐走入中年,随着人生经历跌宕离合之后,傅雷的性格变得平和,开始明白了当父亲的责任并不是一味抽打孩子,而是要委以生活的能力,给予人格上的训导、鞭策。作为父亲,傅雷开始给予了孩子细致、缜密、宽广且富有深意的指导与交流。
他很悔恨自己壮年时期的做法,于是开始和儿子通过家书沟通,渴望在给他解惑的.过程中,将儿时的对儿子的“虐待”一笔勾销。“可怜的孩子……我做爸爸的总是犯了很多很重大的错误。自问一生对朋友对社会没有做什么对不起的事,就是在家里,对你和你妈妈做了不少有亏良心的事……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起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的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所以他开始补赎自己的过错,正好是在傅聪去了波兰之后,在异国他乡又只身一人,身陷痛苦的时候。都说知子莫若父,傅雷也及时地给出回馈和答复,教导他关于人格的感化与学养的灌输,加之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也就是在这段期间,在沟通往来之间,编成了教子“范例”的《傅雷家书》。
傅雷是博物君子,同时也是个容易大动肝火的父亲,他的教育并不是失职的。傅雷最终醒悟了,父亲这个角色就像是苦修行,孩子总要高飞,不能被自己盯着一辈子,不需要被时常制裁,应换为修理、打磨,锻炼他闯荡的能力是最重要的。他的教育出发点并没有出错,也是一位尽职的父亲,但是对待儿子的态度上出现了些许偏差。他从不宠惯,不敢松弛对儿子们的严加管束、高压管制,只是他在亲子关系中太过于较真了。
壮年时期的傅雷看上去是个谦谦君子,谦和温良,在学术上很有成就,有着刚劲、顶真、风骨,是一位令人敬仰的先辈。实际刚开始在家庭教育中就是一个“伪君子”,有着喜怒无常,阴晴不定的怪脾气,最终他还是幸运地改正了,重新有了一个圆满的家庭,一个令他骄傲的儿子。
从古至今,不乏有像是傅雷一样的学术上成就斐然的人,且拥有着正确可行的教育观念,正如林长民所说:“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份,先做到友谊的了解。”
其实最好的教育,就是能够像傅雷在家书中所说真正“和孩子成了朋友”。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200字篇2
人的自爱其子,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总是有限制的,而人的工作却永久无止境。经过亲生的儿女,连续自己的生命,也连续与开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气。因而,培养儿女也正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国际应该的尽的一项崇高的职责与职责。咱们看傅雷怎样培养他的孩子,从家书中清楚明了。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大论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啰嗦,不是不可思议的,而是有好几种效果的。榜首,我确实把你当作一个评论艺术,评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触,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一起也能够传布给其他青年。第三,借通讯练习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维;第四,我想不时刻刻到处给你做个警钟,不管在做人方面仍是其他各方面。”贯穿悉数家书的友情,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庄严,能够用严厉的情绪对待全部。做一个“德艺具有,品格杰出的艺术家”。
傅聪在异国漂流的日子中,从父亲的这些信件中汲取了多么丰厚的精力养料。不时给他辅导,鼓舞与鞭笞。使他有勇气与力气,去打败林林总总的魔障。踏上自己合理的生长路途。傅聪这种热爱祖国,信任祖国的精力,与傅雷在数万里之外对他深切的`教育,是不能分隔的。
再看看这些信件的布景,傅雷是在怎样的政治境况中写出来的。有多少人在那场“漆黑的灾害”中遭到损伤,傅雷缺在其间显出了他不变的本性。
优异的父亲,超卓的儿子,不普通的家书。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200字篇3
傅雷与傅聪一起讨论艺术,询问傅聪的感想,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傅雷教导傅聪遇难事不要放弃,多虚心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成功时保持虚心,失败时保持信心,这些因素都造就了傅聪的成功。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着比过去更好的条件,所以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我相信,即使没有父母的告诫我们也能在生活中时时刻刻警醒自己,为创造美好的将来而努力。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200字篇4
与大多数父亲不同,傅雷的大儿子傅聪,向他的父亲一样选择了艺术这条路。文艺是条羊肠小道,不好走。可傅雷父子竟然双双在这条小路上走出精彩。并且获得极大的共鸣。他们的关系由父子变成朋友,再到两个惺惺相惜艺术家。如果说傅雷凭借的是时代造人,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抓住“天时”,经受磨砺之后,终见光辉。那傅聪这个伟大的音乐家。
可完完全全依靠“人和”。有那样一位知性的父亲,不成功怎么说得过去呢?“艺术特别需要苦思冥想,老在人堆里。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地整理、归纳。”一位老人竟然能如此客观清晰的看待艺术,丝毫没有迂腐偏见,这样的老人,即使在所谓“新社会”的今天也是凤毛麟角。可在那个年代,傅雷的艺术修养达到如此境界,不得不令人为之赞叹。
傅雷的视角是从国际出发的,这与傅雷多国游历是密不可分的。这提醒着我们现在很多人记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条祖训。“腹有诗书气自华,人有阅历礼自直”。一个人,特别是一个男人,如果没有什么阅历、城府的话,是永远不会成熟的。
傅雷夫妇在浩劫中遭受身体与精神的蹂躏,夫妇二人于某年某月某日晨在家中双双自杀而亡。在傅雷夫妇留下的遗书中,注明自己的后事交由妻子朱梅馥的胞兄处理,并将事项一一列出,其中还包含保姆的生活费与他们夫妇的火葬费,傅雷夫妇不畏死亡,而世人为他们的遭遇深感惋惜。傅雷夫妇生前所留下宝贵的书信,不仅影响了傅聪的一生,更是感动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我想,不论我们处于哪个时代,这些都是我们最该珍惜和挽留的精神财富。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200字篇5
?傅雷家书》是傅雷在儿子长大成人、留学海外后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的书信所汇编成册的一本书。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只是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句子。这句话告诉我,人不怕犯错,就怕逃避错误。面对已经犯下的错误,就算是神仙也无力回天,这个世界上没有后悔药,时间也不会倒流。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认真思考怎么去弥补错误,怎么去改正错误。而不是一味的`逃避和不敢正视。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200字篇6
读《傅雷家书》,我不仅读出了父亲的爱,更读出孩子对父亲的爱。傅聪在异国漂流的岁月里,仍不忘与父亲联系、交流,向父亲求教。那是一段只能通过书信交流的日子。
然而当今社会,通信工具如此发达,漂泊他乡的孩子懂得给家里捎个电话,送声温暖的,又有几何?除了向家里伸手要钱,嘘寒问暖的话语又有多少?傅雷先生的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我的父母何尝不是如此?思绪每每及此,我便顿生无地自容的愧疚之感。
?傅雷家书》,让我我懂得了许多,让我更了解父母,也更让我了解我自己。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瓶“现形水”,使我更清楚地看到父母子女之间的纽带。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200字篇7
?傅雷家书》是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我从《傅雷家书》中不仅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更多的是体会到,傅雷对其子女的深切的爱。自从上初中以来,我和母亲就不常谈话了,母亲总是在我临走之前在我书包里放一封书信。里面有母亲对我这一段假期的看法,还有对我的鼓励,对我各方面的教导和关照。
我从《傅雷家书》中,我想到了我的母亲,想到了母亲对我的教导。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200字篇8
?傅雷家书》,满满浸透着傅雷对傅聪成长的关怀和教育的苦心孤诣。
这份巨大的心力投入,从傅聪的音乐天赋在童年显现时便已开始。傅雷在《傅雷读书与做人》一书中给朋友成家和的信中写道,“拿事实来说,他(傅聪)今天的路,没有一条不是我替他开辟的,但毕竟是他自己走下去而走得不无成绩的”。
作为父母,没有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长得足够好,且多是唯恐自己付出不够而影响了孩子的发展。孩子究竟应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傅雷 在“傅聪的成长”一文中有关教育理念的论述值得参考:
“第一,把人格教育看作主要,把知识与技术的传授看作次要。
第二,把艺术教育只当作全面教育的一部分。
第三,即以音乐教育而论,也绝不能仅仅培养音乐一门,……需要以全面的文学艺术修养为基础。 ”
对成年后傅聪的教育,傅雷说,“有一个基本原则,我始终觉得并不错误,就是: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才是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
这是傅雷的教育观。
从这本家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傅雷以他深厚的.学养和广博的视野,经年累月地,如春雨润物般滋养和开化着傅聪的内心,使他完成了人格和世界观的建立,这是最基本也是最艰难的攀登,攀登的高度,便决定了视野的.所及。这也是本书给读者的启示。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200字8篇相关文章: